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溪穴為手太陽經輸穴,八脈交會穴(通督脈)。位於手內側,第5掌指關節尺側近端赤白肉際凹陷中。《靈樞·本輸》中記載:「手太陽小腸者,上合手太陽……注於後溪,後溪者,在手外側本節之後也,為輸。」
穴名解
《經穴釋義匯解》曰:「穴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凹陷處。握拳時,穴處肉起如山峰,按之似小溪之曲處,故名後溪。」
《內經》記載:「肉之小會為溪。」肉會,即肌肉之端,著骨之處。
穴屬手太陽小腸俞木穴。《甲乙經》記載:「後溪者木也」,因穴位於小指本節後的橫紋頭處,較前谷高起,有小肉之會,故名後溪。
穴性
《針灸甲乙經》曰:後溪者,木也,手太陽脈之所注為俞(腧)
《針方六集》記載:後溪為八法之一,以其合督脈而會陽蹺於內眥與頸也。
《循經考穴編》曰:手太陽脈所注為俞木,小腸虛補之。八法:通督脈,配申脈為夫。
《古法新解會元針灸學》云:手太陽脈所注為俞木,木火相合而化苦酸,性主消化和膽汁,通腸和化滯結,開六府而通汗液。
《八脈交會歌》曰:後溪督脈內眥頸,申脈陽蹺絡亦通。
這時我們會提出一個問題,同樣是位於掌指關節處的穴位,例如二間、三間,為何後溪穴會是八脈交會穴?
我們先回顧一下經脈循行:
《靈樞·經脈》: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抵鼻,至目內眥。
《十四經發揮》:循手外側之前谷、後溪……乃上會大椎,因左右相交於兩肩之上,其之者……循頸之天窗……卻入耳中,循聽宮而終也……
在手太陽經的循行中,您可能對「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的描述提出疑問,為何經脈在肩部的走行如此曲折。
人體的肩關節是一個懸吊的結構,向上有肩胛提肌的牽拉,給予一個向上的作用力,向下有肱三頭肌的牽拉,予一個斜向下的力的作用,這兩個方向的力相互拮抗,共同維持著肩關節的上下運動與穩定。所以「繞肩胛」便生動的對手太陽經肩貞、天宗、秉風、曲垣等穴的位置進行了解釋與描述。
手太陽經與足太陽經為同名經,兩經相交會,手太陽經主要負責肩部橫向力的作用,而足太陽經縱行於肩胛骨內側,主要負責人體縱向力的作用。
所以當我們出現落枕時,你會發現除了頸項部頸部肌肉的緊張還會出現肩部肌肉的酸痛,這就分別對應到了不同經脈所管理的肌肉的問題。因此,當頭不能左右回顧時,我們要選擇手太陽經穴,而頭不能前後俯仰,取足太陽經。兩同名經一手一足,分別對應橫向與縱向力,管理不同區域的肩部肌肉群,但是症狀可相類似,這就為我們選擇兩條經脈上的不同穴位,是後溪還是申脈,提供了依據。這兩個穴位雖屬不同經,但可共同調節同一個區域(肩部)的病症。這也是八脈交會穴應用的一個核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