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腹部及側脅各經穴主治病症

2021-02-07 仁心仁術大醫精誠

  [十三、腹部及側脅各經穴主治病症] (一)腹部中行

  (凡一十五穴)1.鳩尾∶一穴,一名尾翳,一名。在臆前蔽骨下五分。治心風驚癇發癲,不喜聞人語,心腹脹滿,胸中滿,咳逆數噫,喘息,喉痺咽壅,水漿不下。不可灸,灸即令人畢世少心力。此穴大難針,大好手方可此穴下針,不然取氣多,不幸令人夭。針入三分,留三呼,瀉五吸,肥人可倍之,忌如前法也。

  2.巨闕∶一穴,心之募也。在鳩尾下一寸。鳩尾拒者少,令強一寸中人,有鳩尾拒之,任脈氣所發。

  治心中煩滿,熱病,胸中痰飲,腹脹暴痛,恍惚不知人,息賁,時唾血,蛔蟲心痛,蠱毒,霍亂,發狂不識人,驚悸少氣。針入六分,留七呼,得氣即瀉。灸亦佳,可灸七壯,至七七壯止。忌豬、魚、生冷、酒、熱面物等。

  3.上脘∶一穴,在巨闕下一寸,當一寸五分,去蔽骨三寸,任脈、足陽明、手太陽之會。治心中熱煩,賁豚,氣脹不能食,霍亂吐利,身熱汗不出,三焦多涎,心風驚悸,心痛不可忍,伏梁氣狀如覆杯。針入八分,先補後瀉之神驗。

  如風癇熱病,宜先瀉後補,其疾立愈。灸亦良,日可灸二七壯至一百壯,未愈更倍之,忌如常法。

  4.中脘∶一穴,一名大倉,胃之募也。在上脘下一寸,手太陽、少陽、足陽明所生,任脈之會。上紀者,上脘也。治心下脹滿,傷飽食不化,霍亂,出洩不自知,心痛,溫瘧,傷寒,飲水過多,腹脹氣喘,因讀書得賁豚氣上攻,伏梁心下狀如覆杯,寒癖結氣。針入八分,留七呼,瀉五吸,疾出針。灸亦良,可灸二七壯,至一百壯止。忌豬、魚、生冷、酒、面等物。

  5.建裡∶一穴,在中脘下一寸。治心下痛不欲食,嘔逆上氣,腹脹身腫。針入五分,留十呼,可灸五壯止。

  6.下脘∶一穴,在建裡下一寸,足太陰、任脈之會。治腹痛,六腑之氣寒,谷不轉,不嗜食,小便赤,腹堅硬,癖塊,臍上厥氣動,日漸羸瘦。針入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亦良,可灸七七壯,至二百壯乃止。

  7.水分∶一穴,在下脘下一寸,臍上一寸,任脈氣之所發。治腹堅如鼓,水腫,腸鳴,胃虛脹,不嗜食,繞臍痛,衝胸不得息。針入八分,留三呼,瀉五吸。若水病灸之大良,可灸七壯,至百壯止。禁不可針,針水盡即斃。

  8.神闕∶一穴,一名氣合,當臍中是也。治洩利不止,小兒奶利不絕,腹大,繞臍痛,水腫鼓脹,腸中鳴,狀如流水聲,久冷傷憊。可灸百壯,禁不可針,慎如常法。

  9.陰交∶一穴,一名橫戶。《素問》雲∶在臍下一寸。任脈氣所發。治臍下痛,寒疝引少腹痛,腰膝拘攣,腹滿,女子月事不絕,帶下,產後惡露不止,繞臍冷痛。針入八分,得氣即瀉,可灸一百壯止。

  10.氣海∶一穴,一名脖,一名下肓。在臍下一寸五分,任脈氣所發。治臍下冷氣上衝,心下氣結成塊,狀如覆杯,小便赤澀,婦人月事不調,漏下崩中,因產惡露不止,繞臍痛。針入八分,得氣即瀉,瀉後宜補之,可灸百壯。今附∶氣海者,是男子生氣之海也。治藏氣虛憊,真氣不足,一切氣疾久不瘥,悉皆灸之,慎如常法。

  11.石門∶一穴,一名利機,一名精露。在臍下二寸,三焦之募,任脈氣所發。治腹脹堅硬,支滿,婦人因產惡露不止,遂結成塊,崩中漏下。灸亦良,可灸二七壯,至一百壯止。婦人不可針,針終身絕子。

  12.關元∶一穴,在臍下三寸,小腸之募,足太陰、少陰、厥陰三陰、任脈之會。下紀者,關元也。

  治臍下痛,小便赤澀,不覺遺溺,小便處痛,狀如散火,溺血,暴疝痛,臍下結血,狀如覆杯,轉胞不得尿,婦人帶下,瘕聚,因產惡露不止,月脈斷絕,下經冷。針入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亦良,可灸百壯,至三百壯止,慎如常法。

  13.中極∶一穴,一名玉泉,一名氣原。在關元下一寸,膀胱之募,足三陰、任脈之會。治五淋,小便赤澀,失精,臍下結如覆杯,陽氣虛憊,疝瘕,水腫,賁豚搶心,甚則不得息,恍惚屍厥,婦人斷緒,四度針,針即有子,故卻時任針也。因產惡露不止,月事不調,血結成塊。針入八分,留十呼,得氣即瀉,可灸百壯,至三百壯止。

  14.曲骨∶一穴,在橫骨之上毛際陷中,動脈應手,任脈、足厥陰之會。治少腹脹滿,小便淋澀不通,疝,少腹痛,婦人赤白帶下,惡合。可灸七壯至七七壯,針入二分。

  15.會陰∶一穴,一名屏翳。在兩陰間,任脈別絡,俠督脈、衝脈之會。治小便難,竅中熱,皮疼痛,谷道搔癢,久痔相通者死,陰中諸病,前後相引痛,不得大小便,女子經不通,男子陰端寒衝心。可灸三壯。

  [十三、腹部及側脅各經穴主治病症] (二)腹部第二行

  (左右凡二十二穴)1.幽門∶二穴俠巨闕兩傍各一寸五分,衝脈、足少陰之會。治胸中引痛,心下煩悶,逆氣裡急,支滿,不嗜食,數咳健忘,洩利膿血,少腹脹滿,嘔沫吐涎,喜唾,女子心痛,逆氣善吐,食不下。可灸五壯,針入五分。

  2.通谷∶二穴在幽門下一寸,衝脈、足少陰之會。治失欠口,食飲善嘔,暴啞不能言。針入五分,可灸五壯。

  3.陰都∶二穴,一名食宮。在通谷下一寸,衝脈、足少陰之會。治身寒熱,瘧病,心下煩滿,氣逆。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4.石關∶二穴在陰都下一寸,衝脈、足少陰之會。療脊強不開,多唾,大便秘澀,婦人無子,藏有惡血上衝,腹中痛不可忍。可灸三壯,針入一寸。

  5.商曲∶二穴在石關下一寸,衝脈、足少陰之會。治腹中積聚,腸中切痛,不嗜食。可灸五壯,針入一寸。

  6.肓∶二穴在商曲下一寸,臍傍各五分,衝脈、足少陰之會。治大腹寒疝,大便乾燥,腹中切痛。可灸五壯,針入一寸。

  7.中注∶二穴在肓下一寸,衝脈、足少陰之會。治小腹有熱,大便堅燥不利。可灸五壯,針入一寸。

  8.四滿∶二穴,一名髓府。在中注下一寸,衝脈、足少陰之會。治臍下積聚,疝瘕,腸癖切痛,振寒,大腹石水,婦人惡血痛。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9.氣穴∶二穴在四滿下一寸。一名胞門,一名子戶,衝脈、足少陰之會。治月事不調,洩利不止,賁氣上下引腰脊痛。可灸五壯,針入三分。

  10.大赫∶二穴,一名陰維,一名陰關。在氣穴下一寸,衝脈、足少陰之會。治男子陰器結縮,女子赤帶。可灸五壯,針入三分。

  11.橫骨∶二穴在大赫下一寸。此穴諸經闕療病法。《外臺》雲∶治腹脹,小便難,陰器縱伸痛,可灸三壯。

  [十三、腹部及側脅各經穴主治病症] (三)腹部第三行

  (左右凡二十四穴)1.不容∶二穴在幽門兩傍各一寸五分,去任脈二寸,直四肋端,足陽明脈氣所發。治腹滿癖,不嗜食,腹虛鳴,嘔吐,胸背相行痛,喘咳口乾,痰癖,脅下痛,疝瘕。針入五分,可灸五壯。

  2.承滿∶二穴在不容下一寸,足陽明脈氣所發。治腸鳴腹脹,上喘氣逆,食飲不下,肩息,唾血。可灸五壯,針入三分。

  3.梁門∶二穴在承滿下一寸,足陽明脈氣所發。治脅下積氣,食飲不思,大腸滑洩,谷不化。可灸五壯,針入三分。

  4.關門∶二穴在梁門下一寸,足陽明脈氣所發。治遺溺,善滿,積氣腸鳴,卒痛洩利,不欲食,腹中氣遊走俠臍急,痰瘧振寒。針入八分,可灸五壯。

  5.太乙∶二穴在關門下一寸,足陽明脈氣所發。治癲疾狂走,心煩吐舌。可灸五壯,針入八分。

  6.滑肉門∶二穴在太乙下一寸,足陽明脈氣所發。治癲疾,嘔逆,吐舌。可灸五壯,針入八分。

  7.天樞∶二穴,大腸之募穴,一名長溪,一名谷門。去肓一寸五分,夾臍傍二寸,足陽明脈氣所發。

  療夾臍切痛,時上衝心,煩滿嘔吐,霍亂,寒瘧,洩利,食不化,女子月事不時,血結成塊,腸鳴腹痛,不嗜食。可灸百壯,針入五分,留七呼。

  8.外陵∶二穴在天樞下一寸,足陽明脈氣所發。治腹中痛,心如懸,引臍腹痛。可灸五壯,針入三分。

  9.大巨∶二穴在外陵下一寸,足陽明脈氣所發。治少腹脹滿,煩渴疝,偏枯,四肢不舉。可灸五壯,針入五分。

  10.水道∶二穴在大巨下三寸,足陽明脈氣所發。治少腹滿,引陰中痛,腰背強急,膀胱有寒,三焦結熱,小便不利。可灸五壯,針入二寸五分。

  11.歸來∶二穴在水道下二寸。治少腹賁豚,卵縮,莖中痛,婦人血藏積冷。可灸五壯,針入八分。

  12.氣衝,二穴,一名氣街。在歸來下,鼠鼷上一寸,動脈應手宛宛中,足陽明脈氣所發。治腸中大熱,不得安臥,腹有逆氣上攻,心腹脹滿,淫濼,月水不利,身熱,腹中痛,疝陰腫,難乳子,上搶心痛,不得息,氣衝腰痛不得俯仰,陰痿,莖中痛,兩丸蹇痛不可忍。可灸七壯立愈,炷如大麥,禁不可針。

  [十三、腹部及側脅各經穴主治病症] (四)腹部第四行

  (左右凡一十四穴)1.期門∶二穴,肝之募。在不容傍一寸五分,直兩乳第二肋端,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治胸中煩熱,賁豚上下,目青而嘔,霍亂洩利,腹堅硬大,喘不得安臥,脅下積氣,女子產後餘疾,食飲不下,胸脅支滿,心中切痛,善噫。若傷寒過經不解,當針期門,使經不傳。針入四分,可灸五壯。

  2.日月∶二穴,膽之募。在期門下五分,足太陰、少陽、陽維之會。治太息善悲,小腹熱,欲走多唾,言語不正,四肢不收。可灸五壯,針入七分。

  3.腹哀∶二穴在日月下一寸五分,足太陰、陰維之會。治大便膿血,寒中,食不化,腹中痛。針入三分。

  4.大橫∶二穴在腹哀下三寸五分,直臍傍,足太陰、陰維之會。療大風,逆氣,多寒,善悲。可灸五壯,針入七分。

  5.腹結∶二穴在大橫下三分,一名腸窟。治繞臍痛,上衝搶心,腹寒洩利,咳逆。針入七分,可灸五壯。

  6.府舍∶二穴在腹結下三寸,足太陰、厥陰、陰維之交會。此三脈上下三入腹,絡肝脾,結心肺,從脅上至肩,此太陰三陰、陽明支別。治疝痛,脾中急痛,循脅上下搶心,腹滿積聚,厥氣,霍亂。針入七分,可灸五壯。

  7.衝門∶二穴,一名慈宮。上去大橫五寸,府舍下橫骨兩端,約中動脈,足太陰、厥陰之會。治腹寒氣滿,積聚疼,淫濼,陰疝,難乳子,上衝心,不得息。針入七分,可灸五壯。

  [十三、腹部及側脅各經穴主治病症] (五)側脅部

  (左右凡一十二穴)1.章門∶二穴,脾之募,一名長平,一名脅。在大橫外,直季脅肋端。側臥,屈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足厥陰、少陽之會。治腸鳴盈盈然,食不化,脅痛不得臥,煩熱口乾,不嗜食,胸脅支滿,喘息,心痛,腰不得轉側,傷飽,身黃羸瘦,賁豚,腹腫,脊強,四肢懈惰,善恐少氣厥逆,肩臂不舉。可灸百壯,針入六分,忌如常法。

  2.京門∶二穴,腎之募,一名氣,一名氣府,在監骨下腰中,季脅本俠脊,治腰痛不得俯仰,寒熱,脹引背不得息,水道不利,溺黃,少腹急腫,腸鳴洞洩,髀樞引痛。可灸三壯,針入三分,留七呼。

  3.帶脈∶二穴在季脅下一寸八分。治婦人少腹堅痛,月事不調,帶下赤白,裡急,螈。可灸五壯,針入六分。

  4.五樞∶二穴在帶脈下三寸,一雲在水道傍一寸五分。治男子寒疝,陰卵上入小腹痛。針入一寸,可灸五壯。

  5.維道∶二穴在章門下五寸三分,足少陽、帶脈之會。治嘔逆不止,三焦不調,水腫,不嗜食。針入八分,可灸三壯。

  6.居∶二穴在章門下八寸三分,監骨上陷中,陽蹺、足少陽之會。治腰引少腹痛,肩引胸臂攣急,手臂不得舉而至肩。灸三壯,針入八分。

你身邊的健康顧問。公眾號聯繫人:趙先生,手機號:18568446039,微信號:HNayzds,抖音號:ay6392,地址:河南省安陽市吉祥春天12號樓5單元1樓西

相關焦點

  • 十、頭面偃伏正側各部各經穴主治病症
    [十、頭面偃伏正側各部各經穴主治病症] (四)側頭部  (左右凡二十六穴)1.頷厭∶二穴在曲周下,顳上廉,手足少陽、陽明之交會。治頭風眩,目無所見,偏頭痛,引目急,耳鳴多嚏,頸項痛。針入七分,留七呼,可灸三壯。忌如前法。  2.懸顱∶二穴在曲周上,顳中,足少陽脈氣所發。治熱病煩滿汗不出,頭偏痛,引目外赤,身熱齒痛,面膚赤痛。針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三壯。
  • 12腹募穴口訣—單穴定位與主治詳解
    募穴不一定分布在臟腑所屬的經脈上。募穴名稱、數字分布在任脈者為單穴,分布在其他經脈者為左右對稱一名兩穴。募穴如與相應背俞穴聯用,則稱俞募配穴,常用來調理相應的臟腑病症。臨床根據這些反應,可以輔助診斷相應臟腑病症。《聖惠方》中已有記載:「天樞隱隱而痛者,大腸疽也;上肉微起者,大腸癰也。期門隱隱而痛者,肝疽也,上肉微起者,肝癰也。」說明募穴對六腑病症有著特殊的效果。如胃病取中脘,膽病取日月,大腸病取天樞,膀胱病取中極等。
  • 人體十二經 合穴
    【解剖】  橈側腕長伸肌起始部,肱橈肌的撓側;有橈返動脈的分支;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內側深層為橈神經本幹。  【主治】  ①手臂痺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症。  ②熱病。  ③高血壓。  ④癲狂。  ⑤腹痛、吐瀉等腸胃病症。  ⑥咽喉腫痛、齒痛等五官疼痛。
  • 手少陰心徑及穴位主治病症
    本經主治「心」方面所發生的病症:眼睛昏黃,胸肋疼痛,上臂,前臂內側後邊痛或厥冷,手掌心熱。可調節面色無華,唇舌青紫,面色灰暗,心胸疼痛。心到小指為心經,手臂內側屬陰經;循環系統掌控中,胸口沉悶與頭痛;心煩失眠也多夢,肩與前胸多疼痛;目赤顴紅口乾燥,血液不良喜安靜;心事過多壓力重。心胸病症:心痛,心悸,胸脅痛。神志病:失眠,健忘,暈厥,癲狂。
  • 脾經不通的症狀及21個穴位主治病症
    脾經穴位主治病症其中11穴分布在下肢內側面,10穴分布在側胸腹部。脾經穴位主治病證1、隱白:位於足大趾內側,甲根腳旁0.1寸,伸足仰趾取之。本穴是臨床常用的穴位,主治血證和脾胃、神志以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衄血、吐血、下血、崩漏、呃逆、嘔吐、腹脹、納呆、腹痛、暴洩、腫滿、癲狂、驚風等。
  • 陰郄【Yīn xī】穴,治療心臟及心周圍的病症!
    我們是連載的形式,按照經絡把所有穴位串起來講完,幫助大家解決記憶穴位難的問題,熟悉了穴位之後,針灸艾灸如何取穴,今天給大家分享手太陰心經-陰郄穴。陰郄穴在哪兒呢?標準定位:陰郄在前臂掌側,當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腕橫紋上0.5寸。
  • 經絡知識 | 手三陰經的經脈分布、要穴及作用,簡單實用,建議收藏!
    因此,了解經脈的循行、主治症狀,對病症的調理非常重要。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些有關手三陰經的知識。 手三陰經指的是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這三條經分布在手臂的內側,屬裡,從胸走手。經脈分布:分布於胸前、上肢內側前、拇指橈側。其絡脈、經別分別與之內外相連,經筋分布於外部。本經首穴是中府,末穴是少商,左右各11穴。
  • 每日一穴:神門
    別名兌骨(《難經·六十六難》),兌衝、中都(《針灸甲乙經》),銳中(《古今醫統大全》)。穴名解神指心神,門即門戶,心藏神,此穴為手少陰經的輸穴,為心氣出入之門戶,故名神門。神門穴有鎮靜、安神、寧心、通絡作用,治恐、悸、呆、痴、健忘、狂癇等。神識不清諸症,取本穴以開心氣之鬱結,故稱「神門」。
  • 治頭面五官病症之蛇頭穴【溫溜穴】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繼續分享【每日一穴】手陽大腸經-溫溜穴又名蛇頭,為什麼每次都是先提及經絡,然後說穴位名,這樣的目的就是為了方便大家記憶
  • 十二正經之原穴及配穴(一)
    十二正經的原穴原穴是臟腑的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經脈在腕、踝關節附近各有一個原穴,合為十二原穴。
  • 十二經「井」穴各有極為強大的功效(收藏篇)
    針前後各二分,瀉二度,後再灸。手少陰井:少衝        人病心痛煩渴,臂厥,脅肋疼,心中熱悶,呆痴忘事,顛狂。斯乃以其脈起於心,支從心系俠喉嚨,出向後腕骨之下,直從肺,行腋下臑內,循廉肘內通臂,循廉抵腕,直過神門脈,入少衝。可刺手心經井少衝,手小指內側交肉者如韭葉。
  • 每日一穴【顱息穴】,頭痛、耳鳴揉顱息
    【顱息穴的位置】位於頭部,當角孫穴與翳風穴之間,沿耳輪連線的上、中1/3的交點處。    【取穴方法】側坐位,在頭部,乳突中央,角孫與翳風沿耳輪弧形連線的上1/3與下2/3的交點處。    【快速取穴】側坐位,在頭部,於耳後髮際,瘈脈穴與角孫穴沿耳輪連線的中點處。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涼溼水氣。
  • 頭針法及頭部穴位定位及主治
    和體針取穴不同,頭皮計穴位有著六大不同的體系,且各有特點。主要的為頭皮針穴名標準化方案、焦順發頭皮針穴名體系和方雲鵬頭皮針穴名體系三家。其中頭皮針穴名標準化方案為國際上通用的標準,但對初學者來說,掌握上有一定難度。
  • 每日一穴:外關
    穴區神經、血管淺層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分布;深層有骨間後神經和骨間後動脈分布。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有橈神經之前臂骨間背側神經,正中神經之骨間掌側神經,並有前臂骨間背側動脈和前臂骨間掌側動脈本幹通過。功效與作用外關穴具有清熱解表,通經活絡的功效。外關穴有疏表解熱,通經活絡作用。
  • 陰,水也,一切水腫病症,讓陰市穴來搞定!
    該穴名意指胃經的地部經水在此匯合。本穴物質為髀關傳來的地部經水,為脾土外滲之水,因本穴處肉之陷,經水在此匯合之狀故名陰市。本穴做了兩個版本的解釋,主要方便我們為主治功能病症做鋪墊。陰市穴可以治療哪些病症呢?
  • 中府穴 雲門穴 天府穴 俠白穴 尺澤穴 孔最穴 列缺穴 經渠穴 太淵穴 魚際穴
    【功能主治】功能宣肺止咳,化痰散結,瀉四肢熱。此腧穴位於胸部,為肺臟脈氣所發之處,內應肺臟。可調暢肺臟氣機,調理肺臟功能,故有宣肺止咳,化痰散結之功效。此穴可疏調肺經經氣,通經活絡,故可瀉四肢熱。主治咳嗽、氣短、喘不得息、胸滿、胸中煩熱、胸痛、引缺盆痛、傷寒四肢熱不已、癭氣、疝氣上衝心、暴心腹痛、脅痛引背、肩痛不舉、四肢逆冷、脈代不至。【穴位配伍】
  • 十四經循行、穴位(分寸)、主治歌訣
    主治病症速記歌此經多氣復多血,是動欠伸面顏黑。悽悽惡寒畏見人,忽聞木音心驚惕,登高而歌棄衣走,甚則腹脹仍賁響。外斜腋下六寸許,大包九肋季脅端。 主治病症速記歌此經氣盛而血衰,是動其病氣所為,食入即吐胃脘痛,更兼身體痛難移,腹脹善噫舌本強,得後與氣快然衰。所生病者舌亦痛,體重不食亦如之,煩心心下仍急痛,洩水溏瘕寒瘧隨,不臥強立股膝腫,疸發身黃大指痿。
  • 八脈交會穴如何配穴?
    陰經為何要用相生配,陽經為何要用同氣配,八穴中為何用了四個絡穴、兩個輸穴、兩個蹻脈穴,為什麼無手足陽明、足厥陰、手少陰四經之經穴,而單用此八穴就能治療十二正經及奇經八脈的病症等。《靈樞·經脈》曰:「膽足少陽之脈……循脅裡……循胸過季脅。」《十四經發揮》曰:「過季脅,循帶脈、五樞、維道。」 《難經·二十八難》載:「帶脈者,起於季脅,回身一周。」《奇經八脈考》載:「帶脈者,起於季脅足厥陰之章門穴,同足少陽循帶脈穴,圍身一周,如束帶然。又與足少陽會於五樞、維道,凡八穴。」
  • 井穴、滎穴、經穴、合穴、原穴、絡穴、郄穴表
    指合穴主要用於六腑病症。       【 原穴】是正經元氣出入的總開關12條正經上各有一個原穴,在腕、踝關節附近部位,是人體元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元氣指人的先天之氣,所有的臟腑及經絡都必須要得到元氣的滋養才能發揮各自的功能,維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動。因此,元氣充沛,臟腑的功能才會旺盛,人才健康少病。所以,凡是臟腑有病了,都可以取相應的原穴來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