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在我們潮州各山野看到斷腸草,我一直認為它是很好辨別的一種植物,所以不以為然,直到這陣子,我發現他們都開花了,我才知道為什麼每年都有人死於這種斷腸草之手,而且常常是「群死群傷」的事件,那是因為它的毒花與我們大家所熟悉的「金銀花」乍一看挺相似的,所以我覺得有必要跟大家科普一下這令人心驚膽戰的植物。
你可以在百度上輸入「斷腸草」「金銀花」兩個詞放一起檢索,結果是這樣——
最近一次是發生在今年5月25日凌晨,廣西梧州蒙山縣5名務工人員誤食「斷腸草」,致急性中毒,醫護人員趕來時均已身亡。就5人全部死光光。
廣東梅州市五華縣和韶關市仁化縣在2012年就發生過兩起因誤食「斷腸草」中毒事件,事件導致9人中毒其中4人死亡。當時廣東省食安辦發文要求各地、各有關部門,加強本地居民和外來務工人員食物中毒知識的宣傳和教育,尤其要強化對偏遠山區和落後地區的群眾宣教工作,提高民眾食品安全意識,防止同類事件再次發生。
這是有新聞報導的大事性,估計發生小事件的中毒事故時有發生。「斷腸草」他不遙遠,他也許就在不遠的野外、也許就在你家的後山,也許就在你的身邊。沒關係,看完我拍到的這傳說中的毒魔草,辨別起來就簡單多了,再也不用怕它了(我不會告訴你在哪裡拍到的,因為我怕別有用心的人會直接採來幹壞事)。
其實在民間口口相傳的「斷腸草」並不是一種植物的學名,而是一組植物的通稱。在各地都有不同的斷腸草——那些具有劇毒,能引起嘔吐等消化道反應,並且可以讓人斃命的植物似乎都被扣上了「斷腸草」的大名。比如,瑞香科的狼毒,毛茛科的烏頭以及衛矛科的雷公藤都是「斷腸草家族」的成員。在這些毒物之中,名氣最大、毒性最強的當屬馬錢科鉤吻屬的「鉤吻」了。非常不幸,學名為「鉤吻」的植物、古代傳說中的六毒之首,就是我們潮州的「斷腸草」。就他,在我們地盤上千年,長了這副德性。
斷腸草(馬錢科鉤吻屬植物,學名:鉤吻,):常綠木質藤本,小枝圓柱形,幼時具縱稜,全株無毛,葉片膜質,卵狀披針形,頂端漸尖;花密集,組成頂生和腋生的三歧聚傘花序,花冠黃色,漏鬥狀,內面有淡紅色斑點,蒴果卵形或橢圓形,成熟時通常黑色。
斷腸草對生活環境的要求不高,所以在我國南方的浙江、福建、廣東多個省份都有分布,也因此有了很多小名,諸如大茶藥、野葛、葫蔓藤等。當然,各地民眾在生活實踐中都認識了鉤吻的劇毒屬性,於是沈括的《夢溪筆談》中就將其記載為斷腸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就將其稱為爛腸草,足見其毒性之強。
至死劑量:斷腸草全株劇毒,就是根、莖、葉、花都有劇毒,根部及嫩芽毒性最大,有研究表明,成年人食用其根3-5克,或嫩芽十個即可至死,中毒潛伏期不超過10分鐘。不搶救的話,1-8小時死亡。
(注意上面這張圖的葉子,又大又光亮,葉子比花大很多)
有一種說法,斷腸草的名字還是來源於那位嘗遍百草的「神農氏」。據說,神農氏之所以能嘗百草,是因為他隨身攜帶著一種「萬能解藥」。在吃下毒草時立即服用,就能化險為夷。有一天(我也不知是哪天!),神農氏吃下了一根藤條上的葉子之後,頓感腹中翻江倒海,火燒火燎,於是立馬服下萬能解藥,但也無濟於事,因為他的腸子已經斷成數節了,在沒有外科技術的情況下,神農氏就這樣英勇犧牲了。他吃下的最後一片葉子,就是斷腸草了。所以,在一般的民間傳說中,斷腸草的屬性被改成了「吃下後腸子會變黑粘連,人會腹痛不止而死」。
實際上,斷腸草引起的腸胃症狀並不是因為其中的毒素會破壞腸道,我們的中樞神經才是它們瞄準的目標。斷腸草中所含的生物鹼——鉤吻素是一類效力極強的神經抑制劑,它們會抑制呼吸中樞和運動神經的工作,甚至會直接讓心肌停止收縮。中毒後,心跳和呼吸會逐漸放緩,四肢肌肉也失去控制,最終因為呼吸系統麻痺死亡。
至於在中毒初期表現出的,口咽灼燒、嘔吐、感覺像是腸子被斬斷了一樣,不過是神經系統受到幹擾的外在表現罷了。實際上,有些心臟病患者也會有類似的症狀。
說白了,斷腸草的厲害之處不在於把人的腸子搞斷,而是把人活活憋死。
上面這張圖糊了一點,但是我們可以看清楚他的生長環境。
上面這一張,斷腸草側面圖,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了解它、感受它、恨死它。
那斷腸草和金銀花有什麼區別呢?(注,我們這裡常見的金銀花學名為:華南忍冬)
請看下面這兩張花圖
(一)從花的顏色上看,仔細看是不難分辯的,斷腸草的花全為黃色,而且每朵長約2公分,而金銀花,顧名思義,就是有金色的花,也有銀色的花(有黃有白),而且花比較大,每小朵約4公分左右,雄蕊和花柱均伸出外面,吐絲感十足。
下面我們再來直觀感受一下葉子的區別。
(二)葉子差別還是蠻大的,斷腸草的葉子膜質,就是比較光亮,而且單片葉子最大的長度可達到10公分,而金銀花,葉子紙質,最長一般不超過6公分,就是比較小,比較沒有光亮,兩張圖大家對比一下,以手為參照物,這個小朋友都會分辨。
(三)味道的差加別,斷腸草的味道特別苦,從中醫角度看,大寒大毒之藥必然是大涼大苦,其實吃過的人命大活下來的都說「苦」,特別「苦」。我沒嘗過,但是可從「達爾文進化論」的基本原則推斷其「苦澀」之味。這是該物種對其外界的警示,也是自身的自我保護。相對來說,金銀花就沒有這個「大苦」之味,入口可以接受。
講到這裡,相信很多人會說,這兩種東西區別好大好不好,SB才會認錯。好,很好,我的科普目的達到了。
生活中如何注意不誤吃到有毒植物呢?
我的建議很簡單:一是不要隨便到野外採草藥,採野菇,吃野果,挖樹根。特別是有些人喜歡挖某些樹根泡酒,我看了都怕,除非你足夠專業,要不分分鐘要你命。二是買草藥和食用菌一定要到固定攤檔購買。這個「固定攤檔」很重要,你們自己理解。
那中毒了怎麼辦?
網上有好多偏方,但是在我看來都不可信,也不可取,具體方法很簡單:馬上送醫院搶救,有多快就送多快,不用急著找醫保卡,命子最重要。
那有人會問,為什麼世間要有如何大毒之物?
這是物種的生存之本,其存在必有其合理性。一億四千五百萬年前(白堊紀) 被子植物(有花植物)開始在這個星球上出現,於晚期迅速發展,他們從那一刻出現,就遵循著達爾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基本原則,適應者生存下來,不適者則被淘汰,這就是自然的選擇。生物正是通過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複雜進化著、發展著。而各物種,在進化進程中,各有各的過人生存之道,而且在數億年來得到不斷強化。
斷腸草,他經受殘酷的自然選擇,上億年來,在該種體內不斷強化著其毒素濃度,以抵禦食物鏈生物的各種掠食、破壞,並強化了自身的感官特徵(比如葉色鮮豔、味道苦澀),以對外界侵略者以各種警示,良好地保持其安全繁殖與延續。
實際上植物並不是有意識演化出毒性的,而是突變出毒性的植物比沒有毒性的植物更有生存優勢、毒性大的植物比毒性小的植物更有生存優勢,於是後代的毒性越來越大。
為什麼草本植物沒有全部進化成有毒的?
不同的生物由於所處環境的不同,其演化策略是不同的,有的選擇了增強毒性以提高個體生存優勢,有的選擇了加大生殖能力以提高種群生存優勢,只要更適應環境。各人有各人的生存之道,種群延續的方式。
——有人選擇了創新的播種方式
——有人選擇了堅硬的種皮
——有人選擇了毒性
——還有人可以無性繁殖落地生根……
既然現在的植物不是都有毒,那也就是說其餘的方法也可以使種群不斷壯大,只是斷腸草選擇了這一方式。植物自己也會權衡利弊的能力,它肯定是選擇了最有效的方法生存下去。
植物如此,人也如此,不遵守其自然生存法則,必將走向滅亡。
好了,這期就介紹到這裡,以後還會陸續給大家介紹我們身邊的各種有毒植物和辨別方法,並介紹物種的進化知識。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我的公眾號(潮州植物分類),也可加我私號交流(cmf54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