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脈交會穴
八脈交會穴,又稱為「流注八穴」,「交經八穴」,是指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脈氣相交通的八個腧穴,均分布於肘膝關節以下的部位。八穴包括公孫、、外關、足臨泣、照海、列缺、申脈、後溪。
脈是指奇經八脈,即任、督、衝、帶、陰維、陽維、陰蹻、陽蹻。而這八脈與十二正經相交會的八個特定腧穴即稱為八脈交會穴正經脈氣相交通的。
脾經公孫與衝脈相交通,心包經內關與陰維脈相交通,二者同會於心、胃、胸部位;小腸經後溪與督脈相交通,膀胱經申脈與陽蹻脈相交通,二者同會於目內眥、肩胛部位;膽經足臨泣與帶脈相交通,三焦經外關與陽維脈相交通,共同會合於目外眥、肩部;肺經列缺與任脈相交通,腎經照海與陰蹻脈相交通,共同會合於咽喉、肺、胸膈部位。
在這八穴中,只有申脈、照海分別是足太陽膀胱經與陽蹻及足少陰腎經與陰蹻直接交經匯聚之處,餘六穴均未直接在所在穴處與奇經交會,只是通過所屬經脈與奇經在軀幹等部位相交而通會於其穴,因而是經交而穴通。竇氏稱八穴為「交經八穴」更符合八穴的交通方式八內關。
八脈交會穴在針灸臨床上應用十分廣泛.受到歷代醫家的重視,其配伍應用可分為隨證配穴法和按時配穴法兩類。陰經為何要用相生配,陽經為何要用同氣配,八穴中為何用了四個絡穴、兩個輸穴、兩個蹻脈穴,為什麼無手足陽明、足厥陰、手少陰四經之經穴,而單用此八穴就能治療十二正經及奇經八脈的病症等。
二、八脈交會穴的交通途徑 在八脈交會穴中.只有申脈、照海分別是足太陽膀胱經與陽蹻及足少陰腎經與陰蹻直接交經匯聚之處,餘六穴均未直接在所在穴處與奇經交會,只是通過所屬經脈與奇經八脈在身體的某些部位相交通而會於其穴,是經交而穴通。
(一)公孫通衝脈
公孫通過足太陰脾經與衝脈在腹部關元、大趾和胸中等處相交通。《靈樞·經脈》載:「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趾之端,循趾內側白肉際……入腹。」元·滑伯仁《十四經發揮》曰:「…歷公孫…入腹經衝門、府舍,會中極、關元……上膈,注於羶中。」《靈樞·逆順肥瘦》曰:「衝脈者……並於少陰之經,滲三陰,下循跗入大趾間。」《素問·舉痛論》曰:「衝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難經·二十八難》載:「衝脈者……至胸中而散也。」
(二)內關通陰維脈
內關通過手厥陰心包經與陰維脈在胸膈部互相交通。《靈樞·經脈》曰:「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下膈……下臂,行兩筋之間。」《十四經發揮》載:「循郄門、間使、內關……」《奇經八脈考》曰:「陰維起於諸陰之交……上胸膈……」
(三)足臨泣通帶脈
足臨泣通過足少陽膽經與帶脈在季脅及帶脈、五樞、維道穴處相互交通。《靈樞·經脈》曰:「膽足少陽之脈……循脅裡……循胸過季脅。」《十四經發揮》曰:「過季脅,循帶脈、五樞、維道。」 《難經·二十八難》載:「帶脈者,起於季
脅,回身一周。」《奇經八脈考》載:「帶脈者,起於季脅足厥陰之章門穴,同足少陽循帶脈穴,圍身一周,如束帶然。又與足少陽會於五樞、維道,凡八穴。」
(四)外關通陽維脈
外關通過手少陽三焦經與陽維脈在肩臂部臑會、天髎處相互交通。《靈樞·經脈》:「三焦手少陽之脈……循臑外上肩。」滑伯仁注曰:「上肩循臑會……天髎……肩井。」《針灸甲乙經》:「天髎為手少陽、陽維之會。」 《奇經八脈考》:「陽維(起於諸陽之會)……過肩前,與手少陽會於臑會、天髎。」
(五)後溪通督脈
後溪通過手太陽小腸經與督脈在大椎穴處相互交通。《靈樞·經脈》曰:「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交肩上。」《十四經發揮》載:「循手外側之前谷、後溪……乃上會大椎,因左右相交於兩肩之上。」 《奇經八脈考》載:「督乃陽脈之海。其脈起於腎下胞中……並脊裡上行。歷腰俞……陶道、大椎,與手足三陽會合。」
(六)申脈通陽蹻脈
足太陽膀胱經之申脈與陽蹻脈直接相交。《針灸甲乙經》:「申脈為陽蹻脈所生也。」 《十四經發揮》:「陽蹻脈者……本太陽之別……生於申脈。」
(七)列缺通任脈
列缺通過手太陰肺經與任脈在腹部中焦胃脘相互交通,又通過手太陰經別與仔脈在喉嚨部相互交通。《靈樞·經脈》曰:「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其支者,從腕後(列缺穴)直出……」《靈樞·經別》:「手太陰之正,別入淵腋少陰之前……上出缺盆,循喉嚨。「《奇經八脈考》:「任為陰脈之海。其脈起於中極之下,少腹之內……同足厥陰、太陰、少陰,並行腹裡,循關元……會足太陰於下脘,歷建裡,會手太陽、少陽、足陽明於中脘……上喉嚨……」
(八)照海通陰蹻脈
足少陰腎經之照海穴與陰蹻脈直接相交,且照海又通過足少陰腎經與陰蹻脈在喉嚨部位相互交通。《針灸甲乙經》:「照海,為陰蹻脈所生。」 《靈樞·經脈》:「腎足少陰之脈……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循喉嚨。」《難經·二十八難》:「陰蹻脈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 《奇經八脈考》:「陰蹻者,足少陰之別脈,其脈起於跟中……同足少陰循內踝、下照海穴……至喉嚨。」
三、八脈交會穴的會合途徑 (一)公孫與內關
脾經公孫(通衝脈)和心包經內關(通陰維),主要通過足太陰脾經、手厥陰心包經、衝脈和陰維脈會合於胃、心、胸。其具體途徑分別是:①會於脾胃。如《靈樞·經脈》:「脾足太陰之脈……屬脾絡胃……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下膈,歷絡三焦。」故滑伯仁註:「歷絡於三焦之上脘、中脘。」而《十四經發揮》也說: 「衝脈者……其在腹也,行於幽門、通谷。」又說:「陰維……與足太陰會於腹哀。」滑伯仁注曰:「歷腹哀過日月、期門之分,循本經之裡,下至中脘、下脘之際,以屬脾絡胃也。」②會於心。如《靈樞·經脈》:「脾足太陰之脈……注心中……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③會於胸。如《素問·骨空論》:「衝脈者一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 《奇經八脈考》又說:「陰維……其脈發於足少陰築賓穴……上行入小腹……循脅肋……上胸膈。」
(二)足臨泣與外關
膽經足臨泣(通帶脈)和三焦經外關(通陽維),主要通過足少陽膽經和手少陽三焦經會合於肩及目外眥。其具體途徑是:①會於肩。如《靈樞·經脈》:「膽足少陽之脈……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三焦手少陽之脈……上貫肘.循臑外上肩。」②會於目外眥。如《靈樞·經脈》:「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三焦手少陽之脈……至目銳眥。」
(三)後溪與申脈
小腸經後溪(通督脈)和膀胱經申脈(通陽蹻脈),主要通過足太陽經、手太陽經、陽蹻及督脈會合於肩胛、目內眥。其具體途徑是:1會於肩胛。如《靈樞·經脈》:「膀胱足太陽之脈……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小腸手太陽之脈……出肩解,繞肩胛。」2會於目內眥。如《靈樞·經脈》:「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小腸手太陽之脈……別頰上出頁抵鼻,至目內眥。」《素問·骨空論》載:「督脈者…與太陽起於目內眥。」《奇經八脈考》載:「陽蹻者……至目內眥.與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蹻五脈會於睛明穴。」
(四)列缺與照海
肺經列缺(通任脈)和腎經照海(通陰蹻),主要通過足少陰、手太陰、任脈及陰蹻會合於肺、胸膈、喉嚨。其具體途徑是:①會於肺。如《靈樞·經脈》: 「肺手太明之脈……屬肺……腎足少陰之脈……入肺中。」《靈樞·營氣》認為任脈「入缺盆,下注肺中,復出太陰」。2會於胸膈。《靈樞·脈度》載:「蹻(陰)脈者,少陰之別……上循胸裡入缺盆。」《靈樞·經脈》:「肺手太明之脈……上膈……腎足少陰之脈……從腎上貫肝膈。」③會於喉嚨。《靈樞·經脈》:「腎足少陰之脈……循喉嚨。」《靈樞·經別》:「手太陰之正……上出缺盆,循喉嚨。」《素問·骨空論》: 「任脈者……循腹裡……至咽喉。」《靈樞·脈度》:「蹻(陰)脈者,少陰之別……上出人迎之前。」
四、八脈交會穴的應用規律(一)陰經八脈交會穴
《標幽賦》:「陰蹻陰維任衝脈,去心腹脅肋在裡之疑。」
1.公孫配內關(1)公孫
①衝脈病候
《素問·骨空論》:「衝脈為病,逆氣裡急。」
《素問·舉痛論》:「寒氣客於衝脈……寒氣客則脈不通,脈不通則氣因之,故喘動應手矣。」
《素問·痿論》:「衝脈者……與陽明合於宗筋……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難經·二十九難》:「衝之為病,逆氣而裡急。」
《脈經·平奇經八脈病》:「衝督之脈者,十二經之道路也。衝督用事,則十二經不復朝於寸口,其人皆苦恍惚狂痴。」「(脈來中央堅實,經至關者,)衝脈也。動苦少腹痛,上搶心,有瘕疝,絕孕,遺矢溺,脅支滿煩也。」
逆氣,指升降之失常,氣應上升而反下行,氣應下降而反上升,則喘逆。氣機升降不通可引起疼痛裡急、九種心疼、臍腹疼痛等病。
②公孫主治肝氣橫逆與肝氣下迫
從生理上看,五臟配屬五行,根據五行生剋制化的理論,五臟之間既有相生的聯繫,又有相剋的制約。從病理上看.如果肝有病則可以影響脾,因為肝五行屬木,脾屬土、肝木克脾土,所以治療當實脾土,故公孫能治肝氣橫逆、下迫之疾病。這是「上工治未病」的原則,是古代預防醫學的方法。它不但運用在未病前的預防上(如《內經》中的攝生法),也可用來預測疾病的傳變及發展趨向,及早地加以處理,達到防止疾病傳變、縮短病程的目的。
③公孫治婦科病
《奇經八脈考》:「衝為經脈之海,又曰血海,其脈與任脈皆起於少腹之內胞中。」因此,衝脈功能為主胞宮孕子育胎.滋養腎之精氣,以榮發充鬢和精成,故通衝脈之公孫能治婦科疾病。
④公孫與內關相應配伍
《靈樞·經脈》:「手心主之別.名日內關,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以上繫於心包,絡心系。實則心痛,虛則為煩心,取之兩筋間也。」
《難經·二十九難》:「衝脈為病,逆氣而裡急。」「陰維為病、苦心痛。」
《靈摳·經脈》;「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其別者入絡腸胃,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虛則鼓脹,取之所別也。」
由上可見,衝脈、內關、公孫病候均有裡急和腹內作痛拘急。手厥陰心包經絡穴內關病候為實則心痛。公孫與內關均主臟腑的痛證,故兩穴相應配伍。內關屬手厥陰心包經絡穴,公孫屬足太陰脾經絡穴,心包屬火,脾屬土,故內關與公孫上下配伍屬五行相生(火生土)配伍法。
(2)內關
①陰維脈病候與內關病候
手厥陰之別絡內關病候,《靈樞·經脈》載:「手心主之別……實則心痛,虛則為煩心。」
《難經·二十九難》:「陰維為病苦心痛。」
手厥陰心包經別絡之病候與陰維脈之病候均有心痛。
②內關主治心病,兼治其他四髒之病
手少陰心經循行,《靈樞·經脈》載:「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心系,是指心與肺、脾、肝、腎相聯繫之絡脈。
《類經》七卷第二注曰:「心當五椎之下,其系有五,上系連肺,肺下繫心,心下之系連脾、肝、腎,故心通五臟之氣而為主也。」所以稱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心肺在胸,肝膽脾在兩脅,故能治心胸痞脹.積塊堅橫脅搶,如脅痛、心
痛、結胸裡急等症。總之主要治心,其他四髒為兼治,如肺宜肅降,心宜寧神(寧神即肅靜之意),當肺乾咳不已,用手太陰肺經腧穴外配內關以鎮其咳。又如肝病脅部脹痛時配用內關以疏其肝,因心包屬火,肝屬木,木生火,木為母,火為子,這是實則瀉其子的治療方法。
③內關主治神志病
《素問·五臟生成》: 「心之合脈也。」心包絡代君受邪,從治療言,心包經代君行事,所以從病理角度來講,心與心包是相合的。心生血而藏神,脈為血體而神用,故稱脈舍神。心包經主脈所生病,故內關能治神志病。
④內關主治瘧疾
瘧疾是外邪入於少陽半表半裡,營衛相持,正邪交爭而病發。邪入陰爭則寒,出與陽爭則熱,故寒熱往來,先寒後熱,汗出而息,發作定時。先寒治陰,後熱治陽,故先刺與手少陽互為表裡經之裡經手厥陰之內關以出陰邪,後刺手少陽經之外關以治陽邪。
2.列缺配照海 (1)列缺
①任脈病候與列缺病候
《靈摳·經脈》謂肺經別絡列缺病證:「其病實則手銳掌熱,虛則欠(音去,指張口狀,欠,即呵欠,張口呵欠之意),小便遺數。」
《素問·骨空論》謂任脈病證:「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於帶下瘕聚。」
肺經別絡病證小便遺數與任脈病證帶下都是前陰病。
②列缺兼治腎病
手太陰肺經絡穴列缺,其病候虛則欠,小便遺數。腎主納氣,腎虛則失其納氣為呵欠。小便遺數,遺指小便不禁,數指小便頻數。腎者,為水髒,主津液。水有清濁,清者上升,濁者下降,清中之濁者,由三焦決瀆下行至腎,歸腎之
水為濁,由膀胱排出體外,濁中之清者,復經三焦上升至肺。如此循環,以維持人體水液代謝的平衡。水液的升清降濁,必賴於腎陽的氣化作用與肺氣化水下降於腎的功能。如果腎陽氣化失司,水液升降失常,則膀胱開合不利,以致小便遺頻,小便不通,或全身水腫,嘔逆,喘咳等,故列缺能兼治腎病。
③列缺兼治胃腸病
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經脈所至,主治所在」.故列塊穴能兼治胃腸病。
④列缺能兼治婦科病
任脈起於胞中,任有妊之義,任脈交會列缺,故列缺能兼治婦科疾病,尤其治月經來潮時兩乳脹疼為常用穴。如《席弘賦》云:「氣刺兩乳求太淵.未應之時瀉列缺。」
⑤列缺與照海相應配伍
肺主宣發肅降,其位最高,後天水谷精微須賴肺之宣發肅降的作用才能輸布全身,維持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如肺陰不足,宣發肅降功能失常,則後天失養,就會引起以腎陰虛為主的虛損病證。臨床採用「與其專補腎水,不如補肺以滋其源」的主張。肺腎在五行是相生關係,故列缺與照海相應配伍。
(2)照海
①照海主治腎病,兼治肺、脾、胃、肝等內臟疾病
腎開竅於二陰,故照海治前陰之小便淋澀、難產積塊,後陰之腸風下血等。
肺、腎兩經有共同的循行經線,如腎經循行入肺中,循喉嚨,肺經循行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為此,照海為治療喉塞、梅核氣等疾病的常用穴。
照海治嗜睡症與脾有關係。《靈樞·寒熱病》:「陰蹻、陽蹻,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於目銳眥,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陰氣盛則溼邪乘,致脾陽為溼邪所因,清陽不能上升。」即採丹溪所云:「脾胃受溼,沉睏乏力,怠惰好臥。」
2 照海主治運動疾病
蹻脈交通一身陰陽之氣,調節肢體運動,所以蹻脈失調常出現肢體運動的異常。《難經·二十九難》:「陰蹻為病,陽緩而陰急。」陽緩,指陽虛,陽側肌肉瘦弱;陰急,指陰盛,陰側肌肉拘急。故治偏癱手足拘急、癇證夜發等病,照海是主穴。
筋是聯絡關節肌肉、主管運動的組織,對肌肉、骨節有約束和保護作用。筋要依賴肝血、腎精和水谷精氣的濡養。當肝血不足,腎水不能涵木,或水谷精氣供給不足時,均可出現精力疲憊、運動乏力等現象,嚴重時可引起肢體屈伸不利,痙攣拘急。此時,亦可以照海治之。
(二)陽經八脈交會穴
《標幽賦》:「陽蹻陽維共督帶,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
1.後溪配申脈
(1)後溪
《西江月》:手足拘攣戰掉,中風不語癇癲,頭痛眼腫淚漣漣.腿膝背腰痛遍。項強傷寒不解.牙齒頤腫喉咽,手麻足麻破傷牽,盜稈後溪先砭。
後溪主治頭、腦、面、頸、項部位病證,體重節痛,表熱,及體液病。
①後溪主頭、腦、面、項、頸部位病證
後溪是手太陽小腸經穴,通督脈。督脈循行: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手太陽小腸經循行: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經脈所至,主治所在」,因此能主治頭、腦、面、頸、項等疾病。
②後溪能治體重節癰
後溪穴是輸穴。《難經·六十八難》:「輸主體重節痛。」
③後溪能治表熱
手足太陽經脈循行於項背,太陽之氣行於體表,邪傷太陽其病在表,故治表熱。
④後溪主治液病
心主液,如心陽不足,則失於斂攝,心液不藏,多見自汗;心之陰不足,則血不養心,心氣浮越,心液外洩,為盜汗。心與小腸相表裡,心主液小腸主液所生病,為髒病治腑。
(2)申脈
陽蹻脈交會足太陽膀胱經申脈穴,與後溪相應。
《西江月》:腰背屈強腿腫,惡風自汗頭疼,雷頭赤目痛眉稜,手足麻攣臂冷。吹乳耳聾鼻衄,癇癲肢節煩憎,遍身腫滿汗頭淋,申脈先針有應。
①陽蹻脈與足太陽膀胱經在病候上的聯繫
足太陽經,主筋所生病者,筋主管運動。
《難經·二十九難》:「陽蹻為病,陰緩而陽急。」
陽蹻脈失常,會出現內側肌肉弛緩、外側肌肉拘急的病症。
足太陽與陽蹻的病候均有運動方面的病症。
②申脈主治筋病
足太陽筋,為多為巨,它有一起一別一直與五支的經筋分布。《靈樞·經筋》云:「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趾,上結於踝,斜上結於膝,其下循足外側,結於踵,上循跟,結於膕;其別者,結於月耑外,上膕中內廉,與膕中並上結臀,上夾脊上項,其支者,別入結於舌本;其直者,結於枕骨,上頭下顏,結於鼻;其支者,為目上綱,下結於九頁;其支者,從腋後外廉,結於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結於完骨;其支者,出缺盆,斜上出於九頁。」
故凡為攣為弛為反張戴眼之類疾病,皆足太陽之水虧,筋失濡養,申脈主治之。
②申脈主治表熱
太陽主一身之表,外邪侵入,太陽經首當其衝能治表熱。
④申脈主治癰毒症
癰毒症見局部腫高痛,其邪在表,太陽主一身之表,故申脈可治之。
2.足臨泣配外關
(1)足臨泣
《西江月》:手足中風不舉,痛麻發熱拘急,頭風痛腫項腮連,眼腫赤疼頭旋。齒痛耳聾咽腫,浮風瘙癢筋牽,腿疼脅脹肋肢偏,臨泣針時有驗。
①足臨泣主治骨病
足少陽膽經主骨所生病者,可治諸節皆痛。
②足臨泣可治皮膚疾病
少陽主風,風為陽邪,風熱循經上越,輕則頭目眩暈,重則傷腦中風,風熱外竄,傷及血分,則致皮膚疾病,足臨泣可治之。
(2)外關
《西江月》:肢節腫疼膝冷,四肢不遂頭風,背胯內外骨筋攻,頭項眉稜皆痛。手足熱麻盜汗,破傷眼腫睛紅,傷寒自汗表烘熾,獨會外關為重。
①外關主治頭頸、耳、眼疾病
手少陽經支脈,「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額,至目銳眥。」
本經所過耳後、耳前、耳中,至眼外,故能主治頭、耳、眼疾病。另外,手少陽病候「是動則病,耳聾渾揮焞焞」(焞,音吞,形容聽覺模糊不清,耳內出現烘烘的響聲),外關可治之。
2、外關主治水腫
手少陽三焦經為水瀆之府,又是主氣所生病者,所以三焦是水液氣化的場所,有通行水道的作用。水腫多由三焦氣化失常而致,如《類經》:「三焦為水瀆之府,水病由於氣也。」故水腫以外關治之。
③外關治皮膚病
《素問·至真要大論》:「諸痛癢瘡,皆屬於心。」
王冰注;「心寂則痛微,躁則痛甚,百端之起,皆自心生,痛癢瘡瘍,生於心也。」
又,高世本:「心作火。」注;「火舊本作心,今改諸痛癢瘡,皆屬手少陽三焦之火。心病由心包代君行事,心包與三角相表裡,皮膚病需髒病治腑。」故手少陽三焦經外關穴能治皮膚病。
④外關能治半表半裡熱
陽維為病苦寒熱。苦寒熱指發寒發熱或寒熱往來,病在半表半裡,故主治半表半裡之熱。
五、八脈交會穴的配伍特點 1.陰經相生配穴的意義
《素問·五臟別論》:「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
《針灸甲乙經·精神五臟論》:「是故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
五臟主藏精.精是人生的基本物質,不可瀉,精瀉則陰虛,陰虛則陽失其守,不能化氣,人即不能生存。為此,八脈交會配穴中的屬髒經之兩對配穴,如手厥陰心包經之內關配足太陰脾經之公孫,手厥陰心包經屬火,足太陰脾經屬土,火能生土。又,手太陰肺經之列缺配足少陰腎經之照海,手太陰肺經屬金,足少明腎經屬水,金能生水.兩者均是相生配穴法。此法目的在於不傷其五臟的精氣。
2.陽經用同氣相應配穴及選用輸穴的意義
八脈交會,陽經有兩對配穴,即外關配足臨泣,後溪配申脈,稱同氣相應配穴法,又稱同名經配穴法。即手少陽經外關與足少陽經足臨泣相配,兩經於目外眥連接,足太陽經申脈與手太陽經後溪相配.於目內眥連接。足臨泣穴和後溪穴都是輸穴,兩對配穴中,各有輸穴。《難經·六十八難》云:「輸主體重節痛。」陽經兩對穴都主治體表有病。陽經配穴特點是同氣相應,連點成線,經氣貫通,連線成面,是為提高治療效果而設的。
3.八脈交會穴取絡穴的意義
八脈交會穴的八個穴位中,有四個絡穴,即內關、公孫、外關、列缺。絡穴可以聯絡陰陽表裡兩經,能擴大治療範圍。絡穴可以治表裡經病、絡脈病。
4.八脈交會穴無足厥陰、手少陰、手足陽明經穴
為什麼只有八條經與奇經有交會穴.而足厥陰肝經、手少陰心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計四條經沒有交會穴呢?
(1)見肝之病,當傳之於碑,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受肝之邪,所以治肝先實其脾氣。為此,八脈交會穴中無足厥陰肝經穴位。
(2)心包代君行事,故心有病多取手厥陰心包經穴。為此,八脈交會穴中無心經穴。
(3)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肺經循行先行胃腸。「經脈所至,主治所在」,故手太陰肺經絡穴列缺能治胃腸病。為此,八脈交會穴中沒有手足陽明經穴。
內容僅供臨床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
試針試藥
ID:hnbfdycx
艾御享堂
版權聲明:來源/網絡綜合, 編輯/小魚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