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乘著創新的翅膀
三湘大地,萬木蔥蘢,生氣勃勃。5月中旬召開的湖南省科技獎勵暨創新獎勵大會盛況空前,三湘四水掀起新一輪創新熱潮。
會上,《縣委大院》等9個項目獲得湖南首屆文化創新獎。新聞宣傳作品《縣委大院》、長篇歷史小說《大清相國》體現了內容創新,大型文藝活動「歡樂瀟湘」「雅韻三湘」著力於形式創新;新湖南客戶端、快樂老人報全媒體平臺是平臺、載體創新的典範;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天門狐仙·新劉海砍樵》、益陽花鼓文化藝術在生產營銷模式的創新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中,新湖南客戶端由湖南日報社開發運營,始終恪守「黨報底色+不斷創新」的準則,以「移動新聞資訊平臺+移動政務平臺+移動生活平臺」為主要定位,努力探索融合發展新路徑,服務最廣泛的湖南人,引領湖南主流輿論。這些獲獎項目是湖南近年來文化創新成果的一次集中檢閱,代表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湖南的文化創新水平和成就。
創新是文化發展的重要引擎。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敢為人先的湖南人,通過不斷創新創造了令人矚目的「湖南文化現象」。湖南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了建設文化強省的目標。在邁向文化強省的徵程中,全省宣傳文化領域湧現出來的充滿創新、創意、創造性的產品和項目,進一步滿足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加速推進了全省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改革創新,「文化湘軍」走在全國前列
今年1月20日,伴隨著深交所鐘聲敲響,湖南華凱文化創意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成為國內文化主題館空間環境藝術設計領域第一股。「湘字號」文化品牌又添一支勁旅,上市文化企業達到7家。
這是枝葉繁密的湖南文化之樹結出的又一顆甘甜果實。其背後,是湖南堅定不移探索文化改革創新的堅實足跡。
2014年,湖南出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拉開新一輪文化體制改革大幕。敢想敢幹的湖南人,通過改革創新,推動湖南文化事業和產業不斷提質升級,「文化湘軍」走在全國前列。
「該管的管住,該放的放活。」湖南創新文化管理體制,著重理順「兩大體制」。
理順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在全國率先組建湖南省國有文化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及辦公室,推動管人管事管資產管導向「四統一」。出臺《湖南省省管國有文化企業監督管理辦法(試行)》, 建立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考核評價機制。出臺《深化省管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方案》,推進國有文化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整合重組了湖南日報報業集團、湖南廣播影視集團、湖南省出版投資控股集團等8大省管國有文化企業。
理順文化市場監管體制。通過整合市、縣兩級原有的文化、廣電和新聞出版行政機構,組建了新的文化行政責任主體。全省各市州、縣市區成立了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文化市場由分頭管理、多頭執法向統一領導、綜合執法轉變。
一邊大刀闊斧,「對準問題改,向著深處改」;一邊春風化雨,「扶上馬,送一程」。湖南健全文化投入穩定增長機制,不斷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對文化企業特別是轉企改制國有文化單位給予財稅、金融、用地、貿易等多方面激勵,對文娛演藝、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網際網路信息服務等重點行業實行積極的扶持政策。
設立文化事業建設引導資金,大力扶持和引導文藝精品創作生產,湖南文藝開啟「全速」模式,碩果纍纍,欣欣向榮。3月6日至8日,湖南大型原創交響合唱音樂會《通道轉兵組歌》在京連演3場,贏得社會各界好評,成為今年湖南文化品牌在北京的一次重要展示。
出臺加快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意見,打出財政、土地、金融等「組合拳」,引導產業集聚,鼓勵企業「走出去」。2016年,湖南省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規模達1.6億元,培育了大批有競爭力的「湘字號」文化品牌。中南傳媒、電廣傳媒、拓維信息、天舟文化、快樂購、華凱創意在資本市場「勝利會師」,形成了中國股市的文化湘軍方陣。
改革,點燃了湖南文化創新的火熱激情。2016年,全省文化和創意產業實現增加值超過1900億元,佔GDP比重達6.12%,連續3年進入全國10強。
融合發展,產生「1+1>2」的效果
以高山奇峰為背景,以山澗峽谷為舞臺。張家界天門山峽谷,大型山水實景音樂劇《天門狐仙·新劉海砍樵》就在此演出。現場500多名演員在高科技的聲、光、電等舞美特效的烘託中,通過音樂、歌舞、魔術、雜技、影像等表演形式,演繹出古老而又全新的人狐愛情傳奇。
文化借山水升華,山水因文化增輝。這一融合創新的旅遊演藝精品,與《張家界·魅力湘西》一道,陪伴來到張家界的中外遊客度過了一個個充實的夜晚,在張家界形成了「白天看美景、晚上賞大戲」的旅遊文化體驗消費方式。
近年來,湖南文化與旅遊、科技、金融、農業等產業深度融合,成績顯著。今年,湖南花大力氣建設的文化旅遊項目中,既有大王山旅遊度假區、衡山「鹽湖」、雪峰山雲端輕軌這些「新面孔」,也有天門山、東江湖、老司城、銅官窯、書堂山國學小鎮等知名景區的升級打造、整體開發,華誼兄弟電影文化城、美麗中國·長沙文化產業示範園更有成為新「IP」之勢。
文化與科技融合,是文化產業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的關鍵,也是文化企業加快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4月17日晚,一場主題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音樂情景藝術焰火晚會在長沙橘子洲上演。焰火燃放首次採用了最新的科技特效字母燃放技術,採用3D立柱配合扇形禮花彈燃放,進行了全方位布陣,並結合古箏、踢踏舞曲、浪漫現代樂、震撼音樂等,給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青年代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和專家、有關國家駐華使節等100餘名外國嘉賓,帶來一場美輪美奐、酣暢淋漓的視聽盛宴。瀏陽煙花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湖湘文化的名片,在高科技的助力下,再次點亮星城,驚豔世界。
在今年4月舉辦的首屆湖南文創設計大賽上,作品「長沙釉——燈」,將千年銅官窯殘片與3D列印的燈罩結合,讓古代的文物件與現代的科技件渾然一體,成為可用的燈具,實現了文化遺產的再定義與再生。
與此同時,「出版湘軍」「演藝湘軍」「電視湘軍」「報業湘軍」,主動擁抱科技,積極轉型升級。新湖南客戶端下載用戶突破1700萬,居全國黨報新聞客戶端第一方陣;芒果TV積極創新商業模式,依靠《爸爸去哪兒》《我是歌手》等獨特資源,已經在資本市場進行了兩輪融資,短短幾年,成為全國第一梯隊唯一國有控股的視頻平臺;天聞數媒數字教育產品已覆蓋全國30個省份的2600所學校……3D列印、VR產品、數字創意、文化信息服務、智慧機器人等「湖南智造」正逐漸走進大眾的生活。
「文化+」,文化與各行各業的融合發展,已是大勢所趨。
惠民樂民,群眾有了更多文化獲得感
百姓唱主角,草根當明星。2013年開始舉辦的「歡樂瀟湘」群眾文藝匯演,成了三湘百姓的「星光大道」,黃髮垂髫、青春男女紛紛上臺秀才藝。據不完全統計,每屆「歡樂瀟湘」吸引了上萬支群眾文藝團隊、數十萬群眾演員參與、近千萬群眾觀看,成為文化為民、文化惠民、文化樂民的生動實踐。
今年是「歡樂瀟湘」開展的第五年。目前,這一活動正在三湘四水如火如荼開展。與往年不同的是,越來越多的「90後」「00後」參與到節目中來,為「歡樂瀟湘」注入了年輕的血液。
與「歡樂瀟湘」同時開展的「雅韻三湘」高雅藝術普及推廣活動,每年超過200場的演出,讓群眾在家門口就可以欣賞高雅藝術。
經濟快速發展,群眾生活「水漲船高」,隨之而來的是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長。大型文藝活動「歡樂瀟湘」「雅韻三湘」、農家書屋等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的實施,讓百姓的文化生活變得豐富多彩。
「十二五」期間,湖南全面完成4.4萬餘個農家書屋的建設,農村實現全覆蓋,緩解了廣大群眾「看書難、借書難、買書難」問題。與此同時,湖南每年放映50多萬場農村電影;「送戲下鄉、演藝惠民」為農村百姓送戲1萬場以上;廣播「村村響」、電視「戶戶通」逐年推進,越來越多的偏遠農村看上了電視;建起2300餘所鄉村學校少年宮,覆蓋了全省80%的鄉鎮,曾經只是城裡孩子「專利」的少年宮成了農村孩子的「快樂大本營」。
走進瀏陽市永安鎮華山屋場,乾淨整潔的道路,錯落有致的江南民居,隨處可見的亭臺花園,讓這裡的百姓感到悠閒而幸福。志願服務站、農家書屋、書法廣場、太極養生園等設施一應俱全,800餘村民其樂融融。
屋場是瀏陽農村長期以來形成的村民聚居的自然村落。近年來,瀏陽市對自然村莊開展環境整治,打造幸福家園,共建成500多個環境優美、設施完善、特色鮮明的幸福屋場,創新探索了新時期農村文化建設的新模式、新路徑。
「通過幸福屋場建設,我們的幸福指數大大提升。」華山屋場退休老教師雷桂政說,以前想要鍛鍊身體都沒有一個合適的地方,現在村裡興建了廣場,場地變寬了,每天早上鍛鍊身體的民眾越來越多。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不斷健全,新的文化產品、文化品牌、惠民項目不斷湧現,讓湖南百姓有了更多文化獲得感、滿足感。(記者 李國斌 唐婷 陳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