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第一次看到皮囊這本書的時候,我就被這本書吸引力。我想如果說這個世界上,真的有靈魂,那麼,我們的皮囊便是靈魂的棲息處,在那裡,無人打擾,你可以隨心耕種。
而皮囊本身卻又逃不過殘酷,因為,無論好與壞,痛及苦,幸或者不幸,來人世這一遭,你都要與皮囊為伴,且無從選擇。
《皮囊》這本書,作者是蔡崇達,如同沉重的書名不同的是,書裡包裹著14個溫柔又殘忍的故事,裡面容納了一個個 既失去家鄉,又尚未抵達遠方的生命, 就如同正在生活中摸爬滾打的我們一樣。初看這本書我方才了解到。
真正在生命裡披荊斬棘的,不是皮囊,而是靈魂。
《阿太的故事》講的是一位99歲的老太太身上的故事。這位老太太就是作者的外婆,一個沒有文化,一個神婆。卻常常口出金句,可以看得出,蒼老皮囊下包裹的卻是一個豁達、不屈的靈魂。
阿太對作者的影響是最大的,它具有啟示性的生活態度。他教給作者"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阿太的女兒在五十多歲的時候突然撒手人寰,他白髮人送黑髮人,但是在葬禮上卻是一身不吭。代替悲傷和哭泣的是她憤怒的態度。她罵罵咧咧,一個人跑來跑去,一會兒掀開棺材看看女兒的樣子,一會兒到廚房盯一盯用來祭祀的供品。
當他看到一隻沒有被割中動脈,還灑著血到處跳的雞時,阿太立刻跑了過去,一把抓住那隻雞,狠狠往地上一摔,終於,那隻雞死了,不再撲騰了。
"這不結了—別讓這肉體再折騰它的靈魂。"這是阿太摔死那隻雞之後的感言。
有一天阿太做飯不小心切斷了手指,當家人著急地想要為她包紮時 ,99歲的阿太,睥睨著被生生切斷、血淋淋的斷指說:"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在《母親的房子》裡,母親想要建一座房子,一座四樓的房子,因為"這附近沒有人建到四樓,我們建到了,就真的站起來了"。為了房子,她做苦工,撿菜葉,拒絕所有人的同情,哪怕明知這座房子不久後會被拆毀,只是為了"這一輩子,都有家可歸"。
父親他年輕時因為超生被開除了公職,在消沉了三年之後,去寧波當了海員,而後帶著掙來的錢,做過各種生意。中年時,他突然中風偏癱,一開始,他充滿信心地試圖通過康復訓練來戰勝偏癱的身體,希望能重新掌控這具不聽使喚的皮囊。但慢慢地,他發現自己的肢體在進一步失控於是,他放棄了,在與失控的皮囊搏鬥了8年後,他突然去世,但他的靈魂始終帶著些許不甘。最後,在神明和妻子的幫助下,他的靈魂終於得到了安息
一個個風格迥異的人,構成了我們所能體會到的豐富的世界。但人本質上有那麼一致,這也是一種幸運:如果有心,便能通過這共同的部分,最終看見彼此,映照出彼此,溫暖彼此。
李敬澤說:"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著一顆心的羈旅,心醒著的時候,就把皮囊從內部照亮,荒野中就有了許多燈籠"
誠然,每一具皮囊之下的靈魂,都在追尋,或乘風破浪,或遠走他鄉,但人生艱難,或痛或苦皆只有自己扛。 找尋最舒適的人生狀態,無論是軀體還是靈魂,重要的是如何享受生活,而不是負重前行,被虛妄的"夢想"而拖累。
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是靈魂得到滿足。人死去,只是皮囊死去罷了,那些沉澱的智慧卻永留人間。
看過《皮囊》後,我開始真正思索,生命之於人的意義。我喜歡這本書。作者把自己對世界的理解、對家庭的依戀、對朋友經歷的反思都寫在這本書裡,引發了我對人生、對理想、對交友等地思考。
皮囊本不是衡量一個人的標準,也不該成為一個人的標籤,它背後的靈魂才值得我們去珍視和尊重,正所謂"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
39塊錢,也就是一頓早飯錢,卻可以讓你重新領悟你的人生,何樂而不為呢?
點擊下方連結了解有趣的《皮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