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1 08:27 來源:溫州商報 編輯:遊歷 瀏覽:1265
☉商報記者 諸葛芳芳
曾經的偏遠高海拔村, 甌海區澤雅包岙村如今顯得生機勃勃。上世紀80年代後,市科技局、市農科院等單位的技術專家先後到現場進行指點,黃瓜、茄子、辣椒等作物在包岙村的土地上落地生根。10年前,溫州商報記者實地走訪包岙村,了解它如何從「寸菜不生」的偏遠高海拔村,實現到「蔬菜王國」的華麗轉身。10年後,記者再次來到包岙村,來看一看這個「蔬菜王國」發展的如何了。
種多種蔬菜 收入越來越高
從澤雅風景名勝區東面進入後,需要在盤山公路上再開1個多小時才能到包岙村。去年,包岙村與周邊其他三個村合併,現在包岙村是凌雲村的一部分。
因為是下雨天,盤山公路上雲霧繚繞,景色宜人,猶如仙境。記者問路時,周邊村的一位村民告訴記者:「你再往前開,看到田裡種著包菜、油冬菜的,就是包岙村了。」
在村口,記者遇到了原包岙村書記徐旭東,他現在是凌雲村的紀委書記。徐旭東邀請記者去走一走蔬菜基地機耕路。「這條路是我們2016年時,專門為了方便菜農下地幹活、蔬菜運輸修建的,總長3公裡。」
沿著蔬菜基地機耕路,記者看到道路兩旁都是菜地,現在正是包菜和油冬菜的季節,田裡綠油油的,特別好看。其他村冬季田地荒廢的情況,這裡卻很少見到。偶有幾塊荒廢的田地,也是事出有因。「我們村種菜遵循『兩年種菜,一年種水稻』的原則,荒廢的那幾塊是今年種了水稻,明年就能種蔬菜了。這是我們種菜幾十年總結下來的經驗,只有這樣,蔬菜才能長得好。」
包岙村海拔700多米的高度讓這裡的平均溫度比市區低5℃,這為高山反季節蔬菜提供了生長土壤,一些山下還沒有上市的蔬菜,這裡早早開始熱銷;一些山下已斷季的蔬菜,這裡卻剛剛上市。抓住這個特點,包岙村大力發展蔬菜種植業。「比如10年前,我們種植蔬菜品種更多了,現在有十多種,一年四季都有蔬菜豐收。這幾年,村裡還引進了『高山無公害蔬菜基地』項目,270畝高山無公害蔬菜基地,源源不斷地向城裡輸送著優質的蔬菜,深得市區老百姓的歡迎。」徐旭東說。
在一塊蔬菜種植田前,記者遇到了今年已經60多歲的村民陳松柏。「我是村裡第一批種蔬菜的人,已經種了30多年了。靠著種菜,我供兩個兒子上了大學。」即使兒子多次邀請,陳松柏和妻子依然堅持留在村裡。「我們承包10畝地,一年收入有七八萬,而且對這裡也很有感情,不捨得走。」
探索新路子 發展生態旅遊
提起包岙村的蔬菜種植,就不得不提包岙村老支書趙炳川,年過古稀的他,一人便種了30畝蔬菜。前幾年,他在包岙村設立溫州拉西拉蔬菜專業合作社,為技術人員和農戶的交流搭建起了橋梁,一些新培育的種子通過這裡派發給農戶,農戶碰到的問題,也通過這裡得到解決。同時,他購入了專業的農藥檢測機器,設立專門的網頁,對蔬菜進行抽檢,每周定時向外界公布農藥檢測結果。「10年前他說的一些計劃,現在都實現了。」徐旭東說。
不過,隨著時代發展,包岙村也面臨著年輕人越來越少的窘境。「現在種植蔬菜的都是上了年紀的人,等他們沒有力氣了,這些田地還是要外村的人承包過去。」徐旭東說,現在村裡也在探索新的發展路子,比如生產農副食品或者開展生態旅遊。
村民李國友就計劃承包10畝地種植番薯,生產番薯幹這種澤雅民間特色小吃;村裡也投資了100多萬將包岙村小學改建為民宿,計劃於近期尋求合作運營商。徐旭東說:「我們每年都有市區小學的孩子過來參與採摘活動,也是我們的一個試點吧。」
建基礎設施 為菜農服務
據統計,包岙村現有戶籍人口600多人,100多戶,年人均收入7000多元,僅蔬菜基地每畝年產值就達1萬元,種植多的人家,一年可達8萬-9萬元的收入。
特別是旺季,每天都有一批蔬菜收購商來收購蔬菜,旺季時,載重量為5噸的卡車每天在他們村和批發市場之間,至少要走四五趟。蔬菜的價格也賣得越來越好,如油冬菜,他們這邊可以種植兩季,第一季油冬菜上市時間比山下早兩個月,價格好的時候可以賣到3.2元一斤。
為了讓村民生活得更舒適,為菜農提供更好的種植條件,這幾年,包岙村也不斷建設村莊基礎設施,提升村容村貌。「比如2013年,鎮裡資助加村裡自己出資,進行了外立面改造工程、公路兩側綠化帶改造、農電網改造等項目,大大提升了包岙村的形象,慕名來包岙村的人更多了。」
為了提供給村民更多的耕地,2013年,包岙村申請進行凌雲山山地改造,釋放了200多畝農耕地。如今這些農耕地都分配給了村裡的農戶,大部分種植了蔬菜、油茶等,大大增加了村民的經濟收入。
在村容村貌上,包岙村也不斷加大資金投入,改善民生。建起了休閒長廊和公園,村民有了休閒好去處;加寬本村的溪流,總長約1公裡,改善了村民的飲用水;到青田葉山村的道路網也建成了,村民出去、收購商進來更方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