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王守仁心學思想,解決柏拉圖哲學中一個難題

2020-12-21 騰訊網

伯特蘭·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說,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是古代、中古和近代的一切哲學家中最有影響的人;在他們兩個人中間,柏拉圖對於後代所起的影響尤其來得大。羅素這句論述中,只說對了一半,柏拉圖對西方哲學的影響的確很大,在他之後,整個中世紀基督教哲學,主要是基於他的思想延展的。但羅素也說錯了一半,因為他完全沒有提到東方哲學,只是用哲學二字一語概括。這篇文章,筆者嘗試用王守仁心學思想,解決柏拉圖哲學體系中一個比較重要的未解決難題。

伯特蘭·羅素

柏拉圖哲學思想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理念。柏拉圖的理念思想中,又有一個很重要的組成:善。柏拉圖哲學中的理念是指:宇宙中一切可觀察的、可經驗的事物,例如花、草、人、動物,都不是世界的本質,世界的本質是這些具體事物的一般化。例如,當人們看到一隻貓和一隻狗時,會很自然地能夠區分它們,然而貓和狗雖有不同,但也有共性:兩者都是動物。同樣,動物和植物既有不同,也有共性:兩者都屬於生物。生物和巖石這種非生物,也有共性:都屬於有機物,如此可以進一步抽象下去。這其中,通過思維,從具體事物中抽象出的更一般的概念,就屬於柏拉圖哲學中的理念,不過,上面這些理念並不是最徹底的理念,柏拉圖認為宇宙有一套終極理念。

柏拉圖雕塑

柏拉圖的理念思想中,有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善。柏拉圖認為,宇宙中存在絕對的善,這種善,就是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抽象,例如,對於美德的思考,總結出來的一套思想體系。柏拉圖認為,善是自有永有的,但是需要人們去發現,去積累。通過長久的積累,最終這種善將達到一種近乎完善的狀態,這時,衛國者(柏拉圖烏託邦思想中最理想的統治者)就能實現完美的立法和統治了。柏拉圖認為,最理想的衛國者,一定要既是一位君主,也是一位哲學家,因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真正掌握善。他在《國家篇》裡寫道:

除非哲學家就是王,或者這個世界上的王和君主都具有哲學的精神和力量,使政治的偉大和智慧合二為一,並把那些只追求兩者之一而不顧另一個的平庸的人們驅逐到一旁去;否則城邦就絕不會免於災難而得到安寧。

希臘雅典城邦時期遺址

接著,柏拉圖在他的哲學中,遇到了一個他之前的哲學家,以及他之後的哲學家全部都遇見過、而且至今沒有被完美解決的問題:善,到底有一套客觀標準,還是,善只是強者的利益和意志?這個問題,史料中有明確記載的、最早的提出者是蘇格拉底,只是在蘇格拉底那裡,柏拉圖的善被稱作正義。柏拉圖在《理想國中》,生動地描述了蘇格拉底與友人辯論何為正義一事。蘇格拉底相信,正義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是真理;反對者則認為,正義只是強者的利益和意志,反對者的理由很簡單,如果雅典被外邦人用武力徵服,難道外邦人會按照客觀的正義標準來對待雅典人嗎?相反,他們會用勝利者想要使用的方式來對待雅典人。

蘇格拉底雕塑

與自己的老師一樣,柏拉圖也陷入了這個問題。柏拉圖不相信強權即正義,但當他與特拉西馬庫斯辯論這個問題時,特拉西馬庫斯只用了一句話就駁倒了柏拉圖,他說:

唯一的問題只是,一個人是否喜歡柏拉圖對於善的定義。如果這個人喜歡,他就會認為柏拉圖是對的,而我是錯的;反之,他就會認為我是對的,柏拉圖是錯的。如果有許多人認可柏拉圖,許多人認可我,那就不可能由理性,而只好由真實的或隱蔽的暴力來加以決定了。

實際上,對於這個長達兩千多年的爭論,羅素給出了自己的看法——當然,他自己也說,這是一個很困難的問題,他不宣稱能夠解決它。羅素認為,柏拉圖的善,在理論上來說是更可取的,但這種觀點是遠離現實的。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羅素並沒有回答這個問題,他只是換了角度複述這個問題:即使柏拉圖所言為真,但在現實世界裡,人們的受教育程度、認知水平、覺悟水平等等方面,還不足以達到柏拉圖需要的那種高度的自覺,因此,實際上柏拉圖對於善的思想,是沒有現實價值的。從這裡,我們還能看出,羅素似乎是更願意相信柏拉圖所言為真的。

柏拉圖雕塑

然而,困擾了西方哲學家兩千多年,今天還在相當大程度上困擾他們的問題,在中國明朝時期,儒家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展開討論前,先介紹一下王守仁。王守仁出生在明朝一個比較富裕的書香家庭,父親是狀元,他自己則在很小時就表現出了過人天賦,並立志要成為聖賢。三十歲前,王守仁曾深入鑽研過佛教和道教,也曾堅定地相信過兩個學說的理論,但在他三十歲左右時,因為得罪了當時的大太監劉瑾,被貶到貴州龍場,在貴州,王守仁受盡了人間疾苦,劉瑾又多次派人刺殺他,在這種內外交困的極端局面下,王守仁轉向了儒家思想,從此便堅定信仰儒家思想了。

王守仁

王守仁不但繼承了儒家思想,還提出了一套自己的思想體系,被稱作心學思想體系。按照現在機械的哲學劃分方案,心學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哲學,不過這裡先不探討心學思想的本體論方面,只就王守仁心學思想中與柏拉圖的「善」相關的一點進行討論。王守仁思想體系成熟後,最終落在了致良知三個字上。要明白致良知,就要明白何為良知。王守仁說:

良知本是人人自有的,遇見一事,是便是,非便非,良知本是明明白白。——《傳習錄·答周道通書》

良知的意思其實非常簡單,一句話:良知就是是非之心。比如王守仁曾經說,如果一個人看見小孩跌倒,他自然會想去幫助小孩。這個念頭,就是他的良知。在那一刻,這個人不為結識這個孩子的父母,不為酬勞,不為名聲,只是單純想要扶起這個孩子,這個念頭,就是良知。當然,王守仁也承認,許多人或許連這種念頭都沒有,但王守仁認為,那是因為這些人失去了「心之本體」。人生來就「本心具足」,即,每個人生來良知都是完備的,只是因為基因不同,後天環境不同,被個人私慾遮蔽後,良知才被遮擋住了。

王守仁雕像

實際上,王守仁的致良知學說,已經完美解答了柏拉圖關於「善」的兩難抉擇:人心生而為善,所以,善不是強者的利益,而是良知。這裡以希特勒為例。任何有良知的人,應該都不會否認希特勒是人類歷史上最邪惡的,以及,最頑固不化的人了,然而,即便如希特勒那樣的惡魔,也不是生來就是那個樣子。首先,希特勒當年也曾夢想成為一位畫家,只是現實逼迫他無法實現理想。其次,希特勒的父親原本就非常暴虐,正是希特勒的成長環境將他塑造成一個畸形的人。再次,希特勒當時能夠成為德國領袖,整個德國、甚至整個歐洲,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想想《凡爾賽條約》,就能明白了。

《傳習錄》

因此,柏拉圖所說的善,實際就是王守仁所說的,通過不斷致良知,達到一定程度後的那種狀態,絕不是什麼強者意志。歷史上的強者很多,也有無數的徵服戰爭,其中也不乏一些國家,例如英國之於印度,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優勢。然而,最終這些強者的力量依然無法撼動人們內心中最簡單、最淳樸的良知。無論拿破崙靠著武力,能夠鎮壓西班牙王國多少年,無論希特勒能夠霸佔波蘭多少年,也無論英國能夠殖民印度多少年,西班牙人民、波蘭人民和印度人民的最淳樸的良知,最後總會勝利,最後也確實勝利了。

相關焦點

  • 1983年國內的《哲學辭典》怎樣介紹「王守仁」?
    最近,翻閱一本1983年的《哲學詞典》,發現裡邊「王守仁」的介紹很有時代特色,與如今的王陽明熱、心學熱有強烈對比。很明顯,該辭典的指導思想是一個「唯」字,望文生義地解讀心學。唯心唯物非此即彼的劃分,是不適合中國哲學的。陽明心學是充滿靈性的生命哲學,不能粗暴地歸類為西方哲學意義上的唯心主義。
  • 陽明心學對戚繼光武學思想的影響
    戚繼光身處王守仁思想廣泛影響的大背景下,終生服膺陽明心學,由「良知」發展出「正心之術」,並應用到將帥的培養當中,把端正思想作為做將帥的根本;王陽明所強調的「知行合一」在戚繼光的武學思想中解釋為「身體力行」,他說:「近世人輕易看書,辭日繁,道益晦,只是欠『身體力行四字耳。」
  • 師承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的哲學思想更加貼近現實
    針對柏拉圖所構想的理想國,亞里斯多德在自己的觀點中評價,這種理想的社會現象,實際上在現實社會,是必然不可能存在的。因為影響社會發展的因素不計其數,人心、客觀環境等等,這些都是難以通過所謂的構想來改變的。
  • 哲學與人生:一種哲學學說就如一個地方的特色美食
    一種哲學學說就如一個地方的特色美食,總是就地取材的。宋明兩代的大儒們,往往是在困苦鬱悶中,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的同時提出偉大的學說、寫出劃時代的作品:張載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怕被迫害而辭官回到橫渠,在橫渠,他做了恢復古禮和井田制的實踐,並寫下《西銘》、《正蒙》等名著。
  • 唯心主義哲學大師柏拉圖,《理想國》中烏託邦概念對現實的作用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進行過長久的「戰爭」,這樣的相互排斥、相互吸引、相互打壓、相互促進的過程帶動了整個哲學體系的發展。柏拉圖作為唯心注意派哲學家中最著名的起源人物,奠定了整個唯心主義的基礎,是所有後來唯心主義者的引路人。柏拉圖是一名出生在古希臘的公民,他從小在著名哲學家、思想家蘇格拉底的手下學習。
  • 讀蘇菲:柏拉圖創立了一個哲學學院
    第十四封棕色的信,詳細的介紹了柏拉圖。那年蘇格拉底死時,柏拉圖才29歲,已經受教於蘇格拉底門下一段時間了。他密切注意蘇格拉底的受審經過,當他看到雅典人民居然將他們當中最高貴者判以死刑時,內心非常震驚。這件事影響了他後來的哲學生涯。後來,他成為哲學家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蘇格拉底對陪審團的陳情內容出版成《自辯》一書。
  • 關於柏拉圖的思想總結
    柏拉圖一生都在對政治抱有很高的熱情。他的三次西西里之行表明他已經深深捲入政治的漩渦之中。但是其在政治方向沒有好的機遇,他不得不退而著書,開始探討如何才能治理好國家的學問,並將其反映在《理想國》、《政治家篇》和《法律篇》中。一、柏拉圖政治學說的出發點是尋求正義國家的三個階層,即統治者、武士和生產者各自的德行應該是智慧、勇敢和節制。
  • 除了「陽明心學」,還有他為人處世的智慧
    王陽明王守仁,1472年出生,1529年駕鶴離去。他是明朝著名大臣、更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因他早年築室於故鄉陽明洞中,時稱陽明先生,浙江餘姚人。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立德、立言、立功的聖人,他的一生都是傳奇,年少叛逆卻成大器,一介書生卻能用兵,更能創立心學,影響直至五百年後。王陽明不僅在哲學上頗有建樹,在事功方面更是堪稱後人典範。
  • 王陽明的心學,我們到底懂多少?
    而儒學在孔孟之後,到宋朝,出現了朱熹這樣一位集大成者,即「程朱理學」,其提出的「存天理、滅人慾」的思想,影響了中國人上千年。在儒學思想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儒學文化的傳統思想。儒學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修身就是修自己的人格、自己的內心,即: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 中華文化筆記37,心學的思想脈絡之五——心學的暗淡
    五、心學的暗淡明末的黃宗羲是心學在清亡之前的最後一人。他因為明朝的無能亡國而直接放棄了對封建王朝的愚忠,走向了反抗專制的道路。他提出「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應「視之為仇寇,名之為獨夫」,而被稱為中國思想啟蒙之父。
  • 王陽明:心是一切善惡的本體之源,看王陽明心學的智慧,感悟人生
    大明王朝,從弘治開始,突顯出一個特質,就是文官開始備受重用,且歷朝皆是人才輩出,從鐵血首輔張居正,兩袖清風的海瑞,再到扶大廈與將傾的于謙,聲明雀鶴的一眾文臣為明史書寫了濃重的筆墨,若要論那位"大賢"為後世留下了重要文化遺產的話,被後世成為'小聖人'的陽明先生,王守仁,當論大明文臣之魁首
  • 他有諸葛之才,卻偏偏生不逢時——一代大家王守仁的大道至簡
    這首詩的名字是《蔽月山房》,是一個年僅十二歲的孩子所作。短短四句古詩看似言辭幼稚,卻具有打油詩的神韻;十二歲的他在思考:山和月到底哪個更大呢,這個十二歲的少年用他獨特的思考觀察方式,給出了一個似是而非的答案。這也是他第一首流傳千古的詩,他的這種思維模式,我們稱之為辯證法。而就是這個少年,若干年後竟然悟出了驚動整個思想界的「陽明心學」。
  • 王陽明早期思想如何演變的?心學集大成後的思想體系又是什麼?
    王陽明經「龍場悟道」創立「致良知」心學理論,開闢「內聖外王」新路徑,強烈衝擊了當時的宋明官方道德哲學。特別是青年王陽明的精神生活和內心世界更是「遍求百家」「出入佛老」,在精神的漫遊中經歷了無數的苦悶和曲折。
  • 王陽明早期思想演變階段,心學集大成後的思想體系介紹
    王陽明經「龍場悟道」創立「致良知」心學理論,開闢「內聖外王」新路徑,強烈衝擊了當時的宋明官方道德哲學。特別是青年王陽明的精神生活和內心世界更是「遍求百家」「出入佛老」,在精神的漫遊中經歷了無數的苦悶和曲折。王陽明早期的思想演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初學道儒。
  • 王陽明的心學是什麼?「知行合一」你真的明白嗎?看完你就明白了
    明代王守仁,自號陽明子,因此被人稱為陽明先生,又稱王陽明。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以及軍事家,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據說,陽明先生出生也是一段傳奇故事,他的母親生下他時已經超過了10個月。並且在他出生前,他的祖母就夢見了天神穿著華服,抱了一個孩子,從天而降,因此家族裡的人也堅信他將來是一個能夠光宗耀祖的人才,祖父也給他取名一個「雲」字。
  • 王陽明的心學是什麼?是中國的救命稻草
    歡迎來到囉裡羅說講故事,從歷史中品味人生。我是你們的朋友,阿強。雖然現在中國的經濟發展起來了,但是有沒有發現,社會卻逐漸的有些變味了。我相信很多人都已經發現了,這個社會已經逐漸走向「崩塌」了,人人都向錢看齊,各種三觀不正的觀念層出不窮。
  • 心學聖人5歲還不會說話,一開口跳過牙牙學語,直接能背誦詩詞
    臨產前,祖母夢見天神腳踩祥雲翩翩而來,親手遞給她一個大胖小子。於是,急急將這個夢境告知,祖父遂給取名為「雲」。某天一高僧雲遊至此,衝著一群嬉戲的孩子直奔而來,反覆摸著王雲的腦袋嘖嘖做惋惜狀:好個孩兒,可惜道破。其父王華可是貨真價實的狀元,才高八鬥滿腹經綸,於是細細揣摩高僧的話裡話外。好吧改名,改王守仁。據說此出處為孔子聖言:知及之,仁不能守也,雖得之,必失之。
  • 世界哲學語錄100句
    、哲學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學生柏拉圖,以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被並稱為「古希臘三賢」,更被後人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 柏拉圖 柏拉圖(約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臘最偉大的哲學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曾到埃及、小亞細亞和義大利南部從事政治活動,企圖實現他的貴族政治理想。柏拉圖是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創始人,其哲學體系博大精深,對其教學思想影響尤甚。 6.
  • "柏拉圖式的愛"的神哲學意義
    他說聖保羅是真正的愛者,他在對上帝的愛中不再擁有自己。從偽狄奧尼修斯這裡斐奇諾接受了「欲望」概念,也轉承了聖保羅的在愛中消失自我的思想。斐奇諾被認為是「柏拉圖式的愛」這一概念的發明者,主要是因為他的《〈會飲〉箋注》被譯成義大利語、德語、法語後,才廣泛傳播起來,雖然真正首次提出這一概念是在斐奇諾的一封信中。
  • 柏拉圖式的愛情 真心相愛者的哲學
    所以,柏拉圖不會在感情上來討論男女之間的關係,他看待婚姻的方式,是從人類繁衍,以生育為目的的。在必要的時候,國家應該幹涉此事,讓合適般配的男女成為眷屬。如果一個男人在戰爭中表現英勇,國家就有義務將女人作為獎賞賜給他們。而女人呢,只是男人附屬的公共之物。你看看,在柏拉圖的眼中,哪裡來的溫柔的「柏拉圖之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