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頭面五官病症之蛇頭穴【溫溜穴】

2021-02-08 馮家人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繼續分享【每日一穴】手陽大腸經-溫溜穴又名蛇頭,為什麼每次都是先提及經絡,然後說穴位名,這樣的目的就是為了方便大家記憶,我們記住了每條經絡,然後知道每條經絡都有哪些穴位,就容易記住了。

【溫溜穴的定位】

位於前臂,腕背側遠端橫紋上5寸,陽溪與曲池連線上。

為何叫溫溜穴?說文解字,溫即溫暖,溜即流通,此穴有溫通經脈之功,善治肘臂寒痛,故名溫溜!因此,有溫通經絡的的功效。

那麼想-想,溫溜穴可以治療哪些病症呢?

1.古書記載,溫溜穴別名也就是現在人說的綽號,叫做蛇頭,地頭,池頭,為何叫蛇頭呢,當我們握拳視此穴處的肌肉(橈側腕伸肌)隆起像蛇頭,頭向下,經脈由此而上,因此,得名叫蛇頭!


【頭部】我們可以聯想一下,此穴是否可以治療頭部相關病症,本穴可以治療頭痛,面腫,咽喉腫痛等頭面五官病症。


2.根據穴位名,溫溜穴,有溫通經絡之說,因此,本穴有清熱解毒之功效。


3.本穴屬於手陽大腸經,負責腸腹相關的病症,因此,本穴有治療腹痛,腸炎,腸鳴等病症。

【功能作用】

清熱解毒,安神定志。


【主治病症】

1、急性腸鳴、腹痛等腸腑病證。

2、疔瘡。

3、頭痛、面腫、咽喉腫痛等頭面病證。

4、肩背酸痛。


【操作手法】

側腕屈肘,於陽溪與曲池連線的中點再向前1寸處取穴。直刺0.5-1寸。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下腹壁痙攣、口腔炎、舌炎、腮腺炎、扁桃體炎、面神經麻痺、前臂疼等。


【倪海廈老師課堂原稿】

再來就是所謂的溫溜穴,溫溜穴就是偏歷上兩寸。諸位看這手肘,肺經一定在骨頭的陰側,而大腸經在骨頭的外側。從偏歷穴上兩寸就是溫溜穴,扎這穴道要從這個角度下去,這裡有個骨縫。 


溫溜穴是大腸經的郄穴。因為大腸經的郄穴,所以大腸經的炎症,我們都可以用它。 


【課程回顧】

昨日課程一個經絡跑偏了的穴位【偏歷穴】,治療腹脹大腸和頭面五官病症!

如果喜歡本文,關注公眾號並分享朋友圈,給小編一個小小的鼓勵!


 馮家人

 堅持分享中醫

      養生的公眾號     

         

     長按二維碼        關注

免責聲明:圖文來源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若轉載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刪除,文中內容所涉及各類藥方、針灸驗方等僅供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

相關焦點

  • 溫溜穴
    溫溜穴(逆注穴,蛇頭穴,池頭穴,地頭穴,通注穴)解析:    1 )溫溜。溫,溫熱也,是對穴內氣血物質性狀的描述。溜,悄悄地走失也。該穴名意指偏歷穴傳來的天部之氣在本穴悄悄地散失。蛇,頭小身大之動物也。池,水池也。地,田地也。頭,首也。蛇頭、池頭、地頭皆是對本穴氣血物質總量與輸出量的比喻,意指輸出量小也。蛇頭與其身相比為小、池之頭與其池相比為小、地之頭與其地相比為小,故名。    4 )通注。通,通過、通行也。注,灌注也。通注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不光有悄悄地溜走散失的變化,氣態物同時也不斷地散熱縮合如細雨之降歸走本經,故名通注。
  • 溫溜穴:清熱理氣
    癲疾:溫溜、僕參(《備急千金要方》)。狂僕:溫溜、掖門、京骨(《備急千金要方》)。項強傷寒:溫溜、期門(《針灸聚英·百症賦》)。腸鳴而痛:溫溜、陷谷、復溜、陽綱(《備急千金要方》)。此穴在消化道潰瘍穿孔時常出現壓痛,與它穴配合可做出診斷。灸法 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 每日一穴:溫溜-驅寒之要穴
    投稿郵箱:gubingzjz@163.com    我們說到了偏歷穴,它是治療下肢水腫的要穴,很多白領,尤其是女性,一到下午就會感覺腿腫,此時按摩偏歷穴有助於消除水腫。今天我們繼續沿著大腸經的循行路線前行,說說其第7個穴位--溫溜穴。
  • 人體穴位大全——溫溜穴:痘痘、手涼、手心愛流冷汗多揉溫溜
    【穴名解說】【溫溜穴】經穴名。國際標準代號LI7,出《針灸甲乙經》。屬手陽明大腸經。手陽明郄穴。別名:蛇頭,池頭,逆注。【名解】溫溜:溫,溫熱;溜與留同,含停留之意。此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之郄穴,乃氣血深聚之處。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陽氣溫熱,穴為陽氣所注,故名。【另解】溫,為溫熱,溫暖的意思,溜,即為悄悄走失的意思。手陽明大腸經的氣血行至本穴後,由於外部環境對其的升溫作用較少,原來的餘熱也會緩緩的散熱蒸發,情形如同悄悄溜走一般,不被察覺,故名名溫溜穴。溫溜穴為手陽明大腸經的郄穴,為經脈氣血匯曲折聚之處,本穴出自於《針灸甲乙經》。
  • 「肌肉縫」中的溫溜穴
    溫溜穴,位於前臂,腕背側遠端橫紋上5寸或6寸,肱橈肌與橈側腕長伸肌之間。這時你可能會感到疑惑,到底是5寸還是6寸呢?既然在定位中出現了這樣的描述,就說明溫溜穴是個變動的穴位,它會因為肌肉豐厚程度的不同而存在差異,因體位、動作的變化而變化。
  • 每日一學:溫溜穴
    ,溜即流通,此穴有溫通經脈之功,善治肘臂寒痛,故名溫溜 。溫溜穴下為皮膚 、皮下組織 、前臂筋膜 、橈側腕長、短伸肌。有橈動脈肌支,頭靜脈 。分布 著前臂背側皮神經 和橈神經深支。皮膚由前臂外側皮神經分布。皮下筋膜內除上述神經還有頭靜脈經過。針入皮膚,在頭靜脈的後方經皮下筋膜,穿前臂筋膜,進橈側腕長伸肌腱 ,達橈側腕短伸肌腱,直抵橈骨骨膜 。以上二肌(腱)由橈神經深支支配。
  • 溫溜穴的三才針法
    溫溜穴,手陽明經郄穴,《針灸甲乙經》卷三載:「在腕上少士五寸,大士六寸。」
  • 按摩溫溜穴給手心「消消汗」!
    事實上,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汗如果出得過多,對於心臟的健康顯然是不利的。如果你也有手心愛出汗的問題,不妨試著按摩一下手臂上的溫溜穴,很快問題就能得到緩解。溫溜穴也稱做逆注穴,或者蛇頭穴,它是大腸經上的重要穴位,有關於這個穴位的記載,最早是出自於《針灸甲乙經》。溫,有溫暖之意思,溜,則代表水被留住在那裡。這個穴位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可以理氣清熱。
  • 陰,水也,一切水腫病症,讓陰市穴來搞定!
    1.陰為陽之對,指寒症,市是集聚之意,穴位居下,易為寒溼所聚,故名陰市。2.陰市。陰,水也。市,聚散之地。該穴名意指胃經的地部經水在此匯合。本穴物質為髀關傳來的地部經水,為脾土外滲之水,因本穴處肉之陷,經水在此匯合之狀故名陰市。本穴做了兩個版本的解釋,主要方便我們為主治功能病症做鋪墊。
  • 腳背上的衝陽穴,居然可以治療頭面五官病症!
    大家好,昨天我們講了足陽明胃經-解溪穴,點擊可閱讀!
  • 每日一穴 | 手臂藏著一個穴,調結節、肌瘤、囊腫和包塊,很多人都不知道!
    穴位名字可不是隨便取取就行的,但凡帶「陽」帶「溫」的穴位,都有昇陽溫暖的作用,故而,溫溜穴可以治療寒症。此外,中醫有「陰經郄穴治血證,陽經郄穴治痛證」的說法,溫溜穴是手陽明大腸經的郄穴,故而擅於治療痛證(主要是寒痛)。「婦之病,寒為大」,因寒而起的女人病多了去了,有肌瘤、囊腫、包塊等,都適合艾灸溫溜穴。
  • 郄穴是什麼,郄穴的現代臨床運用
    4.1循經取穴「經脈所過,主治所及」這是針灸治療疾病選穴的基本原則,其首見於《黃帝內經》。皇甫謐在其編撰的《甲乙經》中運用郄穴治療病症,也體現了《內經》的這一思想。如:《甲乙經》記載足陽明經之郄梁丘主治「大驚乳痛;脛苕苕痺,膝不能屈伸,不可以行」;手太陽之郄養老主治「肩痛欲折,臑如拔,手不能自上下」等。可見郗穴可治療本經循行所過部位的病症。
  • 下廉穴:網球肘常用穴
    下廉名意是指本穴下部層次的氣血物質潔淨清明。本穴物質是由溫溜穴傳來的水溼雲系,此水溼雲氣在本穴的位置是天之天部,而天之下部的氣血物質相對處於廉潔清靜,故名下廉穴。【取穴位置】第一種方法: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肘橫紋下4寸處。第二種方法:坐位。伸臂,掌向下。
  • 每日一穴之 下廉
    下,與上相對,指下部或下方;廉,廉潔清明也;手,指本穴位於手部。3、下廉、手下廉名意指本穴下部層次的氣血物質潔靜清明。4、本穴物質為溫溜穴傳來的水溼雲系,此水溼雲氣在本穴所處的位置是在天之天部,而天之下部的氣血物質相對處於廉潔清靜,故名。
  • 每日一穴【照海穴】,慢性咽炎妙穴
    【運行規律】外來經水屯於穴內,氣化之氣上行天之天部。    【功能作用】吸熱生氣。    【照海穴位的作用功效】    1、急性扁桃體炎、慢性咽喉炎、咽喉乾燥、目赤腫痛等五官熱性病證。    【照海穴位配伍】照海穴配列缺穴、天突穴、太衝穴、廉泉穴治咽喉病症;照海穴配神門穴、風池穴、三陰交穴治陰虛火旺之失眠症;照海穴配合谷穴、列缺穴,有滋陰清熱利咽的作用,主治咽喉腫痛;照海穴配中極穴、三陰交穴,有調經活血止帶的作用,主治月經不調,痛經,赤白帶下。照海穴配腎俞、關元、三陰交主治月經不調。
  • 十二經絡原穴、絡穴、輸穴對應表
    若壓迫肩膀至手臂之部位時,亦會有疼痛感。本經一側20穴(左右兩側共40穴),其中15穴分布於上肢背面的橈側,5穴在頸、面部。首穴商陽,末穴迎香。主治胃、腸等腹部疾病,神經精神方面病症,某些熱性病,眼、耳、口、牙、鼻、咽喉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經脈所過部位之病症。
  • 十大要穴之「風池」穴
    【穴名解說】    風池穴,經穴名。出《靈樞.熱病》。屬足少陽膽經。別名:熱府穴。在《談談穴位的命名》中這樣說:「風為陽邪,其性輕揚,頭頂之上,惟風可到,風池穴在顳顬後髮際陷者中,手少陽、陽維之會,主中風偏枯,少陽頭痛,乃風邪蓄積之所,故名風池。」
  • 十三、腹部及側脅各經穴主治病症
    [十三、腹部及側脅各經穴主治病症] (一)腹部中行  (凡一十五穴)1.鳩尾∶一穴,一名尾翳,一名
  • 陰郄【Yīn xī】穴,治療心臟及心周圍的病症!
    我們是連載的形式,按照經絡把所有穴位串起來講完,幫助大家解決記憶穴位難的問題,熟悉了穴位之後,針灸艾灸如何取穴,今天給大家分享手太陰心經-陰郄穴。陰郄穴在哪兒呢?標準定位:陰郄在前臂掌側,當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腕橫紋上0.5寸。
  • 12經脈之井穴、滎穴、經穴、合穴、原穴、絡穴、郄穴表
    《黃帝內經·靈樞》說:「病在藏者,取之井。」《難經·六十八難》言:「井主心下滿。」所以,如果您身上出現發熱、胸中煩悶等症狀,那就要在井穴上貼同氣相求的藥物,使其性氣通過井穴進入經脈,最終調治好這些疾病。【滎穴】是主管人體發熱問題的穴位 經氣流行的部位,象淺水流,滎迂未深,叫滎穴,五輸穴之一。《靈樞·九針十二原》:「所溜為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