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肉身的暴力傷害,這種精神「家暴」更需要我們警惕

2021-01-15 路上讀書

剛剛過去的11月25日是「國際消除對婦女暴力日」,就在那一天, 一則與暴力相關的新聞震動各大社交媒體:美妝博主宇芽公開了一段自己經歷家暴的視頻短片。

據最新消息,宇芽前男友已被行拘20日。

男星蔣勁夫家暴女友、韓星具荷拉被男友暴力對待等,這類暴力新聞一直出現在公眾視野。有統計顯示,世界上每三位女性就有一人遭受過性別暴力,而根據全國婦聯的數據,在中國2.7億個家庭裡,約有30%的已婚女性曾遭受家庭暴力。

家暴只有0次與無數次的區別。當你發生這樣的遭遇時,請不要容忍,停止這場以愛之名的傷害。

相比身體上的暴力傷害,情感勒索這種精神暴力,幾乎每一個人都經歷過。

「我為你做了那麼多,你怎麼能這麼自私?」「你要是在乎我,你就得聽我的!」這些話聽上去是不是有點耳熟?如果你曾經因為類似的話覺得心裡很困惑,感情上很受傷,卻為了維持跟對方的關係,選擇讓步和妥協,其實你已經陷入了一場情感勒索。

更糟糕的是,跟你越是親密、越了解你的人,就越是清楚你的弱點,越容易把你緊緊綁住。在一次次以愛為名的操控遊戲中,沒有人是贏家,雙方都被困在勒索和屈服的惡性循環之中,關係中存在的問題還是無法解決。

今天想給大家分享的書就是《情感勒索》,讓你儘早看清困境,逃離情感漩渦,而不是越陷越深。

1. 構成情感勒索的六個要素

對於情感勒索來說,直截了當進行威脅的情況其實比較少見,它更多時候往往是微妙而複雜的。那麼,如何才能判斷一段關係是不是存在情感勒索呢?本書作者認為,情感勒索具有共性,大都會經歷下面六個階段,分別是要求、抗拒、施壓、威脅、屈服和重複。

我們就以書中的一對情侶為例,來看看情緒勒索的表現。

吉姆和海倫約會剛滿一年,他提出想跟海倫搬到一起住,他說反正自經常在海倫家,而且很多東西也已經在她這兒,搬家很方便。聽上去,吉姆好像是在和海倫商量,但其實他早就打定了主意。

面對吉姆的要求,海倫很不情願,她不想讓他們的關係進展那麼快,還是希望各自有屬於自己的空間。於是她直接表達了抗拒,告訴吉姆:「不行。」也就是說,吉姆的願望落空了。

眼看沒有達到目的,吉姆採取下一步行動:施加壓力。他開始對海倫說教,「如果我們彼此相愛,就應該分享生活,你為什麼要那麼自私呢?難道你對我的愛還沒到想跟我朝夕相處的程度嗎?」可是,不管吉姆怎麼施壓,海倫依舊沒有答應他的要求。

在遭到連續拒絕以後,吉姆進入了情感勒索的第四個階段:威脅。他開始以承諾和幸福相威脅,告訴海倫,如果她不願意跟自己的關係更進一步,那還不如分道揚鑣。

因為不想失去吉姆,海倫開始屈服。她努力勸說自己,或許應該讓吉姆搬過來,或許不該拒絕吉姆,讓他傷心難過。兩三個月之後,儘管海倫心裡還是有顧慮,但她選擇停止抵抗,讓吉姆住了進來。

海倫讓步之後,情感勒索的戲碼到這裡就結束了嗎?還沒有。既然吉姆知道自己可以利用海倫的心軟和內疚來達到目的,他就會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這些伎倆。而海倫也覺得,向吉姆妥協能迅速減輕自己的心理負擔。最後,這種施壓和屈服的關係模式就會固定下來。這也是情感勒索的最後一階段——重複。

所以你看,勒索者無視拒絕、步步緊逼,被勒索者心軟意活、屈服讓步,再加上時間的強化,讓人們無法逃脫情緒勒索。想要真正跳出情緒勒索的泥潭,我們必須了解雙方的特徵和心理。

2. 情感勒索者的四大手段

情感勒索的形式和表現變幻無窮,但是背後的手段卻如出一轍。本書作者給我們總結了情感勒索者常用的四種手段:

第一種,角色塑造。說白了就是把自己塑造成「好人」,把對方塑造成「壞人」。情感勒索者一邊給自己戴上道德高尚的光環,塑造正面良好的形象,一邊貶低和抹黑別人,質疑對方的人品和動機。勒索者強行給我們貼上的標籤,可能跟你對自己的認識相差甚遠,結果你就會開始自我懷疑,更有可能妥協。

第二種手段叫「歸於病態」。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勒索者會讓你覺得,你之所以拒絕他的要求,是因為你有問題、不正常,你心理扭曲或者神經質。比如在愛情關係當中,一方跟另一方過分索取關注和承諾,如果沒有如願以償,就會質疑對方「你到底懂不懂什麼是愛?」為了證明自己懂得愛也值得愛,另一方就會屈服。

在前面兩種手段中,勒索者都會故意詆毀對方,讓他們對自己的價值觀產生懷疑。當然,如果一個人的力量有限,勒索者還會找其他人幫忙。這就是第三種手段:尋找同盟。他們往往會聯合親朋好友一起向被勒索者施壓,讓你覺得寡不敵眾,敗下陣來。如果親友的話分量不夠,他們還會藉助權威人士的意見支持自己的立場,比如「我的治療師都說你不應該這樣。」

情感勒索者的最後一種常見手段是反面對比,也就是找一個完美榜樣跟你作對比。我們平時調侃的「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老公」或者「別人公司的員工」,其實都屬於這種情況。反面的對比會讓你覺得自己不夠好,感到焦慮和內疚,想要達到勒索者的要求。

一般來說,情感勒索者不會只用一種手段,而是把幾種手段綜合起來使用,直到達成目的。就算你一開始再怎麼態度堅定地拒絕,在各種手段的威逼利誘之下,也會很快迷失自我,最終屈從勒索者的要求。

3. 被勒索者的三大心理弱點

情感勒索者之所以能達到目的,除了他們主動威逼利誘以外,被勒索者的一些心理特徵和對壓力的反應,也會給勒索創造條件。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特別脆弱敏感的地方,積蓄著以往的仇恨、內疚、不安,隱藏著最私密的記憶和心事。這些敏感點一旦被觸及,就很容易讓我們變得軟弱無力、任人擺布。本書作者把這些情感富集的地方比喻成「快捷鍵」,輕輕一按,就能達到目的。

那麼,有哪些容易被情感勒索者利用「快捷鍵」呢?主要有下面三個:

第一是恐懼。我們恐懼什麼?其實答案有很多,你可能擔心拒絕對方的要求,會招來憤怒、厭惡甚至是拋棄。為了獲得對方的認同和喜愛,你會努力向對方證明自己,在這個過程中,不知不覺放棄自己的立場,做出讓步。

第二是責任。社會角色賦予了我們各種責任,比如父母要撫養子女,子女要贍養父母,員工要完成工作,老闆要承擔風險等等。責任感原本是好事,它會幫我們建立良好的道德和倫理基礎,然而太強的責任感,會讓我們把什麼事都往自己身上攬,擔負起原本不屬於我們的責任。

在希臘神話中,有一個叫阿特拉斯的擎天巨神,他把整個世界都扛在自己肩上。在現實生活裡,有些人覺得自己要為所有人負責,而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最後,這就是所謂的「阿特拉斯綜合症」。可以想像,這樣的人很容易被有心之人利用,甚至讓你覺得你欠他,所以有義務滿足他的要求。

最後是內疚。適當的內疚可以規範我們的行為,防止我們違背重要的規範和原則,好比傷害別人、違反法律,都會引發內疚感。可是,跟剛才說的責任感太強一樣,內疚也會超出合理範圍,帶來過度的自責。

利用這一點,情感勒索者就可以製造假象,讓我們覺得他們遭受的傷害和痛苦都和我們有關,是我們造成了他們現在的處境。其實所謂的「道德綁架」就屬於這種,利用看似正義的標準去要求別人,比如他們會說,「你這麼有錢,為什麼不多捐一點?」如果你是富有同情心或者容易自我懷疑的人,就更容易受到勒索者的操控。

4. 走出情感勒索的陰影

看完上面的內容,你可能意識到,自己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某種形式的情感勒索。也許你已經默默在心裡下定決心:是時候改變了!那麼,怎樣才能終止情感勒索的惡性循環呢?本書作者給我們介紹了下面一些技巧:

第一步是停下來,也就是說面對別人的要求,先不要做出任何反應,而是給自己留出充分思考的時間。你可以跟對方說,「這個決定對我來說太重要了,我需要時間好好想一想。」如果對方不同意,開始對你施加壓力,一定要反覆重申自己的立場,堅定地告訴他「我不想現在就做出決定。」總之就是不能退縮。

要做出這樣的改變並不容易,一開始你可能會覺得壓力增大、充滿不安。這時候,我們可以採取「逃離現場」的辦法。比如一旦感覺自己想要妥協,就找理由暫時離開,比如說「我要喝點水」或者「我要去一下洗手間」。只要跟勒索者拉開一定距離,我們的頭腦就能冷靜下來。

在給自己創造空間之後,就可以進入第二步:用旁觀者的角度觀察,審視自己的處境。我們可以考慮下面一系列問題,把答案寫下來進行分析。

首先,想想勒索者的要求,他想要的是什麼?他是怎麼提出的,是友好溫柔,還是充滿威脅?在你沒有馬上同意的時候,對方有什麼反應呢?

接著,問問你自己在想什麼,把頭腦裡反覆出現的想法寫出來,因為它們往往能代表你的慣性思維,比如「如果我先考慮自己,別人就會覺得我很自私。」或者「愛一個人就要讓他高興。」寫完之後,仔細考慮這些信念是否合理,只有認清自己的想法和觀念,才能開始跟自己和解。

最後,回憶一下在過去被情感勒索的時候,勒索者的哪些行為最容易讓你做出妥協,這些恰恰就是觸發你情感「快捷鍵」的導火索,比如大吼大叫、摔門而出、沉默不語。面對這些行為,你有什麼感覺呢,是憤怒、不安,還是憎恨、失望?

經過這樣一輪觀察,我們就能把勒索者的要求、行為和我們的反應聯繫起來,認清情感勒索「要求-施壓-屈服」的全過程。當然了,認清事實還不夠,我們必須採取行動才能打破情感勒索。大家不妨參考本書作者提供的下面幾種策略:

第一種策略叫非防禦性交流。我們已經知道,勒索者會利用威脅、指責等等攻擊性的方式讓我們就範,如果你急於辯解和反駁,就會進一步激起對方的情緒,火上澆油。如果反過來,用非防禦性的交流化解針鋒相對的狀態,勒索者就會失去情緒的武器。比如你可以說「我理解你看問題的方式」或者「喊叫是解決不了問題的,等你更冷靜的時候,我們再談吧。」

第二種策略是「化敵為友」,向勒索者尋求幫助。大家也許會覺得不可思議,想要操控我們的人,怎麼會反過來幫助我們呢?事實證明,如果對方參與了你的決策過程,他也會更願意站在你的角度幫你解決問題。比如你可以問對方,「你能幫我弄明白你為什麼這麼生氣嗎?」「你覺得我們怎麼做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這個策略的神奇之處在於,它能把敵對緊張的雙方,轉化為共同解決問題的盟友,勒索交易也就隨之解除。

第三個策略:「以物易物」,雙方同時讓步。在情感勒索中,往往是對方進一步,我們退一步,但在正常的關係中,雙方都應該做出妥協。如果你堅定表達了立場,也試著跟對方商量解決問題的辦法,並且帶頭做出讓步,而對方依然不肯退讓,那你就要重新考慮是否有必要繼續這段關係了。

在對抗情感勒索的過程中,我們會慢慢明白,當別人以情感作為威脅的時候,你不只有屈服這一種選擇,通過嘗試發現其他選項,你會感覺越來越有力量。在成功擺脫情感勒索之後,曾經的困惑和自責會被自尊自信所取代,讓你找回平衡而完整的自我。

編輯|涼山

排版|涼山

路上讀書:全球名校博士30分鐘精讀一本好書。

相關焦點

  • 精神暴力納入家暴範疇只是第一步
    作者:王軍榮  日前,一則「廣東將精神暴力納入家暴定義」的消息引發關注。消息稱,廣東組織起草了《廣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辦法(草案)》,其中不但將精神暴力納入家暴範疇,對家暴的範圍更加明確,同時還將目睹家暴行為的未成年人也認定為受害人。
  • 警惕精神暴力
    ,需要我們所有人警惕!在你的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他們對你的失敗幸災樂禍,時不時地羞辱你,還會讓你感覺自己永遠是錯的……如果你的身邊有這種人,那你可要小心了!因為你很有可能遭受到了精神暴力,你們之間的這段關係可能會對你的身心健康造成傷害。
  • 精神暴力也是家暴,別讓感情操控造成更多悲劇
    在《辦法》中,廣東省走在全國前列,將精神暴力首度納入了家暴的範疇,引發了大量討論,也讓家暴中的精神暴力問題受到了更多關注。平時,我們時常會看到各種反對家暴的呼籲與宣傳,但人們在反對家暴時,關注較多的往往是簡單而直接的肉體暴力,而那些發生在兩性之間的精神暴力,則因其相對隱蔽複雜,長期未能得到社會的充分重視。
  • 張培萌髮長文回應家暴 律師提醒:「別忽視家庭精神暴力」
    近年來,關於明星涉及家暴的問題屢屢見諸報端,賈靜雯與前夫之間就曾經傳出過家暴的問題,而國外明星中約翰尼·德普與艾梅柏·希爾德之間因為家暴所引發的離婚大戰至今尚未結束。如今,人們對於家庭暴力越來越重視,但仍有很多人即便是遭受了家庭暴力卻仍舊不自知。封面新聞採訪了四川英濟律師事務所的胡音律師,為大家解讀何謂家暴,以及遭遇了家暴的處理方式。
  • 警惕你身邊的「安嘉和」!專家教你如何識別有家暴傾向的人
    如何識別有家暴傾向的人?遭到傷害時如何報警最有效?有些人婚前婚後會性情大變,婚前溫文爾雅,婚後可能會大打出手,沒有社會經驗的年輕人如何識別這種偽裝呢?彭凱平教授指出了這種人的三類問題:控制欲特別強。家暴的人都是有控制欲的,希望控制對方的行為、甚至生活,如果一個人總說:你必須這樣,我要求你這樣,你不得不這樣等類似的話,這個人肯定是有非常強烈的控制欲。
  • 精神暴力擬列入家暴範疇!律師給出這樣的建議……
    ,深圳一警察因家暴妻子被拘等新聞事件接連發生,讓家庭暴力這個名詞,再次引發了公眾的關注。有數據顯示,家庭暴力以肢體暴力為主,不少家庭暴力還伴隨有精神暴力。而精神暴力則因為相對隱蔽複雜,長期未能得到社會的充分重視。
  • 近15%離婚糾紛是因家暴,精神家暴應引起足夠重視
    家庭暴力離你我遠嗎?被家暴者一定是女性嗎? 在家庭暴力中,除了常見的肢體暴力,還有精神暴力、語言暴力等。受害的家庭成員中,不僅有女性,更有老人和孩子。這些家暴形式給受害人帶來了巨大的身體和心理上的創傷,也直接摧毀了美好婚姻、美滿家庭的基礎。
  • 精神暴力算不算家庭暴力,遭到家庭暴力怎麼保護自己!?
    雖然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素質的提高,家庭暴力的現象已經越來越少,但是在我們的生活家暴現象依然沒有杜絕。家暴的含義也不再局限於身體上的傷害和毆打。 精神暴力的情形也越來越普遍。據最高法統計,全國約有24.7%的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 ; 婦聯繫統每年受理4到5萬件家暴投訴; 近10%的故意殺人案件涉及家庭暴力。家暴現象依然存在,為遏制家暴現象,國家出臺了《反擊家庭暴力法》,規定了人身保護令制度。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根據上述法規,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如何制止家庭暴力。1、什麼是家庭暴力?
  • 暴力不僅是對肉體上的傷害,還包括語言傷害
    語言也是施暴的手段之一,並且更隱蔽,不容易被鑑定,專業術語叫「語言暴力」。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一個詞可能會頻繁聽到:家庭暴力,就是大家口中的家暴。2019年鬧得眾人皆知的恐怕非「宇芽家暴事件「莫屬了,最終以相關部門介入收場。
  • 精神暴力經濟控制是家庭暴力嗎?聽聽律師的說法
    有關專家建議  將經濟控制列入家暴  解答:《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一條明確規定,婚姻法中所稱的「家庭暴力」,是指行為人以毆打、捆綁、殘害、強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給其家庭成員的身體、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傷害後果的行為。
  • 逃離不得原諒不得:家暴不僅僅是性別暴力,亦是社會暴力
    在Kim微博的評論區裡,這種對受害者的質疑登峰造極,甚至有人公開攻擊Kim「故意找打」或是「性格缺陷本質懦弱」。我們要問的是,為什麼被家暴者總是被牢牢地鎖定在充滿暴力的親密關係中,而不願或不能逃離?這是她的錯嗎?女性為何原諒?
  • 遭遇精神暴力如何維權
    精神暴力這個詞在現實生活中大家一定不會陌生,許多人不知道什麼是精神暴力,精神暴力的手段有哪些,精神暴力應該怎樣來維權。
  • 【反家暴法宣傳】家庭暴力零容忍,反對家暴有辦法!
    每個人都可以伸出援手 曾幾何時,家暴似乎離我們很遠 但不知在什麼時候 家暴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裡 有一個普遍的真理適用於所有的國家和社區,那就是:對婦女的暴力行為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接受
  • 著名網紅宇芽被家暴,家暴何時休?我們又該怎麼辦
    家暴,顧名思義家庭暴力簡稱家暴,是指發生在家庭成員之間的,以毆打、捆綁、禁閉、殘害或者其它手段對家庭成員從身體、心理、性等方面進行傷害和摧殘的行為。家庭暴力直接作用於受害者身體,使受害者身體上或心理上感到痛苦,損害其身體健康和人格尊嚴。家庭暴力發生於有血緣、婚姻、收養關係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員間。
  • 家庭暴力中的受害者會遭到身體暴力和精神暴力
    最近以來,在演員蔣勁夫家暴的日本女友中浦悠花的新聞在社交媒體上鬧得沸沸揚揚。「家庭暴力」這個詞再次出現在公眾視野面前。人們反覆地討論「家暴」,卻很難理解家暴離我們有多近。據據統計,全國2.7億個家庭中,平均每7.4秒就會有一位女性受到丈夫毆打。
  • 家暴總在上演,該不該增設「家庭暴力罪」?
    家暴,這個詞似乎從未離我們遠去。關於家暴,這些問題你知道嗎?家庭暴力並非只有肢體暴力我國法律對於「家庭暴力」一詞的定義,最早出現在2011年公布的《婚姻法解釋(一)》中。家庭暴力是指「行為人以毆打、捆綁、殘害、強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給其家庭成員的身體、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傷害後果的行為」。
  • 警惕!這些行為,說明TA有家暴傾向
    電視劇播出後讓更多人了解家庭暴力電視劇《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中,馮遠徵飾演的男主角安嘉和對妻子梅湘南的暴行,給不少人留下了童年陰影,也讓更多的人意識到,自己或身邊人正經歷著家庭暴力。電視劇播出後,一些家暴受害者勇敢地站了出來。
  • 《信條》:一切家暴 都是犯罪
    多數時候,安德烈不會直接傷害妻子凱特,而是利用自己的權勢,選擇傷害一切與凱特有過接觸的異性,間接的在凱特心裡蒙上一層揮之不去的陰影。這種相處方式,其實就類似《不要和陌生人說話》裡馮遠徵對梅婷的精神控制,不允許梅婷和其他男人有正常交往,連說句話都不可以。
  • 家暴事件報導應關注暴力背後的性別不平等
    在涉家暴題材報導時媒體從業者應當看到性別暴力的根源是性別不平等,注重傳播先進的社會性別意識。媒體對涉家暴事件或案件的報導同時傳遞著性別觀念。媒體應該在推動性別平等的進程中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先進的社會性別觀念能否有效地傳遞給社會,首先就需要讓媒體從業者接受,讓社會性別意識成為媒體從業者分析家庭暴力問題的工具。
  • 丟掉「TA會改」的幻想,打破精神家暴的沉默堅冰
    然而,長期以來,我們對家暴的認識還停留在毆打、捆綁、殘害、強行限制人身自由等肢體暴力行為的層面上,而忽略了精神上的暴力。其實2016年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對家庭暴力的定義中就列舉了精神暴力——在家庭成員之間以毆打、捆綁、殘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經常性謾罵、恐嚇等方式實施的身體、精神等侵害行為即為家庭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