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貴族的「下午茶」文化開始於「維多利亞時代」
維多利亞女王開啟了「白色婚禮時代」
她是「無痛分娩」先驅者
如今,世界上許多河流、湖泊、沙漠、瀑布、城市、港口、街道、公園、學校、建築物等都是以維多利亞命名的,例如澳大利亞的維多利亞州,加拿大的維多利亞市,新加坡的維多利亞紀念館,中國香港的維多利亞港、維多利亞公園,塞席爾群島的首都維多利亞,非洲最大的湖泊維多利亞湖等等。
倫敦的汙水排放系統和倫敦街頭出現的白熾燈也都是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時實現的。
在文化和科學方面,世界聞名的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和英國博物學家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都是生活在維多利亞時代的風雲人物。
亞歷山德麗娜·維多利亞(維多利亞女王,別名:維多利亞君主,Alexandrina Victoria,Victoria,Queen Victoria,1819年5月24日—1901年1月22日,終年82歲)
女王養成記
1837年6月20日黃昏,通往肯辛頓宮(Kensington Palace)的路上,戴著黑色袖章的使者騎馬飛駛。剛過完18歲生日的女孩正在母親床榻側臥著。她的伯父,英王兼漢諾瓦國王威廉四世,剛剛駕崩。女孩帶著11歲時的夢想,放下洋娃娃,邁進白金漢宮,踏上了帝王之路。她就是維多利亞女王。
維多利亞1819年5月24日出生於英國倫敦的肯辛頓宮。父親是喬治三世(King George III, 1738.6.4-1820.1.29)的第四子、愛德華王子、肯特和斯特拉森公爵愛德華(Prince Edward, Duke of Kent and Strathearn, 1767年11月2日—1820年1月23日,終年53歲)。母親是德國薩克森-科堡-薩爾費爾德的維多利亞公主(Princess Victoria of Saxe-Coburg-Saalfeld, 1786年8月17日—1861年3月16日,終年75歲) 。她的第一次婚姻留下兩個孩子,其中維多利亞在後來登上大英帝國的王位。為了讓維多利亞在英國出生,維多利亞的父母專程從巴伐利亞長途跋涉回國。父母為她取名為亞歷山德麗娜·維多利亞,一是表示對孩子的的俄國教父——亞歷山大一世的尊敬,二是為了紀念她的母親。
維多利亞從小在母親的「掌控」中長大,早年在其舅舅利奧波德一世(後為比利時國王)的監護下接受德式教育,長期受自由主義思想的薰陶。
她開始學習冗長繁瑣的宮廷禮儀和許許多多的行為禁忌:不許和陌生人交談,不能在外人面前流露情感,不得破壞規矩,不許按照自己的喜好選讀書籍,不許吃定量外的甜品等等。
在很大程度上,她的好性情是因為她身體健康:非常規律地吃飯、睡覺和鍛鍊,充分享受戶外生活,情緒儘量不要激動。
她受到的教育是,要像遵守英國政府的憲法一樣遵守她自己的作息規律,要像尊敬上帝的律令一樣遵守健康法則。
下面這段話,真實地記錄了她在肯辛頓宮的日常生活:夏天,維多利亞公主8點鐘吃早餐。她的麵包、牛奶和水果放在一張小桌子上,小桌子就在母親的桌子的旁邊。早餐過後,菲奧朵拉公主跟著她的家庭女教師去學習,而維多利亞公主則外出一小時,或散步,或乘馬車。10點到12點,由她母親來教導她。之後,她就在套房裡跑來跑去,自娛自樂。套房呈環形向宮殿兩邊延伸,裡面放著她的很多玩具。下午2點,在她母親用午餐時,她簡單地吃點兒東西後,一直上課到4點。然後,接待訪客。之後她就在花園裡散步或騎驢。在她母親用晚餐時,小公主還是在母親旁邊吃晚餐。晚餐過後,公主和保姆布羅克女士—公主稱她「親愛的波比」—玩一會兒。然後,她和大家一起吃甜點。9點,公主上床睡覺,同樣,她的床也在母親床旁邊。公主的作息時間很規律。她有規律地學習、鍛鍊,吃簡單的食物,充分享受戶外的新鮮空氣,長時間地玩耍,睡眠非常充足。似乎這位可敬的母親讓孩子離開她,只是為了讓孩子投入大自然的懷抱。這位偉大的母親總是密切地關注著維多利亞,對她的一舉一動瞭然於胸。
「有些人比別人出身高貴,如同我一樣,但是孩提時代的我並不那麼認為。有哪個小女孩不夢想如公主一樣的成長,但某些宮殿並非如你所想,就算是宮殿也有可能成為牢房。媽媽從未解釋過,為何僕人在我進食前試吃,為何我不能和其他孩子一起進學校,不能讀通俗讀物。」
寫在維多利亞女王日記裡的這段話,恰恰成為了她傳奇一生的開始。
順利繼位的維多利亞女王在初登政治舞臺的表演上顯得頗為失敗。年輕氣盛的她經常獨斷專行,咄咄逼人。早在繼位初期,維多利亞女王就公開偏袒輝格黨人,又對墨爾本之後的每一位首相幾乎都不滿意,甚至一度以遜位來威脅議會。維多利亞創造出了一種或許讓我們覺得偏女性化的統治方式,巧妙地繞過了這種疑慮。她的統治靠的是直覺而非謀略,是情感而非才智。事實表明,對君主制來說,這就是最理想的統治方式。君主雖失去實權,卻能通過姿態和儀式,保留其影響。實踐證明,她的女性特質恰恰是君主制所需。
維多利亞個人為此付出了什麼樣的代價呢?
作家茨威格寫道:「她那時候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饋贈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從維多利亞登上王位的那天開始,真正開心的日子屈指可數。當維多利亞得知自己有朝一日會成為女王時,已經清楚地知道,成為女王不會造就她的人生,只會將其打破。「我大哭了一場」,她說。等待她的是孤單落寞的王室陷阱,雖然這樣的陷阱同樣緊緊攫住眾多維多利亞時代的女性,但也許它對一位女王的擠壓與鉗制遠超常人、最為深重。她的母親深知她終將踏入這一陷阱,早早地為她做心理準備。多年以後,不知在維多利亞女王彌留之際,會不會想起母親告誡她的話,「你逃不掉自己的情感,你也逃不掉你的出身」。
她逃不掉。但是她試圖用盡一生定義自己,特別是晚年的歲月。維多利亞付出的代價沉重,她不僅僅是女王,她還是女兒、妻子、孀婦。在人生的每一段旅程,她都不得不違逆自己的內心,對其進行種種令人不安的扭曲,以順應社會對女性的諸多要求。
王位與美德的結合
阿爾伯特親王(Albert, Prince Albert,Prince Consort,Albert of Saxe-Coburg and Gotha,全名:弗朗西斯·阿爾伯特·奧古斯都·查爾斯·埃曼紐爾,1819年8月26日—1861年12月14日,終年42歲) ,出生於德國巴伐利亞州。
維多利亞的母親和舅舅利奧波德早早就籌劃好了阿爾伯特與維多利亞女王的婚事。
維多利亞對於自己的婚事一直謹而慎之,當舅舅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一世強烈推薦維多利亞的表弟—薩克森·科堡·哥達公爵家的阿爾伯特時,維多利亞既沒有拒絕也沒有接受,對兩人的會面也是能拖就拖。到了1839年秋天,比利時國王實在是等得不耐煩了,便親自帶阿爾伯特直接到了白金漢宮。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兩人一見鍾情。
這次見面4個月後,維多利亞單獨召見了阿爾伯特,用德語準備了一段求婚詞:「假如你能滿足我的願望(和我結婚),我將無比幸福。」。因為她知道阿爾伯特在英語方面處於劣勢。她甚至出人意料地給了他一枚戒指。她後來在日記中傾訴道:「我看著阿爾伯特,情緒有些激動,他真美。」 完全能理解她在求婚時的難為情。她表示自己的處境非常痛苦,因為「讓對方向自己求婚,是女性的特權和幸事」。然而,在阿爾伯特答應之後,她秒變羞澀少女:我們一次又一次地擁抱,他是如此善良,如此深情。哦!被阿爾伯特這樣的天使所愛,我感到太幸福了,無以言表!他太完美了,每個方面都完美—相貌完美—方方面面都完美!我告訴他,我根本配不上他,並且親吻他可愛的手。這段話像是一名維多利亞時代的女主角說的—自己的男人更優秀,甘願對他俯首帖耳。她讓自己相信,做出犧牲的是阿爾伯特,這樣她就不會為自己做的事情不夠女性化而感到彆扭。女王和妻子角色大不相同,讓自己從屬於阿爾伯特,在她心中,是彌合這兩個互相矛盾的角色的辦法。久而久之,阿爾伯特也開始相信這點—他是施予者,不是接受者。
阿爾伯特是如何經歷那一天的呢?
他這樣描述:「維多利亞表達了她對我的愛,將手遞給我,我用雙手緊握,將其送到我的唇邊,深情一吻。」 儘管阿爾伯特握住並親吻了維多利亞的手,他還是感到不知所措。他告訴他的父親:「在如此喜悅的時刻,我應該歡呼雀躍才對,可我卻感到難過。我不知道為什麼。」他知道自己不是「情感外露」的那種性格,他發現:「(此刻)我難以相信維多利亞向我展示了如此的情感……真的……我太不知所措了。」然而,他卻被維多利亞顯而易見的強烈情感以及她在向他告白時「快樂坦誠的態度」感動了。他解釋道:「我被深深打動了。」 溫莎堡的每個人都能看出維多利亞「寵愛並且依戀他,難以忍受看不到他」。
歷史學家瑪利納·瓦勒準確地指出他們兩人性格存在的顯著差異。維多利亞生性透明、坦誠、喜歡表達,所以她寫日記。而阿爾伯特卻是一個內向的人。他將大部分想法放在心裡不說出來,儘管他的思維和智力容易令人感到欽佩,但他這個人卻很難了解,更難讓人喜歡。那麼,阿爾伯特看中了他未來妻子身上的哪一點呢?他顯然感到了來自她身體的吸引力。他發現她「毫無疑問出落得更好了」,和上次見面時 17 歲的她比起來,現在的她身材更加豐滿、更加凸凹有致。年輕女王的胸部受到不少人的稱讚。
另外,阿爾伯特認為這場婚姻會為他帶來財富。利奧波德叔叔和維多利亞早逝的堂姐夏洛特結婚後,每年獲得 5 萬英鎊的巨額收入,阿爾伯特很可能也期待有類似待遇。後來議會經投票,決定每年給他 3 萬英鎊時,他的未婚妻大為惱怒。維多利亞在日記中寫道:「我生氣地大哭了一場。真是一群惡棍!」然而,即使是每年3萬英鎊,也和阿爾伯特的父親科堡公爵領地的全部收入相當。
在金錢這方面,維多利亞事實上是整個國家唯一能夠支配自己收入和財產的已婚女性。這一點非常重要。阿爾伯特之所以幾乎放棄婚約,是因為他婚後的處境會「非常尷尬」。即使現在,所有人也都知道他其實並非一家之主。阿爾伯特還要應對肆無忌憚的英國媒體,這些報紙會將他描繪為種公牛,只適合繁衍後代。然後,還有一點也令人苦惱,先告白的是維多利亞。一首倫敦民謠唱道:
既然女王親自向丈夫「求婚」,
我想女士們都會這樣做;
她們恭順的日子將成為過去,
以前總是遲遲不肯表露心跡,
現在她們都會「爭先告白」!
換句話說,他們婚後各自扮演的角色完全顛倒了自然秩序。倫敦的印刷商會毫無顧忌地嘲笑阿爾伯特,並從中儘可能多地賺錢。倫敦街頭響徹著一種獨特的版畫叫賣聲:「誰要買這位帥氣老外的畫像?他就要娶我們的美麗女王為妻了!」
因此,阿爾伯特有不少心事。可至少心思單純的維多利亞很開心。她想,在選丈夫方面,甚至連普通「窮人家的女孩都沒有多少自由」,對於一位公主,就更難了:「前景非常慘澹、哀傷!」但現在她相信,並且將永遠相信,她是為自己做出了這個選擇。她選擇英俊瀟灑的阿爾伯特,享受他的關心和疼愛。她告訴利奧波德舅舅:「過去的幾天就像做夢一般……我真的感到非常非常幸福。」
訂婚的當晚,阿爾伯特給她寫了一封信,將他常常覺得難以啟齒的話表達出來。有很多像這樣表達著愛意、告誡、責備以及憤怒的信件,經由溫莎城堡的走廊,在他們兩人的房間之間往返穿梭,而這是第一封。然而,就數阿爾伯特寫的這第一封最為完美,那時他還是懇求者,還不是主人,一切都尚未開始。他在信中坦言:「我幾乎不知道怎麼回應你。我何以配得上這麼多的愛、如此充沛的感情?……身體和靈魂永遠是你的奴隸,你忠誠的阿爾伯特。」
維多利亞在登基時沒哭,在加冕時也沒掉一滴眼淚。但是,那天晚上,獨自一人在溫莎城堡的房間裡,讀著她收到的第一封情書,她落下了眼淚。
白色結婚禮服在維多利亞女王大婚之前,英國皇室成員的結婚禮服均是頭戴寶石皇冠、配上鑲滿珠寶銀飾的晚禮服、外披一件毛皮大衣的傳統裝扮。維多利亞女王結婚時,穿上了一襲由漂亮的中國錦緞製作而成的白色禮服,拖尾長達18英尺,並配上白色頭紗,從頭到腳的純白色最後成為風尚廣泛流傳,西方婚禮上新娘身穿白色結婚禮服也逐漸成了流傳至今的傳統習俗。白色婚紗代表內心的純潔和孩童般的天真無邪,後來逐漸演變為童貞的象徵。一戰後的1920年代,女性社會地位的改變也使婚紗的風格大大地改觀,逐漸出現了短裙設計的婚紗。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因為二戰的緣故,新娘的結婚禮服轉為簡單樸素,許多母親也將自己的婚紗當做傳家寶,傳給女兒當嫁妝。
因為你,我愛上了這個世界。
也因為你,我開始討厭這個世界。
1840年1月,維多利亞在議會上宣布,她很快就要結婚,未來的丈夫是阿爾伯特·薩克森·哥達親王。
英劇《維多利亞》
儘管蜜月僅僅只有兩個星期,但這段不被打擾的安靜歲月成為了女王一生中最幸福是時光。
女王的丈夫是一個極具魅力、舉止優雅的男人。學識淵博的他被人稱為是"移動的百科全書"。除此之外,他還是出色的擊劍師。他們被公認為是一對模範夫妻:彼此忠誠,相敬如賓,甚至從未對彼此說過有損夫妻關係的激烈話語。
可這段圓滿的婚姻並沒有持續太久,1861年12月14日,42歲的阿爾伯特親王因為傷寒英年早逝,女王在這個時候幾乎失去了一切。
作為女人,她失去了愛情和深愛的丈夫;作為女王,她失去了摯友、謀臣和助手。
從那以後,她離開倫敦,將自己禁錮在房間裡,外面的世界對她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世界已經死去了",她給親戚的一封信中這樣寫道。在她之後的四十多年,黑顏色成為她衣服的主色調,她成了人們口中的「黑衣女人」。悲傷、冷漠、暴躁不安是她時常掛在臉上的表情。對丈夫的思念,讓維多利亞對未來的生活變得無所適從、鬱鬱寡歡。
每年在紀念阿爾伯特逝世的這天,維多利亞女王都會在日記上寫下相同的話:"你的去世是一個巨大的悲劇,我的人生從此支離破碎。"
失去了摯愛之人無論對誰而言,都是最沉重的打擊。那個思想獨立的女王在面對這樣的情況下,比任何一個人都顯得更無法承受。
赫爾曼·黑塞說:"你不是愛情的終點,只是愛情的原動力。我將這愛情獻給路旁的花朵,獻給玻璃酒杯裡搖晃著的晶亮陽光,獻給教堂的紅色圓頂。因為你,我愛上了這個世界。"
也因為你,我開始討厭這個世界。
「歐洲祖母」給王室帶來血友病基因
雖然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生育了9個子女,但女王本人並不喜歡生孩子。據稱她曾向自己的女兒透露過對身為一個女人的私密看法。
維多利亞女王寫給她女兒的家書:「親愛的女兒,你說給予一個不朽的靈魂以生命,是一件非常值得驕傲的事,但我自己卻難以有這種想法。我覺得在生育中,我們女人更像一隻母牛或母狗。我們可憐的本性變得非常動物化……整天哺育嬰兒和換尿布,讓很多優雅而聰明的淑女走上毀滅之路。」「我有九次懷胎八個月,擔負真正的痛苦(還要處理很多公務),像折斷翅膀般……我想我們的性別是種不幸。我很高興看到你已如我般完全進入身為一個母親的所有感受中,親愛的女兒,要讓一個無知的幼兒長大成人,女人需度過多少難關!我說不出我的痛苦、我的感覺、我的奮鬥(事實上,我還沒有完全擺脫它)。當我們帶你回你自己的房間,而你卻哭鬧得很厲害的情景,彷佛還是昨夜的事。」維多利亞女王因難以忍受生育的痛苦,在生第八、第九個孩子時使用藥物進行麻醉鎮痛,可以說她是「無痛分娩」的先驅者。
另外,由於維多利亞本人是血友病攜帶者,女王把這種病遺傳給了她的3個子女。幼子利奧波德王子是血友病患者,五位公主雖個個健康美麗,但次女愛麗絲公主和幼女比阿特麗斯公主是血友病基因攜帶者。她們與歐洲王室聯姻使這一疾病在歐洲王室中蔓延,導致很多王室成員相繼去世。
維多利亞女王的後代很多都與歐洲各國的王室成員聯姻:
維多利亞公主成為德國腓特烈三世的皇后,她的一個兒子就是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一個女兒是希臘王后;第二個孩子是後來即位的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他的一個女兒莫德公主是挪威國王哈康七世的王后;第三個孩子愛麗絲公主成為德國西南黑森和萊茵河畔大公路德維希四世的妻子,她的一個女兒是沙皇俄國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皇后,另一個女兒是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丈夫菲利普親王的外祖母;另外三個女兒其中兩個是德國南部巴登堡和德國北部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親王的王妃。還有一個嫁給蘇格蘭的一位公爵,後來成為加拿大的總督。
兒子們則都是娶了丹麥、俄國和德國各地的公主、郡主們為妻。
據統計維多利亞女王共有40個孫子、孫女,37個曾孫子、曾孫女,她的血脈像網一樣在歐洲王室中鋪散開來。正因如此,維多利亞女王又被稱為"歐洲的祖母"。有趣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實際是在這些親戚們之間打起來的。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也是最壞的時代」
維多利亞時代,英國最偉大的作家狄更斯的代表作《雙城記》的開篇名言:「這是最好的時代,這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代,這是懷疑的時代。」
維多利亞女王,這位18歲登基的美麗女王,在位時間長達64年,創造了一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時代——維多利亞時代(Victorian era),即維多利亞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的統治時期。
在她統治時期,是大英帝國對外領土擴張最輝煌的時期,為了擴張領土不惜使用一切手段。她經歷兩次鴉片戰爭、火燒圓明園、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比慈禧大16歲,比慈禧早7年逝世。這個時期被認為是大英帝國強大的峰值,領土達3367萬平方公裡,是本土面積的近150倍,大約佔全球陸地的1/4,號稱「日不落帝國」。之所以叫日不落帝國,是因為其殖民地幾乎遍及全球。
「俄羅斯的平原是我們的穀倉;芝加哥和敖德薩是我們的礦區;加拿大和北歐半島為我們種樹;澳大利亞為我們牧羊;還有阿根廷為我們養牛;秘魯送來白銀,南非進貢黃金;印度人和中國人為我們種茶,地中海是我們的果園;至於我們的棉花種植園正,卻在從美國南部向地球一切溫暖的地方擴展。」
維多利亞在位期間發動的其他大大小小的戰役不勝枚舉,但同時,女王在位期間也正是英國各方面突飛猛進的時代。起源於英格蘭的工業革命在女王執政期間成功進入電氣時代,19世紀的英國被稱為「世界工廠」;19世紀30年代末,威廉四世時代頒布的《廢除奴隸製法案》成功實行,合法貿易正式登上歷史舞臺,高額利潤導致資本投向海外,倫敦成為了世界金融中心;1851年,阿爾伯特親王在倫敦成功舉辦首屆世界博覽會,為期五個月的時間內有600多萬人到場,全世界見證了英國的繁榮昌盛。然而在「日不落帝國」昂首闊步站在世界頂端的時候,由無產階級掀起的憲章運動爆發;英國底層人民生活困苦,謀殺、搶劫、娼妓橫行,「開膛手傑克」事件就是當時階層矛盾最極端的實例;另外,因工業發展帶來的汙染嚴重,20世紀初的英國倫敦坐實「霧都」稱號。
1900年12月,維多利亞女王身體不好,但仍堅持去了懷特島(Isle of Wight),這是她和生前的丈夫阿爾伯特喜愛的地方。在這個幽靜的島上,女王寫下了遺囑,寫下了自己葬禮的細節,她吩咐死後給她穿上白色的衣裙。在她遺囑清單裡也要求放進阿爾伯特的一件披風和一件晨袍,以及他的手部石膏模型。
在她彌留之際,守護在她身邊的有她的兒子,也是她的繼承人威爾斯親王,當時他已決定以愛德華七世之名繼承王位。在女王床前的還有包括她的外孫德皇威廉二世在內的其他後代。
1901年1月22日,維多利亞女王在懷特島逝世,終年82歲。
維多利亞女王是英國漢諾瓦王朝的最後一位君主。但「維多利亞時代」卻一直延續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一個歷史時代結束了。
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的九個子女
1、維多利亞公主(Victoria Adelaide Mary Louisa)1840年11月21日-1901年8月5日,嫁給普魯士太子(後來的腓特烈三世)有4女4子,她的兒子是赫赫有名的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前西班牙王后索菲亞之外曾祖父;女兒索菲公主是希臘王后,亦是今西班牙王后索菲亞之祖母。
2、愛德華七世(Albert Edward)1841年11月9日—1910年5月6日,娶了丹麥國王克裡斯蒂安九世的大女兒亞歷山德拉公主有3女2子,他們的二兒子是後來英王喬治五世,女兒莫德公主是挪威王后。
3、愛麗絲公主(Alice Maud Mary)1843年4月25日-1878年12月14日,嫁給黑森和萊茵河畔大公路德維希四世有5女2子,他們的大女兒維多利亞公主的一個女兒路易絲後來成為瑞典王后,另一個女兒是英國菲利普親王的母親;小女兒是俄國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皇后亞歷山德拉·費奧多蘿芙娜;另一個女兒伊蓮妮公主嫁給愛麗絲公主姐姐的兒子,唯一的兒子娶了愛麗絲公主弟弟阿爾弗雷德王子的女兒。
4、阿爾弗雷德王子(Alfred Ernest Albert)1844年8月6日-1900年7月30日,娶了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唯一的女兒瑪麗亞·亞歷山德羅芙娜女大公5女1子,他們的長女瑪麗是羅馬尼亞的王后,外孫是羅馬尼亞的卡羅爾一世,外曾孫是末代羅馬尼亞國王麥可一世;長外孫女羅馬尼亞的伊莉莎白公主是希臘國王喬治二世的王后;次外孫女羅馬尼亞的瑪麗公主是南斯拉夫王后。
5、海倫娜公主(Helena Augusta Victoria)1846年5月25日-1923年6月9日,嫁給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的克裡斯蒂安王子。4女2子
6、路易絲公主(Louise Caroline Alberta)1848年3月18日-1939年12月3日,嫁給英國阿蓋爾九世公爵約翰·坎貝爾,丈夫是後來的加拿大總督,無子女
7、亞瑟王子(Arthur William Patrick Albert)1850年5月1日-1942年1月16日,娶了普魯士公主瑪格麗特2女1子,他們的女兒瑪格麗特公主是瑞典的太子妃(在丈夫繼位之前就去世了),而瑞典太子妃瑪格麗特的長子於1947年在丹麥的哥本哈根的機場因飛機失事墜毀而去世,他與妻子西比拉王妃(維多利亞女王的曾孫女,利奧波德王子的長孫女)唯一的兒子就是當今的瑞典國王;她唯一的女兒是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的母親,前丹麥的英格麗德王后,後者就是為紀念早逝的母親而以其名字為自己的長女—丹麥女王命名的。
8、利奧波德王子(Leopold George Duncan Albert,1853年4月7日-1884年3月28日,娶了瓦爾德克-皮爾蒙特的海倫娜公主1子1女,女兒是愛麗絲公主,嫁給喬治五世的瑪麗王后的幼弟,丈夫是後來的加拿大總督;他的遺腹子卡爾·愛德華在其因血友病過世後約四個月出生,一出生即繼承了其奧爾巴尼公爵爵位,在16歲時又成為了薩克森-科堡-哥達的公爵,其長女是現任瑞典國王的母親。
9、比阿特麗斯公主(Beatrice Mary Victoria Feodore,1857年4月14日-1944年10月26日),嫁給巴登堡的亨利王子3子1女,他們的唯一女兒維多利亞·尤金妮亞公主嫁給西班牙的阿方索十三世,成為後來的西班牙王后,也就是現任國王的祖母。
英國的歷代女王列表
第一位英格蘭女王簡·格雷(又譯:珍·格雷,英文:Lady Jane Grey,1537 年10月12日-1554年2月12日,終年16歲)英格蘭都鐸王朝的女王,在位僅僅十三天,英國歷史上首位被廢黜的女王。
簡·格雷是薩福克公爵亨利·格雷的長女,母親是弗朗西斯·布蘭登,外祖母瑪麗·都鐸是亨利七世的女兒、亨利八世的妹妹。 她曾嫁給法蘭西國王,後又改嫁。
1553年7月6號,英王愛德華六世去世,因為政治和宗教原因,簡·格雷被推上了英國國王的寶座。
同樣也是因為宗教原因,1553年7月19日英國議會廢黜了簡·格雷的王位,並擁立瑪麗一世為女王。
1554年2月12日,簡·格雷在倫敦塔內被秘密處死,時年16歲。
1st: 瑪麗一世 (血腥瑪麗)
瑪麗一世(Mary I, 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理論上她是從1553年7月6日, 實際上從7月19日在位一直到1558年11月17日她去世時)。她是都鐸王朝的第四任也是倒數第二位君主。她主要事跡是曾努力把英國從新教恢復到羅馬天主教(1555年)。為此,她曾處決了差不多三百個反對者。於是而被稱為「血腥瑪麗」(Bloody Mary)。從此以後, Bloody Mary在英語中就成了女巫的同義詞。但是她的宗教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被她的繼任者伊莉莎白一世所顛倒。
2nd: 伊莉莎白一世 (童貞女王)
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出生於格林尼治,即今日倫敦的格林尼治,1603年3月24日逝世於薩裡),於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是都鐸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後一位君主。她終身未嫁,因此被稱為「童貞女王」。她即位時英格蘭處於內部因宗教分裂的混亂狀態,但她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蘭的統一,而且在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統治後,使英格蘭成為歐洲最強大,富有的國家之一。英格蘭文化也在此期間達到了一個頂峰,湧現出了諸如莎士比亞,培根這樣的著名人物。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亦在此期間開始確立。她的統治期在英國歷史上被稱為「伊莉莎白時期」,亦稱為「黃金時代」。
3nd: 安妮女王
安妮女王(Anne of Great Britain 又譯為安女王,1665年2月6日~1714年8月1日),英國女王。安妮是詹姆斯二世與王后安妮·海德的次女。1683年,與丹麥王子喬治結婚。1701年,英國議會通過「嗣位法」,安妮成為威廉三世的繼承人。1702年,安妮即位為英國女王。1707年,英格蘭議會與蘇格蘭議會合併,實現兩個國家真正的聯合。由於安妮身體虛弱和無後嗣的憂慮,託利黨領袖、國務大臣博林布洛克子爵曾與安妮的弟弟、老王位覬覦者詹姆斯·愛德華聯繫,希望他能以放棄天主教信仰來換取王位繼承權,但遭到拒絕。1714年,安妮女王在駕崩前任命施魯斯伯裡公爵為政府中至關重要的財政大臣,確保了王位由信仰新教的漢諾瓦選帝侯喬治繼承。
4th:維多利亞女王
維多利亞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 1819年5月24日 ~1901年1月22日) 2015年9月9日前,是英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也是第一個以「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和「印度女皇」名號稱呼的英國君主。她在位的63年期間(1837年6月20 日~1901年1月22日,是英國最強盛的所謂「日不落帝國」時期,她在位期間直到她去世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的1914年,英國都稱為「維多利亞時代」,1914年以後,英國開始走向衰落。
5th: 伊莉莎白二世
伊莉莎白二世(Elizabeth II,1926年4月21日~),全名伊莉莎白·亞歷山德拉·瑪麗·溫莎(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dsor),現任英國君主,是英國,大英國協(The Commonwealth) 以及15個成員國的國家元首,同時也是英國國教會的最高首領。她的頭銜全稱為「託上帝洪福,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與其屬土及領地之女皇伊莉莎白二世,大英國協元首,(基督教) 信仰的保護者」。 她於1952年2月6日加冕,是目前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家元首,在她作為國家元首的國度中大約生活著1.25億人。
2015年9月9日晚5點30分,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超過她的曾曾祖母、維多利亞女王的在位63年零216天的記錄,成為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
參考:《維多利亞女王:作為君王和女性的一生》、《維多利亞女王傳》、《日記留影—我們的蘇格蘭高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