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北京PM2.5年均濃度為38微克/立方米,同比降9.5%

2021-01-15 新京報

新京報快訊 據北京生態環境官博消息,20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聚焦重型柴油車、揮發性有機物(VOCs)、揚塵等重點領域,深入實施「一微克」行動。「人努力,天幫忙」,經過全市共同努力、區域協同,在氣象條件整體有利的情況下,北京市空氣品質改善取得標誌性、歷史性突破,大氣環境中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首次實現「30+」,為38微克/立方米,人民群眾藍天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實現「十三五」規劃目標,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圓滿收官。北京市大氣汙染治理經驗被納入聯合國環境署「實踐案例」,為全球其他城市,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城市提供借鑑。

一、2020年空氣品質總體情況及特徵

2020年北京市大氣環境中PM2.5等四項主要汙染物同比均明顯改善,其中PM2.5年均濃度為38微克/立方米,首次達到「30+」水平,同比下降9.5%;可吸入顆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連續兩年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二氧化硫(SO2)年均濃度穩定達到國家標準並保持個位數水平。

PM2.5年均濃度首次實現「30+」,其餘三項汙染物保持達標。2020年,北京市PM2.5、PM10、NO2和SO2年平均濃度分別為38微克/立方米、56微克/立方米、29微克/立方米和4微克/立方米。其中,PM2.5濃度首次實現「30+」,與國家標準(35微克/立方米)的差距進一步拉近;PM10、NO2自2019年開始連續兩年達到國家標準(70微克/立方米、40微克/立方米);SO2穩定達到國家標準(60微克/立方米)。

2020年,全市空氣品質同比明顯改善。其中,PM2.5、PM10、NO2下降幅度均較明顯,較2019年分別下降9.5%、17.6%、21.6%;SO2持續保持個位數的極低濃度水平。

全年3/4的天數為優良天,「好天」比去年多了一個多月。2020年,全年空氣品質優良天數為276天,較上年增加36天,優良率達到75.4%,增加9.6個百分點,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明顯增加。其中,一級優天數為106天,較上年增加21天,二級良天數為170天,較上年增加15天。2020年全年未出現嚴重汙染日;發生重度汙染日10天,其中7天首要汙染物為PM2.5,3天為O3。

全市各區域汙染物濃度普遍下降。從空間分布分析,2020年全市PM2.5、PM10及NO2雖仍呈現「南高北低」的空間分布,但濃度梯度減小;其中,PM2.5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的區域範圍顯著擴大,PM10及NO2在全市達標基礎上整體持續改善,SO2全市各區域均保持極低的個位數濃度水平。

近年來全市主要汙染物年均濃度均顯著下降。與2013年相比,2020年大氣四項主要汙染物PM2.5、PM10、NO2、SO2分別下降57.5%、48.2%、48.2%、84.9%。

空氣品質「優增劣減」兩顯著。近年來全市空氣品質優良級別天數顯著增加,2020年達標天數276天,較2013年增加100天;一級優天數明顯增加,2020年為106天,較2013年的41天增加65天。重汙染天數顯著下降,2020年重汙染天數為10天,較2013年減少48天,降幅為82.8%。

「藍天」含金量持續提升。2020年,PM2.5為優良的天數達到330天,佔全年總天數的90.2%,較2013年增加126天,相當於2020年平均每周7天中就有6.3天為PM2.5優良天,而在2013年僅不到4天。

PM2.5南北差距逐步縮小。2013-2020年,北京市各區域PM2.5濃度整體顯著下降,空間分布雖一直呈現 「南高北低」特徵,但各區域之間濃度逐步均勻化,南北差異由2013年的63微克/立方米降低至2020年的20微克/立方米左右。

夏季秋季基本消除PM2.5重汙染。2013-2020年,本市PM2.5空氣重汙染顯著緩解,2020年連續322天無PM2.5重汙染,而2013年中最多連續87天無PM2.5重汙染,連續無重汙染日增加了235天。

1998年以來,北京市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空氣中主要汙染物濃度均呈現持續下降特徵。從2004年開始SO2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2019-2020年PM10和NO2均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目前PM2.5仍超過國家二級標準8.6%,北京市空氣品質的持續改善仍需不斷努力。

二、圓滿完成藍天保衛戰2020年行動計劃

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始終把打贏藍天保衛戰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和重大民生工程,特別是「十三五」以來,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和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以超常規的措施和力度治理大氣汙染,是迄今為止北京市大氣汙染治理力度最大、成效最明顯、人民群眾藍天幸福感顯著增強的五年。2020年,在黨中央領導下,北京市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堅決打好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標準不降,突出精準、科學、依法治汙,聚焦重型柴油車、揮發性有機物(VOCs)、揚塵等重點領域,與周邊地區共同努力,推動空氣品質持續改善。

· 堅持「一盤棋」思想社會共治格局基本形成

加強決策部署,高效推動工作落實。市委市政府年初即研究通過2020年藍天保衛戰行動計劃;市主要領導多次深入一線開展大氣汙染防治「雙調研」,現場解決難題;通過區委書記月度工作點評會點評空氣品質靠後的鄉鎮(街道),有力傳導治汙壓力;市政府多次研究調度藍天保衛戰進展、秋冬季攻堅、重點區域空氣品質、汙染過程應對等工作,推動任務有效落實。

完善體制機制,有效壓實各方責任。出臺黨內法規《北京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職責分工規定》,進一步明晰各級各部門生態環保職責。印發《北京市貫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規定〉實施辦法》,有效發揮督察「利劍」作用。制定《北京市汙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措施》,將考核結果作為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獎懲任免的重要依據。

各級同頻共振,社會共治基本形成。全市上下落實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各區各部門主動作為、協同作戰,圍繞空氣品質改善目標任務,構建市級統籌、區級落實、鄉鎮(街道)具體監督、村(社區)巡查的工作機制,紮實推進各項任務落地實施,取得實效。企業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意識普遍增強,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社會公眾主動參與生態環境監督治理,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施治、公眾參與」的社會共治格局基本形成。

· 聚焦「一微克」行動綠色高質量發展成果豐碩

精準治理VOCs汙染。堅持源頭控制、過程管理、末端治理,組織開展VOCs專項治理行動。優化升級,累計調整退出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一般製造業和汙染企業113家;清理整治「散亂汙」企業71家,保持動態清零。源頭替代,嚴格實施國家膠粘劑、塗料等產品VOCs含量限值標準,加強宣貫和培訓解讀,推動企業提前做好產品切換。深度治理,將VOCs年排放量10噸以上的企業納入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53家企業完成「一廠一策」深度治理。嚴格執法,開展印刷、石化、工業塗裝、汽修等重點行業和加油站、儲油庫VOCs專項執法檢查,對空氣品質排名靠後的鄉鎮(街道)實施五輪「點穴式」執法,精準查處涉氣環境違法行為。「十三五」期間,北京市實現了VOCs排放量剛性下降,有力支撐了PM2.5濃度持續下降和臭氧(O3)濃度穩中有降。

依法治理移動源汙染。堅持「車-油-路」一體,加強移動源管控。完善法規,制定實施「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汙染防治條例」;問題導向,加大對超標車輛未復檢合格又上路行駛的處罰力度;實施非道路移動機械編碼登記制度,法治保障更加有力。優化結構,出臺新一輪老舊車淘汰更新補貼、新能源貨車運營激勵等政策,累計淘汰6.5萬輛國三標準汽油車,截至2020年11月底,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40.1萬輛,國五及以上標準車輛佔比超過60%,車輛結構全國領先。強化監管,完善「生態環境部門檢測、公安交管部門處罰、交通部門監督維修」模式,聚焦進京口、市內重點道路加強路檢路查,實施精準「入戶」執法;修訂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管理規範,嚴厲打擊檢驗機構違法行為;加強油品質量監管檢查,嚴厲打擊無證無照的黑加油站點和流動加油罐車。「十三五」期間,移動源減排效果明顯,對NO2濃度穩定達標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科學治理揚塵汙染。堅持「平臺共享、部門負責、執法規範、環保督察、信息公開」原則,推動施工、道路、裸地揚塵「三塵共治」。對施工工地,推廣「天幕」全密閉施工,搭建視頻監管平臺,印發「綠牌」工地管理辦法,鼓勵引導施工單位綠色、高質量發展;對道路揚塵,按月對全市平原地區1800餘條道路及各類工地出口兩側,開展道路塵負荷走航監測評估,結果向社會公開,壓實屬地和施工單位「最後一公裡」責任;對裸地揚塵,創新開展衛星遙感「每月一拍」,對各區、各行業施工裸地管理情況進行識別評估,有效支撐屬地和部門加強裸地揚塵精準治理。通過不斷強化揚塵精細化治理,城市潔淨度顯著提升。2020年1-11月,全市平均降塵量5.3噸/平方公裡月,同比下降11.7%,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中保持前列。

鞏固「無煤化」成果。堅持能源清潔化戰略,燃煤消費總量下降到200萬噸以內,優質能源佔比達97%以上。2020年,繼續以民生需求為先,在鞏固成果的基礎上,深挖能源結構優化潛力,堅持以電為主、因地制宜,完成122個村煤改清潔能源工作,未實施改造的村莊實現優質煤替代全覆蓋,確保群眾清潔取暖、溫暖過冬。「十三五」期間,北京市SO2年均濃度穩定達標並連續四年保持個位數,在北方城市中率先基本解決燃煤汙染問題。

· 構建「現代化」體系大氣汙染治理能力明顯增強

法規標準更加健全。對標最高標準、最嚴要求,不斷健全法規標準體系,為大氣汙染治理提供有力法制保障。2020年,京津冀三地協同開展「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汙染防治條例」專項立法並同步實施,是國內首部區域協同立法;發布實施《實驗室揮發性有機物汙染防治技術規範》等,在用大氣類地方環境標準達到41項,涵蓋燃燒源、移動源、工業源等多個領域,構建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環保標準體系。

政策體系不斷完善。2020年,全面實施國六(B)機動車排放標準,出臺實施了新一輪老舊機動車淘汰更新、新能源輕型貨車運營激勵、非道路移動機械編碼登記、「綠牌」工地管理辦法等政策;修訂大氣專項資金轉移支付制度,持續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並向重點區域傾斜。通過一系列硬招實招,有效保障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各項重點任務圓滿完成。

科技賦能提質增效。充分發揮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優勢,強化科技賦能,藉助大數據、網際網路等,探索建立「智慧+環保」新模式。2020年,搭建全國首個重型車在線監控平臺,實時監控6.2萬餘輛重型車排放情況;安裝遙感及黑煙抓拍設備61套,有效豐富非現場執法模式;構建全市統一的施工揚塵視頻監管平臺,接入各行業工地(場站)2600餘個;擴大道路塵負荷走航監測範圍和領域;綜合採取「自動+手工+走航+遙感」等手段加密VOCs監測,探索建立「環境質量評價+高值區篩查+溯源監察」管理機制;利用「熱點網格」技術,實現精準識別、精準執法。

· 發揮「突破口」作用區域聯防聯控更加深入

協同立法實現重大突破。聚焦流動性強的機動車,京津冀三地同步實施「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汙染防治條例」,並在生態環境部的大力支持下,建立超標車輛數據共享、新車抽檢抽查協同、在用車聯合執法監管等機制,為區域依法協同治理移動源汙染提供了堅實保障。

汙染過程應對實現精準突破。在生態環境部統一指導下,細化優化重點行業績效分級、差異化管控政策,優先管控環保治理水平差、汙染排放量大的企業,既有效避免「一刀切」,又推進重點行業綠色高質量發展;預測發生汙染過程時,本地抓早抓小抓細,區域聯動應急,提前採取措施,汙染「削峰降速」效果明顯。

重點時段攻堅實現多點突破。自2017-2018年秋冬季起,在生態環境部的統籌指導下,連續四年與周邊區域共同開展秋冬季大氣汙染治理攻堅,推動秋冬季空氣品質持續改善,重汙染天數逐步下降。2020年,聚焦夏季重點時段,共同實施夏季VOCs治理攻堅,遏制區域夏季臭氧汙染。

區域空氣品質共同改善。在生態環境部的統籌指導下,本市和區域全面落實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防治協作機制,多方面、多領域深入合作、不斷突破,協同治理取得明顯成效,區域共享空氣品質改善成果。2020年1-11月,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PM2.5平均濃度49微克/立方米,同步持續改善。

三、邁好「新徵程」第一步抓好PM2.5和O3協同治理

當前,區域汙染物排放總量仍超過環境容量,北京市大氣治理成效還不穩固,「複合型」「區域型」汙染特徵尚未得到根本解決,大氣環境治理仍然艱巨複雜、任重道遠。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北京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堅定不移落實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綠色北京戰略,堅持PM2.5和O3治理相協同、空氣品質改善和二氧化碳減排相協同、本地治汙與區域聯動相協同,以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為核心,以VOCs和氮氧化物(NOx)深度減排為抓手,深入推進「一微克」行動和區域聯防聯控聯治,盡最大努力推動全市空氣品質繼續改善,實現「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

編輯 劉佳妮

相關焦點

  • 42微克/立方米,2019年北京PM2.5年均濃度首進50以內
    來源:北京商報全文共2002字,閱讀大約需要5分鐘1月3日,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發布2019年全年北京市空氣品質情況顯示,全年PM2.5平均濃度為42微克/立方米,同時2019年全年北京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顆粒物(PM10)首次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二氧化硫(SO2)年均濃度穩定達標並連續三年濃度達到個位數
  • 2019年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42微克/立方米 空氣品質持續改善
    其中PM2.5年均濃度為42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顆粒物(PM10)首次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二氧化硫(SO2)年均濃度穩定達標並連續三年濃度達到個位數。北京市空氣品質持續改善。2019年,北京市優良天數為240天,佔比65.8%,其中一級優天數為85天,二級良天數為155天;2019年重汙染日4天,首要汙染物均為PM2.5,全年無嚴重汙染日。
  • 2019年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42微克/立方米 PM10和NO2首次達到國家...
    2019年經過全市共同努力,在區域空氣品質同步改善、氣象條件較常年整體有利的情況下,北京市大氣環境中細顆粒物(PM2.5)等四項主要汙染物同比均明顯改善。其中PM2.5年均濃度為42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顆粒物(PM10)首次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二氧化硫(SO2)年均濃度穩定達標並連續三年濃度達到個位數。
  • 北京2019全年空氣品質報告出爐 PM2.5年均濃度42微克/立方米有監測...
    潘子璇/攝【新民晚報·新民網】2019年北京空氣品質報告正式出爐。今天上午,北京市生態環境局通報說,2019年在區域空氣品質同步改善、氣象條件較常年整體有利情況下,北京市大氣環境中細顆粒物(PM2.5)等四項主要汙染物同比均明顯改善。
  • 北京PM2.5濃度反彈,官方回應來了
    新京報快訊(記者 鄧琦)生態環境部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至2月,北京地區PM2.5濃度同比反彈。3月25日,北京環保監測中心解讀顯示,今年1至2月兩次明顯的空氣重汙染過程,是PM2.5反彈的主要原因。解讀1:為何在今年1-2月,北京出現了PM2.5濃度同比反彈?1-2月兩次明顯的空氣重汙染過程是PM2.5反彈的原因,一次和保定等一帶的煙花燃放有關,一次和東部唐山等一帶的燃煤及工業排放有關。
  • 鄭州2019年環保成績單出爐:優良天數177天,PM10年均濃度首次降至...
    去年鄭州拿下177個優良天,比2018年多9天鄭州市生態環境局大氣處處長李孟舉在發布會上介紹,2019年鄭州優良天數共計177天,同比增加9天,優良天數達標率48.5%,重汙染24天,同比減少9天;重汙染天數減少,汙染程度明顯降低
  • 每立方米29微克!懷柔密雲PM2.5累計平均濃度率先進入「20+」
    懷柔、密雲大氣汙染防治2020年交出了出色答卷,兩區PM2.5累計平均濃度均跌破每立方米30微克,為每立方米29微克,在全市範圍內率先進入「20+」。雁棲湖去年,懷柔區汙染防治工作實現「五個第一」,即PM2.5、PM10、SO2、NO2四項汙染物濃度和重汙染天數(5天)全市最低;優良天數290天,優良率79.1%。
  • 京津冀空氣品質明顯改善 PM2.5年均濃度去年比2015年降36%
    中新網北京12月8日電 (記者 杜燕)「十三五」期間,京津冀三地空氣品質實現大幅明顯改善,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2019年與2015年相比下降36%,區域共享空氣品質改善成果。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從2015年的80.6微克/立方米降至2019年的42微克/立方米,2020年1-10月北京市PM2.5累計濃度為39微克/立方米,在區域「2+26」城市中濃度持續保持最優。這是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總工程師劉賢姝在今天舉行的一場發布會上介紹的。
  • 北京今日PM10濃度最高超500微克/立方米
    最新的雲微物理遙感圖顯示:沙塵帶繼續向南、向東移動,範圍包括內蒙古中東部、吉林西部、山西北部、河北西北部、北京等地。通過真彩色遙感圖顯示:近地面受沙塵影響嚴重地區主要在內蒙中南部、山西中北部、河北西北部。京津冀平原至河南北部以灰霾汙染為主。
  • 「PM10」再降5%意味著什麼
    4月8日,省環保廳公布《2015年度各市(州)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均濃度目標分解表》,為各市(州)確定了2015年PM10年均濃度目標。其中,成都市在去年大幅下降基礎上,今年還要再降5%,PM10年均濃度不得高於117微克/立方米。(2015年04月09日 四川日報)什麼是PM10?
  • 江蘇實現「超超低」排放 南京PM2.5濃度同比下降23.5%
    在江蘇正式啟動大規模超低排放改造後,省內各燃煤發電企業紛紛主動加入改造:2015年年底,在全國超低排放電價補貼政策出臺之前,江蘇已有38臺機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2016年9月,省內第一家小熱電——華能南京熱電有限公司完成改造;2017年年底,全省136臺主力燃煤機組全部完成改造;2020年11月初,全省所有65蒸噸以上的公用燃煤發電機組全部完成改造。
  • 11月北京PM2.5首次進入「30+」,歷史同期最好
    今天,北京的空氣品質還是非常不錯的。市生態環境局介紹,今年1月至11月,北京市細顆粒物(PM2.5)累計濃度3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1%,連續3個月保持「30+」,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中持續保持最優;累計優良天數245天,同比增加30天。
  • 廣東汙染防治態勢良好 PM2.5濃度降至26微克/立方米
    南方網訊 4月13日,廣東全省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工作推進會舉行,記者從省生態環境廳獲悉,今年一季度開局良好,全省PM2.5濃度降至26微克/立方米,再創新低;地表水國考斷面優良比例同比上升11.3%。2019年,全省71個地表水國考斷面中,水質優良斷面比例達77.5%,而在今年一季度,優良比例達83.1%,同比上升11.3%。其中備受關注的9個劣Ⅴ類國考斷面中,2019年消除4個,在今年一季度,全省地表水國考斷面劣Ⅴ類水體比例為0。
  • 直通部委 | 前11月337城市PM2.5平均濃度下降8.8% 去年全國未成年...
    11月全國337個城市PM2.5濃度為39微克/立方米生態環境部12月18日向媒體通報了2020年11月和1-11月全國環境空氣品質狀況。11月,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9.4%,同比上升4.0個百分點;PM2.5濃度為3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9%;PM10濃度為6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5%。1-11月,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7.9%,同比上升5.4個百分點;PM2.5濃度為3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8%;PM10濃度為5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1%。
  • 什麼是PM2.5?PM2.5對健康影響如何?
    PM2.5主要對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系統造成傷害,包括呼吸道受刺激、咳嗽、呼吸困難、降低肺功能、加重哮喘、導致慢性支氣管炎、心律失常、非致命性的心臟病、心肺病患者的過早死[3]。老人、小孩以及心肺疾病患者是PM2.5汙染的敏感人群。如果空氣中PM2.5的濃度長期高於10微克/立方米,死亡風險就開始上升。
  • 今年1-10月北京市PM2.5累計濃度同比下降7.1%
    今年1-10月北京市PM2.5累計濃度降至3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1%。永定河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取得階段性進展。建立密雲水庫上遊生態補償機制,推進京冀生態水源保護林、京津風沙源治理等任務落實,共築綠色生態屏障。三地的天更藍了,水更清了,山更綠了,環境更優美了。
  • 9月份青島環境空氣品質評述,PM2.5、PM10濃度同比均降低
    9月份,青島市環境空氣中,PM2.5濃度為19微克/立方米,PM10濃度為47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濃度為6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濃度為31微克/立方米,一氧化碳濃度為0.7毫克/立方米,臭氧濃度為169微克/立方米,其中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濃度達到國家環境空氣品質二級標準。
  • 環保部:去年PM2.5和PM10實現「雙降」
    新華社北京1月18日電(記者 高敬)環境保護部18日公布了2017年全國空氣品質狀況。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78%,PM2.5和PM10濃度均同比下降。第一批實施空氣品質新標準的74個城市排名中,石家莊市空氣品質最差,海口空氣品質最好。
  • PM10、PM2.5濃度不降反升 安陽、濟源、駐馬店、許昌4市被約談
    問題:4市大氣環境問題突出,PM10、PM2.5濃度不降反升1.駐馬店市:PM2.5濃度連續9個月同比不降反升 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嚴重滯後約談會上指出,駐馬店主要存在以下問題,分別是:PM10、PM2.5同比不降反升;所轄縣空氣品質排名落後;汙染管控存在盲區;重汙染天氣應急管控不力;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嚴重滯後,其中,全市鄉鎮空氣自動站建設聯網率為零
  • PM2.5年均濃度值連續兩年優於國家標準
    3月13日,記者從市生態環境局了解到,2019年我市PM2.5年均濃度值達到國家環境空氣品質二級標準。據統計,2018年和2019年我市PM2.5年均濃度值均為31微克每立方米,優於國家二級標準,濃度值為全省最低,實現了有監測記錄以來的連續兩年最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