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ODE JN 只給自己喜歡的東西做設計

2021-02-08 BIE別的

yuchenghsiao 是北京 STONES DESIGN Lab. 的設計師,同時也是 S-tones Printing Studio 的負責人,她不時與我們分享有趣的視覺設計。這一次,她和同樣來自臺灣的設計師 YAODE JN 聊了聊。

草率季 Taipei Art Book Fair 2018:宇宙大爆炸 Bang Bang Bang 主視覺

第一次見到 YAODE 的作品是透過去年 「草率季」 Taipei Art Book Fair 2018 的主視覺。看了很久後我才發現一些有趣的細節:海報上有類似玻璃燈管的扭曲英文字,不確定到底是空氣鳳梨還是草藥的植物,以及捲成一團的金屬色派對彩帶。這些乍看讓人摸不著頭緒的元素,與草率季實驗、率性的態度不謀而合,也像是在慶祝這個一年一度的紙本派對,奇怪中帶點幽默,可說是一點也不草率。

網絡上關於 YAODE 的介紹非常少,十分神秘低調,我嘗試透過他的個人網站與 Instagram 來拼湊其作品的脈絡及思路。無論是個人創作或商業項目,YAODE 幾乎打破了臺灣設計清新、可愛的標籤,他的作品像是精密計算後的微觀畫面,偏執又迷幻。

Nagaoka:Sake Discovery,2018YEN 專輯封面,2019

YAODE GRAPHICS. 是 YAODE JN 創立的個人工作室,於 2017 年底開始以設計與藝術指導的身份自由接案。YAODE 擅長將自身的視覺語彙及概念揉和於商業項目中,並根據不同專案的需求進行合作,執行項目涵蓋了文學、音樂、藝術等類別,試圖透過視覺語言形塑氣質與走向。同時,也在個人藝術創作中持續不斷地實驗與累積,慢慢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世界觀。

就商業設計而言,YAODE 不太是主流定義下的設計師。他的作品中大多以圖像敘事為主,透過圖案本身去傳達情緒及訊息,而文字只是輔佐觀者快速理解訊息的手段,甚至可有可無,我把這個方式理解為一種藝術性的表達,或更傾向視覺藝術的範疇。

「我的敘事方式無法像大部分設計師一樣,倚靠排版完成,對我來說其實根本就是在畫圖,平日就會搜集素材、掃描、拍照,3D 則是最近使用的方式,這些會經過統整後,再處理成像我的樣子。」

書籍設計。左:《狂戀》理查·賽肯,2017 右:《如果這是一個人》普利摩·李維,2018學生時期在 「空白地區」(Peng Hsing-Kai)實習的經歷讓 YAODE 累積了不少編輯與排版上的實作經驗,他的第一本書籍設計是理查·賽肯(Richard Siken)的《狂戀》(CRUSH),這是一本寫給逝去的同性伴侶的詩集,文字描繪著同性間深刻又赤裸的愛。封面設計上,YAODE 只以純粹的圖像表現,素材取自他的屁股照片;沒有文字解讀,讓讀者從翻閱的那一刻起直接感受詩的情緒。第二本則是《如果是一個人》(Survival in Auschwitz),是猶太裔義大利小說家普利摩·李維(Primo Levi)二戰期間在納粹集中營的回憶錄。一團泛紅的形體佔據了大半封面,仿若是沾染血液的堆疊肉體,抑或奄奄一息的靈魂,柔軟地揭露著集中營的真實與殘酷。其實書籍設計相當考驗設計者整合能力的品味,除了思考封面、書腰、內文、選紙、裝幀等布局外,還要考量整體的閱讀體驗是否連貫與貼切。YAODE 希望自己執行的書從裡到外都是非常喜愛的,並且可以親自掌握每個環節。由於書籍設計在時間、精力上的投入成本太大,目前他保持著一年一本的速度進行著。「我不想只做一個封面就交差了,我會花很多時間把文本讀完,想它的定位在哪及研究歷史脈絡,還要排版、還要做美術圖、還要想裝幀,我真的不行,要做就一年好好做一本,而那本是我很喜歡的。」DLMidLs Pawnshop 身無分文的銀色狂徒活動視覺,2020

YAODE 充滿氛圍感的視覺風格,讓他和許多 underground 派對達成合作,包含臺北的 Rev、SOMA 及近期開始合作的 Pawnshop 等。此外,YAODE 也期待作為一個類似選品者的身份,將自己的喜好與審美落實在不同項目中。「我其實蠻有企圖的是,我做的東西都是我選的,包含內容與文本的品味都是,至少我覺得好的,尤其是音樂和書。」 

YAODE 在執行上除了替品牌說話,也保有自己的意念。活動視覺中都會出現 「眼睛」 的元素,不管是金屬的、玻璃的、半透明如彈珠的,或純粹實心的圓,如同仿生人般注視著你,形成了一個屬於 YAODE 的符號。

SOMA - PM SERIES 視覺,2019SOMA - 5th ANNIVERSARY PARTY Flyer,2019

SOMA 則是 YAODE 從去年開始接手視覺設計的。YAODE 會將現場照片處理成流動的液態視覺,形成一種迷離又魔幻的感覺,或是對演出者的圖片進行切割及拼貼,做出類似馬賽克的效果。這讓我想起義大利攝影師莫裡吉奧·加林貝蒂(Maurizio Galimberti)的創作手段,都是試圖在現實和虛幻間找到微妙的平衡,作為音樂現場的詮釋再合適不過。

Message Flow:Message Contana Exhibition 視覺,2018Message Flow:Message Contana Exhibition 展覽照片,2018Message Flow:Message Flow:LUST DORM PARTY ft. Multimedia Performance Flyer,2019Message Flow:Message Flow:LUST DORM PARTY ft. Multimedia Performance 活動照片,2019

「Message Flow 是做裝置、互動藝術的,我有幫忙處理視覺方面。Message Flow 是剛出來的時候我們就認識,作為一群朋友,就是大家一起做自己喜歡的事。」 在執行 「後人類娛樂工作室」(Message Flow)這類藝術項目時,我感覺 YAODE 相對從容自在,不僅僅因為是朋友間的合作,也因為他對感官上的高度敏感,使得他能將活動現場中表演者的姿態、光影的閃爍、聲音的流動,這些細微且抽象的感受,透過感知轉譯成視覺並實踐落地。對他來說,藝術本身的行為與內容才是重點,其他過多的裝飾都是無效訊息。

BB: DNDEFU Personal Project,2019

同時這些符號也交織在個人創作裡,YAODE 的世界是非常龐大且複雜的,也可以說是一種私密又深層的個人探索,透過這種方式持續不斷找尋更多未知的可能性。「相對商業設計,我覺得做純創作反而比較痛苦,這是個強迫探索、挖掘自身的過程,心理狀態會很疲憊。我會盡我所能把它那個狀態呈現出來,有時常會很崩潰。」 個人探索是十分漫長的過程,目前還看不到邊界在哪,只能任它有機生長著。我好奇 YAODE 所建立的世界最終想到達哪裡,「順其自然吧。」 他說。

我始終覺得 YAODE 是擅於包裝的,如果沒有像這樣系統地去梳理他的作品,進行拆解及解讀,他要傳達的訊息和概念很容易被視覺掩蓋,我想剛開始是有一點誤會他了。抱持著尚未解決的疑問與好奇,我決定和他輕鬆地聊一下。

BIE別的:Hi YAODE,等一下去哪玩?

YAODE:等一下喔,待會有 Rev 有辦活動,所以過去一下。

我好奇像是 Rev 和 SOMA 請你設計,你會先聽過聲音再視覺化嗎?

近期處理的派對視覺音樂類型多為 Techno 或 House。但每場活動的調性都太不一樣,通常我會先去 SoundCloud 聽這次放歌的 DJ 的氣質是如何,再根據他們的氣質與活動定位做調整。

Audio Kinetik Party 活動視覺,2019

有趣的地方是,就算是同個類型下的音樂,每個 DJ 的品味都不太一樣,這種藝術的獨特性在音樂上很美。但我也很有自信且清楚知道如何在我的視覺風格下,把他們區分開來,如同之前幫 SOMA 和 Rev 操作的形象。

臺灣的生活語境主要是中文,但為什麼你的作品大多使用英文作為傳達語言?

目前基本還是以圖像敘事為主,我相信圖像抽象的情感共鳴是超越文字的,甚至比文字還誠實。我會盡力減少文字的露出與擺放,不管是中英文,除非必要或合作方需要。

提到對中文字的應用,近期觀察到平面設計領域簡體中文的表現相當的活躍,前陣子有在網路上關注到一個《大,不小展》,似乎現在中文編排迎來了一個屬於這個時代新維度。

有沒有欣賞哪位處理中文字型不錯的設計師?

直覺是廣煜。我覺得他似乎承襲了過去某種日式的形式,也同時柔和了編排的藝術性與資訊傳播之間的優雅。

另一位我也很喜歡的創作者叫田才,我很難準確的形容他的作品,不管是他的影像或是文字編排總給我一種抑鬱但又極度優雅的時尚感,很高級。

《如果這是一個人》書封美術圖,2018

你的作品有一些固定使用的顏色,這是符合內容需求還是慣用處理手段?

沒有特別思考,但我自己回過頭來觀察,我似乎都會先選用正色去做調整。比起用說的,反而作品比較像我真實的狀態。

你今年的狀態 ok 嗎?

蠻 ok 的啊,最近開心的是比較個人且具有象徵性的東西似乎開始發展起來了。從 17~19 年這段時間,慢慢開始有能力也比較自信能進入到一個 fine art 的狀態,而那個狀態是屬於我的。怎麼形容的話,就是建構世界的感覺,其實也是這幾年在做的,我一直在把我的世界拼起來。

Message Flow:NEON SWAMP - Concrete Swamp: Biosphere No.3 海報,2019

Message Flow:NEON SWAMP - Concrete Swamp: Biosphere No.3 展出作品,2019

臺灣設計在華語圈給人某種特定印象,不論是本土語彙或是簡單美學,容易被識別成一種既定輪廓。你的作品給我一種新鮮的感受,與當代韓國設計給我的感覺相似,視覺語言很國際,但不特別強調韓國元素,依舊有屬於自己的樣貌。

我不太挪用本土元素或強調在地性,只要做就自然有臺灣的感覺。我也欣賞像韓國那樣可以在國際上溝通,可是它依舊是韓國的。學生時代看到 Kim Do-Hyung,就覺得 「欸!怎麼會有這種設計」,然後開始關注韓國設計。我覺得韓國試圖做出西化的感覺,能把自己文化的氣息轉化成當代又國際的語言。雖然我聽到的都是他們覺得自己太西化了,可是在我來看,韓國的西化跟 Kim Do-Hyung 呈現的感覺,就是代表韓國當代的視覺語言。

那你覺得現在臺灣的狀態如何?

新一代的創作者已經可以更自由的選擇未來,而且是建立在已經知道過去歷史的前提下,我覺得比較像是從前尋尋覓覓找尋個人自我認同,進化到非常當代的自由意志了。

這幾年臺灣越來越多奇怪的創作者了,而那種奇怪是我非常喜歡的,大家變得很自我、很幽默,不管是 zine、漫畫、服裝或音樂,都在往一個有趣的方向走。

對啊,這個狀況我覺得很好,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用很嚴肅,可以很幽默這樣。

YAODE GRAPHICS. Logo 

你的 Logo 有什麼特別的意思嗎?

Logo 是當時架網站臨時做的,圖案有點嬉笑、圓滑又尖銳的感覺,跟我當時的狀態蠻像的,所以就用了。

設計之外的興趣是什麼?

我今天都要去party了,喜歡跟朋友去活動、喝酒、跳舞之類的。

什麼是最完美的休息?

偶爾出去吧,我覺得最完美的休息就是直接去柏林再也不回來哈哈哈!

去吧!我最近覺得生活要過得好才行,一直工作很消耗的,其實設計以外的事更重要吧。你會不會覺得設計要少看一點?

還是要看,但不用一直看設計師的作品,我蠻喜歡看數學和物理的,也可以看時裝品牌的 show,看各種類別,其他就是看看大家在發生什麼事就好。

只看某種類別的內容,容易被影響而不自知。所以就像你說的看時裝、看古典、看天文,各方面的養分也很重要的。

對啊,我自己很喜歡聽音樂,比較知名的像是 FKA twigs、Björk、Arca。同時他們的影像視覺也非常地具有藝術性。我都會跟我朋友開玩笑說,似乎全世界最頂尖的視覺藝術創作者,都在為他們的音樂服務。他們這樣優雅的敘事與包裝方式也深深影響著我。

你覺得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我喔,在看或聽的時候,我覺得自己是蠻敏感的,接收文本的能力蠻好的。但不會在那邊感動到哭,其他的都蠻隨便的。

Message Flow:NEON SWAMP - Concrete Swamp: Biosphere No.3 活動照片,2019

你希望個人的項目未來有什麼樣的發展?

慢慢做吧,我知道它現在看起來很酷,但它還不是好的,需要慢慢的發展到相對成熟、穩定的狀態,我會比較放心一點。

你現在是不是很想喝酒?

其實有一點,你已經感覺到我的那個。

想喝酒的心情。好,那我們下次再聊吧。

好,下次聊。

在 YAODE 的 個人網站 和 Instagram 查看他更多作品。

// 作者:yuchenghsiao

相關焦點

  • 別管幹啥的,喜歡的東西就自己做
    ,討論生死連結:我在20歲對生死這件事的理解這一篇,還是說說我喜歡的東西吧廢話不多說,上新了我喜歡的東西挺多的今天我只想說一個:椅子想要放到這裡討論,不是因為我對椅子有什麼執念而是學了建築之後對椅子的興趣就日益濃厚今天就說說,對我來講建築和椅子有什麼聯繫 1
  • 出生黎巴嫩的設計師:只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一不小心讓世界也變得有...
    Mira喜歡買買買,但對設計仍懷著執著的渴望。「我更喜歡做一名設計師。在那裡,我可以最大限度地表達自己,給這個世界帶來一些樂趣和光明。」不過,當買手的經歷打開了她的眼界,也讓她知道如何在消費者的需求和設計師的夢想中取得平衡。
  • Margaret Howell:為喜歡的生活做設計
    從1972年推出這個品牌開始,她就只做「自己會想穿的單品」。她的父母會在自家花園裡種植蔬菜,姐妹們則自己動手縫紉、刺繡。這種自給自足的簡單生活是Margaret所習慣和喜歡的。,我自己就喜歡在一件可以和我長期相處的物品上花更多的錢,而不是去買更多。」
  • 「只做自己喜歡的事,真的好嗎?」
    就像讀書那時候,儘管老師總在強調不能偏科,但不管如何,自己喜歡的那一個科目,考出來的分數總是比其他的高。因為做喜歡的事,主動權就會掌握在自己手裡,哪怕沒人監督,你也會主動去做。因此,待在自己喜歡且擅長的領域,是很多人的追求。
  • 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就買了吧
    唯獨單身的小Q無動於衷,從不參與此類話題。她最近剛剛跳槽到一家外資大公司,薪水漲到了一萬五,打算租套公寓進一步改善居住環境,她說:「我的錢還是不夠買四環之內的房,但可以不用再合租了,而且能住的離公司近點,省去來回奔波的時間。」小Q用了六年的時間在北京這樣城市裡站穩了腳跟,先是合租在六環外,然後是四環裡,再就是現在的CBD單身公寓。
  • 越長大越發現,自己喜歡的東西越來越貴
    有一次去超市買東西,好久沒有去超市買東西了,經常沒有時間,然後好不容易有一天不忙了,想去超市逛逛,把小的時候喜歡吃的那些東西都買過來吃,可是在超市轉了半個小時,最後結帳的時候只拿了一瓶礦泉水,越來越懂事,也越來越累。
  • 年輕人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有錯嗎?
    今天和大家交流的話題是:年輕人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有錯嗎? 最近看完了《穿越火線》,再加上最近面臨的種種,我不由打心底裡開始反思:年輕人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有錯嗎?年輕人堅持自己的路有錯嗎?年輕人一定要按照傳統的方式活著嗎? 其實在我讀書的時候,這種感覺還不是很明顯,越長大就愈發被這種觀念壓得喘不過氣來…… 從小到大,我都不是一個那麼聽話的乖孩子,更沒有成為別人家的孩子。
  • 「音樂裝備」自己喜歡的音箱動手做
    由於去年九月份DIY了一個自己的機箱,有了一定的經驗,且剩下一堆螺絲螺母,於是「故技重施了」一場DIY音箱的運動。兩次動手時隔超過一年,讓我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年更博主。依舊很享受DIY的感覺,喜歡把想像的東西通過設計和動手,轉變成現實。
  • 她只穿自己設計的衣服,走遍全世界
    >>>>看視頻才能更了解這裡不會做服裝的建築師不是好模特學了多年的建築,最終辭去了在金地的工作,撿起了完全陌生的服裝設計。她內心其實是惶恐的,但是這份焦灼逐漸被對服裝的熱愛給取代了。她說:畢竟設計是相通的。我們在她的服裝裡還是可以看到很多建築的影子。
  • 做生活中自己需要的東西,創作就從這裡開始
    每一次拜訪手作器物作者的工作室,我最常問的問題就是「你平時自己做飯嗎」、「你喜歡喝茶嗎」……在我的觀念裡,如果做食器的人自己不做飯,做茶器的人自己不喝茶
  • 不做誰的娃娃,只做自己的「米奇」
    我不像典型的藝術家或設計師,我會設計那種帶有一點喜劇元素的充氣玩偶,或者一些仿真食品,如果有機會也很想嘗試設計蘋果產品(笑),這些作品不單單只涉及潮流。所以我的風格就會比較有趣吧,做的作品比較有視覺衝擊力, 比較顛覆傳統的概念。搞笑的點子和概念其實很多人都有,但是我有足夠的資源和方法去實現這些概念,這就是我在ig上這麼獨特的原因吧。
  • 一個讓人沮喪的現實,人開始喜歡上那些自己討厭的東西
    堂主的文章比較扎心提神,有讀者說看的痛並快樂著,希望自己能清醒的活著。不是我的內容扎心,是真實本身扎心,我只是把現實擺在你眼前,每個人都愛看符合自己觀念的內容,慢慢的認知就會變得越來越封閉。只接收印證自己已有觀念的東西,忽略掉那些不符合自己觀念的證據。
  • 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緊握在手裡,只會弄痛我自己
    一、 友誼和花香一樣,還是淡一點的比較好,越淡的香氣越使人依戀,也越能持久。二、 適當的時候,說一聲我錯了,對不起,那不是一種低頭,那是一種成長。四、 心累,就是常常徘徊在堅持和放棄之間,舉棋不定。煩惱,就是記性太好,該記的,不該記的都會留在記憶裡。五、 其實對你真正好的人,你一輩子,也不會遇到幾個。六、 在這個世界上,最能讓你依靠的人是自己,能拯救你的人也只能是自己。七、 有些人不會忘,由於不捨得;有些人必需要忘,因為不值得。
  • 穿著自己做的衣服暢行世界,解琳告訴你:專業做到極致,就可以不做自己不喜歡的事
    每天跟老闆對報表,盯哪個衣服好賣,離設計越來越遠,不但衣服沒得做,連設計圖都沒得畫了。她還記得自己有個小理想:做衣服。她不幹了,舍下高薪、人脈、資源一切的積累,從杭州回西安。她每年看流行趨勢,會從裡面不停的提取提取新元素,加入自己現在做的東西,組合組合再組合,一個款一個款就出來了。而且過目不忘。喜歡Dior的面料,但秀場用過的她一般不用,她做衣服,要自己的東西,自己的風格。
  • 難以相信,女人有三個好東西,只給自己喜歡的男人,她給過你嗎?
    導讀:女人有三個好東西,只給自己喜歡的男人,她給過你嗎?女人對感情的表達是很含蓄的,有時候不用心去感受甚至很難找到,但是她們的「愛情」也不是沒有痕跡去尋找的,例如,這三件「好東西」,不遇到自己喜歡的男人,就永遠不會把它們拿出來。
  • 做自己喜歡的事,然後成為喜歡的自己
    投身於熱愛的事,去燃燒自己,就會照亮自己的生命。我們回過頭來可以想想,在自己的一生中,有什麼是自己熱愛的、非做不可的事情嗎?這件事不需要多麼偉大、多麼意義重大。書籍、音樂、跑步、廚藝、繪畫... ...當你投入時間、精力、甚至和它建立一種感情,然後和它產生深深的聯繫。
  • 暖心文案|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做一個獨一無二的自己
    祝你能好好愛自己,並成為一個獨立堅強的人,做自己的女王,勇敢地向前邁進,心之所向,終會到達不要懷疑,你值得世上所有的美好。當你學會放棄這一切,人生短促而美好,沒有時間的糾纏,沒有時間的計較,要足夠優秀,才能抓住上天給的驚喜與機遇,慢慢變好,才是對自己最好的禮物。
  • 為了自己喜歡的東西,都幹過一些不要臉的事吧
    「我很喜歡這一行,但萬一我付出了沒有回報什麼辦?」「這兩個東西我都很喜歡,我能兩個都要嗎?」   1 ) 你說你喜歡一個東西,卻鼓不起勇氣去追逐。說到底,可能還是不夠喜歡,不然你的那種喜歡早就打敗了你的羞愧。打不過自己羞愧的喜歡,頂多只是有些好感。
  • 雙子座的我只喜歡自己喜歡的人,不喜歡的人一點機會都沒有
    本人屬於雙子座,其實我這個人挺簡單的,有時候自己也會有一些不經意的段子和梗,很多人和我在一起都會覺得挺有意思,而我這種有趣的東西只是想展現在愛我的人面前,至於陌生人,我不需要讓大家都喜歡我。作為風象星座的代表人物,我特別討厭被人束縛,被人束縛的感覺,因為自以為是的成熟,所以不需要被人管教,特別是過分的管教。
  • 追求完美的三個星座,只做最好的自己
    追求完美的三個星座,只做最好的自己 才能遇到最好的別人 你才會和更好的生活 不期而遇 比如下面這三個星座 不斷前進,追求完美 只做最好的自己 真乃我輩之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