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chenghsiao 是北京 STONES DESIGN Lab. 的設計師,同時也是 S-tones Printing Studio 的負責人,她不時與我們分享有趣的視覺設計。這一次,她和同樣來自臺灣的設計師 YAODE JN 聊了聊。
第一次見到 YAODE 的作品是透過去年 「草率季」 Taipei Art Book Fair 2018 的主視覺。看了很久後我才發現一些有趣的細節:海報上有類似玻璃燈管的扭曲英文字,不確定到底是空氣鳳梨還是草藥的植物,以及捲成一團的金屬色派對彩帶。這些乍看讓人摸不著頭緒的元素,與草率季實驗、率性的態度不謀而合,也像是在慶祝這個一年一度的紙本派對,奇怪中帶點幽默,可說是一點也不草率。
網絡上關於 YAODE 的介紹非常少,十分神秘低調,我嘗試透過他的個人網站與 Instagram 來拼湊其作品的脈絡及思路。無論是個人創作或商業項目,YAODE 幾乎打破了臺灣設計清新、可愛的標籤,他的作品像是精密計算後的微觀畫面,偏執又迷幻。
YAODE GRAPHICS. 是 YAODE JN 創立的個人工作室,於 2017 年底開始以設計與藝術指導的身份自由接案。YAODE 擅長將自身的視覺語彙及概念揉和於商業項目中,並根據不同專案的需求進行合作,執行項目涵蓋了文學、音樂、藝術等類別,試圖透過視覺語言形塑氣質與走向。同時,也在個人藝術創作中持續不斷地實驗與累積,慢慢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世界觀。
就商業設計而言,YAODE 不太是主流定義下的設計師。他的作品中大多以圖像敘事為主,透過圖案本身去傳達情緒及訊息,而文字只是輔佐觀者快速理解訊息的手段,甚至可有可無,我把這個方式理解為一種藝術性的表達,或更傾向視覺藝術的範疇。
「我的敘事方式無法像大部分設計師一樣,倚靠排版完成,對我來說其實根本就是在畫圖,平日就會搜集素材、掃描、拍照,3D 則是最近使用的方式,這些會經過統整後,再處理成像我的樣子。」
YAODE 充滿氛圍感的視覺風格,讓他和許多 underground 派對達成合作,包含臺北的 Rev、SOMA 及近期開始合作的 Pawnshop 等。此外,YAODE 也期待作為一個類似選品者的身份,將自己的喜好與審美落實在不同項目中。「我其實蠻有企圖的是,我做的東西都是我選的,包含內容與文本的品味都是,至少我覺得好的,尤其是音樂和書。」
YAODE 在執行上除了替品牌說話,也保有自己的意念。活動視覺中都會出現 「眼睛」 的元素,不管是金屬的、玻璃的、半透明如彈珠的,或純粹實心的圓,如同仿生人般注視著你,形成了一個屬於 YAODE 的符號。
SOMA 則是 YAODE 從去年開始接手視覺設計的。YAODE 會將現場照片處理成流動的液態視覺,形成一種迷離又魔幻的感覺,或是對演出者的圖片進行切割及拼貼,做出類似馬賽克的效果。這讓我想起義大利攝影師莫裡吉奧·加林貝蒂(Maurizio Galimberti)的創作手段,都是試圖在現實和虛幻間找到微妙的平衡,作為音樂現場的詮釋再合適不過。
「Message Flow 是做裝置、互動藝術的,我有幫忙處理視覺方面。Message Flow 是剛出來的時候我們就認識,作為一群朋友,就是大家一起做自己喜歡的事。」 在執行 「後人類娛樂工作室」(Message Flow)這類藝術項目時,我感覺 YAODE 相對從容自在,不僅僅因為是朋友間的合作,也因為他對感官上的高度敏感,使得他能將活動現場中表演者的姿態、光影的閃爍、聲音的流動,這些細微且抽象的感受,透過感知轉譯成視覺並實踐落地。對他來說,藝術本身的行為與內容才是重點,其他過多的裝飾都是無效訊息。
同時這些符號也交織在個人創作裡,YAODE 的世界是非常龐大且複雜的,也可以說是一種私密又深層的個人探索,透過這種方式持續不斷找尋更多未知的可能性。「相對商業設計,我覺得做純創作反而比較痛苦,這是個強迫探索、挖掘自身的過程,心理狀態會很疲憊。我會盡我所能把它那個狀態呈現出來,有時常會很崩潰。」 個人探索是十分漫長的過程,目前還看不到邊界在哪,只能任它有機生長著。我好奇 YAODE 所建立的世界最終想到達哪裡,「順其自然吧。」 他說。
我始終覺得 YAODE 是擅於包裝的,如果沒有像這樣系統地去梳理他的作品,進行拆解及解讀,他要傳達的訊息和概念很容易被視覺掩蓋,我想剛開始是有一點誤會他了。抱持著尚未解決的疑問與好奇,我決定和他輕鬆地聊一下。
BIE別的:Hi YAODE,等一下去哪玩?
YAODE:等一下喔,待會有 Rev 有辦活動,所以過去一下。
我好奇像是 Rev 和 SOMA 請你設計,你會先聽過聲音再視覺化嗎?
近期處理的派對視覺音樂類型多為 Techno 或 House。但每場活動的調性都太不一樣,通常我會先去 SoundCloud 聽這次放歌的 DJ 的氣質是如何,再根據他們的氣質與活動定位做調整。
有趣的地方是,就算是同個類型下的音樂,每個 DJ 的品味都不太一樣,這種藝術的獨特性在音樂上很美。但我也很有自信且清楚知道如何在我的視覺風格下,把他們區分開來,如同之前幫 SOMA 和 Rev 操作的形象。
臺灣的生活語境主要是中文,但為什麼你的作品大多使用英文作為傳達語言?
目前基本還是以圖像敘事為主,我相信圖像抽象的情感共鳴是超越文字的,甚至比文字還誠實。我會盡力減少文字的露出與擺放,不管是中英文,除非必要或合作方需要。
提到對中文字的應用,近期觀察到平面設計領域簡體中文的表現相當的活躍,前陣子有在網路上關注到一個《大,不小展》,似乎現在中文編排迎來了一個屬於這個時代新維度。
有沒有欣賞哪位處理中文字型不錯的設計師?
直覺是廣煜。我覺得他似乎承襲了過去某種日式的形式,也同時柔和了編排的藝術性與資訊傳播之間的優雅。
另一位我也很喜歡的創作者叫田才,我很難準確的形容他的作品,不管是他的影像或是文字編排總給我一種抑鬱但又極度優雅的時尚感,很高級。
你的作品有一些固定使用的顏色,這是符合內容需求還是慣用處理手段?
沒有特別思考,但我自己回過頭來觀察,我似乎都會先選用正色去做調整。比起用說的,反而作品比較像我真實的狀態。
你今年的狀態 ok 嗎?
蠻 ok 的啊,最近開心的是比較個人且具有象徵性的東西似乎開始發展起來了。從 17~19 年這段時間,慢慢開始有能力也比較自信能進入到一個 fine art 的狀態,而那個狀態是屬於我的。怎麼形容的話,就是建構世界的感覺,其實也是這幾年在做的,我一直在把我的世界拼起來。
Message Flow:NEON SWAMP - Concrete Swamp: Biosphere No.3 展出作品,2019
臺灣設計在華語圈給人某種特定印象,不論是本土語彙或是簡單美學,容易被識別成一種既定輪廓。你的作品給我一種新鮮的感受,與當代韓國設計給我的感覺相似,視覺語言很國際,但不特別強調韓國元素,依舊有屬於自己的樣貌。
我不太挪用本土元素或強調在地性,只要做就自然有臺灣的感覺。我也欣賞像韓國那樣可以在國際上溝通,可是它依舊是韓國的。學生時代看到 Kim Do-Hyung,就覺得 「欸!怎麼會有這種設計」,然後開始關注韓國設計。我覺得韓國試圖做出西化的感覺,能把自己文化的氣息轉化成當代又國際的語言。雖然我聽到的都是他們覺得自己太西化了,可是在我來看,韓國的西化跟 Kim Do-Hyung 呈現的感覺,就是代表韓國當代的視覺語言。
那你覺得現在臺灣的狀態如何?
新一代的創作者已經可以更自由的選擇未來,而且是建立在已經知道過去歷史的前提下,我覺得比較像是從前尋尋覓覓找尋個人自我認同,進化到非常當代的自由意志了。
這幾年臺灣越來越多奇怪的創作者了,而那種奇怪是我非常喜歡的,大家變得很自我、很幽默,不管是 zine、漫畫、服裝或音樂,都在往一個有趣的方向走。
對啊,這個狀況我覺得很好,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用很嚴肅,可以很幽默這樣。
你的 Logo 有什麼特別的意思嗎?
Logo 是當時架網站臨時做的,圖案有點嬉笑、圓滑又尖銳的感覺,跟我當時的狀態蠻像的,所以就用了。
設計之外的興趣是什麼?
我今天都要去party了,喜歡跟朋友去活動、喝酒、跳舞之類的。
什麼是最完美的休息?
偶爾出去吧,我覺得最完美的休息就是直接去柏林再也不回來哈哈哈!
去吧!我最近覺得生活要過得好才行,一直工作很消耗的,其實設計以外的事更重要吧。你會不會覺得設計要少看一點?
還是要看,但不用一直看設計師的作品,我蠻喜歡看數學和物理的,也可以看時裝品牌的 show,看各種類別,其他就是看看大家在發生什麼事就好。
只看某種類別的內容,容易被影響而不自知。所以就像你說的看時裝、看古典、看天文,各方面的養分也很重要的。
對啊,我自己很喜歡聽音樂,比較知名的像是 FKA twigs、Björk、Arca。同時他們的影像視覺也非常地具有藝術性。我都會跟我朋友開玩笑說,似乎全世界最頂尖的視覺藝術創作者,都在為他們的音樂服務。他們這樣優雅的敘事與包裝方式也深深影響著我。
你覺得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我喔,在看或聽的時候,我覺得自己是蠻敏感的,接收文本的能力蠻好的。但不會在那邊感動到哭,其他的都蠻隨便的。
Message Flow:NEON SWAMP - Concrete Swamp: Biosphere No.3 活動照片,2019
你希望個人的項目未來有什麼樣的發展?
慢慢做吧,我知道它現在看起來很酷,但它還不是好的,需要慢慢的發展到相對成熟、穩定的狀態,我會比較放心一點。
你現在是不是很想喝酒?
其實有一點,你已經感覺到我的那個。
想喝酒的心情。好,那我們下次再聊吧。
好,下次聊。
在 YAODE 的 個人網站 和 Instagram 查看他更多作品。
// 作者:yuchenghs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