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機智、憤怒、無聊......在他的書裡看見童年所有的模樣

2021-02-18 蒲公英童書館

在六月的尾聲,

邀請大家一起來逛遊桑達克的藝術世界,

感受桑達克的獨特魔力!

本文作者:莊世瑩

小大繪本館講師

突如其來的時疫打亂這個世界,強烈衝擊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對百工百業都造成嚴峻的考驗。醫療是當務之急,民生為日常之重,但除了身體的養護,生命的存續仍須仰賴精神心靈的滿足。在救急紓困方案中,不少文化部門也提出許多因應措施和補助方法。

除此外,民間的力量也伸出援手,協力維繫為未來打造美好事物的機會。莫裡斯•桑達克基金會(Maurice Sendak Foundation)即與紐約藝術基金會(New York Foundation for the Arts)合作,發起了一項緊急救濟贈款計劃,針對美國21歲以上受到疫情影響的兒童圖畫書作者,提供最高2500美元的一次性補助。

莫裡斯•桑達克基金會源自2010年成立的桑達克獎學金,是非營利性慈善組織。它繼承了圖畫書大師桑達克(Maurice Sendak)的藝術遺產,致力於促進公眾對文學、視覺和表演藝術的興趣和理解,培養兒童文學和戲劇設計領域的新興人才及知名藝術家,基金會同時也積極促進兒童和動物的權利和福祉。

被譽為「圖畫書界畢卡索」的桑達克,生前即對兒童圖畫書的推進有巨大的貢獻,遺愛現今仍綿延人間。

桑達克和母親、姐姐及哥哥於1928年的合影(莊世瑩提供)

桑達克1928年6月10日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區,父母都是來自波蘭的猶太人,在一戰期間分別移民美國。父親體格健壯,是一位裁縫和天生的說故事高手,常天馬行空肆意改編故事,內容完全不忌恐怖腥羶。小桑達克往往信以為真而向同學轉述這些故事,小學時曾因此被老師勒令回家「好好洗嘴」。桑達克的母親則像他書中經常出現的媽媽,性情冷淡、易怒、鬱鬱寡歡,而且會嚴格懲罰孩子。

平常照顧桑達克的是大他9歲的姐姐,還有大他5歲的哥哥傑克(Jack Sendak),三人感情甚篤。創意無窮的傑克,陪伴小桑達克一起畫畫、製作小玩具,長大後由哥哥寫故事,桑達克畫插畫,攜手出版了《The Happy Rain》和《Circus Girl》兩本書。

桑達克小時候體弱多病,麻疹、雙側肺炎、猩紅熱無一倖免。有一次,祖母甚至讓他穿上一身白衣白鞋,假扮成天使,來躲避死神的追捕。幼年時的桑達克只能幽居在臥室,隔窗看著鄰裡的孩子在街巷間嬉戲。這種與世隔離的經驗日後大量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從1956年第一本自寫自畫的作品《Kenny’s Window》,桑達克就反覆述說「孩子如何從沉悶無聊裡倖存,又如何應付憤怒沮喪」的主題。

桑達克第一本自寫自畫的作品《Kenny’s Window》

終其一生,桑達克都自認為是個倖存者,死亡的威脅如影隨形。父母親從不避諱在他面前提起,經濟大蕭條時期迫於經濟壓力,他們多次嘗試流產,企圖放棄生下桑達克。二戰期間,波蘭的老家不斷傳來親人在集中營被屠殺的噩耗,父母親悲慟欲絕,家中沉浸在傷逝哀悼的氛圍中,連笑聲似乎都是不應該的。

桑達克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充滿了自相矛盾的情感和敘述。對他而言,童年才不像彼得潘一樣奇妙而有趣,早慧敏感的心性讓他了解生活中的險惡,但他絕不會讓大人知道他明白那些可怕的事情,因為那會嚇壞他們。

童年也有快樂的時光,譬如全家人一起看了無數迪士尼的動畫片,還有勞萊和哈臺(Laurel and Hardy,是美國長期搭檔演出滑稽片的兩位演員)和歌舞電影。和米奇同年出生的桑達克,一生熱愛米奇,將他視為另外一個「隱形的手足」。12歲那年,看完《幻想曲》之後,桑達克立志將來要當插畫家。

 

Mickey Mouse © Disney

1978年,桑達克在一篇發表於《電視周刊》的文章中回顧童年時代及成長過程中米老鼠對自己的影響。

他從來沒喜歡過上學,所以高中畢業後,拒絕了父親要他念大學的提議。從小未曾特別習畫的桑達克,1947年到紐約藝術學生聯盟夜校,短期選修了寫生和油畫課程,接著在第五大道的FAO施瓦茨(FAO Schwarz)玩具店,謀得櫥窗裝飾設計助理的工作。一直壓抑在貧民區的布魯克林小子,終於來到一橋之隔的曼哈頓,這裡蘊藏著電影、藝術以及值得嚮往的各種事物,是他仰望已久的夢幻之地。

FAO施瓦茨這家歷史悠久的玩具店,擁有全城數一數二的兒童書店,從未接觸童書的桑達克如入寶山,在工作之餘,總是不停地閱讀和素描,引起童書採購員Frances Chrystie的注意。Chrystie安排知名的哈珀出版社編輯厄蘇拉(Ursula Nordstrom)和桑達克會面,而在看過桑達克素描簿的隔天,厄蘇拉立刻交給桑達克一項任務,為法國兒童作家馬賽爾·埃德(Marcel Aymé)的《神奇的農場》畫插圖。這本書於1951年出版,桑達克由此出發,踏入童書插畫的領域。

 

桑達克為馬賽爾·埃德作品《神奇的農場》繪製插圖(取自NGA© Maurice Sendak 左|右)

這次「命運的相逢」,是童書史上的佳話,更是影響桑達克人生至關重要的關鍵。

厄蘇拉可以說是20世紀美國童書界最偉大的編輯,曾與眾多才華橫溢的作家和插畫家合作,打造出無數的經典童書。她以非凡的洞察力,看出這個靦腆的年輕人深藏著驚人的才華,於是她不斷提供桑達克為知名作家繪製插畫的工作,藉此打磨他的技藝。

在生活上,厄蘇拉也給予桑達克多方鼓勵呵護,同時扮演導師、摯友,甚至是「母親」的角色,她的書信選集《親愛的天才》中,記錄了兩人動人的情誼。

桑達克還有另一位「心靈的母親」,那就是和他合作《洞是用來挖的》的文字作者露絲·克勞斯(Ruth Krauss)。克勞斯是一位富有實驗精神的創作者,她和兒童文學家瑪格麗特·懷茲·布朗(Margaret Wise Brown)都曾在銀行街教育學院學習,認為「直接觀察」幼兒,對於圖畫書的創作是極為重要的基礎。《洞是用來挖的》就是克勞斯細心記錄幼兒園孩子的訊息所作出的回應。

克勞斯原本打算與另一位凱迪克金獎畫家尼古拉斯·莫爾德維諾夫(Nicholas Mordvinoff)合作,但莫爾德維諾夫覺得這個故事零碎且難以把握,很難配插圖。於是厄蘇拉大膽舉薦初出茅廬的桑達克,克勞斯看過桑達克描繪布魯克林街頭小孩的素描之後,大表肯定說:「就是這樣。」隨即邀請他到家中度周末,一起討論新書的插畫。

《洞是用來挖的》內頁

克勞斯的丈夫就是《阿羅有支彩色筆》的作者克羅格特·詹森(Crockett Johnson),從1951到1958年間,他們成為桑達克的「周末父母」。桑達克就像一名學徒,跟著他們學習文學、藝術史和人類學,同時接受兩人兒童觀的啟迪。

桑達克早期的作品,捕捉到兒童的天真、慧黠和機靈,喚醒了許多人對童年純真的回憶。《洞是用來挖的》出版後大受歡迎,依當時的慣例,桑達克原本只能拿一次稿費,但克勞斯大方地和他分享版稅。經濟無虞之後,桑達克終於不必兼職畫插圖,可以專心致力於創作。

他和克勞斯陸續合作了《I'll Be You and You Be Me》《Charlotte and The White Horse》《I Want to Paint My Bathroom Blue》《A Very Special House》(中譯名:《一座特別的房子》)《Bears》等書,克勞斯用詩般的語言表現孩子的野性,以及尊重兒童真實天性的理念,深深影響了桑達克的作品。

在重新界定童書樣貌的《野獸國》(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於1963年出版之前,桑達克已經創作了50多本書(包含7本自寫自畫的作品),他為許多知名作家和文學巨著畫的插圖,已得到5次凱迪克銀獎,以及數次紐伯瑞金獎和銀獎。整個20世紀50年代是桑達克積極自我養成的階段,他多方嘗試各種畫風,有意識地向藝術大師們偷師學藝。

在《神奇的農場》中,桑達克學習喬治·克魯克香(George Cruikshank)和古斯塔夫·多雷(Gustave Doré);在《夏洛特和白馬》中,借鑑威廉·布萊克和馬克·夏加爾;《跳月的精靈》中有著亨利·盧梭的抒情和感性;《兔子先生和美好的禮物》裡,運用印象主義畫風;

開風氣之先的「親愛的小熊」系列(I Can Read)作品,則採用了維多利亞時代風格。

無論是古典、寫實還是浪漫,因應敘事的需求,桑達克不斷在浩瀚的藝術史寶庫中汲取養分。經過他的創意熔鑄,最後顯現的總是獨一無二的「桑達克式風格」

風格可以由插畫來體現,藝術卻要靠想像來表達。大多圖畫書畫家是藉由視覺訊息來啟動創意,但桑達克更重視「文本」,他認為語言是幫助他進入繪圖的跳板。

寫故事比畫插畫要難得多,在畫圖之前,他會花大量的時間思考文字的意象、聲韻、節奏,完成後的文本就像樂譜。他習慣為每一本書做各種樣式的「假書」,全都是他不斷嘗試演奏的練習曲。《野獸國》全書只有338個字,精準的連結現實與象徵,就是他反覆推敲修改的成果,他不只是圖畫書大師,也是圖畫書詩人。

《野獸國》的完成,經歷了一段漫長的過程。從1955年起,桑達克就開始構思叫作「野馬國」的草稿,整個圖文的架構明顯模仿倫道夫·凱迪克(Randolph Caldecott)的作品。

凱迪克是英國19世紀的圖畫書大師,他的圖畫充滿音樂性和舞蹈的動態感,是桑達克心目中的典範。桑達克早期經常使用大量的斜線和墨水十字影線等圖畫語彙,就是凱迪克善用的技法。1965年桑達克創作了《保護者海克特與當我越過海洋:兩首童謠》,向終生的老師凱迪克致敬。

 《野獸國》內頁

做了幾次「野馬國」的假書後,因為自覺不會畫馬,桑達克放棄這個構想,於是才有了無以名之的「wild things」誕生。當桑達克把完成的書稿交給厄蘇拉時,連這位經歷過大風大浪的編輯,都為這本書的狂野而震驚,一度猶豫是否適合出版。幸而最後厄蘇拉決定支持桑達克大膽的野心,這本改寫童書規則的偉大傑作因此得以問世。

桑達克製作的《野馬國》扇形假書(莊世瑩提供)

這本書在形式上文圖結合完美,在意識和潛意識的層面,則潛伏了童年真實的憤怒、恐怖、死亡、拋棄、失落、性和罪,把童書帶進了弗洛伊德時代。盡情瘋狂大鬧一場的邁克斯,不僅憑自己的力量戰勝了負面情緒,而且在經歷大冒險後,依然能平安歸來。邁克斯是孩子們心目中的大英雄,小讀者們都想到《野獸國》一遊,但大人們卻被這本打破禁忌的書嚇壞了。

在獲得凱迪克金獎的肯定之後,桑達克得到更大的自由,繼續挑戰童書的邊界。1970年和1981年,他完成童年史詩三部曲的另外兩本:《午夜廚房》和《在那遙遠的地方》。這三個角色和畫風都不相同的故事,是「幻想」主題的變奏,描繪孩子如何掌握各種感覺:氣憤、無聊、恐懼、挫敗、嫉妒……並靠著幻想的力量擺脫困境,拯救了自己。

《午夜廚房》採用卡通化的視角,主角米奇從他的臥室窗戶飛出,在午夜的幻遊中,遇見三個長得像哈臺的麵包師傅,想把他烤進蛋糕裡。故事裡的種種元素似乎都來自童年甜美的經驗,難怪桑達克曾說這本書是他作品中最歡樂的一本,還把這本書獻給了他的父母親。

然而,在神秘的漫遊裡,其實懷著巨大的哀傷和恐懼。桑達克小時候,曾親眼見到玩伴因車禍死亡的場景,從此以後,那被車撞擊凌空而起的小小身軀變成他一生的夢魘,在他作品中,所有的「飛翔」和「漂浮」都帶著死亡的陰鬱氣息。

此外,在創作這本書的期間,桑達克經歷了愛狗和父母的老病過世,他自己則心臟病突發,生命差一點就終結在39歲。而這本書出版後,也因為書中出現正面裸體的小孩,引起衛道士強烈的撻伐。

也許是禍福相倚,《午夜廚房》出版的同年,桑達克得到國際安徒生大獎的榮耀,是美國史上第一人。他一生幾乎囊獲了所有重要的兒童文學獎項,包括羅蘭·英格爾斯·懷德獎(Laura Ingalls Wilder Medal)、美國國家藝術勳章、國會圖書館終身傳奇獎、2003年第一屆林格倫兒童文學獎插畫家獎,以及總共得過1次凱迪克金獎和7次銀獎。他輝煌的紀錄,被譽為圖畫書創始百年來最偉大的創作者。

集令譽於一身的桑達克,名聲和影響力不只發揮在兒童文學範疇,他也是少數能將藝術和大眾文化融合的超級巨星。20世紀80年代,他投身歌劇和芭蕾舞劇製作,為他鍾情的《魔笛》《胡桃夾子》《糖果屋》進行舞臺美術設計,也參與兒童電視劇及動畫的製作。

20世紀90年代初,他與另一位兒童文學家亞瑟·約林克斯(Arthur Yorinks)成立「午夜廚房兒童劇院」(the Night Kitchen: A National Children's Theater),將多部作品改編成電影、音樂劇和舞臺劇。然而,他工作得越狂熱,心境就越孤獨,作品也越來越隱晦難解。

《野獸國》改編舞臺劇演出畫面

三部曲的終曲《在那遙遠的地方》,是桑達克自認為創作結構最完美的作品。他有信心要創作一本藝術性不會被忽略的圖畫書,但就像他被問過千百次的問題:「你的書是為孩子而創作的嗎?」這本獨具一格的作品,再度引起廣泛的質疑和討論。後來日本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於2001年創作了帶有自傳色彩的《換取的孩子》,就是以此書為引題。

《在那遙遠的地方》集結了格林童話、神話傳說和現實中1932年的林白小鷹綁架案。為了配合格林童話的年代,繪畫風格也採用德國浪漫派畫風,不僅文字以詩的格律寫作,桑達克最喜歡的音樂家莫扎特更直接入鏡,扮演神秘客的角色。桑達克刻意注入音樂元素,讓此書成為一出「有圖畫的歌劇」。

這本書是桑達克修補童年經驗和欲望的自我療愈之作,繁複的意象層層疊疊布滿全書,如要解開謎題,得回到他生命的經歷去探求。書中缺席的父親、恍神的母親和疏於照護妹妹的小姐姐,原型來自桑達克的家人。他曾戲稱是用這本書進行「復仇」,將自己的情結隱藏在虛構的情節中,來為童年被遺棄的陰影除魅。

桑達克宣稱《在那遙遠的地方》是他最終的「桑達克式」考古挖掘,是他最後一次剖析自我靈魂的圖畫書。

1993年出版的《傑克和蓋伊,我們都在垃圾場》,聯結兩首原本歡快的童謠,以圖像賦予截然不同的詮釋。這次他不再以私我為中心議題,關心的對象轉換到陰暗角落裡無家可歸的孤兒,以及對愛滋病衝擊的憂心。一如過往,作品中呈現的無政府主義精神又引起非議,然而桑達克對童年的堅韌仍堅信不疑,他認為孩子是英雄,一定會想到辦法脫險。

2011年,高齡83歲的桑達克出版了《淘氣豬阿爾迪》,孤兒小豬阿迪舉辦9歲生日派對,無拘無束嬉鬧狂歡的景象,似乎回到他充滿童趣的創作原點。

小豬闖了禍,流著淚保證和發誓:「我再也不長到10歲了!」多麼讓人心碎的話語,因為這本書其實是桑達克的自救之書——和他相伴50年的同性伴侶Eugene Glynn於2007年過世,在Glynn病重時,桑達克找出過去曾為芝麻街設計的構想,借創作來逃避傷痛。

圖畫書作家莫裡斯·桑達克

「就像我們愛坐在死者身旁,他們變得無上珍貴,就像我們極力要爭回失去的,雖然其他的都在這裡。」這是桑達克最愛的詩人埃米莉·狄金生(Emily E. Dickinson)的詩句。他曾說過,只要朗誦狄金生的詩,他的心就能得到平靜。在家人相繼過世之後,桑達克在生命的最後幾年,對親愛的哥哥傑克、還有Glynn的思念特別深切。

2013年出版的《致我的兄弟》,是桑達克生前最後一部完整作品,這是他為傑克和Glynn譜寫的輓歌,也是為自己所做的預知死亡紀事。這本書的靈感來源是莎士比亞《冬天的故事》,奇異瑰麗的畫風則來自桑達克最仰慕的畫家威廉·布萊克。如同故事裡去營救兄弟的蓋伊所言:「悲傷的謎題最適合我」,全書瀰漫著迷離詩意的氛圍,仿佛桑達剋期望在無邊的夢境裡,與他至愛之人重聚。

《致我的兄弟》內頁

桑達克曾經說:「如果說我真的有不尋常的天份,那也不是我比別人畫得好或寫得好,我從來不會這樣騙自己。我想我擁有的,是能夠記得別人可能不記得的事,也就是童年某些特定時刻的聲音、感覺和意象。」因為記得了,他透過藝術得到救贖,也或許他根本是個不可靠的敘事者,在重述之間,用想像創造了屬於他的全新世界。

在一次受訪中,桑達克提到:「愛常常以威脅的形式出現,只有在經歷了可怕的冒險之後,才能到達安全港——如果可以到達的話。」

他於2012年過世,我多麼期盼,他已經駕著《野獸國》中邁克斯的小船,去到了比遙遠還要遙遠之處,尋找到真正能身心安頓的居所。

於2000年起在臺中市繪本館擔任志願者及講師 ,目前於OPENBOOK寫「兒童圖畫書大師」專欄,以及為「親子天下」雜誌《小行星》的「閱讀頻道」撰稿。

曾任天下教育基金會「希望閱讀」講師,研揚基金會推廣閱讀講師,「悅讀101」推廣講師,環球技術大學兼任講師、臺中社區大學講師等,以及香港《喜樂少年》「童書的旋律」撰稿人。

擔任聯合報年度童書、信誼幼兒文學獎、OPENBOOK年度童書、好書大家讀等各獎項評審,臺中歌劇院「閱讀小劇點」策展人。從小喜歡聽故事、說故事和寫故事,現致力於推廣兒童圖畫書與親子共讀,上山下海四處和小朋友講故事,也和大朋友分享賞析繪本的樂趣,並從事兒童文學創作、評論書寫及翻譯、書系策畫,出版繪本《貪睡的穿山甲》《穿山甲的故事地圖》《回家·回部落》《晃晃老師的禮物》《石滬股份有限公司》《平安龜實驗室》《小石獅的大發現》《上學去》及《錦小路的京市場》,曾兩度獲得「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

相關焦點

  • 蔡徐坤童年照,王俊凱童年照,歐陽娜娜童年照,看見他:完美逆襲!
    說起來蔡徐坤,相信很多網友都相當熟悉,他是一個長相精緻的男孩子。有不少網友都覺得蔡徐坤是從小帥到大的,他小時候給人一種濃眉大眼的感覺。 說起來王俊凱小時候,很多網友都知道他童年時期給人的整體感覺就是小小的,五官給人一種非常精緻的感覺。很多網友都很喜歡小時候的王俊凱,讓人覺得萌萌噠。
  • 《渺小一生》|童年創傷能夠治癒嗎?
    隨著作者柳原漢雅埋下的伏筆越來越多,讀者逐漸發現最大的謎團是裘德:他極具天賦,雙主修法律和數學最終成為令人敬畏的律師。他孤獨得難以捉摸,沒有人知道他在哪裡長大、父母是誰、為何跛瘸。故事一點一滴透露裘德暗黑得讓人不忍卒睹的童年,它像揮之不去的小飛蟲制約著他整整一生。柳原曾在採訪中解釋她的創作核心:「我們只跟世界徵戰過一次,在童年的時候,其餘的人生都只是在不斷面對及處理那次徵戰的結果。
  • 《好無聊啊好無聊》一本講透無聊的繪本
    吉竹伸介用他的繪本告訴我們,這時候不妨給孩子時間,讓他在無聊中給自己找點樂子,打發時間。01無聊是什麼?繪本《好無聊啊好無聊》裡的小男孩就思考過:無聊是什麼?無聊是誰的錯?為什麼會無聊?除了我以外的東西會無聊嗎?西瓜蟲會無聊嗎?因為磨腳再也不穿的鞋子呢?
  • 童年——天真透明的歲月
    對於每一個人來說,童年是懵懂的,是無知的,是單純的,更是精彩的,有趣的,是快樂的,我長大之後最願意回憶的也是我的童年。記憶中的童年有很多同齡的小玩伴,一年中每個季節、每個時間段我們都有不同的玩法、不同的樂趣。
  • 金波,這位童心未泯的老人把他的童年記憶寫進書裡
    1月9日當天,「玩童年——金波·好玩兒繪本系列圖書讀者見面會」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2號館舉行。《小鼓兒噠噠響》書影60年的兒童文學創作生涯,金波,這位童心未泯的老人把他的童年記憶寫進書裡,為今天的孩子們創作了《吹糖人》《小鼓兒噠噠響》兩部充滿童心童趣的作品。繪本《吹糖人》通過孩子的視角,清晰展現了老北京民間絕活兒——吹糖人。
  • 250多幅天真復古的畫作,每一頁都能喚起你的童年記憶
    來自法國的藝術家娜塔莉·萊特,作品天真復古,並因其獨特的「波普-民間」藝術風格,廣受追捧。近日,從民間藝術、古董玩具、自然中汲取靈感的她,自選代表作250多幅,集結成藝術繪畫集《我夢中的花園:娜塔莉·萊特的藝術世界》中文版,由民主與建設出版社引入出版。
  • 為什麼天真的人大多痛苦?
    我有一個女友,是個相當天真而不懂得世故的人。可惜,這天真的人兒不快樂。說起家裡人,她覺得他們沒有一個是真正愛自己的,哪怕姐姐在童年時每天給她一封信,哪怕哥哥曾把她扛在肩膀上去鬧市。至於父母就更加了,一方面,她非常理性地知道父母已經盡他們所能愛她了,她能記得他們對自己的好,但她總是更多地想起他們如何待她不好。
  • 利用女人的天真,終於跨越底層階層的男人,為何要放棄生命?
    她無意中發現於連內心深處的驕傲和對貴族的厭惡,對於同樣感到貴族生活無聊至極的她,讓瑪蒂爾德百無聊賴的生活有了一絲「生氣」。其實她愛的是她自己。因為她的愛情不是因為有了愛情而去愛,而是為了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她已經在人生的價值追求裡迷失。
  • 永遠青蔥的童年經典——評楊永青原創繪本|書評
    這是關於童年樂趣的記憶,也是關於愛的記憶和美的記憶,終身難忘。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最早創作出圖畫書《小蝌蚪找媽媽》的人正是已故的一代連環畫大師楊永青。斯人已逝,但是經典永存、藝術長青!一般而言,楊永青以表現中國傳統題材和人物見長,《女媧補天》《愚公移山》《神筆馬良》等繪本就是他這方面的傑作。
  • 童年奇遇:看見七爺八爺索命
    這是我的親身體驗,而且是親眼看見的!(示意圖/圖片來源:Adobe Stock)這是我的親身體驗,而且是親眼看見的!
  • 女裝大佬艾比童年照曝光?看到他小時候的長相,網友:模樣沒長歪
    女裝大佬艾比童年照曝光?看到他小時候的長相,網友:模樣沒長歪提起和網紅主播有關的一些話題,相信很多人應該也都是有關注過不少的吧,畢竟在網上關於這個方面會讓人熱議的點還挺多,而且在圈子裡比較讓人喜歡和印象深刻的主播也大有人在。
  • 你遇到的所有問題,書裡都有答案
    毛姆說:養成閱讀的習慣等於為你自己築起一個避難所,幾乎可以避開生命中所有的災難。讀書越多越相信,閱讀的意義,不只是生活的避難所,更是人生的百寶箱,那些看不懂的事,參不透的道理,走不出的困局,人生遇到的所有問題,書裡都有答案。
  • 古詩詞裡找童年!
    「六一」兒童節到了,不由想起了童年。童年是一首縈繞在耳畔的老歌,是鄉思鄉情鄉愁裡難以忘懷的記憶。在林林總總的古詩詞中,詩人們童心悠悠,童趣盎然,通過對兒童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讓許多詩作真實又靈動地再現了兒童的生活場景,細膩地描繪了孩子天真活潑的內心世界。
  • 每次感覺生活無聊了,我就鑽進這5本書裡去冒險
    然而突然閒下來沒事幹,居然有些不適應,感覺現實世界空虛無聊?小蝸今天想帶你一頭扎入書裡那些奇幻龐大的世界,來一場魔幻的冒險~媲美哈利波特魔法世界的「墨水世界」、延續格林童話風格的「書巫世界」…恢弘闊大的世界架構,層出不窮的酷炫設定,令人眼花繚亂、流連忘返。
  • 漫威眾演員童年模樣:抖森童年其貌不揚,雷神、鋼鐵俠佔顏值高地
    今天的文章,阿柒便帶大家看看漫威眾演員童年時的模樣。緋紅女巫緋紅女巫是漫威眾女性角色中顏值靠前的存在,其演員伊莉莎白·奧爾森從小便是一個非常可愛的姑娘,雖說女大18變,但成年後的奧爾森臉部輪廓依舊與童年時很像。雷神雷神演員克裡斯·海姆斯沃斯童年時便非常帥氣,他將這種帥氣一直延續到了成年後,而且帥氣程度只增不減。
  • 這個繪本大師的書充滿黑暗元素,只為讓孩子知道世界原本的模樣
    ▲莫裡斯· 桑達克(以及他身後的野獸迷)在美國凱迪克大獎的頒獎現場莫裡斯· 桑達克並不喜歡被稱為兒童繪本畫家,他認為這樣的形容不尊重他的才能,把他當作了一個「做小孩書的角色」。桑達克的繪本裡充滿了成年人認為黑暗、殘酷、令人不安的東西。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接受衛報的採訪時,他說出了自己創作這些內容的原因:「我拒絕對孩子說謊」。在很多家長看來,應該儘量不讓孩子看到這個世界殘酷的一面,所以對繪本的要求更多是表達愛、光明、溫暖,然而,桑達克卻拒絕把童年包裝美化,或是迎合那些「純真的廢話」。
  • 鄧倫童年照被瘋傳,他媽媽年輕時候的模樣,顏值不輸任何一位女星
    說起鄧倫,雖然說他的顏值算不上什麼大帥哥級別的藝人明星,但是他卻是屬於那種「醜帥」類型的男神,可能剛開始看到他的時候,覺得他長得並不是很帥,但是看久了卻是讓人覺得十分耐看。鄧倫不僅是長得帥,演技也都非常好,他曾經可是出演過不少影視作品,也獲得了不少觀眾的關注,如今他在娛樂圈中的發展都相當的不錯,現在的鄧倫,不光是出演了電視劇,還參加了各種綜藝節目,表現也都非常好。雖然說鄧倫顏值不算是很高,但是卻讓人看著非常舒服,最近網上還曝光了一組鄧倫小時候的童年照,看到小時候的鄧倫,長相可是十分的可愛。
  • ♬ 童年需要幻想朋友 中國圖畫書大咖新作《不要和青蛙跳繩》(含音頻、視頻)
    裡就看你會不會去召喚它圖畫書大咖彭懿、美女繪本畫家九兒強強聯手帶你走進孩子神奇的想像世界讓幻想成為孩子成長的強大力量!這個故事的創作源於彭懿老師曾經做過的一件事—— 「兒子上小學時,有一天趁他不在家,我把他抽屜裡一切我認為沒用的東西都給扔掉了,包括爺爺送給他的一盒已經缺了好幾顆棋子的象棋。兒子知道後哭了許久。他長那麼大,從來沒那麼傷心地哭過。那一刻,我無地自容,因為我明白了,我扔掉的不是象棋,而是他童年的記憶啊。」
  • 重溫《龍貓》,原來它並沒有那麼無聊,還有更深的一層含義
    宮崎駿在創作《龍貓》的時候已經47歲了,但他還是用了最細膩的筆畫,描繪了兒童般純淨的世界。這是一不豆瓣評分為9.1分的動畫電影,但是還是有好多的網友說無聊,就是單純給孩子看的電影。但是小編卻覺得這部電影雖然平淡,簡單,但是卻很有力量。在寒冷的冬天看這部關於夏天的故事,從中你會發現,原來生活是那麼的美好簡單,就像電影中姐妹倆一樣,總是快樂的。
  • 走進文學作品裡的童年 在閱讀裡過書香「六一節」
    作為「淘氣尼古拉」之父的桑貝,是不是也擁有無憂無慮的幸福童年呢?並非如此。在《童年》中,桑貝首次披露了自己的童年經歷,拮据的生活,爭吵的父母,不停地搬家。幸好,他可以畫畫,可以想像,他為自己營造出一個平行世界,在這個世界當中,他或許能過上開心的生活。一個搗蛋鬼是如何用畫筆徵服全世界的呢?讓我們走進桑貝,一個敏感憂鬱的男孩的內心,聽他講述啼笑皆非,笑中帶淚的童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