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循身觀,略有三種:謂依身增上聞思修慧,由此慧故,於一切身、一切相正觀察、正推求,隨觀隨覺。
「循」,可以解釋為循環;多次的去觀察。佛依據身體的不淨說出來的正法,此正法有強大的力量,叫做增上。學習佛法的人,聽聞了這樣的教法得到的智慧,就是「聞」所成慧。再去專精思惟、如理作意得到的智慧,叫做「思」所成慧。修學禪定又進一步地成就了的智慧,叫做「修」所成慧。
身念住也包含著受、心、法三種念住在裡面,不單是身。包括無我、無樂、無常。
要在止的裡面修四念住。在觀察的時候,要與修多羅相應,才能修如實智。在初修煉時,要尊重佛,要按佛的要求修行。觀察無我在實際的人與人間的關係上也有好處,避免糾紛,內心安樂住。觀察地、水、火、風、空、住六界,觀察身體是如何構成的。生命體都是因緣所有。
「無我」是三法印之一,無論大小乘都是如此。
「無樂」,觀察這個身體從足至頂,從身念住方面講無樂,以後與受念住有直接的關係。身體不是永恆的,是剎那剎那變化的。
「無常」分為兩種,一種是剎那無常,一種是一期無常,例如建築百年敗壞了,是一期無常。
什麼是受念住呢?身念住,身是明顯的,粗重的,一看便知,但念則是微細的,內心世界的變化,不易察覺。與外界接觸一切的感覺都是受。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三種。其中樂受是人們要下心機的,所有的人都願意有樂受,誰願意苦受呢?一切眾生為樂受所迷,做出種種顛倒的事情。所以在修行的時候,不要受到受的迷惑。如何來進行受念住呢?由念住心,由慧觀察。如何修呢?就是諸受皆苦。所有的受觀察都是苦的。
眼根和外境接觸就有眼識,眼根、眼識、一切色境就形成了觸。這個觸還是心法。如果眼根與色境相遇,沒有眼識,就沒有觸,觸還是心法。十八界一和合,就產生了觸。一有觸就有受。
為什麼有情又叫做異生呢?因為經論上說,各乘異業而受生故。當然眾生的思想也是不同的,導致煩惱程度不同,發起的事情也不同。招感不同的果報。如果是聖人則不同,所以聖人叫同生。例如,《大智度論》有個譬喻,身上有個疥瘡,感到癢,手抓一抓,感覺到舒服一點,凡夫的樂受僅此而已。為什麼樂受也是苦呢?就是無常,由無到有,由有到無,是名無常。就是有生有滅,叫無常。也就是變化。樂受是苦就是因為由有到無而引起的,有滿意的事,但是變化了,又沒有了,就是苦惱。樂受就是壞苦。要追求樂受,在追求的過程中,就是苦,然後還要保護他,保護的過程也是苦。
樂受容易生貪念,而苦受容易生嗔恨心,所以要在受的方面時時觀察,不要受此執著。不要生貪嗔痴。但如何觀呢?作是觀己,恆住受念。樂受也是苦,你要這樣觀察,要恆住,時時觀察,讓他攝心不亂,不隨樂生貪心,不隨苦生嗔恨心。修行斷受。觀察所受的境界不可得。觀察境界是無常的,是變化的。觀察這個心也是畢竟空的。令心無所住,就是不受一切法。就通向無生法忍了。
人不可能沒有受,但重要的是不要隨。學習《金剛經》《般若波羅密心經》都很好,屬於聞思方面的,然後修不淨觀和無相觀。這樣聞思修就初步形成了。
從念住上,要觀一切皆苦。觀眾生的顛倒迷惑。還有一種觀法就是修斷受的法門,觀一切無我,無我所。讓它無住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