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匠人的堅守 舟山人的鐘表幾乎都和他們有關

2021-01-08 浙江日報

2017-11-24 11:06 |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何伊伲

晨曦徐徐拉開了帷幕,城市伴隨著人們匆匆的腳步甦醒過來。在定海最繁華的東海路與人民路三角地帶,顧國強像往常一樣來到亨達利鐘錶眼鏡名店,靜靜等待客人的到來……

顧國強,54歲,上海人,20多年前來到舟山生活,也開啟了他的鐘表修理生涯。

「我剛來到舟山的時候,那個年代是鐘錶行業的鼎盛時期,戴手錶在當時被看作是一種身份的象徵。」顧國強介紹,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人們結婚流行「三轉一響四大件」,而手錶就是其中之一。由於鐘錶的盛行,鐘錶維修的生意很好,鐘錶維修師這份職業也頗讓人羨慕。

就在那時,顧國強開始跟著在亨達利工作近20年的王國耐學手藝,也成為王國耐的搭檔。

如今,顧國強已經在舟山買房娶妻生女,成了新舟山人,但他依舊記得那時忙碌的生活。「那時候跟著王國耐老師有兩個人,一天到晚都要修表,有時忙得午飯都吃不了,晚上還要加班幹。」顧國強口中的王國耐已經年過八旬,是目前舟山資格最老的鐘表維修師。他在鐘錶維修行業一幹就是六十多年,見證了鐘錶行業的興衰起落。

「我記得,王國耐老師話特別少,經常一坐到工作檯上就是一天。」顧國強說,王國耐老師帶出的徒弟一批又一批,維修過的國內外各種手錶多達幾百個品牌,但對待鐘錶維修依舊是精益求精的態度。

這樣的態度也在顧國強的身上延續。「修表可是個耐心活兒,要精工慢修。零件的拆卸、組裝……這些看似簡單的步驟背後,考驗的是匠人的手上功夫和眼上功夫。」顧國強說。

在亨達利,還有兩位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他們同樣話不多,更多的時候是坐在工作檯上維修手錶。

「我們兩人經常一坐上位置就是從白天到黑夜,除了吃飯上洗手間幾乎不怎麼離開。」27歲的張巍耀來自廣西北海,他從小接觸鐘錶維修行業。學成後,他輾轉過廣東、海南、江西等地,最終落腳舟山進入亨達利。

張巍耀告訴記者,在店裡修表的工具就有上百種,當年光是認清這些工具就花了他好一陣時間。現在他還經常參加專業培訓和同行交流,通過不斷學習提高技術。

曾經有位顧客來修表,那是一塊用了很多年的帝舵機械錶,顧客覺得不走了很可惜。張巍耀經過一番檢查,發現手錶只出了小毛病就幫忙修好了,並表示不需要收費。顧客看到手錶「起死回生」非常高興。張巍耀說:「能把表修好,看到客人滿意,我們也很開心。」

「轉眼來舟山4年,雖然舟山話還是有些聽不懂,但是關於鐘錶的我都知道。」對於未來,張巍耀說:「我還會在這個行業繼續走下去。」

相關焦點

  • 中國第一代日料匠人空降舟山,大洋世家送新菜,美味難擋!
    經常吃日料的人都知道,鯛魚在日料中有著極其特殊而高級的地位。在品類眾多的鯛魚中,金目鯛因為稀有的產量和通體鮮紅的非凡長相,更是成為日本高檔會席料理的重要食材。相比一般的深海魚,金目鯛肉質更為緊實有彈性,是日料中有名的高級煮物食材。
  • 強達鐘錶——工匠精神,三代傳承
    對強達鐘錶的印象,溫州人大多停留在市區解放街那間開了多年的維修店,卻鮮有人注意到,強達鐘錶在最近5年發生了質的變化。陳強達、陳瑞祥這對父子,在傳承中堅守初心並不斷創新。5年前,因為陳瑞祥的加入,強達鐘錶衍生出了鐘錶文化傳播和市場開拓。
  • 連續22年春節堅守崗位 聽聽舟山「最美女司機」的春節故事
    今年47歲的舟山「最美女司機」夏梅紅開公交車22年、每年春節都堅守工作崗位。近日,她在舟山公交一分公司黨員幹部會上分享了幾則她的春節故事。夏梅紅是舟山公交32路巾幗班組13名司機中唯一的共產黨員。每年春節,她都是主動堅守工作崗位,讓外地籍同事回家與家人過團圓年。
  • 修補時間縫隙的鐘表醫生 專訪國家級鐘錶維修大師陳強達
    &nbsp&nbsp&nbsp&nbsp鐘錶匠被喻為修補時間縫隙的人,修復鐘錶是怎樣一件事?考究,單調,用眼過度,甚至連喘氣都不能太大;這是一份需要傾注耐心、毅力和摯愛,才能從事一生的職業,陳強達專注、堅守了三十多年,用他精湛的技術,使難以計數的鐘表「重生」。
  • 跟著鐘錶去旅行|瑞士汝山谷何以成為「鐘錶谷」
    汝山谷還有別名為雙子谷、鐘錶谷。瑞士以鐘錶出名,這座山谷則更是瑞士鐘錶業的發祥地。因高海拔而造成的漫長寒冬,這裡時常會因大雪封山而與世隔絕數月,當地人便倚仗著大自然的饋贈發揮了豐富的想像力,潛心鑽研製表技術,在追求極致的工藝中消磨著點滴的時間,並將技藝代代流傳。在綺麗震撼的自然景觀與鐘錶匠的匠人精神的相互輝映下,汝山谷散發著屬於自己的獨特魅力。
  • 三代人的「一路同行」
    (人民鐵道)三代人,不忘初心,信仰築牢鐵路夢。人沒有理想不行,職業沒有信仰不行,時代沒有精神更不行。張家三代人就是精神信仰的堅守者,他們把鐵路信仰聚一身,彰顯著心中有責、敢於擔當的敬業品格。無論是爺爺輩拋頭顱、灑熱血,還是父親輩迎難而上堅守一線,還是新時期孫子輩的勤勤懇懇,他們一家三代把畢生精力都獻給了新中國的鐵路事業,彰顯了張家三代對鐵路的奉獻精神,並以父輩、子輩、孫輩用堅守鐵路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深刻內涵。三代人,檢視初心,堅守本色鐵路人。張家三代人代代傳承,奉獻鐵路,堅以持之以恆、久久為功;守以不為名利、默默付出。
  • 他修鐘錶有「硬功」!韓雲正一家四代人傳承維修鐘錶手藝
    鐘錶是個舶來品,走入中國尋常百姓家不過百十年的歷史,與之相伴的是鐘錶維修行業的興起。在濟南,有這樣一個家族,他們從民國時期就開始從事鐘錶修理,至今已傳承到第四代人。尤其是第三代傳人韓雲正師傅,還保留著一手手工自製零件修鐘錶的「硬功」,這樣的手藝在濟南已經很少了。日前,記者和濟南市檔案館工作人員趕到韓雲正家中,專程對其進行口述歷史採集。
  • 專訪國家級鐘錶維修大師陳強達:修補時間縫隙
    溫州網訊 一盞檯燈下,筒狀的專用放大鏡卡緊眼眶,三隻手指戴好橡膠指套,在拆下的鐘表機芯反覆琢磨研究,這是鐘錶大師陳強達最習慣也最享受的狀態。  鐘錶匠被喻為修補時間縫隙的人,修復鐘錶是怎樣一件事?考究,單調,用眼過度,甚至連喘氣都不能太大;這是一份需要傾注耐心、毅力和摯愛,才能從事一生的職業,陳強達專注、堅守了三十多年,用他精湛的技術,使難以計數的鐘表「重生」。  其執著於精品的精神,使他成為溫州鐘錶業當之無愧的一個招牌,這也是時下被廣泛討論的「工匠精神」傳承的最佳詮釋。
  • 聚焦濟南時間「修補師」,老修表店堅守77年……
    隨著時代的變遷,「四大件」多已退場,修表匠人也早已風光不再。「老梁修表店」就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默默堅守著,祖孫三代守護著這門瀕臨失傳的老手藝。「滴答滴答滴……」老梁修表店老梁修表店存在於這個城市77年了,開在濟南新世界商城一樓,掀開門帘,各式各樣的表掛滿這個不足15平米的店鋪,場面甚是壯觀。56歲的梁秋亭是這家修表店創始人「老梁」的女兒,她和丈夫陶良一起,經營這家店已近30年。
  • 致敬匠人精神——觀《我在故宮修文物》有感
    他們修的是淹沒在塵埃裡的那些人和事,讓現在人感知,讓後來人瞻仰,這就是他們使命,當塵封的文物重新煥發奪目光彩之時,不應忘記那些平凡而偉大的匠人所為之付出的艱辛。一群在故宮修文物的人,日子是什麼樣的?紀錄片中修鐘錶的王師傅,氣質儒雅溫和,帶著徒弟修宮廷鐘錶,看似枯燥,就是一個個零件打磨而已,把小部件一點點修復到原位,全是精細活兒。
  • 在「警界奧斯卡」上,舟山公安和香港警察攜手「走上紅毯」……
    《「疫」然出徵》獲得2020年度優秀MV在本次盛會上,舟山公安短視頻《「疫」然出徵》與反映了香港警察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繁榮和穩定作出重大貢獻,尤其在過去一年面對種種挑戰,仍然不忘初心,堅定不移,忠誠勇毅,捍衛香港的主題曲
  • 誰說中國沒有「匠人精神」?一代人只能幹一代人的事,他們卻幹了三代
    用項德勝的話講,錘墨又髒又黑又累,「找個老婆都難」,必須想方設法去做墨模,而這個環節恰好是最具技術含量,也是最難的。 墨模雕刻的難度在於,不僅要學會繪畫和刀法技藝,具備對題材的領悟水平和對木質的駕馭能力,還在於,它不是正面雕,是反雕。 難就意味著門檻高,願意堅持學習的人就少。
  • 新華社關注東家APP「傳家節」,聚焦匠人與匠N代
    據悉,「傳家節」自2016年開始舉辦,是東家APP平臺專為手藝人和傳統文化愛好者們打造的節日,到今年已是第5個年頭。  今年的「傳家節」活動新增設了「登場了!大師」、年度TOP匠人、玉龍獎線上分會場等多個活動。據東家總裁孟文博介紹,「登場了!大師」是今年「傳家節」特意打造的驚喜活動。在東家APP平臺,聚集著全國各地1萬多位如這般堅守傳統的手藝人。
  • 匠人這東西 在中國已經被玩壞了?
    前一陣子我看理想國的新書《樹之生命木之心》,記錄了日本三代宮殿木匠技藝傳承的故事與他們的感悟心得,收到很多好評。我們願意稱他們為真正的匠人,一輩子只做一件事,但把這件事做到極致。在現當代,歐洲諸族中,瑞士人以「死磕」聞名。「死磕」使他們獲得了中立國的地位,再加上死板的保密制度,他們的銀行業得以聞名世界。
  • 探村金華永康|舟山二村,舊祠中西合璧,街樓深藏故事
    浙江金華,永康,舟山二村。位於永康市南部舟山鎮,村落歷史悠久,古風悠悠,散步期間如若穿越了時光。古村落裡,至今仍保留著上百幢清末至民國初的古建築群,其中80多幢古建築有歷史記載。舟山二村的騎街樓頗具特色。村落人家在二樓建一個廊道聯通街道兩邊的房子,以方便互通。這裡騎街樓規模宏大,在魚池街上聯成一排。整條街竟然都是相通。無論從哪一戶人家上樓,都可以在整條街上暢通無阻。古老的建築,讓這裡的村民們緊緊聯繫在了一起。騎街樓也屬於舟山二村先祖為了抵禦土匪入侵,保衛家園,建造的整體屬於村落防禦體系的一環。
  • 孔雀63周年慶 | 何謂匠人?
    當時,瑞士的生產模式和加工模式雖比國內先進許多,但是我認為中國人的工作能力不比他們差,只不過生產設備比不過他們。我在當時就十分肯定,有設備的情況下,我可以超過瑞士工人研究的成果。當時瑞士零部件的不同工序一致性還達不到50%,所以瑞士專家親自實驗,發現我們已經達到100萬模具都一樣的情況時,他們無不感到驚訝,驚嘆不已。這就好比,我們用「白菜價」製造出了一個「天價的」產品,從模具製造到維修方面,我們都已經達到了瑞士水平。
  • 瑞士因特拉肯奇士霍夫鐘錶店Kirchhofer
    在因特拉肯主街上的旗艦店和兩家高級鐘錶店內,可以看到全瑞士出產的數百個品牌的各款手錶,其中不少是限量甚至獨一無二的。  於爾格·奇士霍夫(Jurg Kirchhofer)是家族的第二代繼承人。「這家店1945年由我父親創建,一開始是純粹賣鐘錶的,現在也賣各種瑞士的旅遊紀念品。」
  • 13分鐘拆下名表近百個零件 鐘錶匠人這一手精細活絕了
    一隻機械手錶的機芯就有200多個細小零部件,最小的零部件一個毫米都不到,維修、拆裝手錶可是一項技術活。4月13日,在第五屆「紫金獎」文創展「發現老字號」活動上,蘇州餘昌鐘錶眼鏡行的高級鐘錶技師田亮現場拆裝勞力士表,這一手精湛的絕活讓人驚嘆。
  • 藏匿在當塗竹巷裡的裁縫店,30年堅守著最初的匠人信仰!
    藏匿在當塗竹巷裡的裁縫店,30年堅守著最初的匠人信仰!裁縫店在裁縫師傅那一針一線讓衣服煥發起新的活力甚至很多家裡都自備老縫紉機自給自足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大家都是習慣淘寶買買買「裁縫」這個行當不知什麼時候開始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很難再找到他們的身影
  • 他把歲月藏在了修好的鐘表裡
    韋華老師傅今年84歲,在馬來西亞雪蘭莪州巴生的鬱昌表行修理鐘錶。韋師傅出生於馬來西亞彭亨州。他的父母早年間從中國廣西輾轉來到馬來西亞。上世紀50年代中期,出於興趣,韋師傅開始學習維修鐘錶,從此便與鐘錶結伴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