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品春卷,民俗傳統代代傳。
皮似蟬翼如浪湧,欲把春天一卷之。
在閩南,有吃「春」的習俗。春卷就成為了吃「春」必不可少的食物。
廈門人習慣將春卷叫做「薄餅」。
相傳明朝同安人蔡復一,總督雲貴湖廣軍務,經常整日批閱公文,忙得無暇吃飯,蔡夫人擔心長此以來,丈夫會餓壞身體,遂想出一個辦法:用麵皮包著菜餚,讓蔡公右手執筆,左手取食,邊吃邊寫,十分方便。這種吃法,後逐漸流傳開來,在閩南便成了家常名品了。逢年過節,家家戶戶有吃薄餅的習慣。
廈門人吃薄餅大多是集中在倆個節日,一是春節,二便是清明。「三月三日天氣長,祖祠祭罷共稱觴。豆芽蔥韭兼春筍,好卷新煎麥餅香。」因為正值春天,蔬菜海鮮最為新鮮肥美,只需小小一卷就能把春天的味道都囊括在內。
進入3月,人們開始翻著日曆數,距離清明還有多少日子,提前幾日開始準備食材。
廈門薄餅包著料也多種多樣,有高麗菜、胡蘿蔔、筍、海蠣、豆乾、海苔、三層肉、貢糖等。
林語堂次女林太乙女士曾在她的著作《林家次女》中,詳細地記載下廈門的薄餅:「一口咬下去,有扁魚的酥脆,花生末的乾爽,芫荽的清涼,虎苔的甘香,中心的料子香噴噴,熱騰騰,溼溼油油爛爛,各種味道已融合在一起,實在過癮……天下實在沒有什麼比薄餅好吃的了。」
據說,林語堂貪嘴,每次包薄餅時,薄餅菜添加過多,於是堆捲起來還沒吃皮就破啦,汁液順著手臂淌下,這一身自然也就「春」意盎然了。
一個好吃的薄餅,除了裡面包的料的豐富,關鍵點就是包著這些好料的薄餅皮。現在很多薄餅皮都由機器製成,而手工製作的薄餅皮才是「廈門味道」。
韌成薄餅,在灌口老街開了幾十年,一家三代就靠這薄餅皮手藝營生。
把麵粉和水,打成稀軟的麵團。做餅皮的師傅很嫻熟地把麵團掛在手上,往鍋裡沾一圈立即拎起,粘住的麵糊便凝結成一張勻白細膩的餅皮。
幾個鍋子一字排開,同時加熱,做一張揭一張,速度之快,令人嘆為觀止。
每到下午,老闆才有空開始做薄餅。
薄餅5元一卷,會用兩張薄餅皮,餡料炒製得不大軟爛,湯水不多,標配的滸苔、肉鬆、甜辣醬也都不含糊,吃過他家薄餅的人,都稱讚其為「最地道」古早味。
但是在很多人心裡,最好吃的薄餅還是自家做的。不是多料有多獨特多好吃,而是一家人能圍坐在一起,吃薄餅話家常。
一包一卷,甜、鹹、辣、鮮、香、潤,不同的滋味在口中接續呈現,這一刻,一家人的親情融融,也在清新的春夜中瀰漫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