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定GPS面積測量儀參數圖片-新瑞測繪
GPS的發展歷程
使得在任意時刻,在地面上的任意一點都可以同時觀測到4顆以上的衛星。由於衛星的位置精確可知,在GPS觀測中,我們可得到衛星到的距離,利用三維坐標中的距離公式,利用3顆衛星,就可以組成3個方程式,解出觀測點的位置(X,Y,Z)。考慮到衛星的時鐘與時鐘之間的誤差,實際上有4個未知數,X、Y、Z和鐘差,因而需要引入第4顆衛星,形成4個方程式進行求解,從而得到觀測點的經緯度和高程。事實上,往往可以鎖住4顆以上的衛星,這時,可按衛星的分布分成若干組,每組4顆,然後通過算法挑選出誤差小的一組用作定位,從而提高精度。由於衛星運行軌道、衛星時鐘存在誤差,大氣對流層、電離層對信號的影響,以及人為的SA保護政策,使得民用GPS的定位精度只有100米。
GPS的前身是美方研製的一種(Transit),1958年研製,1964年正式投入使用。該系統用5到6顆衛星組成的工作,每天多繞過地球13次,並且無法給出高度信息,在定位精度方面也不盡如人意
並估「其精度。利用RTK測量時,至少配備兩臺GPS,一臺固定安放在基準站上,另外一臺作為移動站進行點位測量。在兩臺之間還需要數據通信鏈,實時將基準站上的觀測數據發送給流動站。對流動站接收到的數據(衛星信號和基準站的信號)進行實時處理還需要RTK軟體,其主要完成雙差模糊度的求解、基線向量的解算、坐標的轉換。RTK技術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釐米級的定位精度,廣泛應用於圖根控制測量、施工放樣、工程測量及地形測量等領域。但RTK也有一些缺點,主要表現在需要架設本地參考站,誤差隨移動站到基準站距離的增加而變大。RTK技術的關鍵在於數據處理技術和數據傳輸技術,RTK定位時要求基準站實時地把觀測數據(偽距觀測值。
然而,子午儀系統使得研發部門對取得了初步的經驗,並驗證了由衛星系統進行定位的可行性,為GPS的研製埋下了鋪墊
相位觀測值)及已知數據傳輸給流動站,數據量比較大,一般都要求9600的波特率,這在無線電上不難實現。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RTK技術已由傳統的1+1或1+2發展到了廣域差分系統WADGPS,有些城市建立起CORS系統,這就大大提高了RTK的測量範圍,當然在數據傳輸方面也有了長足的進展,電臺傳輸發展到現在的GPRS和GSM網絡傳輸,大大提高了數據的傳輸效率和範圍。在儀器方面,不僅精度高而且比傳統的RTK更簡潔、容易操作。網絡RTK基準站間模糊度的確定是屬於一種長距離靜態基線模糊度求解問題。長距離靜態基線模糊度解算雖然已經比較成熟,但要在十幾分鐘、幾分鐘甚至一個曆元內完成網絡RTK基準站網模糊度的解算。
由於顯示出在導航方面的巨大優越性及子午儀系統存在對潛艇和艦船導航方面的巨大缺陷。美國海陸空三軍及民用部門都感到迫切需要一種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