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曾不止一次感嘆,古代貴族真的很豪橫!
吃飯、喝水用金碗金杯那都是稀鬆平常的事情,即使做個擺件,選材也一定要高大上,不存在偷工減料。
如果說,追求這種極致的奢華體現了生活的儀式感,是很容易被大家接受的,但死後把全部家當押在一件衣服上,且這件衣服就穿一次,是不有點太鋪張浪費了?
emmm……大概這就是窮人和富人之間的區別吧。
估計這會兒,大家也已經猜到這件一生只穿一次的衣服是什麼了。
西漢 劉勝金縷玉衣、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68年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墓出土、河北博物院藏
01一件衣服一個億
在第一次聽說「金縷玉衣」這個名號時,寶哥哥天真地以為,這種看起來像涼蓆又「密不透風的鎧甲」是古代貴族沙場上陣的防彈衣!
實際上,這件耗費2498片來自遼寧的岫巖玉片和約1100克的金絲製作而成的衣服,是漢代規格最高的喪葬殮服,只在死後入殮時才穿。
是的,你沒看錯,一生只穿一次!
「2498片玉石、1100克金絲」是什麼概念?這麼說吧,在當時,完成這個巨大的製衣工程,需耗費一個熟練玉匠十年左右的時間。
製作玉衣所用的玉片大部分呈長方形和方形,也有梯形、三角形、四邊形和多邊形。最大的玉片長4.5釐米,寬3.5釐米,用在腳底;最小的玉片只有成人拇指蓋大小,有些玉片上的鋸縫只有0.3毫米。
而製作玉衣所用的一公斤金絲,其製作成本相當於漢代100戶中等收入家庭的家產總和,按當今中國家庭平均財產計算,接近1億元人民幣!
價值連城的玉衣,是西周時期厚葬之風興起的產物。
02玉衣前身是「面膜」
在古代,人死之後會用「布巾」蓋住死者的臉部,謂之「掩」。
發展到經濟繁榮、政治穩定的西周,人們開始將玉石片縫綴在「掩」上,東周時進一步發展為「綴玉面幕」、「綴玉衣服」,綴在衣服上玉器的形狀與五官中的某一部分相像,正面有紋飾,側面和背面有對鑽的小孔,組合起來剛好遮住面部的關鍵區域。
之所以會選擇玉石來製作面幕,是因為古人相信玉凝聚了天地之精華,吞食可以長壽,佩戴可以闢邪,穿上玉衣可以封存精魄、能使屍體不朽,因而用於喪葬的玉器在漢玉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稍晚一點的漢代,由玉片組合的面幕遮蓋的範圍更大了,組合起來像是一張面膜,幾乎遮住了全臉。
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我們一直沒有提到金縷,是因為玉衣形成初期,人們並不太重視編綴玉片的的質料,關注點更多地在玉片本身。
似乎,在古人的觀念裡,用得玉越多屍體就保存得越完整,這也就是為什麼到西漢中期,能夠裹住全身的玉衣開始大量湧現,當玉片已經沒法再多的時候,人們就開始在連接玉片的材料上動心思。
發展到東漢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使用玉衣的等級制。身份不同,使用的線縷也有差別,《後漢書·禮儀志》中規定,只有皇帝才能使用金縷玉衣,諸侯王、列侯始封、貴人、公主只能用銀縷玉衣,大貴人、長公主使用銅縷玉衣,身份再低一點的使用絲縷。
到目前為止,全國共發現玉衣二十餘件,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墓中出土的兩件金縷玉衣,是其中年代最早、做工最精美的。
劉勝金縷玉衣結構 圖片來源於《滿城漢墓發掘報告》1臉蓋 2頭罩 3上衣前片 4上衣後片 5右袖筒 6左袖筒7右手套 8左手套 9右褲筒 10左褲筒 11右鞋 12左鞋
一套完整的玉衣分為頭部、上衣、袖筒、褲筒、手套和鞋六個部分,每一部分都可以彼此分離,猶如製衣工人裁剪縫製的一件衣服。
玉衣製作的兩個關鍵步驟是切割和綴綴,玉匠切割好玉片之後再進行打磨、拋光,使表面發出溫潤的光澤,接下來在玉片的每一角穿出小孔進行編綴,如果有一片玉與其他合不上,玉衣便會鼓凸不平。
手套是製作最為精巧的部分,需要將一百多片不同形狀的小玉片按照手的形狀連綴起來,製作難度非常大,通常玉手套裡還要放一件玉器,稱為玉握,暗示死了也要掌握財富和權力。
鞋的部分所用玉片較大,鞋底由三塊特製的大玉片組成,鞋幫可向兩邊打開,便於穿著。
這套玉衣最絕妙的地方在於,臉蓋上刻劃眼、鼻、嘴形,不僅保留了肚子,還自帶屁股!
對比其他人一馬平川的玉衣,是不是很高級,完全就像是人的倒模!
03被玉封印就能成仙?
一件私人訂製的玉衣,只是漢代玉殮葬組合中的一個主體部分,其他配套的部件還有玉枕、玉握、玉九竅塞、玉棺飾等等。
古人認為,塞住九竅人的精氣就不會外洩,所謂九竅,就是指兩眼、兩鼻孔、兩耳孔、嘴、生殖器和肛門。
九竅最講究的是玉琀(又稱「含玉」,指放在嘴裡的玉),舊時人去世之後,入棺前家人會在其口中放一些東西,富貴人家大多都是玉石、蟬等,古人認為蟬生從蟬蛻轉生是能再生的昆蟲,死者含蟬,就是希望死者能夠復活和再生,而窮苦人家大多就是一枚銅錢,
曾侯乙墓出土時,其中玉器有600多件,其中有21件是放在逝者嘴裡的:玉牛有6個,玉羊有4個,玉豬3個,玉狗2個,玉鴨3個,玉魚3個,全是吃的!
這些玉制的家畜最小的1公分,個頭近似黃豆,大的也就2公分,雖然單個是很小,但是21件都往嘴裡塞,誰能受得了啊?
光是穿玉衣還不夠,連棺材都得有玉來封印。
劉勝妻子的玉棺內壁由192塊玉片鑲嵌而成,玉片表面平整光潔。棺蓋上玉片46塊,右側壁43塊,左側壁49塊,前端12塊,後端14塊,棺底28塊,肉眼所見之處全是玉。為了讓去世的人被玉包裹得嚴嚴實實,古人真的是拼了!
那,最讓人期待的問題來了,這麼嚴絲合縫、大手筆大製作的玉殮葬組合到底有沒有讓人屍骨不腐的神奇功效呢?
答案當然是沒有,不然我們現在可能就會排隊看劉勝,而不是辛追奶奶了……
所以,只能當做心裡安慰,並沒有實質作用的玉衣沒能傳承下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公元222年,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金縷玉衣下葬,玉衣退出了歷史舞臺。
自有金縷玉衣以來,它就成為了盜墓者的主要目標之一,再加上魏晉時期經濟凋敝,社會動蕩等客觀因素摧毀了金縷玉衣誕生的土壤,此外,人們信仰的改變也使得金縷玉衣不再具有存在的價值。
從前,人們相信玉衣能保存屍體,是因為他們信奉道家黃老之術,相信人死後能成仙,但自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國以後,人們由企望升仙轉而更虔信來世轉生及往生西方淨土。
佛教追求的是涅槃後屍骨火化,因此死後屍體完不完整已經不是他們最關心的問題,玉衣所謂的「能保護屍體不朽」的功能也就派不上用場,這種高規格的殮服也就銷聲匿跡了。
如今,在我們看來,這金縷玉衣不過是交智商稅的東西,但在兩漢人眼中,金縷玉衣是這世上除修仙煉丹外,最接近永生的神奇物件,玉衣的主人得到了心裡安慰就夠了。
畢竟,對有錢人而言, 「千金難買我樂意!」
更多內容,請關注「baokuchina」本文為「寶庫」原創,轉載請私信「baoku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