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精神暴力

2021-02-28 海外文摘雜誌社

言語暴力

侮辱、嘲諷和言語騷擾他人都屬於精神暴力,這種行為會對受害者造成無法彌補的心理創傷,需要我們所有人警惕!

在你的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他們對你的失敗幸災樂禍,時不時地羞辱你,還會讓你感覺自己永遠是錯的……如果你的身邊有這種人,那你可要小心了!因為你很有可能遭受到了精神暴力,你們之間的這段關係可能會對你的身心健康造成傷害。

精神暴力無處不在

西班牙《世界報》的女記者尤蘭達·帕斯卡爾常年受到她前夫的言語騷擾。去年11月,她在地下車庫停好車準備回家之時,在車庫潛伏許久的前夫突然持刀出現,在她身上連捅數刀後將其殺害。但在此事發生之前,她的前夫沒有過任何犯罪記錄,甚至沒有過任何的暴力傾向。在尤蘭達曾經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她寫過這麼一段話:在一段親密關係中,我們務必要對那些侮辱性的字眼保持警惕,比如當對方用「蠢」來形容我們的時候;我們也一定要對那些輕蔑的話語保持警惕,比如當對方說出「你知道什麼」或者「你根本什麼都不是」這樣帶有鄙夷的句子時,因為這些都屬於言語上的暴力行為,是一種變相的精神暴力,而在親密關係中一旦出現了精神暴力,那離開始身體虐待也就不遠了。

精神暴力不止發生在兩性關係間,也有可能發生在校園中。就在去年10月,西班牙馬略卡島的一名8歲女孩就因受到嚴重的校園暴力而被送至醫院治療,據悉,這名女孩起初是因為熱衷於踢足球才遭到了其他女孩的孤立,起初她們只是叫她「假小子」並在學校裡排擠她,但很快這種精神上的暴力行為就發展成為了校園霸凌,最終釀成了一樁校園悲劇。

其實,精神暴力行為無處不在,即使是親生父母,也有可能在無意中對孩子施行精神暴力。西班牙瓦倫西亞的法庭就曾審理過一件案子,一位父親因為經常嘲諷其12歲的女兒體型過胖,並在其生日聚會上當眾嘲笑她的失讀症而被判刑。

冷暴力

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顯示,全世界有35%左右的女性都受到過精神或身體上的暴力,有10%左右的小學生和中學生都受到過校園霸凌。法國心理學家瑪麗·弗朗斯·伊利戈楊是最早開始關注精神暴力的專家之一,在對臨床案例的研究中她發現,精神施暴者慣用的做法是首先掌握被害者的弱點,然後慢慢地對他們開始洗腦,引導他們自我懷疑,使他們變得越來越不自信,最後導致心理防禦徹底崩潰。

1999年,伊利戈楊出版了一本書叫做《冷暴力》,其中所謂的「冷暴力」就是長期以隱而不顯的精神虐待或惡意操控貶損和打擊他人,奪取其自尊,使其身心受創的行為,這種冷暴力可能發生在戀愛、婚姻、家庭、職場和社交關係當中。

伊利戈楊表示,冷暴力是「對靈魂的實質謀殺」。儘管精神暴力看似不會流血且沒有痕跡,不像身體虐待那般明顯,但它們的暴力程度卻是不相上下的,而且精神暴力行為可能還更為普遍。因為精神暴力幾乎是無形的,不太容易取證,加上周圍環境對這種暴力行為往往默不作聲,就會讓受害者的處境更加孤立無援。

不容忽視的校園暴力

所謂的校園暴力其實不一定是肢體上的暴力行為,也可能是通過排擠、孤立和嘲笑等行為所施加的精神暴力。下圖就是一位校園暴力受害者的母親,她手上拿著的是她年僅11歲兒子的遺書,她的孩子因為不堪忍受校園暴力,選擇了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

就像1944年上映的電影《煤氣燈下》中所描繪的那段情節,由英格麗·褒曼飾演的美麗少女在婚後時常感到不安和害怕,她總是聽到奇怪的聲響,東西經常莫名其妙地消失後又出現,尤其是每到夜晚,房中的煤氣燈就會忽明忽暗,但她的丈夫卻不斷地暗示是她精神出了問題,並對她施加心理冷暴力,在這樣壓抑的環境下她的精神終於開始崩潰。但事實上,這一切都是她丈夫的陰謀,他正是通過不斷的心理暗示和威脅才將妻子逼入絕境。儘管這部電影已經上映了半個多世紀,但其中展示的家庭精神暴力問題並未過時。

披著羊皮的狼

精神暴力的施暴者往往都有很強的控制欲,他們希望對方按照他們的指令來生活,這其中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對其進行信息封鎖和關係封鎖,即限制對方的活動和交際自由,逐步讓對方喪失獨立性,讓對方變得越來越不信任自身的感受,然後施暴者再通過適度的威脅來樹立自己的權威,直至對方最終無力逃出施暴者的魔掌。

精神暴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長達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裡逐步形成的。精神施暴者也不會一開始就暴露出他可怕的一面,他甚至會先表現得比其他人都體貼,就像電影《煤氣燈下》裡的丈夫,看似是一位英俊文雅、衣冠楚楚的完美丈夫,但其實就是一隻披著羊皮的狼。

這些施暴者在生活中究竟是什麼樣的人?他們又有什麼共同的特質?伊利戈楊發現,這些精神暴力的施暴者往往也都是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他們需要通過經常性地貶低、羞辱他人來滿足膨脹的自我意識,這正是典型的自戀型人格障礙的病理症狀。同時,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很擅長偽裝自己,從外表根本看不出他們有任何異樣,在戀愛關係中,他們可以是最溫柔浪漫的伴侶,在親子關係中,他們可以是最風趣幽默的家長,但其實他們追求的並不是一段互相尊重的平等關係,而是對方無條件的忠心和依賴,他們需要為其膨脹的自我意識找到臣服者和供養者。

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受害者

一般來說,不論在職場還是校園,都是越優秀的人越容易遭到非議和孤立,越膽怯懦弱的人越容易受到欺凌和排擠。但在精神暴力面前,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受害者,說不準我們身上的哪種特質就剛好觸動了施暴者的敏感神經,可能是因為戴眼鏡,可能是因為太胖或者太瘦,可能是因為說話的口音,可能是因為太聰明,也可能僅僅是因為性別……這些都有可能讓我們成為精神暴力中的受害者。

在了解了精神暴力的可怕之處後,可能有人不禁要問:既然如此,那些受害者為什麼不趕緊離開呢?難道他們傻嗎?難道他們是受虐狂嗎?他們為什麼不反抗呢?這其中的原因很複雜。首先,施暴者對受害者的洗腦和控制會將這一切不合理都合理化,然後,就像是溫水煮青蛙,受害者慢慢地失去了辨別和判斷的能力,把自己完全封閉在情感和心理的混亂當中,甚至開始認為自己受到的一切都是自己應得的,於是懷著罪惡感任由對方折磨自己。

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也是讓很多精神暴力受害者放棄反抗和逃離的重要原因之一。「習得性無助」這個詞是1967 年由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的,他當時做了一個經典的實驗,先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對狗進行電擊,狗被關在籠子裡完全無法逃避,在多次實驗後,他又把籠子門打開,但只要蜂音器一響,即使沒有電擊,狗也會出現倒地呻吟和顫抖的症狀,根本就沒有逃出籠門的打算。於是,塞利格曼將這種本可以主動逃避但卻絕望地等待痛苦來臨的情況稱作是「習得性無助」,它是由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布的行為。

親子精神暴力

圖中是一對美國家喻戶曉的「勵志母女」,由於圖右的母親一直對左邊身患重病的女兒不離不棄,所以她們得到了社會的關注和同情。但其實,女兒壓根就沒有患病,是母親為了獲取社會的同情和捐款一直欺騙女兒服用各種藥物,並剃光了她的頭髮,最終發現真相的女兒在2015年夥同男友將母親殘忍地殺害了,事後還在社交網絡上發布狀態稱「那個壞女人終於死了」。


精神暴力施暴者之所以能對受害者洗腦成功,利用的也是受害者產生的習得性無助心理,就像前文提到的電影《煤氣燈下》中的丈夫,他就是通過丟失的手錶、被拿下的畫像和否認妻子的記憶等種種行為,不斷地向妻子傳遞一個信息:你的記憶越來越差了,你總是忘了自己做過什麼事,你出現了幻覺。在這種信息不斷地衝擊下,妻子才開始越來越不信任自己的感受,變得神志恍惚、心力交悴,差點就被送進了瘋人院。

精神暴力應對指南

處理精神暴力問題的關鍵在於受害者而非施暴者,因為施暴者是不可能幡然醒悟的,他們的精神暴力傾向有其一定的歷史根源,可能是因為壓力或應激反應,可能是因為童年受過的創傷或家庭教育的缺失,也可能是因為精神疾病的影響……不過,雖然說精神暴力行為一定有其根源,但這並不能成為任由它存在的理由。

所以,在面對精神暴力時,第一步需要由受害者首先邁出,首先要意識到精神暴力問題的存在,明白自己為何會成為受害者,然後試圖去擺脫對方對自己的控制,限制對方施加更多的暴力傷害,然後才有可能重新和對方建立起一種平等的關係。

這第一步是最難的,即首先要意識到精神暴力問題的存在,因為精神暴力的初始徵兆並不易被察覺,它可能以孤立、嫉妒、誹謗、騷擾、恫嚇、威脅和漠不關心等不同的形式出現。但是請記住,只要你在一段關係中感到有任何的不舒服,那麼這段關係就很有可能出現了問題。及時地向專業的心理醫生諮詢,或者向身邊值得信賴的人尋求幫助都是很明智的選擇,因為這樣做可以建立起你自己的支持網絡,以防施暴者進一步對你施行信息封鎖和關係封鎖。

真真假假

女演員艾梅柏·希爾德曾指控其丈夫約翰尼·德普對她實行了肉體和精神上的暴力行為,對此德普予以否認,但最終希爾德也撤銷了對德普的指控,雙方在庭外和解中達成離婚協議。


如果你按照上述的一切去做了,但是對方的行為還是沒有收斂,那麼及早從這段關係中抽身才是正確的做法。因為正如《冷暴力》的作者,法國心理學家伊利戈楊所說的:「愛的本質應該是理解和接受,真正的愛需要建立在尊重與平等之上,任何以愛的名義做出的打壓和踐踏,都只是愛的謊言罷了。」

心理測試:你有成為精神施暴者的傾向嗎?

1.當有不好的事情發生在你身上時,你的反應會是?

a. 感到非常生氣或沮喪,並認為這一定是別人的錯

b. 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先不去想它

c. 主動承擔起責任,並想辦法採取補救措施

2. 你是否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對的?

a. 確實如此,我做的每件事都有我自己的道理

b. 我大部分時候都是對的

c. 不一定,因為每個人的評判對錯的標準不同

3. 當別人對你的觀點提出異議,你是怎麼想的?

a. 他們簡直是在自找麻煩,我怎麼可能是錯的呢

b. 這要看他們當時的態度好不好,態度好的話我才能聽得進去

c. 我會仔細聆聽他們的觀點,虛心學習

你受到過職場暴力嗎?

如果你的上司經常毫無理由地斥責你,或者總是假裝對你視而不見,那麼不用懷疑,你一定是職場精神暴力的受害者。


4. 當你身邊的人受到了精神暴力,你會如何反應?

a. 我會認為他活該倒黴,蒼蠅不叮無縫的蛋,肯定是他自己哪裡做的不好才會受到如此待遇的

b. 我會覺得無所謂,畢竟這種事的發生也不是我可以控制的

c. 我會同情他的遭遇,並想要去為他做些什麼

5. 你身邊的社會關係情況如何?

a. 我在所有的關係中都佔據主導地位,我很會贏取別人的信任

b. 我身邊的社會關係都是出於利益才結交的

c. 我身邊有真正的好朋友,當然也有普通朋友和一般的朋友

6. 有時候你會不會覺得自己是個雙面人,對著自己時一副面孔,對著別人時是另一副面孔?

a. 是的,我有時明明內心都已經奔潰到想大喊大叫了,但在人前還是可以保持微笑

b. 看情況,我有時候會這樣

c. 不是,我在人前人後並沒有什麼區別

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精神暴力的受害者,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孩童,曾經受到過的精神暴力都會成為纏繞一個人終身的陰影。


7. 你有沒有當眾取笑他人的經歷?

a. 我經常如此

b. 我有過幾次

c. 從來沒有

8. 當你需要和別人合作完成一項任務時,你會如何反應?

a. 我覺得其他人都沒我能幹,他們純屬是來拖後腿的

b. 我只會把該我做的事情做好,其他人的就不關我事了

c. 我會和對方齊心協力共同完成這項任務

9.當別人的所作所為對你造成傷害,你會如何反應?

a. 我會直接開始咒罵對方

b. 我會用恰當的方式表達我的不滿

c. 我會用和平的方式向對方闡述自己的想法,並開誠布公地和對方交流

10. 當看到別人流淚,你會怎麼想?

a. 哭泣是弱者的行為,我會看不起他這個人

b. 我不會在意,畢竟和我又沒有直接的關係

c. 他一定是遇到了什麼困難,我會很同情這個人

11. 你是如何看待規則的?

a. 我才不管什麼規則,任何規則的制定都應該以我為主

b. 我只遵守符合我利益的規則

c. 只要這個規則對所有人都公平,我就會遵循它

12. 當你發現自己做錯事,你會有負罪感嗎?

a. 不會,我不可能會犯錯,錯肯定都是別人的

b. 有時候會

c. 一定會

精神施暴者往往都是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他們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完全不在乎身邊人的感受。

13. 在爭吵中,你會用言語侮辱、嘲笑、威脅對方,或通過摔東西、掀桌子、砸牆等方式來恫嚇對方嗎?

a. 我總是這樣

b. 我有時會這樣

c. 我從未這樣過

14. 當看到別人取得了成就,你的感受如何?

a. 我會覺得很生氣,巴不得他馬上就倒黴

b. 我不會太在意這些事

c. 我會為他感到驕傲

15. 如果把自己比作森林裡的一種動物,你希望自己是什麼?

a. 獅子,我喜歡成為森林之王,可以向其他動物發號施令的感覺

b. 鬣狗或禿鷲,我喜歡坐享其成的感覺

c. 除了上述的那幾種,成為其他動物我都無所謂

測試結果:

如果你的選擇中a項居多,那你千萬要小心了!你完全具備成為精神施暴者的可能性!如果你再不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並採取相應的措施,那你不止會把自己的生活變成地獄,還會嚴重影響到身邊其他人的生活,你最好及時向專業人士尋求幫助。

如果你的選擇中b項居多,那你還是相對正常的,並且你關注自身的利益居多,在事不關己的問題上比較冷漠。即便如此,你也要謹防成為精神暴力的受害者,因為你的性格可能讓你在這方面毫無準備。

如果你的選擇中c項居多,那麼就要恭喜你了!你一定處於一段健康良好的關係之中,因為你的心中充滿了愛,只有處在互相尊重和平等關係中的人才會像你這樣善良而平和,希望你能永遠這麼幸福地生活。

原文作者:蘿拉·德·裡維拉

[譯自西班牙《真有趣》]

長按二維碼~期待您訂閱

相關焦點

  • 精神暴力
    精神暴力的英文是moral harassment,也就是指,對被害人的精神施加暴力,而使被害人的身心造成傷害的行為。肉體暴力之外的另一種暴力,學名精神暴力,小名"軟暴力"。這種暴力作為武器,代替不寬容的心將憤怒投射到我們身上,它不能夠把我們打得鼻青臉腫,但足以讓我們的心靈受傷。具體的行為有,言語的威脅,汙辱,誹謗中傷,無視,傷害自尊心等。
  • 遭遇精神暴力如何維權
    精神暴力這個詞在現實生活中大家一定不會陌生,許多人不知道什麼是精神暴力,精神暴力的手段有哪些,精神暴力應該怎樣來維權。
  • 精神暴力經濟控制是家庭暴力嗎?聽聽律師的說法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是她在長篇大論,而他只回應「嗯」「哦」  世界上最冷的婚姻  是她沒經濟收入,而他不捨得讓她多花  精神暴力,丈夫的經濟控制,是不是家庭暴力?  聽聽本報讀者律師顧問團律師的說法  當妻子滔滔不絕,而丈夫卻回應「嗯」或「哦」,這是家庭冷暴力嗎?
  • 家庭暴力中的受害者會遭到身體暴力和精神暴力
    這些在家庭暴力中的受害者會遭到身體暴力和精神暴力等多重傷害,伴隨暴力而來的心理創傷就像一個烙印打在每一個被害人身上。家庭暴力法律最新規定根據婚姻法及反家庭暴力法的相關規定,家庭暴力,是指行為人以毆打、捆綁、殘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經常性謾罵、恐嚇等方式,給其他家庭成員的身體、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傷害後果的侵害行為。
  • 精神暴力算不算家庭暴力,遭到家庭暴力怎麼保護自己!?
    雖然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素質的提高,家庭暴力的現象已經越來越少,但是在我們的生活家暴現象依然沒有杜絕。家暴的含義也不再局限於身體上的傷害和毆打。 精神暴力的情形也越來越普遍。據最高法統計,全國約有24.7%的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 ; 婦聯繫統每年受理4到5萬件家暴投訴; 近10%的故意殺人案件涉及家庭暴力。家暴現象依然存在,為遏制家暴現象,國家出臺了《反擊家庭暴力法》,規定了人身保護令制度。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根據上述法規,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如何制止家庭暴力。1、什麼是家庭暴力?
  • 精神暴力納入家暴範疇只是第一步
    作者:王軍榮  日前,一則「廣東將精神暴力納入家暴定義」的消息引發關注。消息稱,廣東組織起草了《廣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辦法(草案)》,其中不但將精神暴力納入家暴範疇,對家暴的範圍更加明確,同時還將目睹家暴行為的未成年人也認定為受害人。
  • 反家暴法擬擴圍:二審稿納入精神暴力,同居發生的暴力也算
    反家暴法擬擴圍:二審稿納入精神暴力,同居發生的暴力也算 澎湃新聞記者 邢丙銀 2015-12-21 10:56 來源:澎湃新聞
  • 比起肉身的暴力傷害,這種精神「家暴」更需要我們警惕
    剛剛過去的11月25日是「國際消除對婦女暴力日」,就在那一天, 一則與暴力相關的新聞震動各大社交媒體:美妝博主宇芽公開了一段自己經歷家暴的視頻短片。據最新消息,宇芽前男友已被行拘20日。男星蔣勁夫家暴女友、韓星具荷拉被男友暴力對待等,這類暴力新聞一直出現在公眾視野。
  • 精神暴力也是家暴,別讓感情操控造成更多悲劇
    在《辦法》中,廣東省走在全國前列,將精神暴力首度納入了家暴的範疇,引發了大量討論,也讓家暴中的精神暴力問題受到了更多關注。平時,我們時常會看到各種反對家暴的呼籲與宣傳,但人們在反對家暴時,關注較多的往往是簡單而直接的肉體暴力,而那些發生在兩性之間的精神暴力,則因其相對隱蔽複雜,長期未能得到社會的充分重視。
  • 精神暴力擬列入家暴範疇!律師給出這樣的建議……
    有數據顯示,家庭暴力以肢體暴力為主,不少家庭暴力還伴隨有精神暴力。而精神暴力則因為相對隱蔽複雜,長期未能得到社會的充分重視。近日,廣東組織起草了《廣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辦法(草案)》其中,將精神暴力納入家暴範疇,有律師認為此舉細化了家暴法的內容。
  • 【非暴力溝通】褪去精神暴力,傾聽讓愛流動
    【非暴力溝通】褪去精神暴力,傾聽讓愛流動 2020-12-16 18: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因家庭暴力導致離婚的,精神損害賠償的標準怎麼確定?
    法律知識要點:實施家庭暴力是法定的離婚理由之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三十二條第三款第二項的規定,一旦有證據證明一方實施家庭暴力的,法院在調解無效的情況下,視為雙方的感情確已破裂,依法應當判決準予雙方離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四十六條第三項的規定,因實施家庭暴力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還可以請求離婚損害賠償,包括物質損害賠償和精神損害賠償。
  • 一方以愛的名義施暴和精神控制構成家庭暴力
    典型意義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第二條的規定,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員之間以毆打、捆綁、殘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經常性謾罵、恐嚇等方式實施的身體、精神等侵害行為。本案中,被上訴人與上訴人在共同生活中多次發生打架糾紛。分居後,上訴人的行為客觀上造成了被上訴人的精神恐懼,符合家庭暴力特徵。
  • 《反家暴法》今起實施 精神暴力被納入 情侶同居也受約束
    新法亮點  1  精神暴力被納入家暴範疇  「家庭成員之間以毆打、捆綁、殘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經常性謾罵、恐嚇等方式實施的身體、精神等侵害行為均屬家庭暴力」。《反家暴法》明確提出,「恐嚇、謾罵」等精神侵害行為,已經被正式納入家暴範疇,並以法律形式加以明確。
  • 張培萌髮長文回應家暴 律師提醒:「別忽視家庭精神暴力」
    封面新聞記者 閆雯雯11月25日是聯合國確立的「國際消除對婦女暴力日」,也被稱作「國際消除家庭暴力日」。在11月21日,體育節目主持人、女主播漠寒在自己的微博上響應意甲聯賽的號召,有反對暴力侵害女性的行為,向暴力亮紅牌。
  • 精神暴力能判離嗎?
    法院為保護家庭暴力受害人的權益,兩次均駁回了劉某的離婚訴訟請求。第三次訴訟中,法院經審理最終認為,雖然李某不同意離婚,但夫妻感情確已破裂,應當判決離婚。在共同財產上的分配上本著照顧女方利益的原則,女方分得60%的財產。
  • 精神分裂症前兆,當你出現這些表現就要警惕了!
    精神分裂症前兆,當你出現這些表現就要警惕了!當人們的內心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心理壓力過大甚至是親人離世的時候,很可能都會導致患上精神分裂症。這種精神疾病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影響非常嚴重,所以當出現疾病前兆的時候就應該及時到醫院診治。   精神分裂症前兆,當你出現這些表現就要警惕了!
  • 警惕你身邊的「安嘉和」!專家教你如何識別有家暴傾向的人
    警惕你身邊的「安嘉和」!施暴者無論是丈夫、妻子、子女還是兄弟姐妹,都屬於家庭暴力。對此,彭凱平教授指出,在家庭暴力中,所有施暴者一定會有情緒操縱,一是使對方憤怒,二是使對方恐懼。家暴中還常有「以愛之名」的精神控制,彭凱平教授介紹,這就是心理學上的「煤氣燈效應」,施暴者常常利用示弱示愛來操縱對方的心理和行為——讓受害者產生自我懷疑。
  • 警惕「毒」動畫!動畫故事沾血腥氣息 小豬佩奇變暴力兒童
    警惕「毒」動畫!動畫故事沾血腥氣息 小豬佩奇變暴力兒童 原標題: 《小豬佩奇》、《天線寶寶》、《米老鼠和唐老鴨》,妙趣橫生的動畫片是很多人美好的童年記憶。
  • 家庭暴力能判刑嗎,家庭暴力怎麼判刑?
    家庭成員之間是友好相處的,但是有的人可能有家庭暴力傾向,會對家庭成員實施家庭暴力,這是一種違法行為,如果造成受害人輕傷以上的,可能構成刑事犯罪,需要承擔刑事責任。那麼,家庭暴力有什麼判刑標準嗎?李思文律師補充:家庭暴力直接作用於受害者身體,使受害者身體上或精神上感到痛苦,損害其身體健康和人格尊嚴。家庭暴力發生於有血緣、婚姻、收養關係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員間,如丈夫對妻子、父母對子女、成年子女對父母等,婦女和兒童是家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有些中老年人、男性和殘疾人也會成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