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曾經創作過一幅《天女散花》圖,這幅畫在北京保利拍賣會上以7448萬人民幣的拍賣價賣出。
這幅畫之中的"天女"盡顯唐風,而她的原型其實是張大千的一位異國情人——朝鮮藝伎池春紅。
《天女散花》張大千
那是1927年7月,28歲的張大千應畫商江藤濤雄的邀請前往日本舉辦畫展。畫展結束之後,江藤邀請他一同遊覽朝鮮金剛山採風,而在出行之前,江藤突然身體抱恙,不能陪同張大千前往朝鮮。
江藤不能陪張大千同行,就非常熱心得給張大千找了一名朝鮮籍藝伎作陪。張大千一開始是拒絕的,但江藤過於熱情,在拒絕了多次只好勉強接受。
這名朝鮮籍藝伎,名為池鳳君,時年只有17歲。因為家庭貧寒,才被迫賣身,賺錢供一家人填飽肚子。
池鳳君雖然貌美,但張大千身在海外,人生地不熟,不敢對她有任何非分之想,只是聽聞她身世可憐,多少有點同情罷了。
很快,江藤讓他的好友富木給張大千送來了畫款。富木也有意和張大千相交,張大千便將他留了下來。
張大千給母親寫信說明自己會遲一些回到祖國,母親寫信給他,囑咐他已經有了妻兒,讓他在外不要招惹妓女,張大千記在心中。
張大千和池春紅
某一日,張大千採風回來,看見池鳳君和富木在房中拉拉扯扯,池鳳君的衣服都被扯散。張大千將池鳳君拉開,私下對她說,可以給她錢讓她自己先回去。
然池鳳君一言不發,只是哭泣。富木覺得沒了面子,說是要走。江藤在中間做好人,和張大千擺了一桌酒席給他送行。
而在酒席之上,池鳳君攔下了富木,大聲呵斥道:"請富木先生將箱子留下來。"
富木大驚失色,他一邊罵著,一邊將池鳳君踹倒在地。
池鳳君無論富木怎麼打她,都緊緊抓住富木的箱子。張大千這個時候才醒悟過來,忙將箱子打開,原來裡面都是他的作品。
原來,在張大千採風之時,池鳳君發現富木在偷張大千的畫作,就和他扭打起來。
富木以如此手段偷竊畫作,張大千忍無可忍,將富木趕了出去。
一個出身青樓的女子,竟然將他的畫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張大千深受感動,母親的交待也完全忘記了,只想和池鳳君在一起。
張大千
池鳳君成了張大千的異國戀人,他為她起了新的名字——池春紅。
既然已經動了真心,張大千自然是想要將池春紅娶回家的。當時國內三妻四妾是常事,張大千也不覺得會有什麼困難。於是張大千和池春紅一同去拍了一組照片"異鄉花草合歡圖",還和池春紅以及她的兄長池田君拍了一張合照,算是這段愛情的見證。
張大千滿心歡喜得將照片寄給母親和兩位夫人,並寫道:"為年邁慈母選擇了一位生活照料者,又為兩位夫人找到了一位料理家務的幫手。"
而母親的回信讓他大失所望。母親認為張大千簡直就是在痴心妄想,家中已經有了一妻一妾,還有兩個孩子,怎麼可能讓一個別國的青樓女子嫁到家裡來。
張大千在母親的催促之下只好回國。在回國之前,他和池春紅說:"我回去之後一定會說服母親,只要母親同意,我一定來接你回國。"
池春紅也哭道:"先生,不管多久,春紅永遠等你。"
《九龍觀瀑圖》跋語:此予五十年前與韓女春娘同遊金剛山所作,今重遊漢城物是人亡,恍如隔世,不勝唏噓
張大千依依不捨離開了池春紅,並且將在日本所賺的大部分錢財全部留給了池春紅。
張大千回國之後,母親因為他在外面狎妓的事情甚感丟人,張大千是個孝子,根本不敢在母親面前多提池春紅。在煩悶之時,他只能暫時離開家,在外面遊覽山水,逃避家中的生活。
他也曾經給池春紅寫過很多的信,但池春紅一封都沒有回覆他。直到有一天,張大千看見自己的小兒子正在玩一張韓國的郵票,這才知道,其實池春紅一直在給他寫信,但都被母親攔截下來,全部燒掉了。因為小孩子喜歡這張郵票,才留了下來。
張大千心中的不舍、欣喜、愧疚、思念……真是五味俱雜。一直到1929年3月,張大千借著出國辦畫展的機會去見了一次池春紅。
相隔多年,兩人再見面,池春紅已經不再是柔弱隨便人欺負的藝伎了,她用張大千給她留下的錢開了一個藝伎館,有了自己的事業。
張大千和池春紅兄妹
張大千一邊鼓勵池春紅好好生活,一邊繼續努力說服自己的母親。然而,一直到母親離世,張大千都沒有得到母親的準許。池春紅也始終未嫁。
得到池春紅的消息之後,張大千每年都會和她相聚一次。張大千不想就這樣誤了池春紅的終身,曾經想過讓池春紅另嫁。但池春紅一直痴心等著,和兄長相依為命。張大千多次給池春紅匯錢過去,池春紅都買了當地的高麗參再還給他。
對池春紅,張大千隻有虧欠和酸楚。1935年,他以池春紅為原型,畫了一幅《天女散花》。每次想念池春紅的時候,張大千都會將這副畫拿出來長籲短嘆。
張大千晚年
1937年,曾夫人又收到了池春紅寄來的高麗參。她實在不忍心看著丈夫日思夜想,對張大千說:"自家人還是不要流落在外了。"
得到髮妻的首肯,張大千喜出望外,馬上準備前往日本。然而不過數天之後,七七事變爆發,日本人多次派漢奸遊說張大千擔任偽職。張大千不願就範,只得帶著家人逃難。他們輾轉多地來到香港,張大千想要和池春紅聯繫,卻再也沒有了消息。
深受相思煎熬的張大千後來又以池春紅為原型畫了不少畫作,而池春紅一直沒有消息。
1946年11月,日本友人江騰陶雄來到上海李秋君家中找到了張大千,告訴了張大千池春紅的死訊。
原來,早在1939年時,一名日本軍官想要將池春紅佔為己有,池春紅寧死不從,竟然跳進門前的荷花池之中自盡而亡,年僅29歲。
池春紅的噩耗讓張大千一病不起,三個月之後才從病榻上走下來,四十出頭的張大千夜夜悲哭,張家夫人們無不嘆息。
張大千和池春紅
張大千這段感人的戀情一直不為外人所知,2001年,一位收藏家在一堆舊紙之中發現了一張舊照,裡面的長髯青年是張大千本人,而身旁的年輕女子到底是誰?許多專家考證之後,這段情史才漸漸浮出水面。
張大千之所以被後人看作情聖一般的人物,因他從未在感情上虛情假意,也竭力幫助這些曾經和他有過一段姻緣的女子,只是身陷愛情之中的女人們,怎能逃脫執著於情愛的傷害呢?她們因張大千痛苦,為張大千不嫁,甚至悲涼而亡,這也讓多情的張大千備受折磨。
正是因為這些豐富到令人咋舌的感情經歷,張大千對於女性的觀察才如此精準,他用妙女拈花的筆法,畫的不僅僅是美人的皮和骨,而是亂世之中女人們對愛和理想的殷切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