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浪還是後浪
這幾天B站的《後浪》出人意料的掀起現象級的討論。好像不管什麼時候,「XX一代」的說辭總叫人熱血上頭,容易被帶入指定的立場和位置,頭頂著鮮明的標籤,再給別人一個自以為是的標籤。時代在變,不變的永遠是年輕人和過來人的代溝。
莎莎無意參與討論這後浪逐著前浪的遊戲,只是聽著濤濤的浪湧,又剛好在家重溫了BBC的傳奇記錄片《藍色星球》兩部曲,那大海的呼吸聲音似乎總在耳邊環繞。
《藍色星球》的呼喚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過《藍色星球》,這部豆瓣評分近乎滿分的紀錄片,以唯美的鏡頭和精彩的旁白,將這佔地球表面70%的蔚藍世界呈現在每一位觀眾眼前。每一人都沉浸於深海中那陌生和神奇的異度空間,大海的呼吸和律動,讓人都不由得被大自然的魔幻和華美所震撼。
莎莎看它的第一部時還是大學時代,從此對大海心嚮往之。這些年追著自然的魅力,也算遊歷了不少山川湖海,但那70%的藍色世界,卻終是我最心底的聖地。
走過的海洋,難解的緣
·我曾在斯裡蘭卡出海,印度洋的風浪中追鯨。
從平靜的港灣繞出防波堤,來自印度洋的海浪拍打在礁石上,濺起十幾米高的海浪,撒下一片雪白鹹雨,發出令人心神動搖的轟鳴。兩層的大船在風浪中只如一葉孤舟,起伏超過十幾米,人類在大海面前,不過是渺小的存在。有經驗的船老大嗅著海流的味道,抵達鯨魚的聚集區,鯨追逐著魚群而動,漁船追逐著鯨群。人與大海,都合奏著協調一致的旋律。
·我曾在菲律賓朝陽海面,和海中精靈的海豚嬉戲。
聰明伶俐的海豚是大海和人類對話的接洽精靈,無論在哪兒,它都是漁民的寵兒。自由穿梭於海平面,讓人的心也隨著它的起伏,奏著快樂的音符。和泳池中相比,海中的海豚完全是另外一種風格。
在菲律賓薄荷島早起出海,會遇到海豚成群結隊的躍出海面,和朝陽和早起的遊客打招呼。一群剛剛躍過又有另一群歡快而來,好像趕場的表演團隊一般,又似美豔的花樣遊泳運動員。一個360度的旋轉出水,在歡呼中瀟灑入水,讓人目不暇接,又驚喜連連。只是這躍動的瞬間很難拍到,一是速度很快,二是無法預期在哪裡出現。攝影大師也望之興嘆。
·我曾在萬那杜的藍洞,聆聽海底珊瑚的呼吸。
萬那杜的樂樂帕,是初學潛水者的歡樂場。天然的港灣孕育成片的珊瑚海,成片的海石隔開海浪的衝刷。一望見底的寧靜的海水中,只有一簇簇多彩的小魚在斑斕的珊瑚叢中遊弋,一會兒捲起魚群的風暴,一會兒四散融入珊瑚花園。潛遊其中,世界一片寂靜,只有來自深邃藍海的呼吸聲在耳畔縈繞。
· 我曾在新喀裡多尼亞的心形潟湖飛過,在海面與海龜打招呼。
南太平洋深處的新喀,它的海中有世界上最大的潟湖,礁石森林、海洋藍天,融洽協調入同一幅畫卷;它的林中有天然形成的心形溼地,從上面飛過,好像收到了大自然送給人力的愛心。
更少人的打擾,讓這裡的海洋生物和人更加零距離。在沙灘漫步,會邂逅「趕海」中的海鷗,和你一起散步;浮潛水面,會有產卵返回的海龜,投來嫌棄你遊得太慢的鄙視的目光。
海洋之殤
海洋如此廣博,容納人類的好奇和肆意妄為。
所有的河流都入海,帶來的除了大陸的泥沙,還有伴隨人類的欲望和揮霍而來的汙染和垃圾。毫無節制的傾倒垃圾和對海洋的過度開發,正在讓這種種美景變得越來越少,哪怕深在馬裡亞納海溝深處的海魚體內,都有塑料的成分……科技的進步讓我們生活變得便捷,卻讓這種種情況加速惡化。
自從垃圾分類開始,不知道你有沒有認真看過自己丟棄的垃圾是什麼?可回收垃圾自不用說,廚餘垃圾也有利用價值,那些無法回收循環處理的幹垃圾,其中超過50%都是各種各樣的塑料製品。它們並不會憑空消失,或者焚燒,化為汙染大氣的元兇;或者填埋,開啟幾萬年的漫長降解;更有甚者,無數的塑料製品,正隨下水道的汙水,沿著水道,湧進大海。
(上述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拒絕不可再生,可持續再回收,從「身上」開始
因為這份和自然的不解之緣,莎莎一直倡導,也儘可能身體力行的減少不可回收物品的使用。從衣服、鞋子開始,傳統的製作原料除了棉,大部分其實都來自石油製品,除了焚燒幾乎無法處理(不信你可以翻一翻衣服的標籤)。
莎莎一直在穿的國潮環保運動先鋒品牌HORMOVE ACTIVE,運用的尼龍、滌綸、氨綸可再生面料,是源於可回收的環保PET塑料、聚合殘留物和紗線餘絲等回收廢料製成。
HORMOVE更是將可持續精神貫徹到衣服製作的整個流程。確保材料零浪費,唯一的材料殘留物就是為機器穿線的拖車紗線。
HORMOVE將復古風潮融入現代的剪裁設計,與個性化元素的獨特氣質相呼應,讓整個人回到了激情滿滿的青春時代,做那永在時尚浪尖的「後浪」。
閉上眼睛,和著軟風的撫弄和著綠草的律動,在這套如芭蕾舞戰袍一般的健身服支撐下,將女性的柔美張力和自然的呼吸協調一致,人與自然恰如其分的合為一體,擁抱一個滿是陽光的世界。
飯是要恰的,廣告植入是有的,但環保的心不變。從你我開始,從身邊的一點一滴開始,從減少每天丟掉的不可回收垃圾減半做起。讓我們的下一代還能親眼看到攝人心魄的海的呼喚,而不是在博物館的櫥窗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