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使穴:心痛、胃痛、嘔吐、熱病、煩躁

2021-03-04 愛尚國醫


取穴位置】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3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解剖位置】在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有指淺屈肌,深部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動、靜脈,深層為前臂掌側骨間動、靜脈;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前臂外側皮神經,其下為正中神經掌皮支,最深層為前臂掌側骨間神經。

【功能主治】

心痛,心悸,胃痛,嘔吐,熱病,煩躁,瘧疾,

癲狂,癇證,腋腫,肘攣,臂痛。

【穴位配伍】

配支溝治瘧疾;

配尺澤治反胃、嘔吐、呃逆;

配水溝、太衝治癔病;

配腰奇治癲癇。

【穴位治法】

直刺0.5~1寸;可灸。

【附註】

心包經經穴。

間使穴——開通心竅的使臣,益心氣、寧神志、解抑鬱

間使穴別名鬼路,最早出自於《靈樞本輸》,是隸屬於手厥陰心包經的穴位。中醫認為間使穴具有寬胸和胃、清心安神、理氣鎮痛的功效。間使穴是一個可以直接影響心臟功能的穴位,臨床當中主要用於治療心絞痛、風溼性心臟病、心肌炎、心臟內外膜炎等,此外,間使穴還可用於治療胃痛、腦血管病後遺症、胸痛、嘔吐、癲狂、臂痛等病症。

間使穴對於心臟功能的影響非常大,是治療冠心病的首選穴位,通過刺激間使可以增強心肌的收縮力,減慢心臟心率,降低左心室舒張壓。

間使穴在前臂前區,腕骨側遠端橫紋上3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取穴時微屈腕握拳,從腕橫紋向上量4橫指,兩條索狀筋之間即是間使穴。

刺激間使穴可用於按揉的方式,用食指的指腹按壓在間使穴穴位上,按順時針方向按揉間使穴3-5分

相關焦點

  • 每日一穴之 間使
    間使穴位位置圖間使穴的位置,位於人體前臂掌側,當曲澤穴與大陵穴的連線上,腕橫紋上
  • 手厥陰心包經 曲澤 | 每日一穴
    【取  穴】在肘橫紋中,當肱二頭肌腱的尺側緣。【解  剖】在肱二頭肌腱的尺側;當肱動、靜脈處;布有正中神經的本幹。【穴  性】清心洩火,調理腸胃。【主  治】心痛,善驚,心悸,胃疼,嘔吐,轉筋,熱病,煩躁,肘臂痛,上肢顫動,咳嗽。【配  穴】配大陵,清心安神,治心悸。
  • 回看心包經的主要穴位,開啟三焦經的第一穴,關衝穴,治頭面疾患
    心包經的穴位我們講了六個,分別是中衝,勞宮,大陵,內關,間使,曲澤。中衝是心包經的井穴,溝通厥陰心包經與少陽膽經,針刺它可以調通陰陽,急救催醒,治療昏迷、中暑等。中醫急救穴中衝穴用在什麼時候?》勞宮是心包經的滎穴,善治外經病及熱病,可以用於口臭、口腔潰瘍;勞宮還是鬼門十三穴的鬼窟,可以治療神志病,比如癲、狂、癇等。具體可以看此文:《
  • 任脈之 巨闕:心氣出入的宮門 | 每日一穴
    心之募穴。歌    訣臍上六寸巨闕,癲癇精神分裂。心悸胃病呃逆,胸滿胸痛屍厥。【取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6寸。【解剖】 在腹白線上,深部為肝臟;有腹壁上動、靜脈分支;布有第七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 寬胸和胃、清心安神就找間使穴,間使穴:通心竅的「使臣」!
    間使穴是心包經上的經穴,穴性為金,金生水,間使穴是心包經的母穴,所以心臟及心包經上的虛證,都可以用間使穴來治。經常刺激按摩間使穴,可以寬胸和胃、清心安神。間使穴:間,是間接的意思;使,也就是指使和派遣的意思;間使穴的意思是指心包經的經水在此蒸發成涼性水汽。該穴物質是郄門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行至此處後,經水逐步降溫,生發出心火所克的肺金特性的涼性水汽,就象被其他東西間接指使一般,故名間使穴。間使穴的位置在前臂掌側,曲澤穴與大陵穴的連線上。
  • 外關穴:熱病的首選穴
    外關穴取穴方法
  • 十二正經之原穴及配穴(一)
    原穴在臨床上,可以治療各自所屬髒、腑病變,也可以根據原穴的反應變化,推測臟腑功能的盛衰。下面給大家簡單分享一下十二正經的原穴及配穴。2、手厥陰心包經原穴——大陵定位:在腕掌橫紋肌的中點處,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功效:常用於心痛,心悸,胃痛,嘔吐,癲狂,癇症,胸悶,脅痛,驚悸,失眠,煩躁,口臭等;配穴:配神門、列缺,有舒暢經筋,通經活絡的作用,主治腕下垂;配心俞、膈俞,有通心絡,祛瘀血的作用,主治心血瘀阻之心悸;配豐隆
  • 中庭穴: 胸腹脹滿、噎嗝、嘔吐
    【按摩中庭穴的方法】用拇指或者兩掌重疊,放在中庭穴,沿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按揉各2分鐘,以有酸脹感為宜。【按摩中庭穴位的作用】緩解治療胸腹脹滿、食管炎、噎嗝、心痛、小兒吐乳、嘔吐、食管狹窄等【按摩中庭穴的功效】寬胸理氣、疏膈利氣、和胃降逆。【中庭穴刺灸法】直刺0.2~0.3寸,向下斜刺;可灸。
  • 公孫穴
    主治疾病公孫穴主治胃痛,胃痙攣,胃脘痛,急性胃腸炎,慢性胃腸炎,胃潰瘍,消化不良,嘔吐,呃逆,噎膈,臌脹,飲食不化,腸鳴,腸痙攣,腹脹,腹痛,痢疾,洩瀉,心煩失眠,水腫,發狂妄言,嗜臥,腳氣,黃疸,眩暈,婦人血暈,胎衣不下,癲癇,瘧疾,脅痛,疝氣,脫肛,神經性嘔吐,胸膜炎,肋間神經痛,腸風下血,胸悶,心痛,失眠,心煩,發狂,痛經,月經不調,帶下,足痛,足腫,霍亂,肝炎,腹水,胃癌,子宮內膜炎
  • 【每日一穴】足太陰脾經之 公孫穴
    「公孫」名意指本穴物質為脾經與衝脈的氣血相會後,化成了天部的水溼風氣。本穴物質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是太白穴傳來的天部之氣;二是由地部孔隙傳來的衝脈高溫經水。衝脈的高溫地部經水出體表後急速氣化,與天部的氣態物相合,形成了本穴天部中的水溼風氣,故名「公孫」。公孫為足太陰絡穴。絡,聯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