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薩琳-畢格羅勝利埋性別炸彈 拆除還是引爆?

2021-01-09 搜狐網

  凱薩琳-畢格羅

  主要導演作品

  ■《拆彈部隊》(2008)

  ■《K-19:寡婦製造者》(2002)

  ■《魔鬼遊戲》(2001)

  ■《末世紀暴潮》(1995)

  ■《終極豪情》(1991)

  ■《霹靂藍天使》(1990)

  ■《血屍夜》(1987)

  ■編者按

  《拆彈部隊》在本屆奧斯卡的大勝,是影片的勝利還是女導演性別的勝利?

  爭論仍在繼續。在男性主宰的好萊塢甚至全球電影圈,凱薩琳·畢格羅的名字意味著一枚「性別炸彈」。只是我們還不能確定,奧斯卡小金人的榮譽,「最佳導演獎首次頒給女性」的突破,是意味著橫亙在片場、名利場、權力場的性別炸彈被拆除了,還是它其實更加醒目甚至被引爆了?這也許是枯燥的本屆奧斯卡頗為有趣之處。

  談論凱薩琳-畢格羅,總離不開性別,但別忘了,她也有一個精彩人生。

  有「電影狂人」卡梅隆在奧斯卡這個擂臺上戳著,作為女人的凱薩琳·畢格羅的勝利真是惹眼。她雖然氣質高雅、容貌端莊,但是,如果只憑著她諸多作品裡的那股男人氣質來展開想像,完全可以出現一個畫面——她在角鬥場裡以一個大背挎把「世界之王」卡梅隆撂倒。

  畢格羅顯然是個電影界的狠角色,拍的是「猛片」,話音也陽剛:「拍男人的影片,我能幹得更牛!」有這樣的勢頭,畢格羅讓奧斯卡換了「江山」,成為歷史上首位獲得最佳導演獎的女性導演。這似乎是皆大歡喜的事情,芭芭拉·史翠珊說:「這一時刻終於到來」;網友讚揚:「她顯得多不凡啊,簡直就是納威星球上的來客」;而奧斯卡獎也藉此「升華」了自己——敢於讓在全球製造票房旋風的商業巨片《阿凡達》掃興而歸,敢於直面全球影迷如浪潮般的爭議,這顯示了何等的勇氣與堅守?而對於畢格羅來說,這幾乎是一種「新生」:在第82屆奧斯卡之前,她被人冠以「卡梅隆前妻」之稱;而從此以後,凱薩琳·畢格羅成了一位獨立人物,一部可以獨自成章的神話。

  以暴制暴

  ■「拍戰爭暴力片就是很對我胃口。聽說如果遇到對的事情,攝像機自己都會做出反應。我的攝像機就是這樣」

  凱薩琳·畢格羅身高1.82米,長髮披肩,如今已經58歲,比卡梅隆還大三歲,但看起來卻非常年輕。她出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從小就熱愛繪畫和騎馬。據悉,凱薩琳學繪畫是受父親影響,其父的理想是當個漫畫作家,之後「未果」,於是,凱薩琳繼承了父親的志願。凱薩琳早年曾在舊金山藝術學院學習美術,二十歲時得到獎學金進入惠特尼博物館進行獨立研習,在那裡,她擁有一個獨立的畫室,經常接受藝術名家的指點。

  但這樣的生活並沒有讓凱薩琳感到滿足,她突然發現電影才更能讓她表達內心,於是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學習電影。除了做導演之外,她也曾在影片中客串一些小角色。對於繪畫與電影的關係,畢格羅說:「畫畫至今仍是我的愛好,但電影的魅力則在於它可以讓更多人知道你對這個世界的看法。」

  看了《拆彈部隊》之後,就會知道凱薩琳·畢格羅的鏡頭中流動的是男性荷爾蒙,她通過紀錄片式的拍攝手法,以趨近真實的影像,冷靜、客觀地再現美軍拆彈部隊的日常形態,表達了一種對戰爭的反思,其中的價值觀也許更契合美國主旋律精神,中國觀眾能否認同有待商榷。但畢格羅對於電影的掌控力卻毋庸質疑,她用一個個命懸一線的炸彈故事,營造了身臨其境窒息感,讓觀眾感覺到冰冷的死神正在不懷好意地遊蕩。而拆彈大兵的脆弱頭顱面對非死即生的脅迫,神經已經被折磨到極致,他們時而狂熱、時而沉迷、時而清醒,在看似正義的光輝下,對戰爭產生了「毒品」般的依賴,不可自拔……無論從形式還是內容來看,《拆彈部隊》都實在不像是女導演的作品。

  不過對其頗為了解的前夫詹姆斯·卡梅隆早就說過,「畢格羅對戰爭和衝突感興趣。」事實上,凱薩琳的導演作品並不多,但部部都是強悍之作。1978年,她首次觸電拍攝的短片《搏命者》就充滿暴力,這部17分鐘的作品描寫了兩個男人之間的生猛戰鬥,與她之後影片的風格如出一轍——擅長刻畫人物情感,目光多集中於處於極端境地的男人身上,強調雄性、暴力和權力。之所以偏好這樣的題材,與她對於世界的思考不無關係,比如在談起《搏命者》的主旨時,她說道:「通常,人們會以為敵人就存在外部的世界中,可能是一個警察、一個政府,一種制度,但實際上,並不完全如此,武力侵略和民族壓迫的思維是非常陰險的,人類可能就在自己的大腦中完成對於野蠻和極端的崇拜與複製,我的影片在『以暴制暴』。」

  畢格羅也曾拍過一部女性題材電影,1990年,她拍攝了《霹靂藍天使》,講述男殺手如何引誘一位被停職並接受調查的女警官。雖然女人成為主角,但是畢格羅只是把男人和女人的位置互換了一些,影片依然是「雄性十足」。

  面對為什麼愛拍這類題材的頻繁提問,畢格羅已經有點不勝其煩:「我自己根本沒想過一個女導演去拍一部幾乎沒有女性角色的戰爭戲會有什麼問題,拍這種片子就是很對我的胃口。聽說如果遇到對的事情,攝像機自己都會做出反應。我想我的攝像機就是這樣,遇到我感興趣的動作片,攝像機確實能夠推動我去做一些事,讓我興奮不已。」

  勇往直前

  ■「如果說女人拍電影確實存在阻力,那麼我只會選擇無視之,因為我既不能改變我的性別,也不會停下來不拍電影」

  與卡梅隆的導演之路基本順風順水不同,凱薩琳·畢格羅一路走來要艱辛得多。她並不是高產導演,而且她的電影也談不上賣座。幾部作品拍下來,《血屍夜》、《末世紀暴潮》、《魔鬼遊戲》等票房都平平,後來她拍了耗資1億美元的《K-19:寡婦製造者》,影片雖然口碑不錯,卻只在全球收回了6500萬美元的票房。有些評論嘲諷說,她的電影作品可能在藝術成就上永遠無法和她的繪畫藝術相比。2003年有本關於她的書問世,名字是《凱薩琳·畢格羅的電影:好萊塢罪人》,認為她是好萊塢的另類,一個拍男導演題材的女人,打破了電影界的規則。

  而凱薩琳這次拍《拆彈部隊》也碰到過很多波折。她的影片幾乎都是站在好萊塢的體制之外,絕大部分電影雖然通過大的電影公司來發行,然而卻全部都是由獨立電影公司提供資金支持的。因此,她在片商眼中算是「沒見過世面的人」,投資人對她的電影興趣也不大,後來她找到一家法國電影公司來投拍《拆彈部隊》,預算僅有1100萬美元,最後還遲遲找不到發行商。《拆彈部隊》上映後,儘管全球票房只有1600萬美元,還不及《阿凡達》的27.5億美元票房的零頭,但在業內卻是大獲好評,拿獎無數,並最終在奧斯卡上完美收官。

  凱薩琳在片場上也像個拼命三郎 ,從來不覺得自己的性別應該受到特別的關照。《拆彈部隊》在約旦進行拍攝時,年近花甲的凱薩琳承受住了當地的極端環境以及46攝氏度的高溫。《拆彈部隊》的編劇馬克·鮑爾描述她「有維京海盜的基因」、「我不是在開玩笑,我覺得畢格羅強大得好像永遠都能生存下去。」

  而畢格羅本人腦子裡似乎只有電影這一根筋,除了勇往直前外,沒有多餘的顧慮:「我也可以操控商業巨作,但不知道為什麼人們很難相信女導演的能力,我真應該好好去問問那些電影公司的老闆們。如果說女人拍電影確實存在阻力,那麼我只會選擇無視之,因為我既不能改變我的性別,我也不會停下來不拍電影。」

  男女有別

  ■「我並不因我是首位獲獎的女導演而驕傲,我更願意人們說我是電影人,但是如果我的成功能給女導演和年輕導演以激勵,那是我最為高興的事情」

  如果只聞其言,不見其人,人們肯定以為凱薩琳·畢格羅是個線條硬朗的「悍婦」。其實正相反,在她的朋友們看來,凱薩琳性格溫和內斂,應酬時很靦腆,甚至會臉紅,「在好萊塢,會臉紅的人少得可以數得出來。」她的一位朋友說。《拆彈部隊》的男主角傑瑞米·雷納也表示,畢格羅在社交場合,一直都很害羞。親近她的人認為凱薩琳的「雙重性格」源於她極強的自控力和對別人的尊重,雖然她的心底潛藏著一股強烈的暗流,但她卻不以自我為中心。

  凱薩琳平日不修邊幅,喜歡穿牛仔衣褲,在參加某時尚雜誌專訪拍照時,特意跟攝影師要求「一切從簡」,「我都快60歲了,別再給我塗唇彩、弄髮型、設計服裝了,我這樣挺舒服。」她活得簡單、心態年輕,因此比同齡人看上去能小上十歲。

  《拆彈部隊》在全球頻頻獲獎,也引來一些爭議,有人認為凱薩琳的影片不是作品的勝利,而是憑藉她自身製造的「新奇」——她以女性的性別拍攝出了比男導演還要剛烈的作品,對此,凱薩琳不以為然,「我只是在講故事,並沒想炫耀自己比男人更懂男人。」

  也許意識到了她無法擺脫這個世界一直在強調的「性別」標籤,凱薩琳對於「性別」的態度也有了一些轉變。之前,她強調的是「男女無分別」,她總是說:「人們常說一切不可能的事皆有可能,因此得到榮譽,我當然應該感到高興。但是我希望,有一天人們可以拋開這種藉口,忘掉男女性別之爭,只把我作為導演來看待。我曾經花了很多的時間去思考我的長處在哪裡,我想真的就是敢於探索和挑戰自己,我的本意並不在於打破性別差異或者性別傳統。」

  但是,在上月舉行的英國電影學院獎頒獎儀式上,當成為獲得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導演獎的首位女性後,凱薩琳意識到了世界對於「女性身份」狹隘和偏激,因此有了為「女性」而戰的想法:「假如我的成功能成為引路的一束光,那麼,好極了……」 在成為歷史上首位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女性之後,凱薩琳也表示,希望這是奧斯卡的開端,有越來越多的女導演能夠捧走最佳導演獎的奧斯卡小金人,「我並不以我是首位獲獎的女導演而感到驕傲,我更願意人們說我是電影人,但是,如果我的成功能給女導演和年輕導演以激勵,那是我最為高興的事情,我想對他們說的是,在任何時候,都不要因為外界的幹擾而放棄自己的夢想。」

  目前畢格羅手頭有兩個拍攝計劃,一是為HBO拍攝電視劇《神奇年代》,一是與《拆彈部隊》編劇馬克·鮑爾合作,拍攝其新作《三國邊境》(《Triple Frontier》)。《神奇年代》是發生在紐約的家庭劇,凱薩琳可能會拍前幾集,主要擔任製作人。而與陽光的《神奇年代》相比,《三國邊境》則神似《拆彈部隊》,講述的是位於阿根廷、秘魯和巴西之間交界處的一個法律失效的動蕩地帶,畢格羅知道外界又要嚷嚷什麼了,她率先堵住了一張張喧囂的嘴巴:「我就是喜歡這類題材電影!因為它刺激。」

  翻版

  畢格羅與卡梅隆:離婚以後關係更好

  第8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詹姆斯·卡梅隆和凱薩琳·畢格羅這對昔日夫妻的相遇,讓世人的心緒偏移到很「八卦」的方向,試圖通過獎項的比重反差在二人之間製造出新的「恩恩怨怨」。然而,對於兩位當事人來說,「前妻與前夫」的對決只不過是媒體的一廂情願罷了,實際上,他們是一對「離婚之後關係更好」的朋友。《拆彈部隊》拿下六項大獎,卡梅隆由衷的笑意和紳士般的姿態不是說裝就能裝出來的,兩年的短暫婚姻催生出來的卻是一段綿延的情誼,他們可謂是惺惺相惜的電影同路人。

  ■除了性別,兩人有太多相似

  凱薩琳是卡梅隆的第三任太太,兩人的婚姻僅維持了兩年。卡梅隆的一位傳記作者認為凱薩琳就是卡梅隆的翻版,「除了性別不同,兩人有著太多相似,凱薩琳是卡梅隆的靈魂伴侶,也因此,凱薩琳與卡梅隆認識不久就迅速閃婚。」

  1989年,卡梅隆拍攝一個MV時,凱薩琳出演女主角——性感的牛仔女郎。當時卡梅隆剛結束他的第二段婚姻,並已經執導了《終結者》、《異形2》等作品,身居「大導演」之列;畢格羅則不太如意,儘管她憑藉《血屍夜》獲得了土星獎(美國科幻恐怖電影獎)的最佳導演獎,但其導演水準並未受到普遍認可,她只能算是電影圈的「業餘人士」,喜歡歐洲片、喜歡拍火爆的動作片,主要身份卻依然還是住在舊金山、和許多搞藝術的人在一起混的畫家。

  而在卡梅隆眼中,這位漂亮的女士不是一位只能拍兩部小成本影片、沒有什麼知名度而顯得對未來有些茫然的女人, 他對這位內心激情湧蕩、個性堅強獨立的女主演已經完全傾倒了。幾周之後,他們深深地相戀,當年秋天,兩人就舉行了婚禮。

  結婚後,兩人經常探討對電影拍攝的看法,交流彼此的技術心得。因此有人說,凱薩琳的拍片風格受到卡梅隆不少的影響,比如,她喜歡挑戰,拍片時也非常苛刻。要知道,卡梅隆對合作演員的「魔鬼訓練」讓人叫苦連天,連演了《鐵達尼號》的凱特·溫絲萊特都說,如果不是特別高的片酬,她不會考慮再和卡梅隆合作;而凱薩琳拍片時的「亢奮」也讓演員們感覺在「惡魔指揮官」的手下拼命,《拆彈部隊》的男主角就感慨,自己平時注意健身、體能相當好,可是在拍攝時他還是跟不上凱薩琳的節奏,年近花甲的凱薩琳卻始終精神昂揚,無視他們的痛苦,力求達到完美的效果。

  ■只能當朋友,不能做夫妻

  一段花絮或許能讓人對兩人的感情做些「窺探」。前不久,兩人曾一起做過一個電視節目,被問到節目結束後凱薩琳想對卡梅隆說什麼,凱薩琳的話語是:「你當時為何一言不發便離開我?」這句話的真實含義,或許只有當事人最為心知肚明,但二人早年間的婚姻生活就是如此無奈地結束了。

  那是在1991年,兩人合作拍攝《勁爆點》,卡梅隆任製片,畢格羅任導演。影片十分成功,但兩人都要在片場說了算。卡梅隆在片場一向獨斷專行,脾氣火爆,而畢格羅則非常冷靜,自尊心強,兩人的感情出現了裂痕,在《終結者1》和《終結者2》中扮演女英雄的琳達·漢密爾頓則成為兩人婚姻最終瓦解的原因。

  卡梅隆的傳記作者認為,卡梅隆和畢格羅的這次婚姻,陷入了一個困境:他們都太專注於各自的人際關係和各自的工作了。卡梅隆曾將畢格羅視為「無價之寶」,「因為我們說著相同的話,而且我們能彼此知道心中所想並彼此欣賞」,但是,因為都很強勢,所以最終二人只能分手。漢密爾頓成了卡梅隆的第四任妻子。不過,卡梅隆和漢密爾頓也沒有走到最後,卡梅隆的現任妻子是蘇西·埃米斯,她曾在《鐵達尼號》中飾演羅絲的孫女,而畢格羅卻至今沒有重組家庭。

  凱薩琳和卡梅隆離婚後,卻並未反目或者老死不相往來。在凱薩琳事業進入低谷並為前途迷茫時,卡梅隆是她可以傾訴的朋友,他會給她提一些明智的建議。1995年在卡梅隆的輔助下,凱薩琳執導了《末世紀暴潮》大獲好評,事業也開始進入高峰。她與卡梅隆的關係遠比做夫妻更為默契,兩人會打幾個小時的電話商量電影,討論聘請哪位演員。每年的聖誕節,卡梅隆都會堅持邀請凱薩琳去他位於馬裡布甜水鎮峽谷的家中度假,而這也常常讓現任妻子蘇西有點不滿。

  ■本屆奧斯卡見證二人友誼

  此次《阿凡達》和《拆彈部隊》能夠站在奧斯卡的同一起跑線上,也是這對朋友相識近20年來友誼的見證,兩人稱讚起對方及其電影都不遺餘力。凱薩琳在奧斯卡頒獎典禮前接受美國《娛樂周刊》訪問時表示:「我昨天還和他通過話。我看過《阿凡達》了,我很喜歡、很喜歡、很喜歡。我很榮幸能出現在任何提及他的談話中。」

  其實,凱薩琳拍攝《拆彈部隊》也是卡梅隆的建議。當時凱薩琳手頭有兩部電影在籌拍,除了《拆彈部隊》外,還有一部是根據埃裡克·拉森的小說《白城魔鬼》改編的電影,她拿不定主意,向卡梅隆諮詢,卡梅隆看了劇本之後立刻對她說:「趕緊從《白城魔鬼》裡跳出來,去拍《拆彈部隊》!」

  而凱薩琳對於《阿凡達》來說也一直是位「知情者」,卡梅隆在奧斯卡紅毯上接受採訪時表示,《阿凡達》從開始創作劇本、到剪輯,凱薩琳一直都在關注。

  在奧斯卡典禮現場,卡梅隆與畢格羅也相談甚歡,卡梅隆甚至開玩笑地做出掐畢格羅的手勢。而在接連失意最佳導演獎和最佳影片獎後,卡梅隆未表現出一絲失落,而是熱情地向畢格羅鼓掌祝賀,嘴裡還說著:「yes!yes!」

  有人說,本屆奧斯卡,似乎從提名開始,卡梅隆就已將勝利拱手「讓」給畢格羅了。在電影人看來,奧斯卡的態勢不亞於美國大選,在提名之前,各電影公司就開始大打宣傳戰,而在提名之後,每部影片都會組成強大的幕僚團,為影片的最後勝出盡心盡力。一位卡梅隆的幕僚表示,卡梅隆到處讚揚的是凱薩琳·畢格羅和她的《拆彈部隊》,甚至在他奪得金球獎時都不忘說凱薩琳更適合這個獎,「他不知道自己的影響力有多大,他的讚揚為凱薩琳拉了不少票。」

相關焦點

  • 《拆彈部隊》導演凱薩琳-畢格羅獲得最佳導演獎
    《拆彈部隊》導演凱薩琳-畢格羅獲得最佳導演獎 《拆彈部隊》導演凱薩琳-畢格羅獲得最佳導演獎。凱薩琳-畢格羅也因此成為奧斯卡歷史上第一個獲得最佳導演獎的女性。 (來源:人民網-娛樂頻道)
  • 凱薩琳-畢格羅《底特律》首曝預告 聚焦騷亂事件
    《底特律》海報  (來源:時光網)由《拆彈部隊》《獵殺賓拉登》導演凱薩琳-畢格羅執導,約翰-波耶加、威爾-保爾特、傑克-萊諾、漢娜-穆雷、安東尼-麥凱等主演的犯罪新作《底特律》今日曝光首支預告片。> http://yule.sohu.com/20170413/n488198418.shtml yule.sohu.com true 搜狐娛樂 http://yule.sohu.com/20170413/n488198418.shtml report 2953 《底特律》海報(來源:時光網)由《拆彈部隊》《獵殺賓拉登》導演凱薩琳
  • 詹姆斯-卡梅隆與凱薩琳-畢格羅實力對比
    第1頁:詹姆斯-卡梅隆 第2頁:凱薩琳-畢格羅   詹姆斯-卡梅隆  出生日期:1954年8月16日(55歲)  身高:1.88米
  • 凱薩琳-畢格羅:「豪放派」奧斯卡獎女導演
    在凱薩琳之前,獲得過該項提名的女性也僅寥寥三人。作為一位導、演雙棲的老牌影人,史翠珊的感慨也許正來自奧斯卡對女性導演遲來的肯定。當晚,依芙聖羅蘭典雅精緻的銀灰色晚禮服在凱薩琳一米八三的高挑身材上熠熠生輝,儘管她已經五十八歲,但臉上仍綻放著雍容大度的微笑,美麗動人。
  • 達文西來相助,「拆彈專家」拆除腎內炸彈
    其實,泌尿外科專家也如同拆彈專家,拆除腎臟等器官裡藏著的「定時炸彈」,保身體平安。最近,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泌尿外科陳明教授團隊運用達文西手術機器人成功為一名腎癌患者手術,不僅成功「拆彈」還保留了腎臟功能,不讓他「孤腎一人」。成功手術後,患者即將康復出院。無症狀!
  • 小心引爆「頸椎炸彈」!稍有忽視可致殘致死!
    頸椎炸彈劉主任說,部分中老年人頸椎存在著一顆「炸彈」,它可能一輩子不會引爆,但也可能因為摔倒、碰撞隨時被引爆,一旦引爆就會出現癱瘓、高位截癱甚至死亡的嚴重後果!這個隨時會被引爆的「炸彈」指的是脊髓型頸椎病,它是最嚴重的頸椎病類型。人的脊椎從腦部自下,可分為7節頸椎、12節胸椎和5節腰椎。從腦子到頸髓到胸髓叫中樞神經,分叉叫外周神經。
  • 《拆彈部隊》女導演凱薩琳籌拍《刺殺本-拉登》
    奧斯卡最佳影片《拆彈部隊》導演凱薩琳-畢格羅(資料圖)  憑藉《拆彈部隊》斬獲奧斯卡大獎的女導演凱薩琳·畢格羅目前正在籌備新片《刺殺賓·拉登》(暫定名)。
  • 我打算獨自走開,把自己引爆 | 綁著自殺炸彈的女孩兒們
    她身上也繫著一顆炸彈。「我打算獨自走開,把自己引爆。」女孩絕望地說道。Hadiza在今年被奈及利亞「博科聖地」組織綁架抓為人質。一名成員想「娶」她,但被拒絕了。「你會後悔的」,這名「博科聖地」成員威脅她。幾天後,她被帶到「博科聖地」組織的頭目前,被綁上自殺炸彈腰帶。一起被抓的還有一名12歲的女孩。
  • 女性導演系列 | 凱薩琳•畢格羅: 勇敢的心
    1978年,她首次觸電執導了一部17分鐘的短片《搏命者》,描寫了兩個男人之間的戰鬥,雖然如今的凱薩琳自己也不待見此片,《搏命者》的問世至少能說明一個問題,即已經展現出了她之後那些影片的風格:強調男人、雄性、暴力和權力的主題。
  • 蘇聯絕密計劃:500枚炸彈引爆富士山,比原子彈更令人談之色變
    因此有人表示,如果沒有這兩枚原子彈,盟軍相要取得二戰的勝利,恐怕還需要付出更加巨大的代價。但實際上並非如此,當時蘇聯甚至就針對日本準備了一個滅國計劃,比原子彈更令人談之色變,若是這項計劃成功實施,恐怕日本連投降的機會都沒有了。在上世紀40年代的時候,蘇聯秘密成立了雄鷹飛行中隊,專門駕駛蘇聯自己設計的PE-8型遠程戰略轟炸機。
  • 美國炸彈狂徒:55枚炸彈讓紐約陷入恐慌,被抓後為何不能定罪?
    炸彈下面還壓著一張紙條,上面寫著:"愛迪生公司的人都是罪犯,我給你們準備了禮物—炸彈!"。這一發現嚇壞了這名清潔工,他立刻報了警,紐約警局立即派出了警員和排爆專家趕赴現場。萬幸的是,炸彈並沒有引爆,而且蹊蹺的是這枚炸彈既不是定時的也不是遙控的,似乎兇手並沒有打算引爆它。
  • 貴亮:康美忠泰造假風波,深水炸彈何時引爆
    《康美藥業老闆大起底:倒賣藥材坑苦藥農 兒子豪車價值2900萬》,如果不是康美藥業突然暴露的造假案,馬興田在廣東還是一等一的「好人」。經營懸壺濟世的醫藥生意,98年中國洪澇肆虐,康美剛剛起步,馬興田就慷慨地向災區捐贈了價值100萬的藥品和20萬的食品。2018年,他還捐款1500萬元在家鄉普寧建了所小學。陽光下的馬興田風光體面,陰影下卻有另一面,他 還另有重要「貢獻」。
  • 23載生死一「線」間,他伸向炸彈的雙手卻未曾顫抖過
    他曾先後出色完成搜排爆任務100餘次,安檢防爆任務300餘次,累計排除犯罪嫌疑人設置的遙控炸彈、禮品炸彈、軍用炸彈等各類爆炸裝置40餘個,成功處置爆炸警情60餘起。「真正有空思考生死的時刻,只有在拆除爆炸物之後,或者在奔赴現場的一剎那,排爆時不能有絲毫分心。」夏宇並不覺得自己無畏,只是作業時的專注令他無暇多想。
  • 菅田將暉《三年A班》:老師綁架學生,還在學校裡埋了炸彈?
    然後蘇打又笑眯眯地,引爆了他埋在教室外的第一顆炸彈。這顆炸彈的威力非常大,成功的炸毀了這個班級旁邊的樓梯和逃生通道。學生們開始驚慌,試圖打開教室的門和窗戶,卻發現全部被老師提前改裝過了,上了鎖。蘇打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他要給這些學生們上一次非常重要的課。
  • ​《底特律》發"供你參考"版預告 畢格羅全力衝奧
    ​《底特律》發"供你參考"版預告 畢格羅全力衝奧 時間:2017.11.07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雲貓貓 分享到:
  • 如果在馬裡亞納海溝引爆氫氣彈的話會發生什麼事呢?
    假如在兩塊板塊重疊的馬裡亞納海溝海峽上引爆威力強大的氫氣彈到底會發生什麼事呢?大家感興趣嗎?這裡是濤濤隨記,在這個文章中的爆炸都是假的,所以大家不用擔心。 在人類擁有過的炸彈當中,最厲害的就是沙皇炸彈了吧,那是由伊格爾庫爾恰託夫所領導的蘇聯的研究人員所製造出的炸彈中被稱為最強的炸彈。沙皇炸彈的實驗於1961年10月30日在新地島舉行,實驗的結果十分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