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萌主媽咪育兒經(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我用盡了全力,過著平凡的一生」——毛姆《月亮與六便士》
在英國BBC有一檔大型紀律片節目《人生七年》,這檔節目耗時長達56年只記錄了14個孩子,卻引起了世人的轟動,節目播出後連美國、法國、日本也相繼模仿。
節目中的14位主角生活背景、家庭貧富、教育水平都存在差異,他們有一個共同的事情,就是從7歲那年開始接受採訪,從那以後每隔7年會再次接受採訪,而導演的問題只有一個「你的夢想是什麼」?
7歲時他們的回答是水手、棒球運動員、大明星......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56歲、63歲,每一個7年他們的生活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到最後一年63歲時已經退休養老。
導演再次登門拜訪這些老人家時,問了一個問題「你7歲時的夢想實現了嗎」?
答案是否定的,14位孩子沒有一位活成了自己7歲時想成為的模樣。
導演又問「那你後悔嗎」?
14位受訪者的回答卻是清一色的「不後悔,我對自己平凡的一生很滿足」!
孩子終將平凡,是父母必須面對的現實!
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有這樣一句臺詞:
誰小時候還不是懷揣夢想,覺得自己的一生金燦燦的?殘酷的是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迎接自己一生的終將是平凡。
小時候夢想很偉大,長大了才知道現實很扎心。
英國BBC歷時56年追蹤14個孩子告誡我們,不論童年、少年、中年有多麼偉大的夢想,90%都會成為拿工資的普通人,9%的人事業小成、只有1%的人能夠拔尖,絕大部分人的未來都會走向平凡。
正如父母對待孩子,每位父母都覺得自己的孩子將來是國家棟梁、開公司、出人頭地、載入史冊。
在孩子童年的時候學習繪畫,「我家孩子將來肯定是梵谷一樣的大畫家」;當孩子學習跳舞時,「我家孩子將來是頂尖的舞蹈家」;當孩子考試成績不錯時,「我家孩子肯定是天生的科學家」......孩子長大後卻都成為了普通人。
你那麼平凡,憑什麼孩子非得完美?
作家吳念真的兒子數學成績很差,妻子經常因此吼叫孩子。
吳念真問妻子「你以前讀書的時候,數學成績怎麼樣啊」?
妻子回答「不好」!
吳念真說「我也是,大學聯考才考了10分」!
後來,夫妻兩人想通了,自己都很平凡,憑什麼要求孩子做到十分完美呢?
「你的孩子就是普通的孩子」是每位父母都不願意面對的現實,可到最後終將面對,甚至為時已晚。
比如:近期熱播的《以家人之名》中的齊明月,從小受媽媽的管制約束,為了擺脫媽媽安排的名校命運,高考時故意少填了一張答題卡。
「你能別再逼我了嗎」是現代無數孩子的心聲,家長將自己的人生目標強加在孩子身上,當孩子越長大越平凡時又接受不了,毀掉了親子情親甚至孩子的生命。
如果孩子終將平凡,怎樣才能讓他們幸福?
父母希望孩子優秀,最終目的是希望孩子一生富足幸福。
可是,「第一名」只有一個,第二名、第三名......倒數第一的孩子就不值得幸福生活嗎?
在《人生七年》中那位小時候想做運動員的孩子,長大後夢想就變了,做了一個披薩店老闆,他說那是長大後的他想要的生活。那位想成為大明星的孩子去了鄉村結婚,相夫教子的她也過得很幸福。
孩子幸福的答案就是「接受平凡」,大樹有高處的陽光,小草有低處的花香,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生活。
作為父母,接受孩子的平庸,不強迫孩子優秀,就是能給孩子的最大的幸福!
ps: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