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住│ 身念住之云何於身住循身觀

2021-03-02 寂福

                         云何於身住循身觀

住循身觀,略有三種:謂依身增上聞思修慧,由此慧故,於一切身、一切相正觀察、正推求,隨觀隨覺。

「循」,可以解釋為循環;多次的去觀察。佛依據身體的不淨說出來的正法,此正法有強大的力量,叫做增上。學習佛法的人,聽聞了這樣的教法得到的智慧,就是「聞」所成慧。再去專精思惟、如理作意得到的智慧,叫做「思」所成慧。修學禪定又進一步地成就了的智慧,叫做「修」所成慧。

身念住也包含著受、心、法三種念住在裡面,不單是身。包括無我、無樂、無常。

要在止的裡面修四念住。在觀察的時候,要與修多羅相應,才能修如實智。在初修煉時,要尊重佛,要按佛的要求修行。觀察無我在實際的人與人間的關係上也有好處,避免糾紛,內心安樂住。觀察地、水、火、風、空、住六界,觀察身體是如何構成的。生命體都是因緣所有。

「無我」是三法印之一,無論大小乘都是如此。

 「無樂」,觀察這個身體從足至頂,從身念住方面講無樂,以後與受念住有直接的關係。身體不是永恆的,是剎那剎那變化的。

 「無常」分為兩種,一種是剎那無常,一種是一期無常,例如建築百年敗壞了,是一期無常。

什麼是受念住呢?身念住,身是明顯的,粗重的,一看便知,但念則是微細的,內心世界的變化,不易察覺。與外界接觸一切的感覺都是受。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三種。其中樂受是人們要下心機的,所有的人都願意有樂受,誰願意苦受呢?一切眾生為樂受所迷,做出種種顛倒的事情。所以在修行的時候,不要受到受的迷惑。如何來進行受念住呢?由念住心,由慧觀察。如何修呢?就是諸受皆苦。所有的受觀察都是苦的。

眼根和外境接觸就有眼識,眼根、眼識、一切色境就形成了觸。這個觸還是心法。如果眼根與色境相遇,沒有眼識,就沒有觸,觸還是心法。十八界一和合,就產生了觸。一有觸就有受。

 為什麼有情又叫做異生呢?因為經論上說,各乘異業而受生故。當然眾生的思想也是不同的,導致煩惱程度不同,發起的事情也不同。招感不同的果報。如果是聖人則不同,所以聖人叫同生。例如,《大智度論》有個譬喻,身上有個疥瘡,感到癢,手抓一抓,感覺到舒服一點,凡夫的樂受僅此而已。為什麼樂受也是苦呢?就是無常,由無到有,由有到無,是名無常。就是有生有滅,叫無常。也就是變化。樂受是苦就是因為由有到無而引起的,有滿意的事,但是變化了,又沒有了,就是苦惱。樂受就是壞苦。要追求樂受,在追求的過程中,就是苦,然後還要保護他,保護的過程也是苦。

樂受容易生貪念,而苦受容易生嗔恨心,所以要在受的方面時時觀察,不要受此執著。不要生貪嗔痴。但如何觀呢?作是觀己,恆住受念。樂受也是苦,你要這樣觀察,要恆住,時時觀察,讓他攝心不亂,不隨樂生貪心,不隨苦生嗔恨心。修行斷受。觀察所受的境界不可得。觀察境界是無常的,是變化的。觀察這個心也是畢竟空的。令心無所住,就是不受一切法。就通向無生法忍了。

人不可能沒有受,但重要的是不要隨。學習《金剛經》《般若波羅密心經》都很好,屬於聞思方面的,然後修不淨觀和無相觀。這樣聞思修就初步形成了。

從念住上,要觀一切皆苦。觀眾生的顛倒迷惑。還有一種觀法就是修斷受的法門,觀一切無我,無我所。讓它無住生心。

相關焦點

  • 【佛教常識】四念住(1)——早期修行
    又作四念處、四意止、四止念、四念、身受心法。即以自相、共相,觀身不淨、受是苦、心無常、法無我,以次第對治淨、樂、常、我等四顛倒之觀法。念,含有慧觀之義;住,即於身、受、心、法四境,生起不淨、苦等觀慧時,其念能止住於其處。據俱舍論卷二十三載,修習四念住之法,系以自相、共相,依次觀照身、受、心、法四境。自相,乃四境各別之自性;如身之自性,為四大種所造之色。
  • 【佛教常識】【四念處】是什麼?什麼是四念住?
    四念處是什麼?什麼是四念住?  四念處,又名四念住,是指身、受、心、法四種觀想。
  • 四念住的練習,也就是建立覺知
    這提供了在念住中建立覺知的 4個途徑。為了讓觀察能夠更完整,每個小地方都必須體驗到,正如同我們能藉由感受來體驗。這真相探索會去除我們對自身的迷惑。就像從外在世界的迷惑中走出來一樣,我們與外在世界接觸的心物現象必須被探索。外在世界只能和我們的 6個根門相接觸:眼耳鼻舌身與意。
  • 這個就是四念住的修行
    就是你真的是死心塌地相信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一切法義,你真的是絕對相信釋迦牟尼佛所講的因果,所講的四念處,所講的這些究竟法義的道理。 你們在剃度的時候應該是發過誓願的,「盡形壽不殺生,盡形壽不飲酒……」作為一個修行的僧人,我們應該盡形壽,用我們所有一生的精力、心血去供養佛陀的教法,那麼就要有一個履行的過程。這個履行的過程針對於你來說,苦行可能最合適。什麼叫苦行呢?
  • 四念處
    四念處是在身、受、心、法這四個處所,以不淨、苦、無常、無我四法的正念,而生起智慧的觀察,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 啥是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和八正道109
    四正念,四念住上期跟您說了,米蘭德國王問那先說什麼叫孝順,也就是說什麼叫慈悲,什麼叫恭敬隨順,那先回答說:一切善事都是孝順慈悲。有四種善事,心意可以依止。國王問:是哪四種善事呢?那先說:第一,是能夠看清自己的身體內外都不乾淨,就是觀身不淨。
  • 何謂「法念住」,與五蓋、五取蘊什麼關係?
    法念住,首先是觀察五蓋;去除心的障礙後;再就五取蘊、六入處覺察有情的身心活動;之後隨觀七覺支,將心導向覺悟;最後隨觀四聖諦,徹底體證涅槃,導向解脫。一:法念住概說四念住中的第四念住是「法念住」。法念住的修習範圍很廣,內容分別是:五蓋、五取蘊、六入處、七覺支、四聖諦。法念住的觀照所緣,將牽涉到色法、心法及其之間的緣起,因此,法念住的的範疇,涵蓋全部的有為法(緣生法)和無為法(涅槃)。
  • 【什麼是四念處?】
  • 仔細觀察念頭的活動,心境有四種變化,念生、念住、念異、念滅
    「觀心無常」,觀察我們的心念是無常的,一下想東、一下想西,不是一個永遠不變的心境。例如,本來想要誦經,誦一誦,不想誦了,想要拜佛;本來要拜八十、一百拜,拜沒多久就腰酸背痛,又不想拜佛了,就想要去打坐;結果一打坐,腿子又酸、又麻、又痛,瞌睡連連,又不想打坐了,乾脆去聽經……。
  • 阿姜李呼吸禪的具體練習方法(一)| 電子書《念住呼吸》下載
    維安說阿姜李在《念住呼吸
  • 朗誦:身在紅塵內,心住水雲間
    :提示:點上方↑↑↑散文悅讀一鍵免費關注 身在紅塵內
  • 女身的業障與女轉男身之法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若有女人能造佛像,永不復受女人之身,設受其身則為女寶尊勝第一。然諸女人有五種德,此女所得出過諸女,何等為五?一者生孕子息;二者種族尊貴;三者稟性貞良;四者質相殊絕;五者姿容美正。彌勒,一切女人有八種因緣恆受女身。云何為八?
  • 修習入出息念(安那般那念)的好處與方法
    Ānāpānassati音譯為安那般那念,即出入息念,是一種助益修行的簡單易行之方法。
  • 觀音為何要念七遍咒語「死的去活的住」?
    在西遊記中,有不少咒語都是很奇怪的,比如之前好幾次悟空犯了錯,打殺了人,唐僧念超度經時,就念什麼冤有頭債有主,讓這些死了的人的冤魂不要來找自己,要找就找孫悟空,就跟怪罪悟空的理由一樣。那麼回到通天河這裡,金魚精來到通天河後,每年抓一對童男童女,後來抓唐僧後被悟空找到珞珈山,觀音於是不得不去收伏了金魚精,但是奇怪的地方在於觀音念了一段經文,並且是連續念了七次,這是為何呢?原著裡這樣描寫:【菩薩即解下一根束襖的絲絛,將籃兒拴定,提著絲絛,半踏雲彩,拋在河中,往上溜頭扯著,口念頌子道:「死的去,活的住!
  • 【雜阿含經】安那般那念共十一經合集(附蕭譯南傳相應部54出入息相應第一篇經文)
    能令四念處滿足。四念處滿足已。七覺分滿足。七覺分滿足已。明.解脫滿足。云何修安那般那念。四念處滿足。是比丘依止聚落。乃至如滅出息念學。阿難。如是聖弟子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出息念時如出息念學。若長若短。一切身行覺知。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出息念時如出息念學。身行休息入息念時。如身行休息入息念學。身行休息出息念時。如身行休息出息念學。聖弟子爾時身身觀念住異於身者。彼亦如是隨身比思惟。
  • 《金剛經》雲「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到底是什麼意思?虛雲老和尚講透了 !
    來源:《虛雲老和尚開示錄》《金剛經》上須菩提問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說:「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  智通禪師看《楞伽經》約千餘遍,不會三身四智,禮六祖求解其義,祖曰:「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馬祖曰:「即心即佛。」
  • 三十二身分完整修法(身至念)
    在南傳佛法中,有念身之法門,念身之三十二身分,念身之四界,及念身之不淨。茲有一法,修習多作,助成大悚懼,助成大利益,助成大瑜伽安穩,助成大念正知,助成智見的獲得,助成現法樂住,助成(三)明、(八)解脫、及(沙門)果的證得。一法云何?身至念.。    諸比丘,受用身至念者,受用不死(的涅盤)。諸比丘!不受用身至念者,不受用不死(的涅盤)。諸比丘!由受用身至念者而受用不死,由於不受用(身至念)者(不受用不死)。諸比丘!
  • 四念處指什麼?為什麼修四念處?
    就是四念處裡面的身、受、心、法這個四個觀行,最主要的是要來對治所謂的淨、樂、常、我,這個四個不正確的見解。所以從這點來看的話,不知道各位觀眾是不是有想起來說,我們好像經常在大乘法裡面有聽到所謂的常、樂、我、淨這個四個字呢!可是為什麼在這裡面修四念處觀的時候,是要讓我們對治常、樂、我、淨這個四個字呢?這裡面我們就剛好把它當成另外一個例證,來告訴大家解脫道跟佛菩提道之間的關係。
  • 了解三寶·之四·隨念三寶(繫念佛法僧的正確方法)
    此處的「隨念」,則是對「對象之功德」憶念;由「信樂」產生「輕安」,「降伏五蓋」得「近分禪」。)「對象(課題)」有十,分別是:佛、法、僧、戒、舍、天、死、身、安般念、寂止。其中,前「六隨念」是佛弟子的常習之法;深為佛所讚許。如《南傳大藏經•增支部•十一集•憶念品》載,摩訶男向佛求教「須陀洹的依止住所的問題(《清淨道論•說六隨念品•雜論》)」:「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