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流張大千,不為人知的異國生死戀,留下價值7448萬絕世之作

2020-12-15 收藏界雜誌社

張大千曾經創作過一幅《天女散花》圖,這幅畫在北京保利拍賣會上以7448萬人民幣的拍賣價賣出。

這幅畫之中的"天女"盡顯唐風,而她的原型其實是張大千的一位異國情人——朝鮮藝伎池春紅。

《天女散花》張大千

那是1927年7月,28歲的張大千應畫商江藤濤雄的邀請前往日本舉辦畫展。畫展結束之後,江藤邀請他一同遊覽朝鮮金剛山採風,而在出行之前,江藤突然身體抱恙,不能陪同張大千前往朝鮮。

江藤不能陪張大千同行,就非常熱心得給張大千找了一名朝鮮籍藝伎作陪。張大千一開始是拒絕的,但江藤過於熱情,在拒絕了多次只好勉強接受。

這名朝鮮籍藝伎,名為池鳳君,時年只有17歲。因為家庭貧寒,才被迫賣身,賺錢供一家人填飽肚子。

池鳳君雖然貌美,但張大千身在海外,人生地不熟,不敢對她有任何非分之想,只是聽聞她身世可憐,多少有點同情罷了。

很快,江藤讓他的好友富木給張大千送來了畫款。富木也有意和張大千相交,張大千便將他留了下來。

張大千給母親寫信說明自己會遲一些回到祖國,母親寫信給他,囑咐他已經有了妻兒,讓他在外不要招惹妓女,張大千記在心中。

張大千和池春紅

某一日,張大千採風回來,看見池鳳君和富木在房中拉拉扯扯,池鳳君的衣服都被扯散。張大千將池鳳君拉開,私下對她說,可以給她錢讓她自己先回去。

然池鳳君一言不發,只是哭泣。富木覺得沒了面子,說是要走。江藤在中間做好人,和張大千擺了一桌酒席給他送行。

而在酒席之上,池鳳君攔下了富木,大聲呵斥道:"請富木先生將箱子留下來。"

富木大驚失色,他一邊罵著,一邊將池鳳君踹倒在地。

池鳳君無論富木怎麼打她,都緊緊抓住富木的箱子。張大千這個時候才醒悟過來,忙將箱子打開,原來裡面都是他的作品。

原來,在張大千採風之時,池鳳君發現富木在偷張大千的畫作,就和他扭打起來。

富木以如此手段偷竊畫作,張大千忍無可忍,將富木趕了出去。

一個出身青樓的女子,竟然將他的畫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張大千深受感動,母親的交待也完全忘記了,只想和池鳳君在一起。

張大千

池鳳君成了張大千的異國戀人,他為她起了新的名字——池春紅。

既然已經動了真心,張大千自然是想要將池春紅娶回家的。當時國內三妻四妾是常事,張大千也不覺得會有什麼困難。於是張大千和池春紅一同去拍了一組照片"異鄉花草合歡圖",還和池春紅以及她的兄長池田君拍了一張合照,算是這段愛情的見證。

張大千滿心歡喜得將照片寄給母親和兩位夫人,並寫道:"為年邁慈母選擇了一位生活照料者,又為兩位夫人找到了一位料理家務的幫手。"

而母親的回信讓他大失所望。母親認為張大千簡直就是在痴心妄想,家中已經有了一妻一妾,還有兩個孩子,怎麼可能讓一個別國的青樓女子嫁到家裡來。

張大千在母親的催促之下只好回國。在回國之前,他和池春紅說:"我回去之後一定會說服母親,只要母親同意,我一定來接你回國。"

池春紅也哭道:"先生,不管多久,春紅永遠等你。"

《九龍觀瀑圖》跋語:此予五十年前與韓女春娘同遊金剛山所作,今重遊漢城物是人亡,恍如隔世,不勝唏噓

張大千依依不捨離開了池春紅,並且將在日本所賺的大部分錢財全部留給了池春紅。

張大千回國之後,母親因為他在外面狎妓的事情甚感丟人,張大千是個孝子,根本不敢在母親面前多提池春紅。在煩悶之時,他只能暫時離開家,在外面遊覽山水,逃避家中的生活。

他也曾經給池春紅寫過很多的信,但池春紅一封都沒有回覆他。直到有一天,張大千看見自己的小兒子正在玩一張韓國的郵票,這才知道,其實池春紅一直在給他寫信,但都被母親攔截下來,全部燒掉了。因為小孩子喜歡這張郵票,才留了下來。

張大千心中的不舍、欣喜、愧疚、思念……真是五味俱雜。一直到1929年3月,張大千借著出國辦畫展的機會去見了一次池春紅。

相隔多年,兩人再見面,池春紅已經不再是柔弱隨便人欺負的藝伎了,她用張大千給她留下的錢開了一個藝伎館,有了自己的事業。

張大千和池春紅兄妹

張大千一邊鼓勵池春紅好好生活,一邊繼續努力說服自己的母親。然而,一直到母親離世,張大千都沒有得到母親的準許。池春紅也始終未嫁。

得到池春紅的消息之後,張大千每年都會和她相聚一次。張大千不想就這樣誤了池春紅的終身,曾經想過讓池春紅另嫁。但池春紅一直痴心等著,和兄長相依為命。張大千多次給池春紅匯錢過去,池春紅都買了當地的高麗參再還給他。

對池春紅,張大千隻有虧欠和酸楚。1935年,他以池春紅為原型,畫了一幅《天女散花》。每次想念池春紅的時候,張大千都會將這副畫拿出來長籲短嘆。

張大千晚年

1937年,曾夫人又收到了池春紅寄來的高麗參。她實在不忍心看著丈夫日思夜想,對張大千說:"自家人還是不要流落在外了。"

得到髮妻的首肯,張大千喜出望外,馬上準備前往日本。然而不過數天之後,七七事變爆發,日本人多次派漢奸遊說張大千擔任偽職。張大千不願就範,只得帶著家人逃難。他們輾轉多地來到香港,張大千想要和池春紅聯繫,卻再也沒有了消息。

深受相思煎熬的張大千後來又以池春紅為原型畫了不少畫作,而池春紅一直沒有消息。

1946年11月,日本友人江騰陶雄來到上海李秋君家中找到了張大千,告訴了張大千池春紅的死訊。

原來,早在1939年時,一名日本軍官想要將池春紅佔為己有,池春紅寧死不從,竟然跳進門前的荷花池之中自盡而亡,年僅29歲。

池春紅的噩耗讓張大千一病不起,三個月之後才從病榻上走下來,四十出頭的張大千夜夜悲哭,張家夫人們無不嘆息。

張大千和池春紅

張大千這段感人的戀情一直不為外人所知,2001年,一位收藏家在一堆舊紙之中發現了一張舊照,裡面的長髯青年是張大千本人,而身旁的年輕女子到底是誰?許多專家考證之後,這段情史才漸漸浮出水面。

張大千之所以被後人看作情聖一般的人物,因他從未在感情上虛情假意,也竭力幫助這些曾經和他有過一段姻緣的女子,只是身陷愛情之中的女人們,怎能逃脫執著於情愛的傷害呢?她們因張大千痛苦,為張大千不嫁,甚至悲涼而亡,這也讓多情的張大千備受折磨。

正是因為這些豐富到令人咋舌的感情經歷,張大千對於女性的觀察才如此精準,他用妙女拈花的筆法,畫的不僅僅是美人的皮和骨,而是亂世之中女人們對愛和理想的殷切心聲。

相關焦點

  • 「終於要結束異國戀了!!!」 「馬上要開始異國戀了...」
    ——在經歷異國戀的女孩子- 1 -暗戀一個人,總會期待對方的信息,上課的時候也總想著翻看手機- 3 -異地戀的我們,會不安。更別說,是異國戀。異國戀是什麼?就是一次次想你,有開心也有難過。@cheeryang:你好異國戀,再見異國戀。就這樣而已。遠水解不了近渴。這話過了兩年多,徹底明白了。
  • 陳傳席畫壇點將錄:「風流萬戶侯」——張大千(下篇)
    他的哥哥張善孖學畫比他早,用功也不少,遊覽名勝,交結名人也不亞 於他,但其筆下的清氣就遠遜之。張大千的畫可貴就在於有一點清氣,但在他作大潑彩畫之前,他的 成就仍然不高,畢竟只是臨摹而已。正像國外給他的評價「偽作的大 師」。他早年拜曾熙、李瑞清為師,學習書畫。他的書法一生都未變出 李瑞清的法門。其早期繪畫也完全出自李瑞清。
  • 「我善烹調,畫藝之上」:張大千的「食單書法現象」
    張大千曾在多種場合表達過:「以藝事而認,我善烹調,更在畫藝之上。」那麼他所書寫的這些筆墨食單,也絕不在那些傳世的書法名篇之下。我想是應當感謝張大千的,他在傳播、弘揚中華美食的同時,也為當代書壇留下了不朽之作。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當代書壇並沒有關注或評判張大千書法食單的藝術成就、筆墨建樹與學術價值。
  • 往事|葉恭綽與張大千藝文交往考釋三則
    張大千,20世紀中國知名畫家。兩人因書畫收藏結緣,在彼此的生命中留下了無法磨滅的痕跡。鑑於張大千日記公布甚少,無法探究二人之間的真實關係。本文通過梳理存世民國文獻和葉恭綽《竹石圖》款識,確定1940年春葉恭綽與張大千在香港曾有書畫鑑賞交流活動。通過考察《溪岸圖》《江隄晚景圖》《韓熙載夜宴圖》畫作上的葉恭綽題跋,討論葉恭綽的鑑賞應對策略。
  • 【寫詩】《新銳詩會》微刊 | 第788期 | 筆墨情調每日同題詩 《絕世之戀》
    《絕世之戀》 文/杜殿國 絕世之戀?,純情之聲 我愛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 海枯石爛心不變,歌唱絕世之戀 聆聽天籟之音,豐滿迷人賢惠善良 愛的真諦,滴下血的連理 夕陽落日,黃昏漫漫,燭光晚餐 用心撫摸愛的漩渦,深情的坎坷 風雨過後,總有彩虹照亮愛河 人世間所有,相思一無所有  絕世之戀,天長地久,永恆長留
  • 豆瓣2.9分,票房149萬,電影《藍色生死戀》是否還有可看之處?
    然而,這部電影的最終成績卻非常不理想,累計票房只有149萬,而豆瓣評分也只有2.9分,這樣的成績表現與其高關注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其實這部電影的成績之所以會那麼差,與原來的韓版電視劇太過經典有著很大的關係,畢竟經典在前,超越不了的,通常都會被很多觀眾和網友吐槽和抵制。
  • 電影《生死戀》,在日本幾乎被遺忘,《平凡的世界》借鑑其劇情
    二、迷人的夏子和純淨的愛情《生死戀》在中國的火爆,首先應該感謝一部前作,也就是《望鄉》,慄原小卷在這部電影裡的表現很好,相當於提前為《生死戀》做了推廣。不過,在《生死戀》中慄原小卷又塑造了一個和《望鄉》不一樣的形象,迷人的夏子。
  • 東施效顰的翻拍,韓劇《藍色生死戀》是經典,國產電影版是災難
    憑藉「愛情啟蒙神劇」口口相傳的溢美之辭,《藍色生死戀》給國內觀眾留下的不只是感動,還有情懷。豐滿而富於戲劇性的感情戲,猝不及防的偷襲了觀眾的心扉,這就是悽美的愛情,這就是青春的萌動。不過,「感人的」韓劇看了這麼多年,早已摸透了煽情套路的國人似乎有種「看多了也膩」的如釋重負。隨著「韓流」的退去,留下的只有像《藍色生死戀》這樣,還能夠引發情懷的作品了。
  • 異國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異國戀需謹慎
    異地戀對於很多情侶來說是煎熬的,那種只能存在與攝像頭和字裡行間的情感是令很多人都絕望的,但是當你體驗過異國戀的時候,你就感覺那種偶爾還能見上一面的異地戀也變得那麼友好了。異國戀遠比異地戀更辛苦異國戀是很少的,但是每一例就是煎熬的,他們隔著巨大的大陸或者廣闊的海洋,最多只能通過網絡來建立聯繫,這種微弱的聯繫並不能保證這段異國戀的穩定。
  • 異國戀一定沒有好結果嗎?
    異國戀最痛苦之處在於,"我需要不斷證明,你真的存在。"前兩天公司聚餐,許多老同事都帶了家屬。大家看小喬單著,就問她有沒有男朋友。小喬說有,在國外。別人好奇地問她,長什麼樣?她試圖找出倆人的合照,可是翻了三四分鐘,都找不到一張。
  • 2019西泠春拍 | 張大千人物畫上乘之作《幽篁仕女圖》賞析
    (1899 ~ 1983) 幽篁仕女圖設色紙本 鏡片1952 年作79×39cmRMB: 2,500,000-3,500,000 說明: 委託人外婆之姐夫為張大千親屬。張大千曾問 : 「今人畫仕女,為何要以醜怪為高古呢?」這實質上表明了張大千自己的藝術主張,他主張仕女要師法盛唐,以冶豔為美。後來他與敦煌投緣,也是因為有這樣的夙根。張大千認為 : 「仕女面部設色不可太濃,仕女必須脫俗恬淡,有飄飄然之感。」形態美,氣質美,微妙的動感美,是他理想中的仕女形象。
  • 她絕世風流
    她身上一襲粉藍滾邊淺白煙籠海棠紋百水裙,平時如男子便束起的烏髮梳了個時下流雲墜,那張小臉上的五官神情明明與平時毫無二致,卻無端生出了一股絕世風流,真真是春風吹落花拂面,荷尖綴晨露動人。顧長賀一時呆住了。縱是他在給那繡娘的信裡所附的這件衣裳樣式是他親手所畫,縱是他畫這件衣裳時想像過他的萬般模樣,此刻真見她穿在了身上,還是讓他曉得了什麼叫驚為天人。
  • 異國戀的情侶最容易受到的誘惑,太真實了!
    "異國戀肯定不會有好下場的。"最近總是看到這種不太友好的言論,說這類話的人,我懷疑只是生活不幸福所以想拉人下水。異國戀怎麼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難道天天住在一起就不會分手了嗎?可笑至極!Ok,如果這時你想好了,開始一段異地戀,那我們就聊聊更為現實的,異地戀會面臨的問題。02、面臨異國戀,我們能怎麼辦?首先,我覺得異國戀,是個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 張大千的「潑墨圖」,被187萬「撿漏」,9年後轉手賣2.4億元
    說到我國的繪畫大師張大千,相信很多喜歡繪畫的人都知道這個名字。張大千是我國繪畫界的巨匠、潑墨畫家、書法家,為我國的繪畫藝術做出了許多卓越的貢獻,是近代時期能夠齊白石、徐悲鴻齊名的繪畫大師。作為繪畫界的傳奇人物,張大千在海內外的都非常有名,被西方藝壇稱讚為「東方之筆」。
  • 都是寥寥幾筆的山水畫,為何齊白石1000萬,張大千200萬?
    齊白石 夏山圖 2011拍 1161.5萬元 此幅作品創作於1922年,為齊白石五十九歲時所作,是壬戌年齊白石贈給「致坡將軍」的,後為王雪濤之兄王廷佐所得
  • 臨摹大師畫作較多的作家張大千,對於他的作品你究竟知道多少
    臨摹大師畫作較多的作家張大千,對於他的作品你究竟知道多少圖/張大千 文/文涓張大千,他在1899年的時候出生在四川省的一個書香世家,他是中國的非常有名的書法家,以及中國潑彩潑墨畫家。大家都應該知道張大千,但是他的作品大家是否熟悉呢?
  • 張大千《松下高仕文會圖》賞析、精品人物畫集萃
    張大千《松下高仕文會圖》 139 x 82.9釐米 紙本鏡心 一九四七年作、並寄託自己對此盛會的無限嚮往之意的載體。
  • 異國戀真的靠譜嗎?
    「執子攜手與之攜老」我不會因為你遠在異國他鄉就不相信你懷疑你,或者是去和別的人曖昧,你也不會因為遠在異國他鄉就為所欲為的去撩撥別的異性,也相信我不會,這就是信任。我小姑是異國戀,她對象在美國留學,他們不會天天打視頻或者是天天聊天,有時候也會一個月兩個月不聯繫。我就問我小姑這樣不怕他在外面亂搞嗎?
  • 36年前,他花20萬買下齊白石、張大千等名家畫作9000多幅,值嗎
    為了解決這一困境,歷史博物館決定處理一批近代名家畫作,其中包括齊白石、張大千、李可染、吳作人等著名畫家的作品。這批畫作足足有9000多幅,由於數量巨大,加上當時國內的藝術市場慘澹,所以沒有人願意購買。最終許化遲站了出來,他用20萬元購買了這些畫作。那麼當時的20萬元是個什麼概念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 大唐生死戀:卑微的愛情,也值得千古流傳
    大唐生死戀:卑微的愛情,也值得千古流傳 | 文 青衫文齋大唐盛世時期,有一種在古代很流行的文化也開始發達起來,那就是「青樓文化」。青樓女子主要靠唱歌、跳舞來維持生計,參加官場應酬會宴,隸屬教坊司管理。所以,自命風流的高官顯貴們,對青樓趨之若鶩,其實,無非是接著聲、色、詩、酒來填補自己空虛的生活罷了。在大唐,如果一個知名的文人,沒有一、二個青樓知己,都不好意思酒桌上誇誇其談。也有一些青樓女子,在與官宦們詩酒交往中產生了感情,由官宦們在教坊司消籍,再出資贖身,脫去青樓職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