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時報·e公司
華熙生物作為世界透明質酸龍頭企業,於2019年11月6日登陸科創板。華熙生物的上市還帶火了透明質酸行業的熱情。截至5月19日中午收盤,公司股價為108.25元,市值為519.6億元。
2019年度,公司實現營收18.86億元,同比增長49.28%;歸母淨利潤5.86億元,同比增長38.16%。2020年一季度,在疫情衝擊下,公司營收和利潤均實現正增長。
為加強與投資者交流,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支持下,公司於5月19日上午舉行2019年度業績說明會,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趙燕、副總經理劉愛華、首席科學家郭學平、營運長郭珈均、首席戰略官林伶俐、財務長欒依崢、董事會秘書蔣瑞出席並回答投資者提問。
從B端走向C端
業績說明會開始,趙燕先介紹了公司2019年業績情況。隨後,趙燕回答了投資者提問的公司如何從原料企業轉型到醫療終端再到消費終端的問題。
趙燕稱,華熙生物依靠強大的研發能力,從原料業務起家,能夠實現B端走向C端,主要依靠兩個方面的轉變。
從內部而言,第一是根據實際業務變化進行公司組織架構的調整,第二是對人才架構進行調整,而組織架構調整是人才架構的基礎。從外部而言,在C端採取多品牌、多渠道的戰略,解決消費者功能性訴求,針對不同人群開發了不同品牌,打造產品力。通過社群媒體投放、網上直播推廣、行業KOL活動、頂級IP合作等方式進行營銷推廣,擴大品牌影響力。
走C端,離不開品牌力的加持。公司稱要在未來加大資源投入,將公司核心品牌潤百顏打造為戰略品牌,最終成為玻尿酸領域第一品牌。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向趙燕提問了公司的品牌戰略和資源投入主要方向。
趙燕稱,潤百顏是公司的第一個終端品牌,2012年「潤百顏」注射用修飾透明質酸鈉凝膠獲得CFDA批准上市,是國內首家獲得批准文號的國產交聯透明質酸軟組織填充劑,打破了國外品牌對市場的壟斷。在醫美機構與消費者中有很高的知名度與客戶粘性,決定其擁有成為戰略主品牌的基礎。
還有,公司利用兩大技術平臺與核心技術,推出次拋產品,首次將用於眼藥水生產的B.F.S.吹灌封一體化無菌灌裝技術用於功能性護膚品領域,開創了無菌、無防腐劑、無添加劑的「次拋原液」新品類。用科技力保障了產品力,從而塑造了品牌力。
最後,2018年12月,公司與故宮博物院合作推出了 「潤百顏·故宮口紅」,掀起了國貨文創新風潮,成為現象級的網紅產品。充分展現了公司產品的文化內涵。
趙燕總結,基於以上原因,公司會集中優勢資源,全力打造潤百顏在透明質酸領域的品牌影響力。
在醫療終端方面,公司2019年表現超過同行業增長水平。趙燕認為公司優勢有三,公司擁有強大的技術力與產品力作為支撐,是醫美行業中產品序列最為全面的企業之一,通過多場景、多頻次的產品組合、服務組合可以為下遊機構提供綜合解決方案,使下遊機構受益;公司積極加強研發與市場的聯繫,了解市場發展方向與市場需求,鼓勵研發人員成立個人工作室和聯合工作室,激發團隊創新性,保障公司研發契合市場需求;公司可以整合資源為下遊機構賦能,利用華熙學院,為下遊機構提供產品、服務、美學的全方位培訓,建立客戶信任與依賴,打造良性生態業務鏈。
疫情帶來的危與機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是離不開的話題,線下實體零售受到巨大衝擊,但華熙生物線上業務有著快速增長,那麼,疫情對公司有何機與危?
趙燕表示,這次疫情對中國企業都造成很大衝擊。得益於20年來對研發的不斷投入和長期的產品儲備,公司於疫情爆發初期火速成立疫情應對領導小組,決定生產「潤百顏醫用免洗消毒凝膠」。在生產期間,公司克服了原材料緊缺、交通受阻、物流暫停、員工放假等困難,在春節期間恢復生產,並在第一時間將防疫物資提供到多地防疫一線。截至3月底,公司將潤百顏醫用免洗消毒凝膠等防疫和生活物資,先後12批次向湖北、山東、北京等地20多個城市和地區的醫療機構、交通場站、公共場所及學校等單位無償捐贈,累計捐贈物資逾1000萬元。
疫情發生後,公司及時調整市場策略。原料業務,搶先在國際物流停擺前,向海外子公司發貨,增加海外庫存儲備,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國際物流限制對公司業務的影響;醫療終端業務,公司積極進行團隊建設及客情管理,為客戶提供線上產品培訓服務、邀請行業專家進行線上技術培訓,增強與客戶的聯結,增進信任感的建立;功能性護膚品業務,潤百顏和BM肌活以電商為主,受影響較小,在消毒凝膠產品滿足捐贈後,積極回饋客戶和粉絲,拉近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
目前功能性護膚品的四大主要品牌,除潤百顏外,BM肌活、米蓓爾、誇迪均為新銳品牌,其中米蓓爾及誇迪以往主要通過經銷商模式進行銷售,市場環境變化推動品牌從經銷商模式向電商模式轉變。
值得注意的是,2020 年一季度,公司營業收入同比增長 3.5%,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淨利潤同比增長 0.77%。公司原料、醫療終端、功能性護膚品三大業務長期發展前景並未發生改變。
趙燕稱,良好的自身基礎、對市場反應迅速、團隊執行力強大,使公司足以應對此次疫情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