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鳴:舊時月色——姜夔《暗香》《疏影》詞的情感書寫

2020-12-21 澎湃新聞

原創 張鳴 三聯學術通訊

在現代人看來,宋朝是一個評價兩極、讓人有些「疑惑」的朝代。一方面,由北宋到南宋,江山不整、「積貧積弱」,歷史的書寫伴隨著國讎家恨、倉皇北顧;一方面,兩宋之際文化昌明、思想活躍,在士人政治與人文藝術諸領域都極富特色,達到了後人難以企及的高度。這樣一個「弱勢」的王朝,如何達到陳寅恪先生所謂「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的境界,當真引人深思。

本周「三聯學術通訊」圍繞「宋朝」這一熱門話題,推出四期音頻專輯。分別邀請北京大學歷史系鄧小南老師、北京大學中文系張鳴老師、北京大學哲學系楊立華老師、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江湄老師,從宋代政治制度、宋詞審美、理學五子和士大夫風氣這幾個不同角度,為大家呈現一個層次豐富、滋味醇厚的宋朝。

張鳴,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現已退休。退休前曾講授「中國文學史(宋元明清)」、「宋詩研究」、「唐宋詩詞名篇精讀」、「蘇軾研究」、「宋代作家研究」、「宋元文學史專題研討」等課程。曾被評為北京大學第四屆「最受學生愛戴教師」、北京大學第二十二屆「十佳教師」。

舊時月色

姜夔《暗香》《疏影》詞的情感書寫

主講人丨張鳴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今天要講的題目是《舊時月色:姜夔〈暗香〉〈疏影〉詞的情感書寫》,想和大家講講我讀姜夔兩首非常著名的詠梅詞的體會,順便說說閱讀宋詞的一些基本方法。

姜夔是南宋中期著名的大詞人,大約生於公元1155年,卒於1209年。字堯章,號白石道人。一生不曾做官,轉徙江湖之間,因人品清高,多才多藝,兼工詩詞,擅長書法,又精通音樂,因此受到當世名流如辛棄疾、楊萬裡、範成大、尤袤、朱熹和蕭德藻等人的推重,雖然終生布衣,但名氣很高。

左:溥心畬繪《姜白石先生像》

右:姜夔小楷代表作《跋王獻之保母帖》

姜夔歌詞有八十多首流傳至今。他是著名的音樂家,他詞集《白石道人歌曲》中有十七首詞帶有音樂旁譜,這是流傳到今天唯一可靠的一組宋詞音樂作品,非常寶貴,十七首中有十四首是姜夔的自度曲,就是他自己譜曲填詞的作品。我們要講的《暗香》《疏影》兩首詞,都是姜夔著名的自度曲。

我們知道,詞是一種音樂文學,最初叫「曲子詞」,在唐宋時代是用來歌唱的。作為音樂文學的一種形式,詞的藝術內容包括了音樂、文辭和演唱三個因素。詞的音樂和文字文本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演唱,則意味著一首詞沒有最終完成。詞的傳播,主要有兩種途徑,一是文字閱讀,一是演唱聽歌。在宋代,通過唱來傳播,通過聽來接受,是最主要的傳播方式和途徑。宋人甚至說,「長短句宜歌而不宜誦」,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詞和音樂的關係,比較複雜,這裡不可能詳細介紹,只簡單說一點,就是從詞的體式上看,音樂塑造了詞的基本形貌,包括形式和審美兩個方面。詞有豐富的詞調,每個詞調都有獨特的形式,這些都是由音樂曲調決定的。因為配合音樂的關係,詞的藝術表現、傳播接受,都得到音樂的輔助,在文字本身的優美之外,還附加了音樂的優美,於是詞的抒情力量也就更加突出。在一般情況下,詞的寫作是按照樂曲的聲律填寫歌詞,也就是所謂「倚聲填詞」。中唐劉禹錫《憶江南》有小序說:「和樂天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為句。」這就是「倚聲填詞」最簡要的說明。到了宋代,「倚聲填詞」仍然是歌詞寫作的主要方式。當然,所謂「倚聲填詞」,是一個大致的說法,主要是說明依照一個曲調的旋律或者按照一個曲調的樂句格式填詞這樣一個事實,至於具體如何根據曲調或詞牌格式「填寫」,則可能有多種多樣的模式,不能一概而論。不妨舉例看看下面幾種「填」法。

第一是宋人葉夢得《避暑錄話》記載,「柳永為舉子時,多遊狹邪,善為歌辭。教坊樂工每得新腔,必求永為辭,始行於世,於是聲傳一時。」柳永擅長寫作歌詞,因此當時的教坊樂工,每每創作了新的曲調,都要去求柳永填上歌詞。這就是柳永詞集中許多新詞調的來歷。這是「倚聲填詞」的一種方式,為樂工創作的新曲調填詞。

第二是江鄰幾《嘉祐雜誌》記載了北宋仁宗朝詩人梅堯臣說的一件事,有個教坊人家在市場上買鹽,在包鹽的紙角上發現了不知什麼人寫的一支曲譜,於是就把它整理成了一個詞調,因為曲譜是在包鹽的紙角上發現的,於是就取名叫《鹽角兒》。大概是梅堯臣把這個詞調推薦給了歐陽修,歐陽修為這個曲調填寫了歌詞。後來還有蘇軾的學生晁補之也填寫過《鹽角兒》詞(參見王灼《碧雞漫志》引《嘉祐雜誌》)。

第三是北宋元祐年間,蘇軾在定州任職時,官府舉行酒宴,官妓在酒宴上歌唱柳永《戚氏》詞,並求蘇軾用《戚氏》詞調另外填寫一篇,正好蘇軾正在和座客談論穆天子的故事,於是「資以應之,隨聲隨寫,歌竟篇就,才點定五六字爾。坐中隨聲擊節,終席不間他辭」。這就是蘇軾《戚氏》詞的來歷。這件事是蘇軾的學生李之儀親身經歷並記錄下來的,應該可信。李之儀是為了說明蘇軾的才華之高,臨場就把一個神話傳說故事寫成歌詞,而且是「隨聲隨寫」,一邊聽歌妓的演唱一邊按歌唱的曲調填寫,所謂「隨聲隨寫」,這又是一種填寫方式,正好說明了所謂「倚聲填詞」的「聲」是指什麼。

第四是南宋末年宋理宗時,一個秋天,宮廷宴會賞花,教坊樂妓唱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一詞勸酒助興,理宗聽了不高興,說「愁悶之詞,非所宜聽」,於是命人重新填寫一首「快活《聲聲慢》」,沒用多久詞就填好,教坊樂妓拿到歌詞就在賞花酒宴上齊唱出來了,這也是依原來的曲譜而填寫,不過內容、情緒都不同了。這個故事說明到南宋末年,「倚聲填詞」的方式也依然沒有改變。

第五就是姜夔的一條材料。姜夔作有一首《玉梅令》詞,也是《白石道人歌曲》中帶有曲譜的一首詞,不過這首《玉梅令》卻不是姜夔的自度曲,小序中說:「石湖家自製此聲,未有語實之,命予作。」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範成大家樂工製作這首詞的曲譜,不過只有曲調沒有歌詞,因此範成大命姜夔為這個曲譜填上歌詞。姜夔填寫的《玉梅令》歌詞是這樣的:

疏疏雪片,散入溪南苑。春寒鎖、舊家亭館。有玉梅幾樹,背立怨東風,高花未吐,暗香已遠。

公來領略,梅花能勸。花長好、願公更健。便揉春為酒,翦雪作新詩,拚一日、繞花千轉。

這是詠梅、賞梅的主題,就是姜夔為一個現成的曲譜填詞的例子。

以上舉了幾種「倚聲填詞」的方式,主要是為了與下面要講的自度曲對照。

姜夔這首《玉梅令》,和他的《暗香》《疏影》一樣,都是應範成大之命而作。不過《暗香》《疏影》是姜夔的自度曲,曲譜和歌詞都是姜夔所作,就創作方式而言,《暗香》《疏影》和一般的「倚聲填詞」就完全不一樣了。這也是姜夔作為精通音樂的詞人在歌詞創作上比較獨特的地方。

姜夔所作之詞多收入《白石道人歌曲》(又稱《白石詞》)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讀一讀這兩首詞。詞有小序:

辛亥之冬,予載雪詣石湖。止既月,授簡索句,且徵新聲,作此兩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隸習之,音節諧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小序講到了這兩首詞寫作的緣由。辛亥之冬,是南宋光宗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的冬天。石湖,是南宋著名詩人範成大,號石湖居士,蘇州吳縣人,他曾經擔任過吏部尚書拜參知政事,也算是很高的官了。後來因病辭職退居故鄉石湖。這個小序的大意是說:辛亥年的冬天,姜夔冒雪到石湖拜訪範成大,住了一個月,範成大約請他寫作新詞,並配上新的曲譜,於是姜夔寫了這兩首作品,範成大很欣賞,把玩不已,命他家的樂工歌妓練習演唱出來,音節和諧哀婉,於是命名為《暗香》《疏影》。這個小序交代了兩首詞的由來和寫作的方式,順便也評價了風格特點:「音節諧婉」,這是總體上評價兩首詞的音樂風格和歌詞內容情調,並不僅僅是針對文詞而言的。小序還特地說明了兩首歌曲的命名。這涉及到一個問題,為什麼用《暗香》《疏影》為這兩首歌曲命名?

我們知道這兩個曲名出自北宋詩人林逋詠梅詩的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逋這兩句詩,從水邊之影和月下之香寫梅花的姿態和神韻,突出梅花的清幽高潔之美,使梅花獲得了象徵高潔人格的意義。因此這兩句詩在宋代名氣非常大,從北宋到南宋,眾口一詞,評價極高。如歐陽修《歸田錄》說:「(林逋)《梅花》詩云『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評詩者謂前世詠梅者多矣,未有此句也。」也就是說,這兩句詩之好,是當時評詩者的公論。南宋王十朋評價說:「暗香和月入佳句,壓盡今古無詩才。」還有南宋大詞人辛棄疾甚至說:「自有淵明方有菊,若無和靖即無梅。」就是說,沒有林逋的話,甚至連「梅花」也不會存在了。南宋女詩人朱淑真也對這兩句詩推崇備至,她在詩中評價道:「當時寂寞冰霜下,兩句詩成萬古名。」此外,南宋詩僧居簡在一首憑弔林逋的詩中說:「名字不須深刻石,暗香疏影滿人間。」可見兩句詩影響之深遠。理學家朱熹甚至說道:「『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這十四個字誰人不曉得!」可見,在姜夔生活的南宋中期,林逋詠梅詩的「暗香」「疏影」兩句,不僅已經成為詠梅的經典,而且可以作為梅花的代名詞,甚至可以作為林逋本人的名片,在詩壇和社會上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姜白石用「暗香」「疏影」命名自己創製的歌曲,不僅標示了歌曲的主題,同時還把林逋原詩對梅花清幽高潔之美和對人格精神境界的讚頌,賦予了詞調。需要注意的是,《暗香》《疏影》的命名,並不是單指曲調或單指文詞的主題,而是對音樂主題和文詞主題統一的完整作品的命名。這和一般選取一個詞調「倚聲填詞」寫成的作品是完全不同的。

這篇小序,還提示了一個問題:《暗香》《疏影》其實是同時、同地、為同一目的而作,具有同一的寫作動機。兩篇作品,雖然藝術方法有很大區別,但應該視為主題上互有關係的姊妹篇。除了詠梅的動機相同,寄託的情感內容也互有關聯。因此在解讀這兩篇作品時,應該聯繫起來分析詞中的情感內容。

下面先讀《暗香》: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

江國,正寂寂。嘆寄與路遙,夜雪初積。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

《暗香》一首雖是詠梅,但和一般詠物詞不同,用筆的重心並不在梅花本身,而是借詠梅抒發相思懷人的情愫。姜夔年輕時曾經遊歷合肥,在合肥有一位戀人,後來因為各種原因分手,他的好多歌詞都與這一段戀情有關。夏承燾先生認為「《暗香》《疏影》作於辛亥(1191)之冬,正其(姜夔)最後別合肥之年」,「時所眷者已離合肥他去」(夏承燾《姜白石詞編年箋校》49頁)。這一年,姜夔大約三十六、七歲。故知詞中情愫與合肥愛情經歷有關,詞中梅花只是抒情的中介,寫梅花都是為了書寫逝去的一段舊日愛情,懷念已經難於再見的合肥戀人。因此,詞中寫到梅花,都和相思的情懷有關。既是寫梅,更是寫人,寫情。梅與人雙綰,用筆的重心是與人有關的舊日賞梅情境。

夏承燾,《姜白石詞編年箋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上片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即以回憶的姿態開篇,用一個清雅優美的場景,將舊時的美好定格,場景的清雅優美,正是暗寫戀人的清雅優美,寫當時愛情的清雅優美。而且還寫出了現在對舊時感情和戀人的深切懷念。「幾番」二字則提示了情感和時態的幾個層次。「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還是回憶,引入所憶之人,「玉人」,這裡暗指合肥戀人。化用了賀鑄《浣溪沙》詞「玉人和月摘梅花」的句子,回憶與戀人月下賞梅的往事,用筆的重心從賞梅轉到了「懷人」,因此這句的「玉人」是一個關鍵的意象,以下凡是寫到梅花的用筆,都有「玉人」的影子在。接下去從回憶轉到眼下,「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何遜是南朝詩人,曾經在揚州寫過一首有名的《詠早梅》詩,還有一首《詠春風》詩,所以說他是「春風詞筆」。詞人這裡以何遜自比,形容自己年紀已老,早已經沒有何遜一樣富有才華的文筆。這其實是自己多年沒有詠梅,沒有寫作懷念「玉人」的作品的託詞。從這句可見他心情之頹唐。不過呢,人忘了梅花,梅花卻沒有忘記人,「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梅花把它的冷香,送到了席上,勾起了詞人對舊時梅花往事的懷想,這就進一步引出了下片對人的懷念。

下片還是圍繞「憶舊」,轉而寫對逝去的愛情的眷戀追憶。「江國,正寂寂。嘆寄與路遙,夜雪初積」幾句,先寫自己與對方已不可能再見,當時他「所眷者已離合肥他去」,甚至不知去向何方,因此會有「江國正寂寂」的沉重感嘆,也可知絕望之深,但人的悲傷卻從側面寫,「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悲傷哭泣的是酒杯,深刻懷念往事的是紅萼,都是從側面寫,其實都是自己的心情。接下去「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幾句 ,寫西湖千樹梅花之美景,鏡頭感非常強,場景的美麗也非常鮮明,可是這樣的美景之所以讓人 「長記」,則是因為當年曾與戀人攜手共同遊玩欣賞,因而印象深刻。這是屬於他們兩人的美景,可是如今,人卻不知去向何方,看見梅花,不禁悲從中來。更何況梅花也要凋落了,「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這個結尾,表面是說何時還能再見,似乎還有希望,但真正意思卻是說不可能再見了!下片纏綿悱惻不能自已之情,在最後結尾處以絕望的感嘆和遺恨收結,表面的處理似乎是冷靜的,內在卻是刻骨銘心的悲痛。

銀鎏金梅梢月紋盤

梅梢月紋是宋元時器物上常見的紋飾

總之,這首詞表面上是詠梅花,但用筆的重心卻是詠和舊時賞梅有關的「玉人」。不妨說,這就是一首「憶舊」,回憶「舊時愛情」的詞。在處理「憶舊」的情感內容時,有兩點個特點非常鮮明:

一是時間結構的轉折跳躍。詞中「舊時」「幾番」「而今」「怪得」「幾時」等語詞和句子,以時間的轉折寫心理的變化。而時間因素的強調,又突出體現了這首詞的「憶舊」的情感取向。

二是具體的藝術處理,將人與事相關聯,將情感和情境相關聯。「舊時月色」三句,「喚起玉人」二句,「長記曾攜手處」三句等。不僅有人,有事,還有感情寄託。回憶總是隨著事情和情境的再現而再現,相似的情境和事情,會勾起人的回憶,或者說,對舊時情感的回憶,往往會與具體的情境聯繫在一起。對曾經經歷過的人而言,一旦舊時場景再現,與之相聯繫的一段情感也會隨之出現。這個現代心理學闡明的道理,古代詩人詞人早就應用在他們的作品中了。而姜白石的這一段舊日感情經歷,雖然早就消逝在歷史的深處,但經過文學的書寫,卻獲得了恆久的生命,以致八百多年之後,我們還能通過作品體會到作者的這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

從上面的分析可見,《暗香》採取了以梅為中介的方式處理詠梅和情感書寫的關係,梅花本身並未作為刻畫的對象,字裡行間的主角,其實是那位回憶中的「玉人」。而且,在《暗香》中,梅花是梅花,玉人是玉人,梅花只是引起詞人憶舊的中介物。不過,詠梅之作而不正面刻畫梅花,似乎意猶未盡,於是就有了《疏影》。如上所言,《暗香》《疏影》是同時、同地、同一目的而作,具有同一的寫作動機。兩篇作品,雖然藝術方法有很大區別,但應該視為主題上互有關聯的姊妹篇。除了詠梅的動機相同,寄託的情感內容也互有關聯。和《暗香》不同的是,在《疏影》詞中,梅花具有了自身的形象,而且具有人格,詠梅本身也就寄託了對「玉人」的憐惜和愛戀。

下面來看《疏影》:

苔枝綴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裡相逢,籬角黃昏,無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慣胡沙遠,但暗憶、江南江北。想佩環月夜歸來,化作此花幽獨。

猶記深宮舊事,那人正睡裡,飛近蛾綠。莫似春風,不管盈盈,早與安排金屋。還教一片隨波去,又卻怨玉龍哀曲。等恁時、重覓幽香,已入小窗橫幅。

《疏影》開篇:「苔枝綴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苔枝是長滿苔蘚的古梅枝。綴玉,形容像玉一樣雅潔的梅花點綴在枝上,梅枝上還棲息著一對翠禽。這幾句猶如攝影,鏡頭直接對準梅枝梅花,直接刻畫梅樹的古意和梅花的雅潔,一對翠禽同宿的象徵意義也很明顯。和《暗香》以回憶開篇不同,這個開篇基本規定了《疏影》的書寫角度是正面刻畫和象徵暗示。但正面刻畫卻是用典故間接實現的。「客裡相逢,籬角黃昏,無言自倚修竹」,這幾句語出杜甫《佳人》詩:「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化用杜甫《佳人》詩,不僅寫了梅花的高潔孤獨,而且把梅花直接比作了「佳人」。下面的幾個典故都和女性有關。「昭君不慣胡沙遠,但暗憶、江南江北。想佩環月夜歸來,化作此花幽獨。」 這幾句,昭君,指王昭君。胡沙,指塞外沙漠。江南江北,指漢朝的故鄉故土。佩環,指婦女佩帶的飾物,借指王昭君。這幾句也化用了杜甫《詠懷古蹟》的詩句:「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月夜魂。」借用杜甫詩句,用歷史上著名的美人王昭君比喻梅花,但這又不是一般的比喻,而是說王昭君的魂魄月夜歸來,化作了梅花。這個寫法是這首詞的一個關鍵點,意義放到後面再說。

接下去轉到下片,仍然接著用典故形容,但意思轉而寫梅花飄落的悲哀。「猶記深宮舊事,那人正睡裡,飛近蛾綠」三句,用梅花飄落南朝宋壽陽公主額上,拂之不去,宮人競相仿效,因而成為梅花妝的故事,這幾句點出了梅花開始飄落。接下去「莫似春風,不管盈盈,早與安排金屋」。盈盈,形容儀態美好的樣子,這裡借指梅花。金屋,用漢武帝金屋藏嬌故事。這三句是說眼看梅花飄落,不要像春風那樣不知顧惜,要像愛惜美人那樣愛惜它,以金屋藏嬌之心來對待它,這裡和開頭「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相呼應,隱含的意思就很清楚了。接下去「還教一片隨波去,又卻怨玉龍哀曲」,「 還」字在這裡是假如、如若的意思。玉龍,指笛子。玉龍哀曲指笛曲《梅花落》。這兩句意思承接上面,是說要愛惜梅花,如果等到梅花飄落,哪怕只有一片隨波流走了,卻又抱怨是笛曲《梅花落》吹落了梅花,那時就晚了。「等恁時、重覓幽香,已入小窗橫幅」,是說等到梅花真的飄落隨波流走了,那時才想起來去尋覓梅花,就只有在小窗內的橫幅(梅花圖)上才能看到了。

這是《疏影》一首的大致意思。

《疏影》詠梅,寫法明顯不同於《暗香》。《疏影》詞中之梅,明顯有戀人的影子。這與詞人寫法有密切關係。詞中刻畫梅花的各種典故,都是美人故事,用歷史上美人故事比擬梅花,把梅花人格化,精神化,梅花也因此成為思念中的戀人的象徵。與《暗香》合看,即可知作者用意。如前所述,這兩篇作品是姊妹篇,《疏影》中梅花所象徵之人,正是《暗香》中所追憶的那位「玉人」。

南宋 揚無咎《四梅圖》,故宮博物院藏

呈現了梅花含苞、待放、盛開和殘敗的變化過程

《疏影》詠梅,最明顯的手法是以歷史上各種美人故事,刻畫梅花,從梅花的幽獨寫到梅花對故土的眷戀,再寫到梅花的飄落。以美女故事寫花,是詩詞中常用手法,詠物詞中更是多見,比如蘇軾《水龍吟》詠楊花,周邦彥《六醜》寫薔薇等。《疏影》的寫法繼承了這一傳統,但又有獨特的創新。關鍵在「昭君不慣胡沙遠,但暗憶、江南江北。想佩環月夜歸來,化作此花幽獨」這幾句,用昭君故事,說梅花是昭君魂魄歸來所化。這個寫法不同於一般的比喻,也不同於一般的用典,其特殊意義,在於將梅花想像成歷史上特定的美人所轉化,於是梅花和這位特定的美人就具有了互文的關係,這種一而二,二而一的關係,使梅花獲得了人的生命和神韻,並且有了具體的美感形象和性格。歷史上昭君出塞和親的悲劇命運、思念故土的執著,孤寂幽獨的情懷,種種因素,都因此而凝聚在梅花意象上了。這個寫法確實非常獨特,但這種寫法,其實是受到北宋詩人蘇軾和黃庭堅詩歌的啟發,當然,這種寫法在詞中是很有新意的。我們不妨來看看蘇軾和黃庭堅是怎麼寫的。

蘇軾在黃州時有一首詠酴醿花的詩,有這麼幾句:「悽涼吳宮闕,紅粉埋故苑。至今微月夜,笙簫來絕巘。餘妍入此花,千載尚清婉。」意思是說古代吳國故宮所在地方,埋著吳國的宮女,在微微月光的夜晚,似乎還能聽到從山腳傳來的歌舞音樂的聲音,宮女們的美麗,化入了酴醾花,因此千載之下花還能這麼清幽婉麗。這是說酴醾花是吳國故宮中埋葬的宮女們的魂魄所化(見蘇軾《杜沂遊武昌以酴醿花菩薩泉見餉二首》其一)。

蘇軾的這種寫法,在詠花詩中是非常有新意的。蘇軾的學生黃庭堅也有一首詠水仙花的詩,也用了類似的手法。黃庭堅詩說:「凌波仙子生塵襪,水上輕盈步微月。是誰招此斷腸魂,種作寒花寄愁絕。」詩用曹植《洛神賦》描寫洛神的句子,「翩若驚鴻,婉若遊龍。……凌波微步,羅襪生塵。」 意思是說水仙花是洛神的魂魄變成的,這樣寫,比蘇軾的寫法更進一步,讓水仙具有了洛神的輕盈美貌和哀怨悲愁的感情色彩,在詠花詩中也十分獨特而耐人尋味(見黃庭堅《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欣然會心為之作詠》)。

對比之下,《疏影》中昭君魂魄歸來化作梅花的構思,明顯是借鑑了蘇軾和黃庭堅詩歌的寫法,尤其與黃庭堅的寫法更接近。這樣的寫法,比一般單純比喻的寫法推進了一層,花為具體有名有姓的美人魂魄所化,花也就獲得了和這位具體的美人相近的命運特點和感情特點。具體說,就是,因為這個寫法,《疏影》中的梅花,就獲得了和昭君相近的悲劇命運和孤寂幽獨的內在感情。這是解讀這首詞應該特別注意的一點。

《疏影》一首,審美意趣也很體現姜夔的精神面貌。這首詞上闋末尾說「幽獨」,下闋末尾說「幽香」。都有「幽」字。這正是體現詞人審美追求、寄託人格理想的關鍵字。一方面,清幽,幽遠,幽獨,幽香,就是姜夔記憶中的戀人的特點,另一方面也是詞人審美理想的體現。

最後,我們總結一下《暗香》《疏影》作為姊妹篇的關係。

一,就命題而言,「暗香」這個意象並無形貌,著眼在於內在的精神情趣,《暗香》一詞寫內在相思懷人情愫與之相諧和。「疏影」意象則是視覺的形影,有外在形貌,故《疏影》一首著重以各種典故刻畫梅花優美的姿態、形貌以及惹人憐惜的特點,抒發對梅的憐惜愛戀,藉以表現對舊日戀人的憐惜愛戀之情。

二,兩篇作品文中言外隱然有一位幽獨的佳人,《疏影》中的梅花所象徵之人,正是《暗香》所追憶的那位曾「幾番」與作者月下賞梅的「玉人」。

三,兩篇作品的審美意趣,《暗香》在「香冷」二字,著重點在舊日情境的渲染,《疏影》的意趣在「幽獨」二字,著重點在人物性格的刻畫。

四,如果說《暗香》的情感意義在於「懷舊」,在於「追憶」,那麼《疏影》的情感意義就在於「憐惜」,在於「愛戀」,在於「追悔」。無論《暗香》還是《疏影》,從總的情感因素而言,都是通過詠梅,書寫一段舊日的愛情經歷,「舊時月色」,就是這段愛情經歷的見證。

最後,我根據楊蔭瀏先生翻譯的《白石道人歌曲》的樂譜,把《暗香》《疏影》和《玉梅令》三首詞唱一遍。

暗香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

江國,正寂寂。嘆寄與路遙,夜雪初積。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

疏影

苔枝綴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裡相逢,籬角黃昏,無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慣胡沙遠,但暗憶、江南江北。想佩環月夜歸來,化作此花幽獨。

猶記深宮舊事,那人正睡裡,飛近蛾綠。莫似春風,不管盈盈,早與安排金屋。還教一片隨波去,又卻怨玉龍哀曲。等恁時、重覓幽香,已入小窗橫幅。

玉梅令

疏疏雪片,散入溪南苑。春寒鎖、舊家亭館。有玉梅幾樹,背立怨東風,高花未吐,暗香已遠。

公來領略,梅花能勸。花長好、願公更健。便揉春為酒,翦雪作新詩,拚一日、繞花千轉。

音頻說「宋」 · 往期回顧

01丨鄧小南:「立紀綱」與「召和氣」——祖宗之法的兩軸

原標題:《音頻說「宋」 02丨張鳴:舊時月色——姜夔《暗香》《疏影》詞的情感書寫(附吟唱)》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傲骨勁蒼疏影舞,霜徑冰庭暗香吐;詠梅詞六首,寂寥蕭然意難抒
    疏影《疏影·詠梅》(詞林正韻第四部 姜夔體)清幽漫步。踏雪昂首笑,霜冷風顧。暗香《暗香·臘梅》(詞林正韻第十七部 姜夔體)滿庭月色。照老梅瘦影,無人吹笛。疏影《疏影·問梅》(詞林正韻第五部 姜夔體)相逢檻外。欲語先淚斷,飛夢心載。
  • 流浪者之歌——姜夔的清空與騷雅
    至宋,詞成為主要的創作形式(木心《文學回憶錄》)。詞本來是小品,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王國維《人間詞話》)。木心認為,二李之後,宋的詞家有:範仲淹、晏殊、宋祁、張先、歐陽修、柳永、晏幾道、王安石、蘇軾、秦觀、賀鑄、周邦彥、李清照、辛棄疾、姜夔、吳文英,共十六家。
  • 南宋詞人姜夔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歷,他的詞作特點又是什麼樣的呢?
    範成大繪像姜夔來到範成大的石湖莊園,在這裡度過了一段優遊的生活。而姜夔最具代表性的詠梅詞《暗香》、《疏影》,就是在範成大的石湖莊園裡欣賞了梅花之後,譜寫而成的。在詞作《暗香》中姜夔寫道: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江國,正寂寂。嘆寄與路遙,夜雪初積。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
  • 終生未仕的姜夔:一生窮困潦倒,驚為天人的才華
    無論語言和音律都極美:白石作為音樂天才,和周邦彥一樣,喜歡自度曲,如《暗香》《疏影》《長亭怨慢》等都是自度曲,他還填古曲《霓裳羽衣曲》的片段為《霓裳中序第一》,改仄調《滿江紅》為平聲。可惜的是自從蒙古的鐵蹄踏遍南方以後,詞的唱法就漸漸失傳了,導致詞在今天只能讀。
  •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千古詠梅,最絕的當屬這一句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梅花》)以及盧梅坡的「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雪梅》)等作品流傳於世。而在我看來,在所有詠梅的詩詞中,最絕的應該是林逋的《山園小梅》: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 姜夔:反俗為雅,被奉為雅詞的典範,在辛棄疾之外自成一派
    姜夔[kuí](1155年—1221年),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省鄱陽縣)人,南宋文學家、音樂家。其代表作品有《揚州慢·淮左名都》、《疏影》、《暗香》等。姜夔數次科舉不中,遂一生布衣,靠賣字和朋友接濟為生。他多才多藝,精通音律,詞風瀟灑,講究韻律,多自度腔,其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著稱。
  •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原句不出名,修改後成千古絕唱
    詞人移詩入詞,卻銜接得無縫無痕,完全看不出這是移植而來,讓這兩句詩拂去了灰塵,使它現出了原有的光芒,為整首詞增色不少。所以這兩句雖不是晏幾道原創,卻可見他的功力之深厚。當然這種完全照搬,又創造出非凡意境的例子並不多見,因為一不小心就會適得其反。
  • 江疏影,帶「疏影」的詩,你只知道《山園小梅》!
    01疏影宋·姜夔辛亥之冬,餘載雪詣石湖。止既月,授簡索句,且徵新聲,作此兩曲,石湖把玩不已,使二妓肆習之,音節諧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詞中先繪出梅花不同凡俗的形貌,又表現出梅花孤芳自賞的清姿和高潔情懷。再化用杜甫、王建詩意,將昭君故事神話化。眷戀故國的昭君之魂和寒梅的幽獨之魂合而為一,帶有極深的悲劇意味,境界又極悽美。下片則眼前梅花盛開推想其飄落之時,用壽陽公主及陳阿嬌事,寓無限憐香惜玉之意。又借笛裡梅花哀怨的樂曲,加深悵惋的感情。末二句想到梅花凋盡,唯餘空枝幻影映上小窗,語意沉痛。
  • 鄱陽學者姜清水,解析姜夔《點絳唇.丁末冬過吳松作》詞
    此時的姜夔,還是把自己的不順怪罪於國家破敗。到了1191年冬,他在範成大家作《暗香》《疏影》兩詞時,變化就大了,把百姓之苦與國家興旺融合在一起,希望國家好起來,不再高歌「黍離之悲」,有以梅花精神重整河山的思想,才有了後來訴「說西風消息」的藝術意象。此作仍是順延《揚州慢》「黍離之悲」思想而下,敗像意足,傷感深鬱!
  • 姜夔的詩有哪些?姜夔的詩詞全集64首
    宋代詩人姜夔,姜夔,南宋文學家、音樂家。人品秀拔,體態清瑩,氣貌若不勝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往來鄂、贛、皖、蘇、浙間,與詩人詞家楊萬裡、範成大、辛棄疾等交遊。慶元中,曾上書乞正太常雅樂,他少年孤貧,屢試不第,終生未仕,一生轉徙江湖,靠賣字和朋友接濟為生。他多才多藝,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詞格律嚴密。
  • 梅花季節暗香盈盈ㅣ一剪梅與卜算子
    也是,自從林逋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兩句之後,梅的姿態精神已盡,寫梅花似人還不如寫人似梅花。周邦彥自小博覽群書,文採飛揚。宋詞中可以用來詠梅花的詞牌實在太多,其絕色處更離不開姜夔。他最著名的《暗香》《疏影》不是我最喜歡的,可能跟我偏愛小令有關。是的,對長詞慢調我總不如對小令那樣容易感動。也許是長詞太注重鋪成了,著了力,反反覆覆地說,就是不許一言道破,含蓄婉美是夠了,可衝擊力不夠。但姜夔是真的愛梅之人,想到他就仿佛一枝老梅。
  • 詩詞攝影,如何拍攝「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意境?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是我比較喜歡的古詩詞之一,意境悠遠,讓人嚮往。全詩如下:山園小梅·其一 [ 宋·林逋 ]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林逋是宋代的隱士,喜梅與鶴,自稱以梅為妻鶴為子,一生寫了很多的詠梅詩篇,這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 【詩詞品讀】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2、疏影橫斜:梅花疏疏落落,斜橫枝幹投在水中的影子。3、暗香浮動:梅花散發的清幽香味在飄動。4、霜禽:一指「白鶴」;二指「冬天的禽鳥」,與下句中夏天的「粉蝶」相對。5、合:應該。如果說首聯是作者對梅花所發的感喟,那麼頷聯則是進入到對梅花具體形象的描繪:「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這一聯簡直把梅花的氣質風姿寫盡絕了,它神清骨秀,高潔端莊,幽獨超逸,尤其是「疏影」、「暗香」二詞用絕了。而且這兩句詠梅詩,在藝術上可說臻於極至,故一直為後人所稱頌。
  • 五首含情詞:疏影,暗香,東風,清風,一枝梅,一生等待!
    孤燈一盞,黃經一卷,她便與人品詩論詞。她的才情與美麗傾倒了多少風流倜儻的才子,但也註定了要承受悲歡離合的痛楚。1.《七娘子》李清照清香浮動到黃昏,向水邊、疏影梅開盡。溪邊畔,輕蕊,有如淺杏。一枝喜得東君信。
  • 清空與綿密的騷雅詞派,是在什麼背景下誕生的?
    至此,詞完成了由歌者之詞到詩人之詞,再到賦者之詞的轉變。鑑於以上特點,我們可以稱這派詞人為「騷雅詞派"。這派詞人很多,較為著名的有姜夔、史達祖、昊文英、周密、王沂孫、張炎等。其中,姜夔與吳文英的成就更高,影響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