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不寒而慄」愛情以死謝罪的北大女生包麗,躺在ICU病房達7個多月,最終還是在4月11日告別了這個被眷戀的世界。
短短1年戀愛時間,包麗經歷了什麼樣不寒而慄的愛情,讓一個原本陽光開朗、自信大方、北大法學系女生,完全喪失了自我認同、覺得自己是個「垃圾」,一步步地走上不歸路?我就不再累述了。有位網友AA繼包麗事件曝光後,也透露了她的類似經歷。
網友AA也是北京某名牌大學法學院學生,不僅人長得漂亮,還懂詩書曉樂理。可當她遇到前男友後,一切自信、自尊都掃地了。男友放大她任何一點小瑕疵小缺點攻擊她挫敗她甚至詆毀她,還讓她以流產方式證明真愛,從始至終她沒有反抗,反而越來越覺得自己太差勁配不上對方。明明男友出軌有錯在先,卻把錯歸在自己身上,自己不夠優秀,跪著哭求對方不要離開。這樣的戀愛感受不到快樂唯有無盡的痛苦,可以用折磨來形容。
萬幸的是,在前男友數次出軌,她痛不欲生自殺未遂後,終於幡然醒悟下定決定遠離那場「昏天黑地」的戀愛,從此逃離了那個深不見底的魔窟。後來,她總結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根源在於原生家庭不完美,極度渴望父愛,因此養成了遷就,不敢拒絕別人,不敢表達自己需求的習慣,哪怕一萬個不樂意,寧願委屈自己去迎合他人。
也許有人會認為能考上北大、名牌大學的女生,怎麼也說得上智商過人,怎麼會在愛情裡跌得萬劫不復呢?網友AA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要點:與智商、學歷無關,只要女生聽話、懂事,就會有同情心、換位思考等善良品質。這些優良品質,正是很多家長希望孩子長成的模樣,可恰恰正是這些優點,很易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和控制。
記得有個心理學家說過:被壓抑的童年,被壓抑的孩子,被鼓勵要聽話懂事的孩子,會壓抑TA真正的感受,從而使他成年後更易於被控制。因此,有一件事很值得父母反思:要求孩子聽話、懂事的育兒方法,是不是錯誤的?尤其在養育女兒時,是不是更不應該要求女兒聽話、懂事?
都說女孩要溫順懂事,要聽話,我們都把他們培養得溫柔善良,善解人意,以為這樣她就能有一個順利的人生,被將來的丈夫、公婆善待。可世界真的已經變了,一個女孩活在世上,僅憑懂事和聽話是不夠的,還要有底氣和敢於表達自我。
看到一段話特別有道理:諸多類似新聞告訴中年人一個事實,那就是不要教女兒聽話、乖巧、懂事,不要為愛和性感到羞愧,不可溫柔地接受規訓,更不能被動地向命運低頭。而是要教她自信、堅持做自己,懂得捍衛自己,平等和尊重才是一切關係的基礎。
近年來,公共場合猥褻事件層出不窮,有些女孩子在公交、地鐵上被「鹹豬手」時不敢聲張、不敢抗拒,導致變態男更加得寸進尺、肆無忌憚。問題就出在這裡,很多女孩不敢去表達自己,不敢去據理力爭,不敢去反抗。所以,我覺得問題出在從小家庭教育上面,出在受原生家庭影響上。父母沒有讓她們成為一個敢於表達自我,敢於及時止損,敢於自信剛強的女孩。
在養育女兒時,我們該如何教她保護自己呢?
第一、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讓她自信,在任何場合任何人面前都不失尊嚴
曾經有人詢問牧師:我的女兒膽小、自卑,該如何讓她自信?
牧師說:「每周末,我都會和五歲的女兒單獨約會,女兒換上最喜歡的公主服款款而來,我打心眼裡覺得女兒美麗高貴的公主,並實話告訴她。」被父親如此慎重對待過的女孩,會因為別人打壓就否定自己,姿態低到塵埃裡嗎?
當然不會,她的內心一定強大篤定的,永遠堅信自己的珍貴!
第二、自己的身體自己做主
在戀愛關係裡,不能以一個女孩是不是處女來定義好壞之分,更不能因為不是處女就要放低姿態,甚至低眉順眼去迎合他人。性只是一種選擇,不能和價值捆綁在一起,但是,每一次選擇前,一定要慎重考慮,並且保護好自己。
親密經歷是最重要的隱私信息,無論誰都無權打聽,親密關係裡的尊重比愛更重要N多倍。真正的愛,並不會拘泥於那些腐朽的觀念,而是心靈相通相撞。
如果搞不明白什麼是愛,但一定要確保得到尊重,但凡對方糾纏於隱私,那就避開他遠離他。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愛自己,把快樂和幸福寄托在自己身上,而不是依附於旁人!
只有得到過真正愛的孩子,才會更好地識別愛,自信而獨立,自由而暢快。家庭是女兒的庇護所,父母愛是女兒一生的保護傘。希望所有父母養育女兒:奮力託舉,竭盡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