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繡作品展示及交流學習
在雲南省曲靖市麒麟區東山鎮一直流傳著「不長樹的山不算山,不會繡花的女子不算彝家女……」的山歌段子。眼下正值農閒時節,銀針絲線在彝族婦女一雙雙巧手中漸漸綻放出了漂亮的花朵,呈現出了栩栩如生的各式精美圖案,對未來的憧憬也隨之盛開。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東山人民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和智慧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刺繡,以銀針和絲線在布面描繪出精美圖畫,主題多為花草植物及動物,色彩豐富鮮豔,構圖布局豐滿,色彩豐富鮮豔,針腳細密整齊,有飽滿的質感和生動的立體感。
東山鎮有純彝族聚居村6個、彝漢雜居村30餘個,彝族1200餘戶,其中會刺繡的達800餘戶,主要分布於拖姑村大羅白、新村阿基紅、水井白寨古等彝族聚居村落。產品多為彝族服飾、女性頭套、男性褂子、飄帶文腰、包裙、背篼等,其中,民族套裝、飄帶、手帕等產品市場需求量較大且經濟價值較高,民族套裝售價可達2600餘元/套、背篼售價可達1000餘元/幅、飄帶售價可達150餘元/幅。
在刺繡的致富路上,作為曲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麒麟區人大代表的彝族婦女張吉花,帶領身邊乃至鄰縣的婦女同胞將傳統零碎的刺繡工藝走向了規模化、商品化之路,她從事彝族特色刺繡20餘年,先後帶動羅平、師宗及東山等地殘疾人、留守婦女等180餘人從事刺繡,年產民族服裝800餘套、手帕2000餘條、其餘各類產品若干,產品遠銷北京、上海、廣州等省內外地區,現年產值達100餘萬元,作品先後在南博會等重大活動中展出。
「我這裡最好銷售的就是飄帶,平均每個月售出飄帶二十多副,年收入5萬元左右,其他產品銷量也還不錯,年毛利可達十萬多元,同時我還帶著周邊村子20多名婦女進行刺繡,他們有的一個月可以賺2000多塊錢。」彝家美花手工刺繡店負責人張美花說道。
東山繡,以繡女的靈性來記錄生活、書寫大自然,圖案內容源於生活,或取景於林間花鳥,或取材於民間故事傳說,或按照自己的愛好和意願,憑藉對生活的細微觀察和理解設計構圖,具有濃烈的原始韻味,經過千百年的代代傳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
雲南網通訊員 付文飛 記者 張明磊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