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德基、薛之謙、牛油果,這三種元素同時出現,有一種濃得化不開的違和感。
原文轉自: Enjoy 雅趣
微信公眾號:caixin-enjoy
是的,為了趕 3.14 白色情人節的熱點,KFC 點了枚橫炮 —— 推出「牛油果香辣雞腿堡」,並請薛之謙傾情演繹,消息一推送瞬間突破 10 萬+,微博上也妥妥地成了熱點話題。
薛老闆也很賣力,這表情把常吃垃圾食品的 Working Class 第一次嘗到牛油果這種「中產食物」時,糾結又滿足的情緒表達得淋漓盡致,內心戲也是足足的:
一開始皺眉頭,驚愕:「咦~牛油果這東西幹吧刺裂的有啥好吃?」
一轉念,「聽說城市中產都愛吃,那它一定是好東西,我可能暫時還不配享受它。」
又一轉念,「但是,我憑什麼不配啊!不行,我必須學會享受它。」
吃了幾口,「好難,我一定是吃到了假的牛油果!」
於是就出現了這一連串錯綜複雜的表情。
這海報設計得也十分恰當——「多、快、好、省」,高飽和、高對比、辣眼睛的紅配綠。Slogan 也符合急切追求「爆紅」的心理。
但是,這一橫炮卻差評如潮,
那麼小清新、那麼健康、那麼中產的牛油果,怎麼能跟「香辣」、「雞腿」、「堡」這種接地氣的元素搭配呢!
不夠新鮮的雞腿肉,裹上一層厚厚的麵粉,放在油鍋裡一炸,簡直就是一坨糖油混合物;單薄的少得可憐的西紅柿和一片蔫不拉幾的生菜葉夾在中間無所適從,底下是油膩膩的充滿飽和脂肪酸的千島醬,這些卡路裡炸彈的 Working Class 單品,怎能和我中產標籤「牛油果」放在一起!
於是,城市中產們怒了,為了保衛牛油果神聖不可侵犯的「中產」地位,他們要去抵制牛油果和油炸食品的組合了。
牛油果的「中產標籤」地位根深蒂固,除了那些主打 「健康」、「有機」、面向「城市中產」和「都市白領」的餐廳外,連帶著典型「垃圾食品」和「Working Class」底色的「香辣雞腿堡」也要插一腳。
但是,加了「牛油果」就不是垃圾食品了嗎?
吃了牛油果就是「城市中產」了嗎?
圖森破。
那這綠油油、小清新、油乎乎、說水果不像水果,說蔬菜又不像蔬菜的難以定性的牛油果,是如何一步一步爬上了「中產食物」鄙視鏈的最頂端呢?
空穴來風的「加州牛油果月」
1992 年一個早晨,脫口秀主持人 Gordon Elliott 突襲了一位獨居的老太太,和他一起來的還有個穿成一枚牛油果、開著牛油果色的馬自達、提著一籃牛油果的奇怪的人,名叫 Ripe Guy 的先生。
這個 Guy 給老太太做了一頓「加州牛油果煎餅」早餐,還送了她一張牛油果面膜。他咧著大嘴笑著說,
您好,親愛的太太,讓我們享受牛油果吧,因為六月是「加州牛油果月」。
其實「加州牛油果月」子虛烏有,完全是一個叫 Hill & Knowlton 的會「搞事情」公關公司一手打造的營銷戰役罷了。
但後來,牛油果勢不可擋地席捲了美國人的餐桌,還成了「網綠」站到了朋友圈美食攝影大賽的頂端。
剛剛過去的 2017 美國春晚 —— 超級碗比賽的周日,據科技網站 Mashable 的統計,美國人吃了大約 1.2 億鎊牛油果 —— 相當於 38.7 萬個「進攻線員」(暫時按每位壯漢 310 磅算吧)疊加在一起的重量。
當然,一個營銷故事遠不止這麼簡單。 在開始的開始……
鱷梨是如何變成「牛油果」的?
牛油果,原名鱷梨,英文名 Avocado;英國人裝 B 名 Avocado Pear。
在 20 世紀初,牛油果因其粗糙醜陋的外皮,被稱為鱷梨 (alligator pears),名字有點兒土,不夠精緻,也不中產,還會讓人產生不好的聯想。於是牛油果種植協會多次抗議,說這個名字簡直要毀了整個產業,強烈建議改為 Avocado 。
Avocado 這個詞來自阿茲特克人的語言(墨西哥中部一個古老民族,大概是瑪雅人的鄰家晚輩),原來的詞語是 ahuacacuahatl,光數 a 的個數就要數老半天。
這樣一來,光看拼寫就讓人產生莫名的崇敬感,加上一口氣還念不順,優越感加分。
起一個叫得響的名字只是第一步。更讓人頭疼的問題是,如何讓人們愛上這種又不甜、又不好煮、表皮滑溜溜、長在樹上的「水果」——哪方面看你都不像一個水果啊!更像手雷。
定位中產,大打「健康」牌
因為牛油果只能在暖和的地方生長(原產地墨西哥),比如美國的加州,所以貴到小偷都要眼紅——1974 年就要 1 美金一個,相當於現在的 4.8 美金。
所以,市場營銷人員將這種貴得要死的水果定位於一種奢侈品,水果界的勞斯萊斯、沙拉中的貴族——專用於優雅的、上層人士吃的沙拉。
20 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整個美國已經胖起來了,那時在美國中產階層掀起了一場「幹掉脂肪」的戰爭 —— 營養學家們各種大肆呼籲全美減少脂肪攝入,但聽名字就夠油的牛油果竟然沒有被打入冷宮?
人家會用標籤。恩,我是牛油果,我是健康脂肪。跟炸雞、薯片那些壞脂肪不一樣哦。
神通廣大的牛油果種植商們(順便提一句,他們都是南部不差錢的白人莊園主)藉助了科學的威信,提供了諸如「牛油果有助於蔬菜中番茄紅素的攝入」的健康報告,還聯合哈佛大學(這背書有點兒猛)極力推廣「地中海 Diet」——多脂肪、少碳水化合物。
科普時間
牛油果 100g 熱量為 160Kcal,和三文魚、堅果並列,是優質脂肪的代名詞。
每天半個(68g,114Kcal)可以滿足人體一天所需 80% 的膳食纖維,提供人體所需的不飽和脂肪酸;
碳水含量相對較低(5.9g);還富含豐富的維他命 E,葉酸(對孕期女性十分友好),鎂,卵磷脂和葉黃素等。
在日常飲食中添加牛油果元素,長期以來,可以明眸護膚、柔順頭髮、保護心臟、抗氧化、降低膽固醇等。
但是,呵呵,唯獨不能減肥。
但是,消費者依然不願意接受這種怪怪的水果。
直到牛油果上升到了「生活方式」的高度
故事又回到了開始的營銷策略和那個打扮成牛油果的 Ripe Guy 先生。
1995 年,Hill & Knowlton 公關再出大招,在全國範圍內發起為 Ripe Guy 先生找對象的活動。
「找對象」是全世界共同關注的話題,僅次於「戰爭與和平」。
與「找對象」掛鈎,牛油果上升到了「生活方式」的高度 —— 那些參加選秀的年輕女性們,極力展示著健康膳食的加州生活方式,當然,少不了吃牛油果這一環。
最終,26 歲來自芝加哥的 Robyn Nardone 成功成為了牛油果太太,她激動地大叫「我的夢想終於實現了,這真是個令人自豪的頭銜!」當然,Ripe Guy 先生也再次在電視上大火了一把。
最後神助攻的,把牛油果徹底推向神壇的,是超級碗。
超級碗已經從一個單純的比賽,變成了美國人民放縱自我的狂歡節 —— 大家在這天必須邊吃邊看邊吐槽,沒有什麼比在超級碗打廣告更能引發病毒式傳播的了。
於是,足球隊隊員們的食譜被公關公司盯上,超級碗(Super Bowl)被改造成了牛油果醬碗(Guacamole Bowl)。
1992 年,一份費城老鷹隊的御用食譜是這樣的:四個牛油果、檸檬汁、大蒜、洋蔥、番茄、孜然芹和辣椒醬。
還有什麼比超級碗老鷹隊同款食譜更有誘惑力的嘛?
來看看超級碗上墨西哥牛油果的創意廣告,這臨門一腳,讓牛油果搭上美國春晚的便車,上升為美國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
首先,背景是一群人組了一個「秘密社團」(類似電影《星球大戰》裡的「西斯」,一個由投靠黑暗勢力的絕地武士組成的古老組織。)他們的一切行動必須在秘室裡進行,而且守口如瓶,甚至彼此不能暴露真實身份。
這個秘密社團有一些奇奇怪怪的驚天大秘密 —— 比如偽造了登月,或是給橄欖球放氣(這是上屆比賽的梗),或是遇到大腳怪什麼的。而比之前這些「大秘密」更重要的竟然是 —— 牛油果含有優質脂肪,很健康。
於是,這些自詡「神秘社團」組成的高級成員,紛紛圍在牛油果醬和玉米片的周邊,爭先恐後地吃了起來。
從此,牛油果不僅僅是一種水果了,它成了一種生活方式。
因為牛油果的走紅,世界對南美洲都更加關注了。
2015 年在秘魯召開「全球牛油果峰會」發布的相關報告顯示,全球一半以上的牛油果產自墨西哥,而銷量最大的也是墨西哥。其次是美國,多米尼加共和國,哥倫比亞和歐盟。
中國牛油果銷量排名全球第 12 位,是除去印尼外最愛吃牛油果的亞洲國家。
美國是全世界牛油果最大的進口國,所以,什麼東西想要紅遍全球,第一步就是在美國流行起來。中國雖然總量沒法比,但是每年 25% 的增速有點兒嚇人。墨西哥下一個 GDP 增長點,就是讓每個中國人都喜歡牛油果。
而 KFC 的「牛油果香辣雞腿堡」的出現,證明——成功了!
沒有什麼比它更能拉高朋友圈美食攝影大賽的格調了
慢慢的,這枚把「健康」、「中產」和「生活方式」三個詞完美結合了的水果,憑藉高顏值,在美食攝影社交應用 Instagram 屹立不倒,成為橫掃全球美食界的著名「網綠」。
據 Mashable 報導,牛油果一舉超過披薩,成為 2016 年 Instagram 上人們最願意曬的美食單品。
而最近兩年,牛油果也成為中國各大一線城市「中產餐廳」的必備元素。如果沒有一道拿得出手的牛油果菜品,這餐廳想在「城市中產」聚集的地方火起來,是非常有難度的。
講真,牛油果雖然外表醜,但是脫了衣服後那一抹清新的綠,是刷爆朋友圈的關鍵。
也有很多直男用「牛油果」來形容自己,別看我外表醜平時也不打扮,但是我健康有內涵。
在美食界既可獨當一面,又可與 N 種食物百搭,關鍵還上鏡,哪個城市中產會討厭它?
作為前菜:牛油果 x 三文魚
這是主要受眾為「城市中產」的餐廳最常見的搭配,有些餐廳為了中和口感和配色鮮豔,會搭配豆苗、芒果等。但挑剔的「城市中產」還會提出意見:三文魚和牛油果都比較 fatty,做開胃前菜不夠清爽。
融合了亞洲元素的三文魚牛油果春卷
為了更貼近中國城市中產的胃口,餐廳們把牛油果、三文魚這兩個單品重新排列組合,搭配生菜、米皮和米粉,配上經典越南魚露醬,清新酸爽,徵服了那些「城市中產」的東方胃。
作為沙拉:牛油果 x 水果、蔬菜
如果大拌菜或者水果沙拉加入了牛油果,立刻就華麗麗的升級為西餐沙拉。牛油果在沙拉裡更加畫龍點睛,是一盤菜葉子顏值和 B 格的分水嶺。
牛油果玫瑰沙拉
恩,Working Class 才吃大拌菜,「城市中產」必須吃沙拉。而且這種「玫瑰造型」就是專門在情人節、七夕、白色情人節給你們表(Yue)白(Pao)用的。
牛油果打底的蔬果能量碗
能量碗的概念在城市中產的圈子裡十分流行,類似「大鍋飯」,裡邊啥都有了 —— 牛油果打碎,與酸奶或牛奶燕麥混合成果昔,外搭堅果、藍莓、蔓越莓、芒果、香蕉、覆盆子等 Toppings。
這符合了「城市中產」的要求 —— 營養豐富還必須精緻,而且省時間。注意:「上鏡」是第一要義。
作為主食: 牛油果 x 吐司
牛油果煎蛋土司
全麥吐司一片,吐司機裡 30 秒,煎蛋電餅鐺 1 分鐘,三分之一個牛油果碾碎,搭配黑胡椒、鹽;無論心情多麼陰霾,一口下去,太陽瞬間升起。
京城哪家 Brunch 會缺了這道經典?
當然,牛油果與吐司的組合,還衍生了眾多「裝 B 神器」。比如,
三文魚+牛油果+洋蔥全麥吐司
各種變形,刷爆朋友圈不重樣。
當然,還有日本人發明的牛油果壽司。
作為甜點: 牛油果 x 巧克力
牛油果系列甜品比較小清新風格,綠綠的看著就好吃,而且口感比奶油清淡。比如,菲律賓很流行的牛油果冰激凌。
英國人發明的牛油果青檸芝士蛋糕。
真的是最近芝士蛋糕界最流行的 Recipe 了。青檸偏酸,能中和牛油果和芝士本身厚重的奶油感,這種芝士蛋糕在英國非常流行,異曲同工的還有牛油果巧克力派。
作為特飲:牛油果 x 任何元素
可以喝的牛油果最常見的就是各種果昔了吧,三裡屯隨便一個奶昔店 (對了,城市中產們叫它 Smoothie—— 思慕雪 )只要加了牛油果價格蹭一下就翻番了。
最常見的刷爆朋友圈的牛油果 Smoothie 搭配有香蕉和雪梨。如果想有點兒微醺的感覺,牛油果也可以混合酒精,還有什麼比這個更「三裡屯」的嗎?
這款叫牛油果瑪格麗特,打底是濃鬱墨西哥風情的龍舌蘭。
說了這麼多,總結起來,牛油果這種單品,首選,確實品質還不錯,這是讓「城市中產」接受它的門檻。其次,它之所以這麼無敵,還不是因為能刷爆朋友圈嘛。
帝都可以吃到創意牛油果的地方
既然牛油果這麼中產,本身沒什麼毛病,所以雅趣良心推薦,列出了帝都你能吃到的,稍微有點創意的牛油果單品:
單品:牛油果拿鐵
單品:三文魚牛油果春卷 + 牛油果糯米甜點 + 牛油果鮮蝦沙拉
單品:牛油果番茄芝麻菜黑披薩
單品:牛油果奶昔
單品:牛油果+ 羽衣甘藍 Smoothie
還有一家主打牛油果單品的新店叫「Avocado tree」,油梨樹餐廳,有點兒墨西哥快餐的感覺,不夠精緻,不夠中產,菜品也不夠豐富,不推薦。
目前沒有找到可以喝牛油果雞尾酒的地方。目前沒有發現完美呈現牛油果煎蛋土司的地方。發現商機了嗎,我只能幫你到這兒了。
只知道牛油果的上位史和吃法,但不知道「提升吃牛油果幸福感」的小物件,說明不是真愛。
有了這把刀子,切、去核、切片、挖空一攬子解決。快速、高效、而且還能讓牛油果呈現高顏值。
亞馬遜售價 $9.9 。
牛油果保鮮殼
一次性買了多顆牛油果希望能吃一個月,如何防止它們一下子全變熟呢?這個殼子給你,放裡邊就好了,比冰箱管用的多。
但是你想催熟的話,只需要把它們和香蕉、蘋果這種侵染性強的水果一起放進密封牛皮紙袋子就好。但口感一定不如自然成熟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