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有些老舊書籍,其中包括字典、詞典,有時會翻來看看。
最近,翻閱一本1983年的《哲學詞典》,發現裡邊「王守仁」的介紹很有時代特色,與如今的王陽明熱、心學熱有強烈對比。
很明顯,該辭典的指導思想是一個「唯」字,望文生義地解讀心學。唯心唯物非此即彼的劃分,是不適合中國哲學的。陽明心學是充滿靈性的生命哲學,不能粗暴地歸類為西方哲學意義上的唯心主義。
詞典照片。
在儒家看來,宇宙與人都具有道德本質。王陽明則把良知視為天賦的道德意識,認為知是心的存在形式,心自然地會以知的形式存在。這就是說,道德的具體內容會隨著時代、國家、民族而有不同,道德意識卻是人所共有的。封建道德,在今天看來當然有很多內容已經不合時宜,然而說是王陽明所處時代的「天理」,這是沒問題的。儒家肯定有恆常的道理,又講求與時俱進、時中,所謂「經權」,我們學習儒學,這是最要把握的智慧之一。
「多次鎮壓農民起義和少數民族反明武裝」的說法,從別的角度上看,是維護國家的穩定和統一,筆者也翻譯或解讀過王陽明相的相關公文,在此不再討論。另外,該辭典也肯定陽明心學對「當時和後來曾經發生很大影響」。不僅如此,筆者認為,陽明心學在今天及未來還會繼續發生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