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國影視圈,幾十年來,有太多導演給我們帶來感人肺腑的電影,他們中不乏才華橫溢的年輕人,也不乏老當益壯的大師導演......
如果說,天賦決定導演能不能吃拍電影這碗飯,那麼,努力則關係著他究竟能吃得多美味。在天賦與努力這件事上,"金馬獎""金像獎""金雞獎"三金導演文牧野,最有發言權。
文牧野的學生時代並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好學生",據說《我不是藥神》中的黃毛,就是根據文牧野高中時的形象所打造的。
他當年高考只有290多分,在某三本院校廣電編導專業。在很多人看來,這樣三本院校的編導學生,根本不可能考上電影學院;這樣一個高考成績差勁的學渣,更不可能考上研究生。
但文牧野自己說:"我考電影學院研究生的時候非常自信,我就覺得我可以。"
這,就是電影創作者的天賦。
但天賦只是敲開電影世界的鑰匙,想在裡面成功遨遊,只有一條路徑:辛勤的汗水。
在創作《我不是藥神》時,文牧野光是寫這個劇本就花費了2年時間,在這2年中,是他在藥企、醫院和病人家庭的實地走訪,也是關起門來從自己感受出發、聯繫觀眾情感需求的竭力創作。
當編劇身份切換到導演時,他又有其他萬全準備:什麼時候該拍什麼內容,哪裡要有情緒起伏,道具場景應該怎麼布置……各種細節問題他在打好腹稿的同時,也會和演員進行交流,再不斷優化。所以,在《我不是藥神》拍攝花絮和採訪中,我們不僅看到了文導真情實感講戲的場景,還聽到了合作演員對他的走心好評。
實力派演員譚卓就表示在拍攝過程中,很多演員就會非常的驚訝,沒想到導演做了這麼充足的準備。
從高考失利的學渣,到手握17座獎盃的中國頂級導演,文牧野用自身經歷告訴我們:天賦固然很重要,但腳踏實地的努力,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