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澳洲的動物,或永遠消失!聯合國全球環境報告:人類迫使百萬物種瀕危!

2021-02-15 雪梨印象

在澳洲,有這樣一種動物

沒有最萌,只有更萌

印象君的少女心都快被它萌化了

那就是超超超超級可愛的

短尾矮袋鼠

這些毛茸茸的小傢伙

天生愛笑且對人類十分友好

還特別喜歡跟人類玩自拍

然而不幸的是,澳大利亞大陸的發展對短尾矮袋鼠並不友好。

曾經殖民者帶來的貓在澳洲瘋狂繁衍,讓短尾矮袋鼠險些滅絕。

而現如今,城市發展和農業耕種把它們逼到珀斯南部的森林,致使他們的棲息地碎片化。

 

來自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簡稱CSIRO)的John Woinarski曾在2014年主導了一項研究,發現過去200年裡,澳大利亞大陸的短尾矮袋鼠喪失了一半的棲息地。

 

澳大利亞大陸上的短尾矮袋鼠不但面臨著碎片化的棲息地,還要忍受森林砍伐對棲息地無休止的破壞以及野豬的威脅,另外被引入的歐洲紅狐和野貓也是短尾矮袋鼠的頭號殺手

短尾矮袋鼠極度依賴茂密的植被來尋找食物,以及躲避捕食者。

來自西澳大學的研究員Karlene Bain發現,該島棲息地中的溼地面臨著越來越多的短尾矮袋鼠,

而氣候專家預測澳大利亞西南部未來數十年的降雨將曾遞減趨勢,溼地和河邊地帶的植被也將隨之枯萎。

棲息地的消失,讓可愛的短尾矮袋鼠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

 

2010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如果人類還不顯著減少礦物燃料排放,那麼到2070年地球平均溫度將很可能上升4度,短尾矮袋鼠的命運也將畫上句號。

而在澳洲大陸的另一頭,

澳洲人最引以為傲的另一種生物

也面臨著滅絕的危機...


正在慢慢死去的大堡礁


在澳大利亞東岸綿延2600公裡的淺海海岸,有著世界上最壯觀最美麗的珊瑚礁群——

大堡礁

這片豐饒的水域,為無數海洋生物提供了完美的棲息地。

大堡礁支持著多種多樣的生物,其中包括有許多易危和瀕危物種,還有一些是大堡礁的特有種。

大堡礁是由數十億隻微小的珊瑚蟲所建構成的,是生物所建造的最大物體,就算從外太空也能看到。

因其造就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而在1981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也曾被CNN選為世界七大自然奇觀。

但不幸的是,這瑰麗壯觀的奇景,正在慢慢消失...

最新的研究顯示,目前大堡礁有三分之二的部分遭受了嚴重的珊瑚白化。

距離2016年大堡礁的93%發生白化還不到一年,白化就已經進一步向南擴散。

研究還發現,全長2,300千米的大堡礁中有1,500千米已經白化。

珊瑚白化是氣候變暖引發海水溫度上升,導致珊瑚及體內的共生藻死亡,僅剩下透明的珊瑚蟲或白色骨胳的現象。

白化後的珊瑚礁,將海底生物的家園變成了貧瘠的荒漠。

而隨著白化的擴散,原本棲息在此的生物也漸漸凋亡...

澳大利亞科學家表示,珊瑚白化危機涉及1500公裡範圍的珊瑚。

現在珊瑚白化主要集中在大堡礁的中部,而之前的珊瑚白化主要是在北部。

專家們擔心,兩次白化事件發生的地點很接近,這將使珊瑚很難有機會復原。

如果不及時阻止氣候變化,

這些珊瑚終將消失殆盡,

而豐富多彩的海底世界,

也將變成一片荒蕪...


聯合國報告:人類迫使百萬物種瀕危

近日,聯合國發布了一份報告,警告人類對自然的破壞性影響正使得百萬動植物物種從大地、天空和海洋消失。

研究報告指出,主要因為人類對更多食物和能源的需求,全球各地的自然環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退化,這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狀況。

報告說,退化的趨勢可以阻止,但需要在人類如何與自然互動的各個方面發生徹底的變化。

這是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IPBES)首次彙編發布的報告,也是自2005年《千年生態系統評估》發布以來,對自然環境最為全面的一次分析。

這份全球自然評估報告經歷了3年時間的彙編,借鑑了1.5萬份參考材料,共有1800頁。

2019年5月初聯合國在巴黎舉行的IPBES會議上發表了這份報告給政策決策者的一份摘要,提交給了130多個政府代表團。

報告說,雖然地球在整個歷史長河中一直遭受著人類行動的痛苦,但在過去的50年裡,這些人類活動給地球造成的劃痕已經成為深深的傷疤

自1970年以來,世界人口增加了一倍,全球經濟增長了4倍,國際貿易增長了10倍。

為了這個新興的世界的吃穿生活,特別是在熱帶地區,全球森林以驚人的速度被砍伐以致消失。

在1980年至2000年期間,地球失去了1億公頃熱帶森林,其中主要用於南美洲的養牛和東南亞的棕櫚油種植園。

溼地比森林情況更糟糕,1700年存在的溼地到2000年僅剩13%。

人類城市迅速擴張,城市地區自1992年以來翻了一番。

所有這些人類活動對物種的殺傷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大。

根據全球評估,目前平均約有四分之一的動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脅。

全球昆蟲種群的趨勢尚不清楚,但在一些地點的迅速減少有據可查。

所有這些都表明,目前約有上百萬物種在幾十年內面臨滅絕,這種破壞速度比過去1千萬年的平均水平高出數百倍。

評估發現,地球土壤正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速退化,降低了土地23%的生產力。

我們貪得無厭的胃口正在產生堆積如山的垃圾。

自1980年以來,塑料汙染增加了十倍。

我們每年向世界水域傾倒3億至4億噸的重金屬、溶劑、有毒汙泥和其他廢物。

評估報告的作者說。導致上述危機的有一些直接驅動因素,其中土地使用方式的變化是主要驅動因素。

這實質上意味著用密集的農作物來取代草原,或用種植園森林取代古老的林地,或清除森林來種植農作物。

這種情況正在世界許多地區發生,特別是在熱帶地區。

自1980年以來,農業增長的一半以上是以犧牲完整的森林為代價的。


海洋也發生了類似的事情。

2014年,世界上只有3%的海洋被描述為沒有人類活動的壓力。

魚類正在受到前所未有規模的過度捕撈,2015年33%的魚類種群已經處於不可持續的水平。

在過去150年裡,珊瑚礁上的活珊瑚覆蓋量幾乎減少了一半。

但是,不斷增長的全球人口對食品的需求還在不斷增加,特別是我們對肉類和魚類的胃口越來越大。

人類的行為決定著未來。報告作者研究了未來的一些可能性,包括一切如常,還有更多基於可持續實踐的備選方案。

但不論未來採取如何措施,在幾乎所有可能情況下,全球大自然的消極趨勢將持續到2050年以後。

唯一沒有繼續走向生態災難的,是科學家們所說需要發生的變革性改變。

但報告並沒有具體說明這種變革性改變的方式,而是做出了一些很強烈的暗示建議。

其中一個很大的想法是引導世界避免有限的經濟增長模式。

比如建議放棄國內生產總值GDP作為衡量經濟財富的關鍵指標,而是採取更全面的辦法反映生活質量及其長期影響。

科學家們認為,必須改變傳統的所謂良好生活質量、增加各級消費的觀念。

同樣,政府也必須改變對破壞生物多樣性活動財政激勵舉措,比如對化石燃料、工業漁業和農業補貼。

報告也認同氣候變化是破壞全球環境和物種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關鍵的潛在因素。

不僅是政府和機構需要觀念的轉變,每個人都需要轉變觀念,採取行動。

印象結語

人類,在過去的五十年

給地球帶來了許多無法逆轉的傷害

無數動物的棲息地被破壞

空氣、土壤和水受到嚴重汙染

如果我們不停止改變

很難想像未來會變成什麼樣

但是現在,我們的行為

將影響這個星球的下一個五十年

我們想要擁有一個怎樣的未來

我們想要留給子孫後代一個怎樣的未來

今天,一小點的改變

可能拯救的不止是一個物種

拯救的,是我們自己的世界

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

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世界

編輯:Derek

來源:BBC、國家地理、Daily Mail等,雪梨印象綜合整理


雪梨印象開始賣票啦!

演唱會門票

已經上線

有需要的趕快加客服號↓↓↓

微信又雙叒叕改版了

為了防止在信息流中走散

點擊上方藍字進入雪梨印象主頁

給印象君加星標吧


雪梨美食推薦 | 關鍵詞:美食,美食1,美食2,美食3

■ 主編微信:917883334(印象哥)

■  廣告合作微信:sydneyyx

■  廣告合作Email:

hello@newimpressions.com.au

■  爆料微信:sydneyyx

相關焦點

  • 全球瀕危物種現身、野豬衝上馬路…人類消失後,動物集體狂歡!
    疫情發生至今人類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此同時,其實動物世界也在悄然改變於是最近我們身邊就出現了一些平時很難看到的新奇畫面▽近日,60隻全球第二種最瀕危水禽黑臉琵鷺聚集廣東陽江,數量之多,為5年來首次。
  • 《瀕危:我們與它們的未來》出版!滅絕,不應成為瀕危動物的宿命
    物種滅絕的速度往往比我們想像的要快得多。前不久,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了最新版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全球被收錄的瀕危物種首次突破10萬「大關」。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隨著生態環境的破壞日益嚴重,世界上很多生物正面臨危機。
  • 為什麼這麼多病毒從動物傳給人?聯合國報告:因不保護環境和野生...
    【環球網報導 見習記者 崔妍】據英媒報導,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與國際牲畜研究所6日聯合發布的一份報告表示,人畜共患疾病正不斷增加,主要原因則在於人類對野生動植物的利用和開發增多,以及對環境的破環等。聯合國專家還警告稱,如果不及時採取行動保護環境及野生動物,此類疾病還會「源源不斷地」增加。
  • 2020全球十大環境新聞
    聯合國呼籲拯救生物多樣性4. 2020年全球能源需求將創紀錄下跌5. 美國歷史上最反自然的總統6. 中國與國際社會慶祝「地球日」50周年7. 瀕危物種中31種物種已經滅絕8. 太陽能可能成為 「新王者」9. 歐盟提出更高碳減排目標,中國2060將實現「碳中和」10.
  • IUCN更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31種動植物物種已經滅絕
    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更新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隨著小灰豚最新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進入瀕危類別,目前世界上所有的淡水海豚物種都被列為瀕危物種。根據該保護組織的數據,截至12月,在周四發布的最新名單中包括的128918個物種中,有35765個物種面臨滅絕的威脅。而31種動植物已經滅絕,包括主要在菲律賓拉瑙湖及其出海口發現的全部17種淡水魚。本周的報告中至少有一些積極的消息。歐洲最大的原生食草動物--歐洲野牛,已經從易危物種轉為近危物種。
  • 三機構發布《海草——海洋之肺:海草對環境和對人類的價值》報告|...
    關注中國綠髮會,訂閱綠色未來中國綠髮會「走出去」辦公室注意到6月8日發布的一份關於海草床的權威報告。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2020年6月8日發布的新聞,海草床作為「海洋之肺」,對環境與人類具有重大的價值。
  • 瀕危靈長類動物感染新冠風險高
    瀕危靈長類動物感染新冠風險高陳丹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已造成上百萬人死亡。專家呼籲關注瀕危靈長類動物,因為這些人類「近親」同樣是感染新冠病毒的高風險群體。美國《國家地理》雜誌23日報導,近期一項研究分析了400多種脊椎動物後預測,白頰長臂猿、蘇門達臘猩猩和西非低地大猩猩等極度瀕危的靈長類動物因與人類遺傳相似性,尤其容易感染新冠病毒。研究牽頭人、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生態學和進化學教授哈裡斯·盧因說:「圈養或野生的瀕危靈長類動物暴發類似冠狀病毒疫情的可能性非常高。」
  • 消失52年象鼩重現地球,似鼠非鼠,大象親屬,是地球環境變好了?
    生物進化學說認為,現存地球物種都曾來自共同的祖先。為了適應不同的環境,物種開始朝著不同的進化方向演變。在這個過程中,許多生物因因無法適應新的環境而消失或者滅絕,即使倖存一些,數量少得也很難被人類發現。據最近的科學記載,上次發現這個物種已經是1968年了。而人類近些年對它的全部認知僅存於20世紀初收集的博物館39個標本了。全球野生動物協會曾將象鼩列為「最渴望找到的25個消失物種」之一。由於學者對於其的生存環境只確定在索馬利亞附近區域,過去幾十年,對於這種非洲奇特的小型動物研究十分缺乏。
  • 愛護家園,保護瀕危動物從我做起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尤其是近代工業發展的發展,打破了區域生態平衡,全球生態系統受到了嚴重影響,生物多樣性體系也因此發生變化,致使許多物種的生存空間被壓縮,生存環境遭到破壞,種群穩定性受到威脅。目前地球上物的消失速度大大地加快了。
  • 細思極恐的物種滅絕,50年已經消失了2/3,人類的孤獨還遠嗎?
    今天看到一篇報導說到,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最新報告顯示,在近半個世紀時間裡,全球野生動物滅絕了2/3以上,而人類活動是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其中,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野生動物滅絕最嚴重,平均數量減少94%。報告稱,野生動物數量正出現「災難性的減少」,而且這一趨勢仍在持續,沒有放緩跡象。報告還警告說,地球生態系統的破壞正進一步威脅著100萬個物種,它們面臨著在未來數十年內滅絕的風險。
  • 這些珍貴瀕危動物你認識嗎?
    由於人類的破壞,與棲息地的喪失等因素,地球上瀕臨滅絕生物的比例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世界上因生存環境被破壞,而無法生存直至滅亡的生物,不盡其數。全球每天約有75個物種滅絕,平均每小時就有3個物種被貼上死亡標籤。
  • 最新研究:瀕危靈長類動物感染新冠風險高
    新華社11月25日消息,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已造成上百萬人死亡。專家呼籲關注瀕危靈長類動物,因為這些人類「近親」同樣是感染新冠病毒的高風險群體。美國《國家地理》雜誌23日報導,近期一項研究分析了400多種脊椎動物後預測,白頰長臂猿、蘇門達臘猩猩和西非低地大猩猩等極度瀕危的靈長類動物因與人類遺傳相似性,尤其容易感染新冠病毒。研究牽頭人、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生態學和進化學教授哈裡斯·盧因說:「圈養或野生的瀕危靈長類動物暴發類似冠狀病毒疫情的可能性非常高。」
  • 最後一頭北方白犀牛「蘇丹」死亡 物種滅絕離人類還遠麼?
    其實,與北白犀一樣命運的動物還有很多,冰島大海雀、北美旅鴿、南非斑驢、澳洲袋狼、直隸獼猴、高鼻羚羊、中國犀牛、南極狼……據統計1600年至1800年間,地球上的鳥類和獸類物種滅絕25種;從1800年到1950年地球上的鳥類和獸類物種滅絕了78種。隨著生態環境被破壞、工業快速發展、爆發戰爭與衝突、人口迅速增長,動物滅絕速度也在加快。
  • 稀有的動物:已經被列為瀕危物種,但很多人卻不知道的9種動物
    從歷史上我們都知道,地球已經經歷了五次物種大滅絕,讓從前許多稱霸這個星球的動物,最後都因為各種各樣的因素造成了徹底滅絕,當然,有的人表示,如果出現第六次大滅絕,可能我們人類也要深受其害,也許你聽起來有些誇張,然而正是由於人類的肆意破壞,給其他生物帶來滅頂之災的同時,也會反噬給自己,
  • 呼籲北京華聯下架瀕危物種藍鰭金槍魚相關產品
    藍鰭金槍魚被稱為「海洋中的大熊貓」,由於生長緩慢和過度捕撈,如今全球藍鰭金槍魚的數量已經大大減少。歐盟漁業專家警告說,如果不限制捕撈,藍鰭金槍魚可能會滅絕。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已將藍鰭金槍魚列為:極危(CR)物種。
  • 敏感時期,緬甸竟然還有人獵殺瀕危野生動物公開交易
    目前,全球存活的伊洛瓦底江豚數量大約只剩千餘只,已經是比中國的大熊貓更稀少,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際野生動物紅皮書,2012年名錄 ver 3.1——易危(VU),屬於真正意義上瀕臨絕種的稀有動物。在緬甸,伊洛瓦底江豚主要棲息在伊洛瓦底江、若開沿海、伊江三角洲地區和丹老群島等地區。
  • 《全球環境展望6》報告中文版發布|全球環境展望6|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12月20日,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等主辦的《全球環境展望6》中文版發布儀式在北京舉行。來自生態環境領域知名學者、報告作者、高校與科研機構代表等特邀嘉賓參加了會議。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全球環境展望6》在第四屆聯合國環境大會期間發布,聚焦「地球健康,人類健康」主題,系統審視遭受嚴重破壞的全球生態環境,呼籲各國徹底摒棄不可持續的生產消費模式,積極開展國際合作,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以及其他國際商定的環境目標。繼英文版發布後,中文版報告的翻譯製作在多方協助下首先完成,成為英文之外的第一個聯合國官方語言版本。
  • 2020年,和這些動物說再見
    但從某一天起,一切開始變化:烏鴉、鶇鳥、鴿子和樫鳥的合唱消失了。寂靜取代了一切。2020年過去,也有一些聲音永遠地從地球上消失了。去年12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公布了更新版《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名錄上的物種有128918個,其中35765個瀕臨滅絕。最令人感到遺憾的是,全球有31個物種被宣布滅絕。迄今為止,名錄上在野外滅絕或徹底滅絕的物種已有982個。
  • 全方位了解「安全距離」是對人類和其他物種最好的保護
    人與自然的「安全距離」指的是人類和其他物種應該保留各自的生存空間,互不侵犯,保持合理的距離。新冠的爆發何嘗不是因為人類和動物的距離過近,不正是因為沒有保持安全距離所導致的結果。所以不光人與人要保持「安全距離」,人與自然、人與動物之間同樣也是需要安全距離的。
  • 考拉直播考拉守護瀕危動物,高曉松等明星雲打call
    考拉直播考拉守護瀕危動物,高曉松等明星雲打call iwangshang / 網商君 / 2020-06-08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