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合眾思裝G95RTK那家實力比較強-新瑞測繪
GPS的基本原理
第三代PND類導航產品的應運而生,已經把人們帶進了全新的導航時代。衛星導航應用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將成為十一五」發展的亮點。在「十一五」期間,衛星導航在其它領域如航空、海路、鐵路、建築、電信、電力等方面的應用都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衛星導航技術的發展趨勢主要表現於三方面:一是衛星導航的多系統並存,使系統可用性得以提高,應用領域將更廣闊;二是多元組合導航技術正在得到推廣應用,主要有GPS與移動通信定位、陀螺、航位推算技術等的組合應用;三是衛星導航與無線通信等其它高技術相結合,如GPS嵌入到蜂窩電話、可攜式PC、PDA和手錶等通信、安全和消費類電子產品中,從根本上促進了IT技術的整體發展。
24顆GPS衛星在離地面1萬2千公裡的高空上,以12小時的周期環繞地球運行,使得在任意時刻,在地面上的任意一點都可以同時觀測到4顆以上的衛星。
車載型——用於車輛導航定位;航海型——用於船舶導航定位;航空型——用於飛機導航定位。由於飛機運行速度快,因此,在航空上用的要求能適應高速運動。星載型——用於衛星的導航定位。由於衛星的速度高達7km/s以上,因此對的要求更高。測地型主要用於精密大地測量和精密工程測量。這類儀器主要採用載波相位觀測值進行相對定位,定位精度高。儀器結構複雜,價格較貴。這類主要利用GPS衛星提供的高精度時間標準進行授時,常用於天文臺及無線電通訊中時間同步。單頻只能接收L1載波信號,測定載波相位觀測值進行定位。由於不能有效消除電離層延遲影響,單頻只適用於短基線(<15km)的精密定位。雙頻可以同時接收L1,L2載波信號。
由於衛星的位置精確可知,在GPS觀測中,我們可得到衛星到接收儀的距離,利用三維坐標中的距離公式,利用3顆衛星,就可以組成3個方程式,解出觀測點的位置(X,Y,Z)。考慮到衛星的時鐘與接收儀時鐘之間的誤差,實際上有4個未知數,X、Y、Z和鐘差,因而需要引入第4顆衛星,形成4個方程式進行求解,從而得到觀測點的經緯度和高程。
網絡服務質量控制中的專用術語。利用衛星,在全球範圍內實時進行定位、導航的系統,稱為全球系統,簡稱GPS。GPS是由美國國防部研製建立的一種具有全方位、全天候、全時段、高精度的衛星導航系統,能為全球用戶提供低成本、高精度的三維位置、速度和精確定時等導航信息,是衛星通信技術在導航領域的應用典範,它極大地提高了地球社會的信息化水平,有力地推動了數字經濟的發展。GPS可以提供車輛定位、防盜、反劫、行駛路線監控及呼叫指揮等功能。要實現以上所有功能必須具備GPS終端、傳輸網絡和監控平臺三個要素。GPS的前身是美國研製的一種子午儀系統(Transit),1958年研製,1964年正式投入使用。該系統用5到6顆衛星組成的星網工作。
事實上,接收儀往往可以鎖住4顆以上的衛星,這時,接收儀可按衛星的分布分成若干組,每組4顆,然後通過算法挑選出誤差小的一組用作定位,從而提高精度。由於衛星運行軌道、衛星時鐘存在誤差,大氣對流層、電離層對信號的影響,以及人為的SA保護政策,使得民用GPS的定位精度只有100米。為提高定位精度,普遍採用差分GPS(DGPS)技術,建立基準站(差分臺)進行GPS觀測,利用已知的基準站精確坐標,與觀測值進行比較,從而得出一修正數,並對外發布。接收儀收到該修正數後,與自身的觀測值進行比較,消去大部分誤差,得到一個比較準確的位置。實驗表明,利用差分GPS,定位精度可提高到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