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4 11:06 |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何伊伲
晨曦徐徐拉開了帷幕,城市伴隨著人們匆匆的腳步甦醒過來。在定海最繁華的東海路與人民路三角地帶,顧國強像往常一樣來到亨達利鐘錶眼鏡名店,靜靜等待客人的到來……
顧國強,54歲,上海人,20多年前來到舟山生活,也開啟了他的鐘表修理生涯。
「我剛來到舟山的時候,那個年代是鐘錶行業的鼎盛時期,戴手錶在當時被看作是一種身份的象徵。」顧國強介紹,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人們結婚流行「三轉一響四大件」,而手錶就是其中之一。由於鐘錶的盛行,鐘錶維修的生意很好,鐘錶維修師這份職業也頗讓人羨慕。
就在那時,顧國強開始跟著在亨達利工作近20年的王國耐學手藝,也成為王國耐的搭檔。
如今,顧國強已經在舟山買房娶妻生女,成了新舟山人,但他依舊記得那時忙碌的生活。「那時候跟著王國耐老師有兩個人,一天到晚都要修表,有時忙得午飯都吃不了,晚上還要加班幹。」顧國強口中的王國耐已經年過八旬,是目前舟山資格最老的鐘表維修師。他在鐘錶維修行業一幹就是六十多年,見證了鐘錶行業的興衰起落。
「我記得,王國耐老師話特別少,經常一坐到工作檯上就是一天。」顧國強說,王國耐老師帶出的徒弟一批又一批,維修過的國內外各種手錶多達幾百個品牌,但對待鐘錶維修依舊是精益求精的態度。
這樣的態度也在顧國強的身上延續。「修表可是個耐心活兒,要精工慢修。零件的拆卸、組裝……這些看似簡單的步驟背後,考驗的是匠人的手上功夫和眼上功夫。」顧國強說。
在亨達利,還有兩位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他們同樣話不多,更多的時候是坐在工作檯上維修手錶。
「我們兩人經常一坐上位置就是從白天到黑夜,除了吃飯上洗手間幾乎不怎麼離開。」27歲的張巍耀來自廣西北海,他從小接觸鐘錶維修行業。學成後,他輾轉過廣東、海南、江西等地,最終落腳舟山進入亨達利。
張巍耀告訴記者,在店裡修表的工具就有上百種,當年光是認清這些工具就花了他好一陣時間。現在他還經常參加專業培訓和同行交流,通過不斷學習提高技術。
曾經有位顧客來修表,那是一塊用了很多年的帝舵機械錶,顧客覺得不走了很可惜。張巍耀經過一番檢查,發現手錶只出了小毛病就幫忙修好了,並表示不需要收費。顧客看到手錶「起死回生」非常高興。張巍耀說:「能把表修好,看到客人滿意,我們也很開心。」
「轉眼來舟山4年,雖然舟山話還是有些聽不懂,但是關於鐘錶的我都知道。」對於未來,張巍耀說:「我還會在這個行業繼續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