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速火遍全網的男孩丁真,我們在網絡上看他純真的微笑,看他學習寫字,看他放牛、工作、騎馬,眼睛都要被帥花了~
20歲,人生美好的年華,除了丁真的遠方,還有詩。
出彩的少年人總是容易得到人們的關注。僅舉中國古詩界為例,就有好幾位明明可以靠顏值,卻偏偏靠才華留名史冊的少年才子。
被譽為「近代歐美四大哲人」之一的英國哲學家羅素,雖然看不懂中文,但對中國文化頗有研究,他對一位中國古代詩人推崇備至,稱這位詩人的詩篇「前此人類尚未夢見過此詩境界」。
這位詩人說的就是陳子昂。這篇被誇贊的詩是《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丁真20歲開始學習漢字,而寫出如此千古名篇的陳子昂,在18歲以前仍不知讀書。
出身於庶族地主家庭的他,少年時「以豪家子馳俠使氣」。有一次去鄉校聽到琅琅書聲大受觸動,於是「慨然立志」而「謝絕門客」,發憤攻讀,幾年內遍覽諸子百家,詩文大進,而且立志達則兼濟天下,報效國家。
從政的他敢於揭發暴虐貪婪的苛政,反對酷吏與淫刑,不滿於對外的窮兵黷武,所以不但不得重用,反遭當權的皇親國戚武三思之流迫害打擊而鋃鐺入獄。
出獄不久的陳子昂出於報國熱情,為建安王武攸宜的參謀隨軍北討契丹。武攸宜指揮無能,唐軍屢戰屢敗,陳子昂多次進諫且願為前鋒,武攸宜不僅不予採納,反而將其貶為軍曹。
少年時就充滿俠氣的陳子昂此刻仍然悲憤莫名,除在《感遇》詩中抒情寄慨之外,還寫了傳誦千古的《登幽州臺歌》。
韓愈在《薦士》一詩中盛讚「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而在《千年至美莫如詩》這本書裡,作者李元洛教授還寫了好幾位年少才高的詩人,比如陳子昂之前還有一位多才卻早夭的少年詩人——王勃。
王勃,山西人,「初唐四傑」之一。他的爺爺是隋末大儒王通,他和陳子昂不同,從小就聰明,而且學習很認真,才高氣盛,然仕途坎坷。
他最為人知的作品是《滕王閣序》,還有一首《滕王閣詩》,二者的寫作時間,歷來論者分為對峙的兩方:一方認為是他14歲時去江西省父途經南昌時的作品;一方認為是上元二年(675年)去交趾省父途經南昌而作,也就是他去世的前一年。而根據序中的「童子何知,躬逢盛餞」「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的自序以及其他佐證,當以前說為是。
即使判為逝世之前所作,也仍然是早熟早慧的天才手筆。
王勃的詩是被各種大家變著花樣誇的。
杜甫美之為「不廢江河萬古流」(《戲為六絕句·其二》),韓愈「壯其文辭」(《新修滕王閣記》),李商隱讚嘆其「王楊落筆得良朋」(《漫成五章·其一》)。
除此之外,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稱其「屬文綺麗」,明代楊慎《丹鉛總錄》譽其為「雲中俊鶻」,同時代人張遜業《校正王勃集序》稱讚他「富麗徑捷,稱罕一時」,清代編撰的《四庫全書》也說他「文章巨麗,為四傑之冠」。
王勃的詩不僅是唐代的「少年精神」的充分表現,同時也是後來為人所豔稱的「盛唐氣象」的先聲。
可惜的是,這位天不假年的詩國天才,當他去交趾探望其父返回渡海時,不幸溺水而亡,年方27歲。
王勃之後的李賀也是同一年齡夭逝,而英國的名詩人濟慈只有26歲,雪萊也只有29歲。
1837年2月,37歲的俄國大詩人普希金為捍衛自己的名譽與尊嚴,在決鬥中受重傷去世。24歲的萊蒙託夫憤然而作《詩人之死》一詩,其中有句是「稀有的天才火炬般熄滅,壯麗的花冠也已經凋殘!」三年之後,這位名詩人也死於如同謀殺的決鬥,年方27歲,高爾基後來曾不勝惋惜地說他「是一首未唱完的歌」。
王維17歲的時候寫下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杜甫20多歲的時候寫出了《望嶽》:
周邦彥20多歲的時候寫出了《蘇幕遮》:
李白20多歲的時候寫下了《峨眉山月歌》:
……
少年才子們雖然已經逝去,但他們寫的詩篇卻流傳千古,給後世的人們以美的享受。
葉嘉瑩先生說過:「閱讀中國古典詩歌,既可以培養我們有一顆美好的活潑不死的心靈,也真的可改變一個人的氣質和格局。」
可是浩如煙海的中國古詩詞,該如何讀?讀什麼?選本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中華詩學研究會顧問李元洛教授,曾經做了近20年的中學、師專教師,後任湖南師範大學名譽教授、湘潭大學與西南師範大學等多所高校兼職教授、中華詩學研究會顧問、湖南省作家協會名譽主席,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耄耋之年的老人,傾盡60年心力,把對中國古詩詞的研究與熱愛、對孩子們的喜愛與期望,都融入進一本至美的書裡——《千年至美莫如詩》。李老師從人教版、北師大版等語文課本裡,挑選了67首耳熟能詳的經典詩詞,進行了深入的解讀,以此為線,串聯起100餘個知識點及200餘個詩人名篇。
讓讀者讀一首詩而知更多詩,讀一首中國古詩而知世界文學。這是李元洛教授古詩詞解讀的特點。他不僅詳盡解釋了詩詞的含義,讓讀者了解詩詞的原意,而且深入聯繫實際,串聯廣博的文學知識,讓讀者了解詩詞的深意和詩意。
李教授是第一個把余光中的詩介紹給中國大陸讀者的人,二人因此結下了30多年的友情,余光中先生曾專門撰文高贊李教授這一寫作風格:
「李元洛對每一首詩不但詳加分析和解釋,還拋珠引玉,時常買一送一,甚至買一送三,多引該詩作者其他作品或摘句以相印證,有時甚至兼引五四以來新詩加以貫通。」
所以,雖然他是在講一首詩,但其實上呈現讀者視域的是好多首詩。在優美通透的文字中,點綴著很多有意思的故事,讓讀者了解詩人的生平、寫作的背景,比如:
李白的伯樂賀知章和莎士比亞的關係,
宋代有位頂級音樂家叫周邦彥,
李白最早寫月亮的詩和宇宙……
融會貫通,旁徵博引,讓你愛上古詩詞。更有著名水墨畫家林曦特別畫作做設計元素,合力打造至美詩境。
「蓮葉何田田」,如有風來,如有花香,如在讀詩。
🎁
福
利
來
啦
你是如何愛上古詩詞的?
歡迎給本文留言
截止2月2日0點
我們將隨機抽取 3 位留言粉絲
每人獲贈一本
《千年至美莫如詩》
小編會發私信通知喲~
●●●
➥ 或許你還對這些活動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