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今日(15日)從雲南省「回眸『十三五』 奮進彩雲南」系列新聞發布會·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專題發布會上獲悉:「十三五」期間,雲南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強化科技支撐引領,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加快走出去步伐,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顯著增強,高原特色農業現代化發展邁出堅實步伐,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位居全國前列。
一、糧食產量多年保持全國第14位,今年產糧1896萬噸
雲南全省共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5239萬畝,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2093萬畝。糧食產量多年保持全國第14位,今年產糧1896萬噸產量、單產都創造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高水平。
2019年全省豬、牛、羊、禽肉總產量406萬噸,全國排名由2015年底的第11位提升到第7位。鮮切花生產面積、產量位居全球第一,天然橡膠、咖啡、烤菸、核桃、中藥材種植面積和產量連年保持全國第1位,甘蔗、茶葉面積和產量穩居全國第2位。第一產業增加值由2015年的2056億元提高到2019年的3038億元,全國排名由第14位提升到第11位。菜籃子、果盤子產品品類豐富、供應充裕、價格平穩,有效滿足了省內外供給。
二、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 打造成效顯著
開展20個「一縣一業」示範縣和20個特色縣創建,推動省、州(市)、縣(市、區)三級產業基地建設,開展花卉、蔬菜兩個國家優勢產業集群項目建設,連續三年高規格評選表彰「10大名品」「10強企業」「20佳創新企業」。
努力推動綠色食品、有機產品認證,形成了一批「綠色食品牌」拳頭產品集群;2019年全省「三品一標」有效認證產品5590個、登記企業1951家,較2015年實現翻倍增長;綠色食品有效認證產品1746個,全國排名提升到第8位;有機產品認證證書1169張,全國排名提升到第6位;全省有機茶麵積52.5萬畝,全國排名第1位;有機蔬菜面積9.75萬畝,全國排名第1位。「雲系」「滇牌」農產品銷往全國150多個大中城市、110多個國家和地區,2019年出口額達47.8億美元,居全省第一大出口商品地位,連續多年位居西部省區第1位、全國第6位。今年前三季度,全省農產品出口逆勢增長9%。
三、產業的經營性收入佔比46.7% 成為最大的收入來源
貧困地區培育形成26個扶貧主導產業,形成了「縣縣有主導產業、村村有產業基地、戶戶有增收項目」的基本格局,對有發展條件的貧困戶實現產業全覆蓋,培育各類帶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85萬個,基本實現有產業發展條件的貧困戶每戶有1個以上新型經營主體帶動。
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9年達10771元,其中來自產業的經營性收入佔比46.7%,成為最大的收入來源。2020年前三季度,克服疫情影響,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8.1%,其中來自產業的經營性收入同比增長7.5%,為實現88個貧困縣全部摘帽、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提供了堅實的產業支撐。
四、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不斷完善
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和服務主體逐步發展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量從「十二五」末的3279個增加到2019年底的4240個,銷售收入從1967億元增長到3009億元,增幅達52.97%;農民合作社達6.2萬個,家庭農場達2萬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達1.1萬個,成為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力軍,有力推動了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總臺央視記者 李勁松)
(編輯 張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