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不是藥神》是如何把複雜的情感主題表現出來的

2020-12-14 校園小亦呀

由青年導演文牧野執導的電影《我不是藥神》,是近年來少有的書寫當下批判現實並有著深刻力度的影片。電影講述了一位藥店店主走上販藥斂財之道後良心發現並完成其心靈上的自我確證和精神上的自我超越的故事,揭開了當今社會存在的「天價藥」「看病難」等一系列現實傷疤,展現了社會底層小人物生活的悲慘與無奈,傳達出創作者對社會現實深切的同情與關懷。電影的成功在於以其取材現實的故事策略、細膩飽滿的情感主題、沉重宏大的現實關切等因素觸動了觀眾最為敏感而又脆弱的神經,並且取得了票房和口碑上的雙贏,一躍成為2018年既叫好又叫座的現象級爆款作品。

一、匠心獨運的鏡語策略

「通常,電影技巧不但支持而且加強了敘事或非敘事形式,在劇情片中,風格還可以催化因果關係鏈,產生平行對照、處理故事/情節之間的關係,以及維持敘述的流程。」從文牧野導演的微電影BATTLE和《安魂曲》開始,我們就能發現他那非常自覺的通過鏡頭美學來完成敘事表達的風格。比如動感的畫面、快速的剪輯、光線的運用等。在《我不是藥神》中,文牧野再次通過對社會現實細緻入微的體察與觀照並且將以往的鏡語敘事策略一以貫之,使得電影通過流暢的小景別和自然的運動感的有機結合構成了整部影片光影敘事與鏡像感知的基礎,同時也構築起了電影的現實主義美學風格,實現了對生命的思考和對人性的慨嘆。

在電影《我不是藥神》中,晃動式的鏡頭成為其鏡語風格的一大特色。手持攝影下的晃動鏡頭最大的特點是紀實性強,能夠積極主動地介入到影像敘事中來,同時手持晃動鏡頭又以其自身的主觀性極易將觀眾代入故事情節。在電影《我不是藥神》中,微微晃動的畫面呈現出了略帶冷酷的質感,讓觀眾感受到一種在貧與富、生與死之間的強烈反差。最典型的就是在諸多病患「抗議天價藥」的那場戲中,晃動俯拍鏡頭下的患者像被囚禁在籠中的動物,他們渴求著早日擺脫病痛的折磨,渴望著光明與未來。這種微微晃動的鏡頭給觀眾的直接視觀是心煩意亂和內心焦躁,實現了觀眾眼睛與攝影機鏡頭視點合一的心理效果,襯託出了這個功利浮躁的社會與白血病患者內心的焦慮與恐慌,使得作為接受主體的觀眾將個人情緒投射到影片中的人物身上,從而產生強烈的境遇感知和身份認同。

從景別的角度來說,「近取其質,遠取其勢」,攝影機鏡頭代替了觀眾的眼睛,而攝影機與被攝主體之間距離的遠近也就限定了觀眾與被攝主體之間的空間情感關係。電影《我不是藥神》中的景別大部分為中景、近景和特寫。一般來說,中景用於交代人物間的關係,表現人物的形體動作和行為動機;而近景和特寫鏡頭則展現人物的面部表情,刻畫人物性格以及描繪人物心理。《我不是藥神》的攝影指導王博學在接受採訪時曾這樣說道:「我希望鏡頭要跟著演員一起呼吸,捕捉到演員所有細節的情緒。」

所以,電影在表現白血病患者的時候,用近景特寫等小景別系列鏡頭讓觀眾在近距離觀察中感受到每一位演員的呼吸與情緒,實現了影片視覺張力效果的營造。這種近距離式的體察方式,最大限度地為觀眾創造了真實的體驗空間,在鏡頭的動感和調度之間形成了帶有文牧野導演個人影像標籤和創作風格的小景別美學,從而傳達出一種對社會現實的悲憫意識和人文關懷。

從光影的角度來說,「『光』是影視畫面的靈魂,大自然由於有了光才有了生命與活力,影視畫面也同樣由於有了光才具有生命與活力。」《我不是藥神》中的光大多為側光。側光使得被攝對象明暗各半,畫面層次豐富、立體感強,能夠表達人物複雜的情感。例如,電影中呂受益在服用了印度格列寧之後,回到家看到自己熟睡的兒子,這時光從孩子的側面打過來,將孩子臉上那種細膩的質感呈現出來,營造出一種溫暖唯美的意境;同時,這種光也是呂受益的希冀之光,作為一個父親,他在孩子身上看到了未來與希望。此外,在程勇去醫院看望呂受益的那場戲中,程勇坐在走廊裡聽到了呂受益在治療過程中因病痛發出悲慘的叫喊聲。

這場戲的光顯而易見是假定性的人工光,創作者根據人物的情感內心對光線進行設計,使得程勇一半處於陰影中,一半處於光線下,這種光是對程勇內心躊躇與猶豫的真實寫照,這樣也恰恰暗示了程勇內心的善性,在面對「道」與「利」之間的衝突,他果斷選擇了「道」。電影最後,程勇滿含淚水地經過千萬個病患,此時那種柔和、唯美、泛黃的光打在程勇的臉上,同時這種光也灑在了每一個病患身上。尤其是當程勇在幻覺中看到呂受益和黃毛時,這種柔和的散射光更是將二位祥和的面部表情刻畫得淋漓盡致,從另一方面也可以說是對程勇實現個人情感救贖、完成其個人心靈解脫的一種高度禮讚。

二、充滿意蘊的意象設置

周月亮教授在《影視藝術哲學》一書中指出:「螢屏形象在影片中呈現出來的,是從有限的現實物質空間(象)上升到無限的、非現實的精神空間(意),升華為一種以『象』寫『意』、以『象』達『意』、『意象合一』的境界。」這種境界「從某種角度揭示了人生的意味,從而對整個人生、宇宙獲得一種哲理性的感受和領悟——獲得了一份現象之美」。在電影《我不是藥神》中,正是這些有著象徵韻味的意象符號參與敘事並賦予了影片強烈的敘事張力和情緒感染力,使得意象超越本身真實的能指,完成了其審美意蘊上「意象合一」的所指構建與表達。

首先,橘子是電影中一個重要的意象。眾所周知,橘子中富含著豐富的維生素C,是白血病患者用於維持生命的最直接選擇,也是一種對生命渴求的象徵。在電影中,橘子這一重要的敘事意象和呂受益緊密相關,作為其個人的專屬道具一共出現了三次,每一次都有其內在的含義。橘子第一次出現是在呂受益尋求程勇的幫助來獲取印度仿製藥時,這時的橘子作為一種充滿希望的意象成為人際交往、託人辦事的工具。小小的橘子像一盞橘燈成為呂受益在人命危險的處境之時發出的求救信號。橘子第二次出現是在呂受益病入膏肓、自殺未遂後,程勇跑過去看望他,二人對話鏡頭中的景深深處可以看到幾個橘子,此時,呂受益蒼白憔悴的臉和亮黃的橘子形成鮮明的對比,更加突出地表現了白血病帶給人的痛苦折磨。呂受益躺在病床上對程勇說:「吃個橘子吧。」

這是生命垂危的呂受益再次以橘子這一物件向程勇發出求救信號,橘子在此時作為重要的道具參與敘事有著重要的敘事動機,是對程勇不顧個人安危再次踏上印度為大家購買救命藥即將成為「藥神」的一種隱喻指涉。橘子第三次出現是在呂受益死後,他的遺像前擺放著一盤橘子,此時橘燈一樣的橘子象徵著一個悲慘生命的徹底釋放和一個壓抑靈魂的超然解脫。黃毛由於呂受益的逝去感傷地聯想到自己,坐在樓梯的角落裡哭泣著吃著橘子,這是他想以吃橘子的方式來留住生命的無奈之舉,此時的橘子已經成為一種對死之恐懼和生之渴求的悲情喻示。

其次,溼婆神像和迦梨女神等宗教元素作為重要的意象參與到影片的敘事中來。首先,這種意象設置起到一種對情節暗示的作用。從中國傳統的文化觀念中,死亡與升天有關,人死後升天便會變成神一樣的存在。迦梨女神、溼婆神像與呂受益絕望痛苦離去的鏡頭相繼出現,可以說是對其死亡的一種暗示和交待。其次,溼婆作為印度教三相神之一,是印度底層民眾的精神信仰並深得崇拜。他「兼具生殖與毀滅、創造與破壞雙重性格。」「主宰風暴與閃電,賜予醫藥與健康。」

同樣,迦梨女神作為正直慈善的母神是最高存在與生命起源的象徵。那些白血病患者在迫不得已、無能為力之時選擇將神作為精神情感的寄託,電影在此基礎上將程勇和神像產生關聯,使程勇成為千萬個白血病患者得以寄託情感和生命的藥神,他救與不救直接關乎病人的生存與毀滅。所以,溼婆神像和迦梨女神這種意象的設置正是電影中程勇這一形象與動機轉變的見證,見證了程勇從一個「世俗之人」到「神性之人」的轉變,也使得電影所傳達出的「人性之弧」和「希望之光」遙相呼應,在此意義上,電影也通過這種意象設置將故事文本升華到一種兼具理想主義和神性光芒的高度。

最後,口罩也是電影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意象。口罩作為一種符號,往往具有隔離、偽裝之意。在電影《我不是藥神》中,白血病患者用口罩隔離自己,一方面是怕被真菌感染,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他們從內心深處與外部情感世界的隔離。電影的最後,坐在囚車上的程勇看到萬千病友夾道送別,大家紛紛摘下口罩,尤其是當程勇在幻想中看到因救自己逝去的黃毛和第一次與自己見面戴了三層口罩的呂受益也摘下口罩時,內心百感交集,仿佛將時空倒置到與他們初次相識的時刻與場景。影片也是在此將情感推向高潮,觀眾以「集體無意識」的方式將個人的情感投射到影片中來,產生強烈的情感共振。當病友們摘口罩這種具有「儀式性」的動作產生時,程勇內心塵埃落定並與因未能成功挽回呂受益的生命和為救自己逝去的黃毛而產生的無奈與愧疚之情達成內在的和解,並基於此完成了其自我內心的蛻變和矛盾的化解,實現了其精神上的站立和情感上的釋然,從而也使得電影達成了影像世界與現實存在的和解與統一。

三、沉重宏大的現實關切

《我不是藥神》在人物主角設置上延續了常見的家庭事業雙失敗的「頹廢中年男」的形象,在敘事主線上由「召喚(受益求助,程勇心動)、啟程(蓄力啟程,印度販藥)、歷險(警方介入,鋃鐺入獄)、歸返(提前釋放,實現救贖)」四個部分構成,同時也遵循了傳統的「英雄試煉型」的敘事套路。這種傳統老套但卻一直屢試不爽的「草根逆襲」敘事模式極易引起觀眾的情緒投射和共鳴狂歡。

縱觀文牧野導演以往的短片作品,基本上都與現實題材密不可分。從2010年的《石頭》、2011年的《金蘭桂芹》、2012年的BATTLE再到2014年的《安魂曲》,這些作品全部將鏡頭對準於社會底層市民最本真的生活狀態來表達不同人群在現實生活中的困境與遭遇,並以此來傳達文牧野導演對小人物的同情和對社會現實的關切。這種對現實敏銳的洞察力和對小人物強大的悲憫情懷在微電影《安魂曲》中得到放大,並通過《我不是藥神》達到最深層次的彰顯。

微電影《安魂曲》講述了男主孟小軍忍痛將妻子的屍體賣到農村以此來換錢救自己孩子的故事。短片借「陰婚」一事將一個「求生」、一個「為死」的兩個家庭的困境與遭遇進行有機串聯,並基於對社會現實的關切把作為一名父親的責任和作為一名丈夫的忠情這種看似二元對立實則並無弔詭的矛盾達成和解並為封建迷信的陰婚觀念找到了合理且合法的解釋。同樣,《我不是藥神》的成功,在於通過對現實的深入觀照調動起長期積攢在觀眾內心的多種維度不滿情緒——法制體系不夠健全、醫療體系不夠完善、人性的自私與冷漠、生命的渺小與脆弱等一系列問題。

尤其是電影通過「我不想死,我想活著」「規矩是規矩,但是我們想活呀」「誰家能不遇上個病人,你就能保證你這一輩子不生病嗎」等一系列直達內心,拷問靈魂並且具有批判指涉性的臺詞,觸動了觀眾最為敏感而又脆弱的神經。所以,《我不是藥神》的力度就在於將一種超越時空的生存意義與生命本真放大在螢屏上,最大限度地呈現了無奈的真實,構築了一種大於事件本身所具有的敘事張力,呈現出超越一般敘事文本的窠臼模式,增加了影片人文關懷的深度與廣度。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我不是藥神》雖然將這種殘酷無奈的真實事件放大到銀幕上,並引起海內外新聞媒體的熱議,但是並未從真正意義上觸及醫療體制,只是作為殘酷現實的一角展示出來。客觀地講,電影在處理正版藥商和仿製藥販二者之間矛盾衝突時,完全以平民的視角來觀照敘述整個事件的進程,因此陷入了「好壞」過於分明的二元對立極端。正如有人指出:「現代藥品的研發需要巨額資金的投入,而且研發周期長,科研和市場方面的風險都極大,需要高額的市場定價、嚴密的智慧財產權法律體系保護,才能保證藥品企業研發和經營的可持續性,更好幫助人類克服更多的疾病和傷痛。當現代醫藥面臨的這一困境落實到普通患者個人身上時,倫理悖論就更加尖銳激烈。」

所以,《我不是藥神》站在平民的立場之上並且通過底層敘事將現實搬上銀幕,在被觀眾轉化為個人的主觀情感經驗、獲得絕大多數人共情以及商業上成功的時候,卻對辛苦研製正版藥的藥商置於輿論抨擊批判的泥淖。這種因反面人物的塑造策略和超越一般現實邏輯的敘事技巧所產生的倫理悖論,在某種程度上使得影片疏離了本該具有的人道主義情懷。

儘管如此,《我不是藥神》還是向我們展示了有情有義、有血有肉的人物群像,每一位演員的表演都讓角色本身更加圓形化、立體化。而且電影以其取材現實的故事策略、細膩飽滿的情感主題、沉重宏大的現實關切等因素取得了票房和口碑上的雙贏,引發了社會現實的關切與反思。作為在現實生活中有著其真實人物原型的程勇這一角色,與其說是其個人的「英雄主義閃現」,不如說是在關鍵時刻保留了深藏在中華民族傳統血液中「性本善」的本質屬性。他為了萬千病患重返印度,救贖了自己因未能成功挽回呂受益的生命和為救自己逝去的黃毛而產生的遺憾、愧疚的內心,完成了其心靈上的自我確證和精神上的自我超越。在此基礎上,也使得電影跨越道義和私慾、超越人情與法律,實現了從對小市民的觀照上升到一個普通人釋放善良力量的偉大義舉,傳達出強大的悲天憫人情懷並且增強了現實關切力度。

結語

「樹立以人為本、人民至上的理念、價值取向,關注國際民生尤其是民生疾苦,是現實主義電影的第一要義。」在全球化到在地化的進程中,《我不是藥神》為中國電影提供了一個優秀並且值得借鑑的影像反哺現實的電影範本,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國電影開拓了一種新的類型疆域。電影以所謂的「人性之弧」和「希望之光」,跨越了當今浮躁功利的社會和殘酷嚴峻的現實,既凸顯了文牧野導演團隊高度的藝術自覺性和敏銳的創作洞察力,也是《我不是藥神》所彰顯的獨特的藝術魅力與當下中國電影的文化症候。

相關焦點

  • 《我不是藥神》或許能給我們一個答案
    放眼近十年來的中國電影市場,《我不是藥神》無疑是令人難忘的。這十年,我們看了很多視效大片,看了很多流量明星,看了很多看過就忘的所謂"大片"。但總有那麼一兩部如《我不是藥神》這樣的電影,沒有奪眼球的特效,沒有流量,甚至沒有名導大導。
  • 《我不是藥神》:我不要當「藥神」,只想做個普通人!
    看了《我不是藥神》,一方面被程勇身上這種偉大的人格所折服,另一方面我又感到十分遺憾:他明明只想當個普通人,卻被逼成了神!如果能選擇,「我不要當個神,只想做個普通人」,恐怕才是程勇內心最真切的呼喚。這或許也是影片被命名為《我不是藥神》的原因。
  • 不知道他們,等於白看《我不是藥神》
    客觀地說,《我不是藥神》的分數「虛高」了。排在它前面的國產電影是《霸王別姬》《大話西遊》《鬼子來了》《活著》這個級別的。排在它後面的有《陽光燦爛的日子》《甜蜜蜜》《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等等。為什麼觀眾願意多打分給《藥神》呢?
  • 《我不是藥神》裡邊的格列寧到底是什麼,它治不治中國電影的病
    文/馬慶雲電影《我不是藥神》估計已經在很多讀者的社交圈子裡邊颳起了口碑風。國產電影難得能有這麼一次基於現實主義的創作。一般影迷看完這部電影之後的評價無外乎這樣,挺現實的,感動哭了。該片確實在劇本創作階段便設計了不少淚點,大家能夠感動也是必然。幾個淚點的小細節確實實現的非常出色。
  • 我不是藥神,從人物、情節來看,諷刺手法引出生存訴求的主題
    文/洛小寒果說18年哪部國產電影最值得觀看,《我不是藥神》絕對是首屈一指。影片豆瓣評分9.0,愛奇藝評分9.1。電影用一種象徵手法進行表現:劉思慧的漂亮在這裡代表了對美好事物的嚮往,並非僅僅局限於一個人外貌的形容詞;醜陋在這裡代表了醜陋的社會現象讓許多人無奈妥協。當象徵兩種極端的對立語言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就顯得極為諷刺,這背後實際上是劉思慧對於生存的真實訴求。
  • 因為一句我不喜歡險遭娛樂圈封殺,《我不是藥神》會讓他火嗎?
    在評價王傳君在《我不是藥神》中的演技之前,先請大家來看看他在上一部廣為人知的電視劇——《愛情公寓》中是什麼樣的一個高大帥氣的大暖男——關穀神奇然後我們再來看看在《我不是藥神》中王傳君的形象又是什麼樣的一個病怏怏、帶著些猥瑣氣息的
  • 再看《我不是藥神》:技術服務內容,才能讓作品既真實又感人
    距離《我不是藥神》的上映已經有兩年的時間了,如今再來回顧這部作品的話,依舊會感覺到這部作品給觀眾帶來的深思,猶記在電影院淚流滿面。一種藥品的開發會耗費大量時間人力財力,經過多年研發出來的東西應該享有專利保護,無可厚非。然而與事實相悖的是有相當一部分急用的人吃不起藥,只能等生命流逝。
  • 《我不是藥神2》上映之前,重溫值得二刷的首部《我不是藥神》
    據說,已經開機拍攝中的新電影《我不是藥神2》,不僅僅原班人馬回歸,還有這兩位老戲骨加盟。一個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演員:黃渤,另一個目前還不太清楚。網友們表示非常期待!但在《我不是藥神2》上映前,今天小編跟大家回顧一下《我不是藥神1》。
  • 電影《我不是藥神》:賣印度神油的大叔,如何成為「藥神」
    「藥神」並不常見 但是有時候是常見的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自己的「藥神」電影《我不是藥神》已經過去了將近兩年,但是不得不說,它在我的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單單從口碑來看,我相信大家的感受是一樣的。作為一個男人,人到中年,最怕的是什麼?
  • 《我不是藥神》還有另外一個藝術名字?到底誰才能改變世界?
    《我不是藥神》其實還有另外一個藝術名字?到底誰才能改變世界?說到今年電影市場裡的頭部電影,《我不是藥神》應該是當之無愧地成為最黑馬的存在。這部電影,小編是晚一點才認真看完的。程勇是覺得說,你們這些人要是沒有我,能吃上這麼便宜的藥嗎?所以說我對你們就跟個『藥神』一樣,就是我的存在,才讓劉思慧擁有了一種久違的尊嚴感,被男人保護的感覺。程勇心裡繼續會說:「這個劉思慧,身材是真的很好,長得也算是漂亮,那皮膚多白啊,我真是看上她了,我幫了她那麼多忙,她回報一點點什麼也是應該的吧!她也離婚了,我也離婚了,這也不算犯法吧!」
  • 《我不是藥神》票房100億都不為過,成就遠超任何電影,實至名歸
    《我不是藥神》劇照《我不是藥神》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故事主角程勇為了賺錢,從印度進口仿製藥,低價賣給那些身患白血病,卻買不起正版藥的病人。《我不是藥神》劇照而後他為了幫助病人,以成本價賣藥給患者。而男主的小舅子曹警官,在上級的要求下,把賣假藥的病人抓進了警局,向他們詢問賣藥人的身份,在場的人安安靜靜,沒有一個人敢站出來揭發藥販子。
  • 抗疫公益歌曲不斷湧現,《我不是藥神》主題曲為什麼會佔了上風?
    你逆行而上,我為你歌唱。在「全民抗疫」的大環境下,任何一首公益歌曲都是創作者的拳拳心意。只是回歸到音樂作品本身,質量是否過關,高下立見。尤其是一下子湧現出來這麼多的公益歌曲,但各種抗疫宣傳片選擇背景音樂的時候,卻喜歡選用並非是特意為抗疫題材而寫的《只要平凡》。
  • 高分電影《我不是藥神》,代表著現實主義的活躍和崛起
    近年來不斷有社會現實主義題材影片的出現,而《我不是藥神》極其具有代表性,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社會的反思。也將社會現實主義重新帶入大眾的視野。動作冒險電影《動物世界》以其世界觀的獨特設定和人性主題的深刻挖掘贏得觀眾口碑,首周以2.3億元的票房成績登上周票房冠軍寶座。《我不是藥神》上映首周以12.8億元的超高票房問鼎周票房冠軍,次周再攬11.3億元票房蟬聯第一,檔期內最終斬獲票房30.9億元,成為中國內地市場第五部票房突破30億元的影片,成為2018年暑期檔的票房冠軍。
  • 人民日報誇讚《我不是藥神》高曉松:能獲獎
    要說最近最熱門的電影,《我不是藥神》絕對可以居於榜首,徐崢自導自演,韓寒還對其有很高的評價,可以說又是一部票房大賣的電影了。由於有著很高的關注度,製作方決定7月5日上映,這個電影是根據真人真事進行改編,由王傳君、徐崢等人飾演,人民日報更是對《我不是藥神》加以誇讚,稱:好久沒有看過這麼好看的電影了!
  • 《我不是藥神》:一部堪稱「神作」的華語電影
    比如,2018年十大賣座的華語片,動作大片只有《紅海行動》和莊文強、周潤發、郭富城、張靜初聯手打造的《無雙》這2部上榜;喜劇片上榜6部:《唐人街探案2》《我不是藥神》《西虹市首富》《前任3:再見前任》《一齣好戲》《超時空同居》。
  • 《我不是藥神》:中國電影裡程碑式的突破
    《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從點映到第一天上映,票房已經突破到了驚世駭俗的5億。觀眾口碑炸裂一般一致好評,微博瘋狂刷屏,豆瓣評分——這些,都註定載入中國電影的史冊,它毫無疑問將成為中國影史的裡程碑!為什麼能成為好評收割機呢?
  • 揭秘《我不是藥神》美術幕後!(設計稿分享)
    美術指導李淼老師將於8月12日晚(19:30-21:30)在「中國電影美術人社群」直播開講,通過作品《唐人街探案》系列電影和《我不是藥神》等,與大家分享關於空間的創作經驗。 點擊閱讀原文,或識別海報二維碼加入中國電影美術人社群看直播。
  • 《我不是藥神》文牧野告訴你:真不行!
    文牧野的學生時代並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好學生",據說《我不是藥神》中的黃毛,就是根據文牧野高中時的形象所打造的。他當年高考只有290多分,在某三本院校廣電編導專業。在很多人看來,這樣三本院校的編導學生,根本不可能考上電影學院;這樣一個高考成績差勁的學渣,更不可能考上研究生。
  • 《我不是藥神》深刻揭露社會問題影片 國人實在沒有必要妄自菲薄
    看了這部已經下載許久的國產高分電影《我不是藥神》。很慶幸沒有浪費我兩個多小時,看了一場足夠精彩和發人深思的影片。國產片中少有的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能走心的影片,讓我第一次看國產影片而落淚
  • 聊電影《我不是藥神》
    文牧野導演,寧浩和徐崢監製,徐崢主演的《我不是藥神》,一經上映,便引起了巨大反響。這部現象級類型電影,以其接地氣的人物和故事情節,準確的觸達了人們的痛點而引起了廣泛熱議。窮是一種病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有啥別有病,沒啥別沒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