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下載華輿APP(中新社旗下新媒體平臺),關注全球華僑華人,瀏覽世界各國媒體新聞資訊,無需翻譯——華輿在「手」,世界盡在掌握!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華輿訊 據歐時大參報導家暴只有0次和無數次,不要給他/她第二次傷害你的機會。
2020年,法國共有111名女性慘遭伴侶殺害,其中包括11名性工作者和2名變性人。雖然這個數字低於2019年的146名,但針對女性的暴力事件並沒有減少。
根據負責公民事務的助理部長希亞帕(Marlène Schiappa)1月10日公布的數據,針對性別暴力的舉報平臺在第二輪禁足期間,接到的求救電話比平時猛增60%,比第一輪禁足時增加了40%!
殺妻男留下愛的宣言:殺你是因為太愛你
自戀狂、佔有欲強、怕被拋棄……據調查,那些殺害伴侶的男性其實有許多共同的特徵。
巴黎時間2018年7月3日上午,一家音樂廳的老闆熱內(René Buttigieg)扯下筆記本上的三頁紙,一把塞進口袋。紙上是一份用狂熱的大字潦草寫就、愛恨交織的「宣言」:「我警告過你,但你沒有聽我的。背叛、懲罰……儘管過去發生了這些事,我們終將不會分離。」
7點30分,熱內拿著手槍來到前妻家附近,朝正要騎摩託車的前妻開了三槍。後者倒下後,熱內在她一旁坐下,還朝遠處的目擊者揮了揮手,表示沒必要報警。
很快,熱內將槍對準太陽穴,扣動扳機。他口袋裡那份「控訴書」的結尾是這句話:「沒什麼比這更好了。」
這名58歲男子在遺書中還寫道,「我太愛你了,無法把你交給這些怪物(指使他與妻子分離的人)。你和我一起吧……除了奪回我20年的愛人、我孩子們的母親外,我別無選擇」。
可事實上,前妻正是在遭受多年侮辱和語言虐待後,選擇與這個似乎把感情看得比命還重要的「情種」分道揚鑣。
殺害伴侶者的「標誌性」特徵
在以上的案例中,無法接受分離、自認為享有剝奪伴侶生命的權力,是作案者的2個關鍵特徵。
根據法國內政部每年發表的家庭暴力致死案件數據,我們可以看到殺害配偶者的「標誌性」特徵:通常為男性、已婚、年齡30至49歲、無業;多為激情殺人、作案工具主要是刀或槍枝。
事實上,約80%殺害配偶的作案者為男性(2018年為79.2%,2017年為86%,2016年為79%,2015年為84%,2014年為83%)。在70%案件中,嫌犯處於失業狀態,70歲以上男性佔其中20%左右。
殺妻都怪精神出問題?不成立
雖然一半以上的案例中(2018年為54%),案發前兇犯都服用了毒品、藥物或酒類,且不少兇犯(2018年為20%)曾在作案前接受過精神狀況監測,但是「精神病殺人」的說法其實並不成立。
在《世界報》研究的所有案件中,殺害配偶的兇手都承擔了相應的刑事責任。換句話說,絕大多數殺人犯殺人時都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
極度自戀、極度以自我為中心
通過統計,研究者們發現殺害配偶者展現出了令人驚訝的心理相似性:臨床心理學家琳達·特羅米勒(Linda Tromeleue)自2005年以來一直在研究家庭暴力犯罪者,並負責評估將參加彭圖瓦茲(Val-d'Oise)預防再犯罪計劃的囚犯。
根據她的經驗,這些人最常展現的特徵是極度自戀,他們以自我為中心,覺得一切都應該始終繞著他們轉,他們的願望需要被即刻滿足。
巴黎上訴法院精神病學專家丹尼爾·扎古裡(Daniel Zagury)還表示,這些人往往精神「非常脆弱」、有很強的「怕被遺棄的焦慮感」。
對他們來說,「另一半是使一切運轉的關鍵。如果她不行,那一切就崩潰了」。頗為諷刺的是,他們卻不能平等對待如此重要的伴侶。心理學家琳達·特羅米勒的說法是,這些夫妻之間缺乏平等:「這些人有很強的控制欲。他與對方是統治-被統治的關係。」
誇大他人的不足、卻隱瞞對他人的傷害
除了自戀、控制欲強和害怕被遺棄,殺害配偶者還傾向於誇大對方的過失,卻對自身惡劣的行為閉口不提、或輕描淡寫地加以弱化。
心理學家琳達·特羅米勒舉例道,「他們喜歡撒謊、在背後使絆子、隱藏死亡威脅和更嚴重的事實」,「比如有人說自己打了伴侶一個『耳光』,但實際上他已打爆了妻子的耳膜。因此,不可一味相信他們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