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過敏季,皮膚瘙癢紅腫、長溼疹,一灸斷根! 春江水暖鴨先知?不不不,最早感知春天的不是鴨子,而是容易過敏的人兒。小風一吹,小花一開,小樹小草一發芽,小貓小狗一蹦躂,你再瞅瞅那些皮膚容易過敏的人,不是這兒痒痒,就是那兒長疹子疙瘩。在人們還沉浸在草長鶯飛的愜意中時,他們最先感受到了來自春天的惡意。 現代醫學認為:春天的氣候開始回暖,空氣溼度升高,細菌、蟎蟲等微生物就比較容易滋生,再加上大量的花粉被釋放到空氣中,這時,人體內有一套生理的保護性免疫反應系統,可以將各種微生物致病菌消滅掉。但對於敏感體質的主人,則會把這場排異己的戰爭擴大化,甚至對一些非病原菌,如花粉、蛋白質等也出現同樣的反應。這場戰爭的擴大化會導致主人出現瘙癢、紅斑、風團、水腫等過敏反應,甚至傷害主人的正常組織和器官,引發全身性的過敏性反應。 中醫認為:春季風氣當令,春風這個小妖精藏留於皮毛肌肉腠理之間,就會引發瘙癢難忍的風疹疙瘩。 大家有沒有發現?春季皮膚瘙癢與其他季節有著明顯不同——多為全身瘙癢,這是因為風邪具有善行的特點。所以,風疹塊也像風一樣,不會局限在一個地方,而是遊走於肌表,發無定處,此起彼伏, 中醫認為,春季皮膚瘙癢與風邪有關,但具體到個人而言,與體質即正氣強弱有關。否則,為什麼張三瘙癢了,而李四沒有瘙癢呢?在人的體表,有一層保護色,叫「衛氣」,抵禦著風寒暑溼燥火外邪的入侵。衛氣循行,就像邊防戰士在邊疆巡邏、守衛一樣。人體正氣充足,足以抵抗外邪,則外邪不至於流竄人體而形成疾病。故對於過敏性疾病,中醫以固護正氣,祛風除邪為調理原則。 現代醫學藥理研究表明,艾草是一種廣譜抗菌抗病毒的藥物,對多種病菌都有抑制和殺傷作用。 一直以來,艾草對皮膚病調理效果就很好,用起來也方便,比如用艾葉洗澡,可以緩解皮膚瘙癢,治療皮膚小紅疙瘩、溼疹,還能防蚊蟲叮咬。艾草本身調理皮膚病的效果已經很好了,做成艾餅後點燃,以穴位施灸,火力集中,效果成倍增強,許多醫書中的記載,也說明了皮膚病十分適宜用灸療防治。 《類經》:「癢者散動於肌腠,故為陽」,說明瘙癢之症多在表屬風。 《靈樞·水脹》:「此皆嘗有傷於溼氣。」溼氣粘滯重濁,是許多皮膚病的溫床,為艾灸所克。 《針灸大成》:「在肌腠非熨火芮不能以達」,說的是艾灸調理皮膚病,直達病灶,是其它方法難以比較的。 坐灸不僅可以起到消炎、殺菌消毒的作用,並且艾熱深透身體部,可促進氣血運行,抑制滲出,提高免疫,達到扶正祛邪之目的。
一切皮膚病根在於陽氣不達,瘙癢、溼疹、紅腫,一灸斷根!
一、癢,是因為陽氣不達
癢,是皮膚病最常見的症狀,大約90%的皮膚病都伴有瘙癢。那麼,皮膚為什麼會癢呢?《外科啟玄》卷一中的「明瘡瘍痛癢麻木論」給出了解答:蓋人之肌膚附近火灼則為瘡,近火則痛,微遠則癢……痛者為實,癢者為虛,非為虛寒之虛,乃火熱微甚之意也。
在這裡,作者拿人與火的距離闡釋痛和癢的原因——痛,是因為離火近;癢,是因為離火遠。「火」就是火力,我們可以延伸理解為陽氣,直白地說,皮膚癢,就是因為人體火力(陽氣)不足,陽氣無法達於體表所致。
皮膚病患者都有體會,一般來說,晚上比白天要癢得厲害。這是因為夜晚陽氣潛藏,皮膚極度缺乏陽氣的支持,體內多餘的溼熱排不出去,瘙癢就會加劇。睡眠有利於養陽,如果能睡幾個好覺,皮膚瘙癢症狀就能得到有力緩解,平日裡,睡眠好的人,皮膚也不易出問題。以此類推,冬天也是如此,從外面回到家裡,皮膚接觸到空調吹的暖風,冷熱交換,就會瘙癢,等到體溫上升了,陽氣升上來了,瘙癢也就慢慢消失了。
二、陽不足,則生溼致癢
《黃帝內經》曾對「陽氣」「溼邪」「瘙癢」三者的關係做過總結:「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見溼,乃生痤痱。高粱之變,足生大疔,受如持虛。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鬱乃痤。」
怎麼理解這段話呢?汗出偏沮,使人偏枯——陽氣衛外,人體衛陽主管汗孔開合,陽氣不足時,氣機就不能在周身通暢流動,就會「偏沮」,「沮」是溼潤的意思,「偏沮」就是半身出汗、半身無汗。汗出見溼,乃生痤痱——汗出之後,毛孔張開,溼邪極易入體,等到汗孔閉合了,溼邪滯留體內就會生熱,「痤痱」(痤瘡、痱子、疹子)就產生了。
高粱之變,足生大疔,受如持虛——「高粱」指代肥甘油膩的食物,「足生大疔」中的「足」不是指腳,而是容易、可以的意思,就是說這類人特別容易生疔瘡。因為「魚生火肉生痰」,肥甘油膩的食物最易生熱生痰生溼,它們瘀積於體內,表現在外面就是疔瘡。並且,這些人身體其實比較虛弱,就像一個空著的器皿,特別容易感受外邪。
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鬱乃痤——「皶」指鼻尖發暗發紅的皰點,就是酒渣鼻。勞作出汗,加上受風,寒氣就會迫近皮膚,汗孔被堵,不能正常開合,汗、風等積鬱在裡面就會化熱,變成酒渣鼻。鬱積久了,還會出現粉刺、痤瘡、癤子。
所以,皮膚總是發癢的人,先要做到第一點:切忌吃肥甘油膩的食物,它們會直接導致陽氣受損,加劇瘙癢症狀。為什麼灸後瘙癢部位可以解癢呢?因為艾火是純陽之物,它的純陽之氣可以平衡瘙癢部位的陰氣,把陰邪給散掉,也就不會癢了。所以,皮膚總是發癢的人,還要做到第二點:補陽,把陽氣收納回體內,體內陽氣充足,就能通暢地達於體表。
三、坐灸:止癢補陽的「聖藥」
上文說了,皮膚發癢,都是由於陽氣不足,風寒溼邪入體作祟而成。
舉個例子:蕁麻疹,就是因為脾陽不足,無以運化溼邪,溼邪與肝火化風之風邪相互勾結,行入血液,發作而成。包括西醫口中的其他皮膚病,如皮疹、斑疹、丘疹、帶狀皰疹等,也都是陽氣不足,溼邪滯留,再輔以風邪、寒邪,共同流竄導致。
坐灸可以溫陽除溼,散火祛風,溫陽則中陽充足,散火則火邪外散,故而,皮膚病最適宜用坐灸來調理,諸瘡疹毒癢皆可灸。
這一點,《針灸大成》早就提出過:「在肌腠非熨火芮不能以達」。可見,調理皮膚病,唯有灸療可以直達病灶,這遠非其他方法可及。坐灸之後,陽氣得到補充,就能暢達於體表,同時臟腑因陽氣得到補充和恢復,功能隨之加強,排毒和自愈能力加強,體內的毒素也能被迅速趕出體外進入皮膚。
中醫說過,「任何疾病的發生,都先受制於內而後發於外」。只要能發出來,此病一定能痊癒。所以,體內溼邪毒素等過剩的人在坐灸之後,皮膚上會出現各種不同症狀的疹子,這就是中醫的排病反應。只要堅持下來,皮膚瘙癢的症狀乃至疹子等就會消失。
☆ 坐灸的神奇不是殺死疾病,而是激發人體自愈力!
☆ 為什麼久病不愈的人更適合坐灸?
☆ 經絡堵塞,我們怕的不是疼,而怕的是不疼!
☆ 坐灸——可以軟化血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