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朋友自己學習畫畫,
想臨摹人體,但是怎麼都畫不好。
若想畫好,需掌握兩項技能:
其一為掌握力、形體(透視、解剖、力形體)
以及力形狀的繪畫技巧。
其二為可靠的觀察方式,
方可畫出真正所見。
兩種技能結合後,就能畫得很好!
定義透視視覺理論的藝術家們,改變了我們生活的世界。其觀察方式,有助於在平面化的表面上建立維度思維。你將受到他們的啟迪,認識到自己坐的椅子以及居住空間,都是由某一位有能力繪製形體,並依此能力定義空間的藝術家構思出來的。
透視不難,只需花費一些時間,便可掌握所見與所知內容,即在紙面上表現深度感的能力。在理解傳統畫法之後,就會擁有這項能力。
透視學的主要用途之一,是展示你對於某個對象的視角,該視角使你獲得類似於真實世界中的消失感。
一點透視是每個人在平面化的頁面上觀察空間的起始點。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曾見過用以說明一點透視之力的鐵路圖。一點透視具有局限性,其主要用途是在深度中畫出平面。右上角的方盒標記著「假透視」,僅有的一點表明其局限性。當我們觀察方盒時,只要不與其迎面相對,不論站在哪一個方位,均處在兩點或多點透視狀態。我們看不到這個方盒的另一個面,除非能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消失點作為參考。
「假透視」方盒是用透視法畫方盒時,得到的範例。此為透視的宿敵。如果你看著方盒,就會注意到其正面呈直角。假如我們正視方盒的正面,其餘的平面便無法看到。正如我們去除方盒背部的平面,並使其餘平面以平行方向平移一樣,從正面來看,真正的結構方向已發生偏離。
兩點透視立方體,會在透視狀態中根據眼前所能看到的兩個平面分別匯聚於兩個點。請注意方盒中的垂直線仍保持平行,其餘線條則不再平行。因此在這裡,我們的立方體僅有水平面受影響。立方體上的水平線,將匯聚於消失點,從而產生透視效果。一旦我們處在方盒的上方或下方,就意味著我們能同時看到三個平面,並呈現出三點透視效果。
在三點透視中,方盒的六面均有透視變化。數字1 與2 是水平消失點,數字3 為垂直消失點。我們也可以在垂直線上安排兩個消失點,在水平線上安排一個消失點。如圖所示,第三個消失點會帶給我們一種感受,即方盒長而垂直。我們似乎浮在上方,俯視其頂部。組成方盒的垂直線,正朝下匯聚至消失點3。數出一個方盒受多少個消失點影響的簡單方法是:計算能看到的平面數量,能看到幾個平面,就有幾個消失點。
幾個簡單法則,便於你理解透視原理:
1. 視平線上的左消失點會影響方盒左側的平面,右消失點影響右側平面。
2. 當你位於方盒內部時,情況會相反。布置房間內部情景時,應考慮到這些。
3. 當對象位於你視線下方時,垂直線將受視線下方的消失點影響。當對象位於你視線之上時,垂直線將受視線上方的消失點影響。
該側視圖根據一點透視方盒構建。我們能在圖中直接看到模特頭部的側面。由於立方體側面(臉部正面)的透視關係過於極端,以致此視角最難畫。總之,每一個重疊的瞬間,都必須準確。
凱斯的頭像由邁克·多爾蒂使用兩點透視法繪製。我們能看到頭部的正面與側面。正平面與側平面的轉折邊位於模特右眉的頂點。轉折邊定義出額頭與顳骨的平面,使畫面顯得結實。請看看他的鼻底與上唇,我們能在這些地方看到三個透視平面,但頭部本身並未處於三點透視狀態。還要注意眼睛、鼻子和嘴巴的投影線,略帶擠壓效果。此外,從眼鏡能明顯地看出存在著兩個透視平面。總之,邁克在結合技巧與視覺效果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範例所示為四點透視法,假如你所處高度約為13 樓,而周圍的建築有30 層,這便是自己看到的樣子。我們分別對垂直與水平的平面進行壓縮,垂直組匯聚於兩個消失點,水平組也是使用兩個消失點,從而產生深度感。這就是我們生活的透視世界。越靠近你的眼睛,魚眼鏡頭效果越強烈。此時對象的中心將離你更近,邊界則被擠回空間中。
我們很難能親眼在透視狀態中目睹這種力量,因為我們要麼非常靠近自己要畫的主體,要麼主體大到能實現仰視與俯視效果。
你在汽車後視鏡裡看到的東西,就是你每天想要察覺到的周圍的一切。在製片藝術中,你有時能在相機傾斜時看到四點透視效果,可用於故事板或布局設計中。
這是一幅四點透視對模特造成影響的範例。要想使你的作品具有透視意識,至關重要的第一步是確認視平線(eyelevel)與模特的位置關係。在這幅作品中,視平線位於大腿中部。
此圖對於查看模特雙腳之間的透視組織方式非常有用。由於雙腳用線連接,使我們得知其方向指向左側消失點。畫模特腳部時,應注意雙腳在紙面內的高度差(我用箭頭表示),作為視覺暗示。在那裡,你能看到我所畫出的透視參考線對身體其餘部位的影響方式。她在空間中佔據的方盒上的最近的一條邊,用橙色的輪廓線表示,從其身體右側向下延伸。
觀察模特腳部、膝蓋、臀部與下頜的角度。圖中的髖部處在視平線範圍內。再看其左脛骨上的線,能定義出形體與力的方向。
你可以看到越靠近頭部的藍線,其斜度越大。如此帶來一種我們正在仰視頭部的幻覺。我們可在人體中用一些小的解剖學暗示定義出這些角度,譬如胸大肌底部、髖部頂點以及下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