今年6月,在中哈邊境薩吾爾山南麓腳下的某邊防團阿吾斯奇連大門口,一位老人在官兵們的簇擁下,走進連隊。此行,老人給官兵們帶來了幾十雙親手製作的鞋墊和布鞋,看到大家個個精神飽滿、熱血方剛,她滿懷欣喜地說:「不管我人在哪裡,阿吾斯奇永遠是我的家,你們永遠是我的兒子」。
杜月香和「兵兒子」們在一起。
老人名叫杜月香,今年73歲,原是新疆兵團第七師137團牧業營的職工。因為40多年如一日真情擁軍,被新疆兵團表彰為「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先進個人」,獲得「民族團結進步模範」獎章和「十大戈壁母親」榮譽稱號。了解她的人說,從第一次與邊防官兵接觸,杜月香由官兵們原來的「嫂子」、「杜大姐」,變成了現在的「杜阿姨」、「杜媽媽」,但支撐她擁軍的動力沒有變。
杜月香到邊防哨所看望官兵。
1965年,由於牧業營醫療水平有限,身為牧場職工的杜月香的母親患病久治未愈。連隊知道後,主動派軍醫到家裡給她母親治病,吃藥打針都是免費,使其得以痊癒。杜月香當時就想,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如果有條件,一定要為邊防官兵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杜月香在阿吾斯奇牧場講述戍邊故事。
那個時代,家裡條件不好,杜月香和丈夫每月只有40斤糧食,並且只有4斤白面。她把這僅有的面省下來,周末把戰士們叫到家裡包餃子。看到哪個戰士的衣服破了,她會主動幫他們補好;戰士們巡邏回來錯過飯點,她會把他們叫到家裡,做大家愛吃的飯菜。
山上潮溼,露水又大,戰士們的鞋子容易溼,杜月香就利用空閒時間,一針一線地為他們做布鞋和鞋墊。有人算了一筆帳,說杜月香這些年給戰士們送的鞋墊和布鞋有3000多雙。究竟做了多少,她自己也記不清了,但穿過她的布鞋的和用過她的鞋墊的人,遍布祖國大江南北,現在有的成了師職幹部,有的當上了團政委,有的回到地方當了縣領導。
杜月香和邊防軍在75號界碑前。
四十多年來,杜月香收到了1000餘封退伍老兵寫來的信。一位退伍回到廣東的戰士小李在信中這樣寫道:「你的微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花,你做的拉條子是世界是最好的美食……儘管我們相隔千山萬水,您永遠都是我最親愛的媽媽。」
人間真情無終始。前幾年,身體狀況不好的杜月香退休後,隨兒子搬到了距連隊幾百公裡外的奎屯養老,但老人的擁軍腳步並未停息,依然每年堅持抽出一段時間回牧業營老家,看望邊防官兵。她經常跟兒女們說,「現在我健在,給邊防官兵做布鞋和鞋墊的事就由我來做。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們要接著做,每年都要抽些時間,替我到連隊看看他們。」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蔡侗辰)攝影:耿新豫
[ 責編:董大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