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懷疑,每個人都想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就像讀書那時候,儘管老師總在強調不能偏科,但不管如何,自己喜歡的那一個科目,考出來的分數總是比其他的高。
因為做喜歡的事,主動權就會掌握在自己手裡,哪怕沒人監督,你也會主動去做。因此,待在自己喜歡且擅長的領域,是很多人的追求。
然而,真正到了需要面臨選擇的時候,我們又迫於現實處境,做不到心安理得地接受。
「我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我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喜不喜歡,反正都是父母幫選的」比起做自己不喜歡的事,這些扎心的答案似乎更令人深思。去年,曾和我同住一個宿舍的學妹(當時我們是「混合宿舍」)畢業了 。在大家忙著找工作的時候,她很快聽從了家人的建議——考公務員。對考公務員這件事,她既沒有排斥,更談不上喜歡。在其他人陸續找到工作後,她也在學校附近租了房,一邊做兼職,一邊備考。記得以前在宿舍,她就是個自律性很強、很聽家裡話的女孩子。每次聽到她和父母打電話,只要是父母要求的,她都會很順從。前段時間,大家在宿舍群裡聊天,得知她還在考公務員時,其他室友不禁感嘆:能堅持做喜歡的事,也是挺厲害的。她則表示,其實自己也說不上喜歡,只是習慣了接受家人的安排,自己也覺得不排斥,僅此而已。她在一家小公司裡做兼職,每周去三天,其餘大部分時間則花在考試準備上。這樣的生活,每天一層不變,她內心也沒有什麼波瀾。我們都以為,在慢節奏的小城裡,在親人的支持下,她的壓力相對會小一些。殊不知在內心深處,她也充滿了不安和焦慮,外人尚且看不出來,但對於自己真正喜歡的是什麼,她感到越來越模糊了。尤其看到同齡人意氣風發的樣子,她就覺得自己感受不到做事的樂趣,提不起幹勁。作為年輕人,長時間處在這樣的環境下,說不焦慮,那一定是假的。有人說,前行並不意味著一定要去探究每件事的結果和真相。但前行必然會伴隨著焦慮與敏感,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站起來,走出去。去做自己該做的、喜歡的並且能做的事,有時候,行動就是最好的消化法。長大後的無奈,或許就體現在這裡吧。想做的事做不成,該做的事又不喜歡,結果是不做又不行,可想而知內心有多糾結。原來,在外這幾年,家人輪番上陣勸他回老家工作。先前父母還只是在逢年過節時,偶爾叮囑他一兩句,如今兩位姐姐也開始來勸他。他說可以理解家人的擔憂和顧慮,畢竟明年自己就奔三了,沒有催促他相親已是萬幸。仔細一想,從畢業至今已經有五年時間。這些年他一直在西藏,從最初的跟隨攝影愛好者去各處採風、旅遊,到過程輾轉深圳、雲南工作,對自己想要的目標,他始終很明確。直到一年前,他和幾個興趣相投的朋友在成都開了畫室,才算是短暫地停止了奔波。即便時常奔走在不同的城市,他依然灑脫得令人欽佩。如今,面對家人的不停催促,父母年齡的增長,種種因素的出現開始成了他的軟肋。我們常說,過於在乎別人的看法,做事就會瞻前顧後。但家人,卻是不一樣的牽絆,哪怕是遇到自己喜歡和想做的事情,也要思慮再三才敢行動。所以,在經過一番掙扎後,他也慢慢計劃回家的事。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生活中有些事本就不是和自己預期的完全一致。有時候我們會迫於生活、情感、無奈……但我們要明白,雖然即將要做的事沒那麼喜歡,但可能一切也沒有那麼糟呢。能在成長過程中,做自己最舒服和最喜歡的事,是件很難得的事。就比如你剛認識一個人,很難剛接觸時第一眼就喜歡上對方吧。當然,不排除一見鍾情的可能,然而那終究是少之又少的概率。兩個人互生好感,更多是在不斷相處中,對方的為人處世或言行舉止打動了你,久而久之才產生了好感。人之所以不喜歡某個事物,是對其缺乏足夠認知。當你慢慢靠近、接觸,直至有更深了解的時候,會發現它並沒有那麼遭,相反,它還會給你帶來不一樣的體驗。人最容易沉浸於自己最擅長的領域,因為做擅長的事,能讓我們產生更多的成就感,而且還會有很多可能。正因如此,那些經歷過挫折的人,越喜歡去做自己能做的事,不喜歡改變,也不喜歡去嘗試自己沒有做過的事。於是,他們用能力給自己製造了一個舒適區。在這個舒適區裡,他們能獲得成就感,但世界並不是一層不變的,很多能力終究會過時。網絡的更新速度快,如果你不嘗試跟著變化,去獲取新的能力,那麼最終的結果就會被現實所淘汰。雖然已工作好幾年,但她從未停止過學習新的技能。眾所周知,信息的更新速度很快,隔一段時間,不管是系統還是軟體就會有新的升級。很多新功能投入使用,若是一味停留在原來的地方,時間長了自然就跟不上節奏。只有不停地嘗試新東西,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當下脫穎而出。「做自己喜歡的事」,和「喜歡自己做的事」,這是兩種不一樣的效率。兩者在本質上也許相同,但實際意義卻大有不同。當你做自己喜歡的事時,一舉一動都是自由的,因為都是最本真的樣子,但在那個時候,你會更加容易感受到自己。而喜歡自己做的事,更多是對所做這件事的認可,並以提升自己為幸福感。不管如何,最終我們要做的就是喜歡自己,從內心深處接納自己的好與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