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牧野,這個名字很多影迷如雷貫耳,但還是會有人表示陌生,那如果轉換一個說法呢?
在他的名字面前加一些前綴,比如,金馬獎、金雞獎、金像獎的"三金"獲得者;
比如,30億票房黑馬電影《我不是藥神》的編劇+導演。
再比如,去年祖國七十周年華誕電影巨製《我和我的祖國》之《護航》篇的導演;
這樣看來,縱使文牧野的名字還算陌生,但作品可謂是有口皆碑。
對現實題材的挖掘、對小人物的關切,一直是文牧野電影的特點,也是備受很多影迷尊重原因。回頭看,其實從他的短片作品開始,就已經對社會問題有不同面向的關注。
《鬥爭》聚焦少數民族在大城市的生活問題,傳統文化與摩登世界之間的衝撞。《石頭》則是呈現了打工者的生存困境,背後指向為城市化過程中傳統喪葬觀念的漸失。《金蘭桂芹》的主角是空巢老人,同是天涯淪落人,如何相依為命。《安魂曲》則是展現了一個普通人面對生死和金錢的困局,如何用"死"拯救"生"。
從上述四個短片作品裡,可以看出無論是學生作業,還是進入電影界的敲門磚短片,他始終關注小人物的故事,最終指向個人存在問題,也展現出他這一代年輕人所關注的議題,雖然不似上一代的宏大格局,家國情懷,但對於社會現實問題有著敏銳的觀察。
到了銀幕處女作《我不是藥神》,更像是文牧野集大成的作品,突出體現了他現實主義創作能力,精準抓住時代了痛點。這一點的實現,也離不開他本身就是電影的編劇,具有極強的編、導一體專業素質。
雖然獲得了成功,但文牧野心態依舊平和。在金雞獎得獎感言裡,他提到有個老師跟他說"應該一輩子都要以處女作的精神去拍電影",這也成了他創作時所堅持的態度。
懷抱初心,便是最好的武器,祝願他乘風破浪,拍出更多展現普通人生活,給觀眾帶來溫暖感動的好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