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關穴:熱病的首選穴

2021-02-07 穴位祛百病

    外關穴取穴方法

    外關穴的位置:外關穴位於前臂背側,手脖子橫皺紋向上三指寬處,與正面內關穴相對。即: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外關」。「外」,外部也。「關」,關卡也。外關名意指三焦經氣血在此脹散外行,外部氣血被關卡不得入於三焦經。本穴物質為陽池穴傳來的陽熱之氣,行至本穴後因吸熱而進一步脹散,脹散之氣由穴內出於穴外,穴外的氣血物質無法入於穴內,外來之物如被關卡一般,故名「外關」。

    熱病治療首選穴位

    該穴是手少陽三焦經一個非常重要的穴位,是三焦經的絡穴,其發出的絡脈向內走向心包,所以該穴可以通治兩經病。

    本穴又為八脈交會穴,通於奇經八脈的陽維脈,「陽維為病苦寒熱」。少陽經樞機不利,會出現時冷時熱的症狀。

    凡是熱病導致的頭痛、耳鳴、目赤腫痛,或兩側胸腹部疼痛、口苦咽幹、牙痛、感冒頭痛等都可以取外關進行治療。

    按揉外關穴,遠離各種熱病

    本穴為手少陽三焦經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陽維脈,陽維為病苦寒熱,故對於一切外感疾病皆可取本穴治療。如《雜病穴法歌》曰「一切風寒暑溼邪,頭痛發熱外關起」。本穴有祛風溼、通經絡、止痺痛之功,主治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疾病,如胸脅痛,五指皆痛不能握物,肘臂屈伸不利,上肢筋骨疼痛,手顫,肩痛。該穴是治療上肢痛麻的要穴。

    現代醫學新用法

    本穴對神經系統疾病如急驚風,消化系統疾病如腹痛、便秘、腸癰、霍亂等都有奇效。

    操作方法

    一手屈肘放於胸前,掌心向下,另一手反手握住該手腕關節稍上方的外側,用拇指指端點揉外關穴,以局部有酸麻脹痛感為度,兩手交替點揉,每次操作2~3分鐘。


⊙版權聲明:部分內容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註:本文內容僅為普及中醫常識,不做為處方,如有需要請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相關焦點

  • 每日一穴:外關
    外關穴主要用於頭面、耳目及本經脈所過的疾患:如感冒,頭痛,發熱,耳鳴,耳聾,目痛,咽腫,口眼喎斜,瘰癧,胸脅痛,手顫指麻,肘臂屈伸不利,熱病,目赤腫痛,肩背痛,肘臂手指疼痛,手顫,頰痛,脅肋痛,上肢痺痛,偏頭痛,鼻衄,牙痛,急驚風,失眠,咳嗽,腹痛,便秘,腸癰,霍亂,上肢疼痛,五指痛,不能握物,落枕,現代又用外關穴治療感冒,三叉神經痛,腮腺炎,高血壓,小兒麻痺後遺症,偏癱,耳鳴耳聾,鼻衄牙痛,上肢關節炎
  • 【三焦經】外關穴:風寒溼感冒都用它
    外關穴歸屬手少陽三焦經,有緩解治療頭痛、耳鳴、便秘等作用,外關穴的位置:手脖子橫皺紋向上三指寬處,詳見本文圖解外關穴的準確位置圖和具體手法。
  • 間使穴:心痛、胃痛、嘔吐、熱病、煩躁
    【功能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嘔吐,熱病,煩躁,瘧疾,癲狂,癇證,腋腫,肘攣,臂痛。【附註】心包經經穴。間使穴——開通心竅的使臣,益心氣、寧神志、解抑鬱間使穴別名鬼路,最早出自於《靈樞本輸》,是隸屬於手厥陰心包經的穴位。中醫認為間使穴具有寬胸和胃、清心安神、理氣鎮痛的功效。
  • 手少陽三焦經 外關 | 每日一穴
    外為內之對,關即關隘,此穴在前臂外側要處,猶如關隘,故名外關。八脈交經(會)穴之一,交陽維脈。【取穴】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解剖】在橈骨與尺骨之間,指總伸肌與拇長伸肌之間,屈肘俯掌時則在指總伸肌的橈側;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動脈和掌側動、靜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及掌側神經。【穴性】清熱解毒,通經活絡。
  • 髀關穴(Bì guān xué)
    髀指大腿,關即機關(此指髖關節),穴在大腿髖關節附近,故名髀關。通內達外之處為關。髀,指股部及下肢。膝上大骨為髀,上端為杵,接柱髀樞,下端為槌,連接於胻骨,穴當二者交關之處。穴在髀股前方,膝上1尺2寸處。其經氣由小腹斜走髀股外側,乃由小腹之陰,達於股前之陽也。凡屬經絡之氣,當陰側與陽側互通之處,不論橫通斜通,多稱關,稱門,即陰陽交關之意。
  • 一穴緩解耳鳴、耳聾,聰耳通竅,差旅之人必備佳穴!
    周一的時候咱們重溫了內關穴的養顏養心之妙用,很多朋友看了之後說:「武老師,我還知道有一個和內關穴名字相對的穴位,叫外關穴。這兩者有什麼關係嗎?外關穴是做什麼用的呢?」其實關於外關穴的妙用,我之前在書裡面也給大家講過。外關穴最早見於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篇》,為手少陽之絡,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陽維脈三焦經。有清熱解毒、解痙止痛、通經活絡之功。
  • 每日一穴【陰市穴】,降血糖要穴
    【取穴方法】仰臥伸下肢,或正坐屈膝取穴。在髕骨外上緣上3寸,當髂前上棘與髕骨外上緣的連線上取穴。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和經水氣化之氣。    【運行規律】地部經水匯聚本穴後循胃經下行梁丘穴,氣化之氣則上行天部。
  • 看看李曄老師運用健耳穴、公孫穴的經驗
    治療面癱和耳聾耳鳴,對側的外關穴很好用文/李曄今有女孩中耳炎,咽喉上火等症,耳聾耳鳴……加對側外關穴。外關為手少陽三焦經穴,是絡穴,八脈交會穴……取穴原理:凡刺之道,畢於終始,明知終始,五臟為紀,陰陽定矣。陰者主髒,陽者主腑,陽受氣於四末……,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陽。手少陽三焦經,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為耳聾,耳鳴,咽喉腫痛,眼角痛,腮腫,耳後疼痛等,用外關穴,可通陽維脈三焦經。
  • 穴位CP之一:內關與外關
    按摩內關穴,有助於改善高血壓、高血脂等症狀;心煩意亂,不易入睡的時候,內關有寧心安神的功效;哮喘、胸悶等發生的時候,內關能發揮宣肺理氣的作用;還有,出現噁心嘔吐、呃逆時,也應當馬上想到內關。面紅耳赤、口乾舌燥、喉嚨腫痛等出現的時候,外關穴將發揮功效。特別值得一提,剛出現身體發熱,身邊又沒有退燒藥的時候,按摩外關(配合少商、商陽等井穴)就相當於退燒藥。
  • 【每日一穴】犢鼻穴(外膝眼穴)——膝痛、下肢麻痺、屈伸不利、腳氣等
    【犢鼻穴(外膝眼穴)位位置圖】   【圖解犢鼻穴(外膝眼穴)位的位置】    【犢鼻穴】屈膝,在膝部髕骨和髕韌帶外側的凹陷中.穴性屬土,在蜂針療法中,該穴應用十分廣泛。【別名】外膝眼穴。    【穴義】胃經經水由此經過並帶走脾土微粒。    (1)「犢」的意思是指小牛、脾土;「鼻」的意思是指牽牛而行的上捫之處。「犢鼻」的意思是說此處穴位的地部脾土微粒被流過的胃經經水帶走。    (2)「外」,外部。「膝」,膝部。眼,凹陷之處。「外膝眼」名意指本穴為膝外凹陷處,無它意。
  • 「關」「關」相護,解乏好享「瘦」 ——神奇的內關穴、外關穴
    「關」「關」相護,解乏好享「瘦」——神奇的內關穴、外關穴  對內關、外關兩穴的認識已久,但從沒用過,總覺得自己這輩子也用不上這兩個急救的穴
  • 生了病想做艾灸,如何配穴?六大配穴法,搞定配穴難題
    艾灸的配穴是根據病症的需要,選取兩個或兩個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協同作用的穴位加以配伍艾灸的方法。艾灸時應處理好主穴與配穴之間的關係,配穴要做到少而精,主次分明。配穴是否得當,直接影響艾灸的效果。艾灸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經配穴法、表裡經配穴法、同名經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前後配穴法和左右配穴法等。
  • 十大要穴之「風池」穴
    【穴名解說】    風池穴,經穴名。出《靈樞.熱病》。屬足少陽膽經。別名:熱府穴。在《談談穴位的命名》中這樣說:「風為陽邪,其性輕揚,頭頂之上,惟風可到,風池穴在顳顬後髮際陷者中,手少陽、陽維之會,主中風偏枯,少陽頭痛,乃風邪蓄積之所,故名風池。」
  • 《八脈交會穴》及現代醫學對八脈交會穴的臨床運用!
    由於正經與奇經八脈的脈氣在八穴相通,因此這八個腧穴對調節經脈氣血盈虧虛實就特別重要。《醫學入門》說:"周身三百六十穴統於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統於八穴。"強調了八脈交會穴的重要性。八脈交會穴與奇經八脈的關係(1)公孫與內關:公孫屬足太陰絡穴,其絡別走足陽明胃脈,通過胃脈"入氣街中"與衝脈相通。內關屬手厥陰絡穴,經脈從胸走手,在胸中與陰維相通。
  • 靈龜八法開穴配合喉蛾九穴擠痧
    、母穴太淵、 本穴商陽、 原穴合谷辰時(7:00----9:00)   時禁:頭(項)   納子法:子穴歷兌、 母穴曲池、 本穴足三裡、 原穴衝陽    本穴歸於腎經,又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陰蹺脈,陰蹺盛主目而欲睡,故有補腎健腦、安神定志之功,主治失眠、嗜臥、驚恐不寧等。       本穴還有溫腎陽、補腎氣、益精血之功。巳時(9:00----11:00)   時禁:手 (肩、乳)   納子法:子穴商丘、 母穴解溪、 本穴太白、 原穴太白
  • 聚泉穴——清散風熱,祛邪開竅
    聚泉穴腧穴中的奇穴之一,為頭頸部穴位,位於口腔內,當舌背正中縫的中點處。
  • 艾灸不配穴=關燈走夜路!六大配穴法,建議珍藏
    艾灸的配穴是根據病症的需要,選取兩個或兩個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協同作用的穴位加以配伍艾灸的方法。艾灸時應處理好主穴與配穴之間的關係,配穴要做到少而精,主次分明。配穴是否得當,直接影響艾灸的效果。艾灸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經配穴法、表裡經配穴法、同名經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前後配穴法和左右配穴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