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過一部日劇,叫《俠飯》,劇中男主是個準備找工作的畢業生,但跟不少年輕男生一樣,他是個對生活不怎麼講究的人,從他喝啤酒的習慣就能看得出來。某天,一大叔看到他拿出易拉罐直接打開就往嘴裡送,於是說出了一句經典的臺詞。
其實怎么喝啤酒都無所謂,對瓶吹也好,還是倒杯子裡喝,這純屬於個人習慣,但如果你是個講究人的話,不妨按大叔的說的那樣,把酒倒進杯子裡。
今天咱就講講啤酒和杯子的故事。
其實玻璃容器被用作啤酒的主要飲用器具沒多長時間,還是在皮爾森型啤酒(Pilsner Style)風流世界之後的事情,因為皮爾森色澤金黃、透明度高,用玻璃杯盛裝能讓它的賣相更好,但其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在1845年,英國廢除了玻璃稅,因此便宜的玻璃製品被大量生產,至此以陶器為主流的酒器也開始被玻璃所代替。
玻璃材質的最大特徵就是「所見即所喝」,過去啤酒大多為紅褐色或暗褐色,直到上面提到的Pilsner啤酒上市,人們發現「竟然有這麼漂亮的啤酒」,而且玻璃的導熱性也比較適中,也能夠較好地保持啤酒的溫度。
1.一般老百姓用的杯子
剛才也提到了,在玻璃杯盛行之前,陶器一直是啤酒的主要飲用器具,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用陶製杯來喝酒,甚至都很少見,但在那個時代,陶製杯卻是主流。
使用陶質酒杯,打出來的啤酒泡沫會非常多,也細一些,因為陶質酒杯的表面有很多細小到肉眼看不到的凹凸,當啤酒倒入的時候與其發生摩擦,酒液上下翻騰,於是在這「魔鬼的步伐」下就形成了多而細的泡沫。
2、有錢人用的金屬杯
陶製杯主要是都是平民老百姓用的,因為便宜耐用,貴族、有錢人看不上這麼土的東西,於是他們都用金屬材質的杯子。
一般來說,按照材質來區分金屬酒器包括鐵、銅、錫、銀甚至金,而錫由於有著較低的熔點與容易加工等特點,常作為主要材料。
銀作為酒器是很常見的,有一種一說法是因為古時人們相信銀可以檢測出與砒霜的反應而備受上流人士與皇室成員喜愛。金屬有著共同的特徵,那就是具有極佳的導熱性,即使容器沒有預冷,只要啤酒本身夠冷,就能夠立即讓容器變冷,飲用時當嘴唇接觸到酒杯的一剎那就能夠感受到冰爽快感。
我有一個朋友送的皇家雪蘭莪錫質杯,做工很精細,看起來逼格較高。
3、輕易別用來喝酒的木頭杯
你能想像的了嗎,木頭也可以用作製作酒杯。
在亞洲很多地區,比如日本就有使用木質酒杯的習慣,但作為一個曾經用木酒杯喝啤酒的人來說,我告訴各位,最好還是別試了,除了能給別人與眾不同的感覺以及讓自己鶴立雞群外,沒什麼其他用處。
第一個最直觀的感覺就是,你絲毫感覺不出來啤酒的冰爽,而且有些木頭還會有一些雜味,影響你喝啤酒的感受(如果是橡木杯的話會好點兒)。
我們現在在酒吧裡喝酒,常見的杯子都是美式品脫杯,下窄上寬的樣子,喝什麼酒都可以用這樣的杯子。
其實講究點兒的話,不同種的啤酒都有不同樣式的杯子,這方面比利時人玩兒的比較高級,那些有點兒名氣的比利時啤酒基本每個都有自己專屬的杯型,尤其是修道院啤酒。
看起來它用來喝香檳更合適,其實這種笛形杯子也可以用來喝啤酒,因為它狹長的造型在倒注啤酒時能夠激起足夠的泡沫,且不會消失很快,對於氣泡的湧動展現也很好。高腳的設計使人們在喝啤酒時不必握住杯壁從而導致啤酒溫度過快升高,同時也很高雅。
一般美式淡色愛爾啤酒、法式淡色啤酒、德式的下發酵淡色啤酒、捷克的皮爾森型啤酒都非常適用這個酒杯,因為它們顏色一般都是通透的金黃色。
還有像比利時的 水果、法柔(Faro)、混釀(Gueuze)、法蘭德斯紅色愛(Flanders Red Ale),以及德國的下發酵黑啤(Dunkel、Schwarzbier)、季節性勃克(Weizenbock)、冰啤酒(Eisbock)等,無論酒本身是什麼顏色,但基本都經過消毒而變得透徹,這樣的都適合使用笛形玻璃杯。
如果直譯Goblet的話,就是高腳杯的意思,但這種杯的造型曾出現在耶穌的聖餐中,所以也可以稱之為是聖杯。這樣的杯子一般有幾個特點,開口大、深度淺、底部寬平、杯壁較厚,然後下面還有一個細長的杯頸,看著就很雄壯的感覺,這造型的杯子以前都是用來盛裝聖水使用的。
還有很多聖杯都在杯口處鑲嵌一圈金屬邊,碰杯的時候聲音非常好聽,而且還能夠讓你的嘴唇在剛接觸酒杯時就感覺到冰爽。
像聖杯這種造型的杯子很強調泡沫的表現,所以一般都能有兩指寬的細膩泡沫的啤酒才使用聖杯盛裝,這種寬口較淺的杯子也是有助於酒液內更多的氣泡生成以補充泡沫層的厚度,減緩泡沫消失的速度。
使用聖杯的種類並不算多,但基本都屬於精良的啤酒類型,像比利時的修道院啤酒(Trappist、Abbey Beer)、烈性淡色愛爾啤酒(Strong Ale)、烈性深色愛爾啤酒(Strong Dark Ale)、雙料啤酒(Dubbel)、三料啤酒(Tripel),還有來自德國的柏林酸小麥啤酒,都適用於這種杯子。
修道院啤酒裡的智美杯型,我非常喜歡,除了喝酒,也有收藏意義。除了智美,修道院啤酒裡還有好幾種聖杯造型。
這種杯型太常見了,國內餐廳使用的啤酒杯也都是這類型,它一般都是大、厚、重、帶有把手的杯子,無論什麼形狀、什麼容量,都很結實,方便碰杯,長時間用手拿著也因為較厚的杯壁而不影響啤酒的低溫。
還有一些特別的設計,像下圖德國的類似杯子有很多帶有蓋子,那是防止蒼蠅飛進去而設計的,不過在國內很少見罷了,就像下圖一樣。
用扎啤杯喝酒強調的是碰杯和暢飲,所以慢慢喝的啤酒用這種杯子看起來就不那麼協調了。
有意思的是,一個曾經在英國留學的朋友跟我說過,英國人很愛喝啤酒,但是英國酒館中的啤酒杯大多沒有把手,他給的原因是因為英國自詡為紳士國度,所以為了防止人們喝多了之後直接掄杯子打架,所以啤酒杯都設計成沒有把手。
英式品脫杯一般是接近圓柱形的帶有輕度椎體特質的造型,杯口會稍大一些,接近杯口處有一圈突起,便於掌握,而且突起處還能夠幫助泡沫以及酒產本身產生的氣味保留的更長時間一些。
既然叫英式品脫杯,那自然是適合英式啤酒,比如淡艾、棕艾、世濤(Stout)、波特(Porter)等,當然美國很多啤酒也同樣適用。
這種杯也很常見,一般都是使用喝白蘭地或葡萄酒的,一般具有杯底寬平、杯口收縮、酒杯較淺等特點,還有比較粗壯的杯頸,這種杯子用於啤酒是為了捕捉酒本身的香味,讓這些味道都留在較小的杯口內,喝酒的時候我們的鼻子會在杯子內接觸到密度最低的氣味,而且大杯小口的設計,也便於搖晃酒杯以攪動啤酒,促進啤酒內沉澱物的更快速稀釋。
這種鬱金香杯適用於各類口味比較強烈的帶有沉澱物的啤酒,比如美式的大麥酒 (Barley wine)、烈性愛爾、深色愛爾、雙倍淡色愛爾(Dubble IPA)、雙倍世濤(Dubble Stout),比利時的淡色愛爾、烈性淡色愛爾、烈性深色愛爾、水果、法柔、混釀等,還有一些老式的上發酵啤酒風格。
小麥杯是一個屬於德國小麥啤酒風格的啤酒杯,它造型就貼近小麥的造型,細長、底窄、頭寬,開口還有閉合,強調展示小麥啤酒渾濁的酒體和淡黃的顏色,頂部大開口小是為了讓更多的泡沫留在上面,並存住小麥啤酒特有的水果香味。
不要以為這種杯子設計成這種樣子是沒有目的的,如果你親自試試就知道了。用這種杯喝啤酒,可以不必擔心一口下去會喝到泡沫,只要你自信地抬起酒杯,酒液就會流進你的嘴裡,而泡沫不會進去太多,甚至一點兒都進不去,前提就是要大膽地舉杯喝就好了。
這樣的杯子適用較少,德國的小麥啤酒(weizen)、半酵母型小麥啤酒(Hefeweizen)、小麥黑啤(Dunkelweizen)、烈性小麥(Weizenbock)等都適合,還有就是部分美式的小麥啤酒(Wheat Ale)。
杯子的故事今天就講到這裡,其實講究與否都不關乎我對啤酒的愛,我跟家喝的時候一般都是直接拉開易拉罐就喝,只有在喝好酒時,才會有那麼點兒儀式感,拿出我收藏的智美杯慢慢品。(本文作者:大博哥)
今日話題
你私藏了哪些精釀杯?
快去後臺與我們交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