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葉恭綽與張大千藝文交往考釋三則

2021-01-20 澎湃新聞
葉恭綽,20世紀書畫家與政治活動家。張大千,20世紀中國知名畫家。兩人因書畫收藏結緣,在彼此的生命中留下了無法磨滅的痕跡。鑑於張大千日記公布甚少,無法探究二人之間的真實關係。本文通過梳理存世民國文獻和葉恭綽《竹石圖》款識,確定1940年春葉恭綽與張大千在香港曾有書畫鑑賞交流活動。通過考察《溪岸圖》《江隄晚景圖》《韓熙載夜宴圖》畫作上的葉恭綽題跋,討論葉恭綽的鑑賞應對策略。通過考釋四川博物院藏葉恭綽書稅牛庵橫幅,發現一處鮮為人知的張大千住宅。

葉恭綽

本文通過梳理存世民國文獻和葉恭綽《竹石圖》款識,確定1940年春葉恭綽與張大千在香港曾有書畫鑑賞交流活動。通過考察《溪岸圖》《江隄晚景圖》《韓熙載夜宴圖》畫作上的葉恭綽題跋,討論葉恭綽的鑑賞應對策略。通過考釋四川博物院藏葉恭綽書稅牛庵橫幅,發現一處鮮為人知的張大千住宅。以上三則考釋雖然只是歷史碎片,但從一個側面展現了兩人的藝文交往,豐富了世人對葉恭綽、張大千藝術人生的認識。

葉恭綽 竹石圖 紙本墨筆 縱117釐米 橫35釐米 四川博物院藏

葉恭綽《竹石圖》背後的故事

葉恭綽先生在閒暇之時喜以竹蘭自娛,自謂「意仿丹丘而神似方厓,靜觀固知非塵中物也」。張大千驚為李薊丘、柯丹丘復起,在《葉遐庵先生書畫集序》中有:

先生與予同寓吳門網師園,共數晨夕者近四年。已而先生購得汪氏廢圃,葺為履道園,仍無三日不相過從。見必評論古人名跡山水名區,以為笑樂。一日,先生忽欲作畫,既就予案頭掃竹一枝,予大驚,詫以李薊丘、柯丹丘復起,於是日益精研,求者坌集。先生殊自矜貴,不輕應人,而予所得獨多,俱藏於吳、蜀兩地,未能攜出。

張善孖、張大千與友人在網師園合影 20世紀30年代拍攝 羅倫建提供

葉恭綽《竹石圖》就是大千先生遺存在蜀地的藏畫之一,畫作借鑑宋元古法,構圖謹嚴,筆法精湛,風枝露葉,剛健婀娜,瘦石奇倔,幹筆勾皴,濃墨點苔,含英浴德,古意盎然,畫中題款尤其珍貴,記錄了1940年春兩人在香港的一段往事。

關於1940年春葉恭綽與張大千曾在香港交流書畫鑑藏之事,截至2019年4月15日,未見藝術史學者專文討論。李永翹《張大千全傳》和王家誠《張大千傳》均持1940年春張大千在成都說。鑑於汪世清、啟功、王中秀等先生運用文獻考據學在藝術史研究中取得的非凡成就,我們初步梳理了1940年春葉恭綽、張大千的相關文獻,認為兩人在香港期間有文化交流活動。首先,考察葉恭綽1940年初春的行蹤,根據國民黨中國文化促進會會刊《文化通訊》的相關報導,1939年11月至1940年2月,葉恭綽主要忙於「廣東文物展覽會」之事。該展覽由國民政府前經濟委員會委員、香港中國文化協進會發起人葉恭綽組織籌辦。在1939年11月15日第一次展覽籌備會上,葉恭綽被公推為主任,詳見《文化通訊》第二號(1939年11月20日)。1940年2月21日,戰時避難香港的廣東鄉賢將兩千多件劫後遺珍集中在馮平山圖書館,舉辦了盛況空前的「廣東文物展覽會」,轟動一時,葉恭綽出席了開幕式並與嘉賓合影留念。同一時期,張大千也結束上海畫展,攜帶藏畫來到香港,與葉恭綽、楊雲史、黃般若、陸丹林、何冠五等相聚,共同鑑賞書畫,暢懷往事。其中1939年,張大千與楊雲史、黃般若、陸丹林同觀《謝蘭生山水圖》屏(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大千題跋:

己卯十一月,又文先生出觀理道人真跡,墨韻滃鬱,筆法樸茂,絕似元人。寒齋所藏冷啟敬黃山圖,與此絕相似。道人當是曾見冷畫,故能其神也。嶺南畫人,群推二樵,予以為不及道人遠甚,又文先生以為然否。同觀者楊雲史、黃般若、陸丹林。張大千記。

同月,應陸丹林之邀,題《鄉居詩畫唱和卷》籤條,曰「趙堯老鄉居詩,大千補圖並題。時己卯十一月過香澥還蜀也」。卷後有葉恭綽(公元1939年)、楊雲史、徐謙、柳亞子(公元1941年)、于右任、沈尹默等十六家唱和題詩。12月,張大千為何冠五題唐棣《滕王閣圖》卷,曰:

唐子華此卷士氣蔚然,絕去界畫窠臼,良由其胸次不同,遠師河陽,近效吳興,故能下筆安雅,有佩玉垂紳之度也。己卯十二月將再還蜀道出香澥,冠五三兄出示,因書其後,大千張爰。

張大千 題唐棣《滕王閣圖》卷跋語 紙本墨筆 〔美〕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1940年1月,葉恭綽觀大風堂藏《元趙文敏九歌書畫冊》並題觀跋。同一時間,葉恭綽又與張大千同觀九歌書畫冊,力勸大千居士主攻人物畫,實現東方藝術的偉大復興,並題長跋:

昔人謂畫神仙鬼怪易,畫人物難。以人物須寫真,而神仙鬼怪可以想像模擬也。其實神仙鬼怪亦各有其精神意度,非可以憑空臆造,蓋神仙鬼怪在繪畫時,仍須具其人格,且為執筆者思想意識之表現,故昔人品第畫手,恆以仙釋等別為一類,非凡能貌人物者皆工於神仙鬼怪也。昔唐二畫師分繪西嶽寺壁,其繪東壁者,睹西壁之半,遂罷棄弗為,並言曰:吾之百官其氣象僅及彼之騶從吏卒。吾之嶽神,其氣象僅及彼之百官。彼之嶽神,其氣象乃吾意中所無也,足徵此類畫之高下,全在精神意度之不同。鷗波此冊,醇厚清逸,具有唐型,脫盡畫院窠臼,其卓絕處尤在氣象之莊嚴端麗,具天人之相,繪鬼神之至,其氣脈悉與人物完全相通,非石恪、龔開輩之力求詭異離於言象者比也。吾國圖畫導源於繪記故事,故最早即有人物畫,漢以前授受師承,無可考,其見於記載者,漢魏六朝之作,今亦罕見,傳世名作,當以閻立本《帝王圖》稱最,顧愷之《女史箴》實非真跡。今試以閻作上溯六朝,以迄漢魏,其間技術之嬗變桀然可指,其用筆、設色獨到之處,尤足代表東方文化與藝術。自時厥後,由唐迄清,作家代不乏人,但能出閻、吳門戶者極稀,僅梁楷、石恪、梁楷、龔開之屬,自成一格,明之唐、仇已成後勁,陳章侯知其故,乃遠追漢魏六朝石刻,力求古拙,特闢徑塗,同時曾波臣濡染歐風,亦別出手眼,可稱二難。然三百年來能繼軌陳、曾者,寥寥三數名家,僅拾元、明餘唾,號傳龍眠、鷗波統緒而已。降至曉樓、小某之倫,實鄰自檜,故人物畫之在今日,已達窮變通久之期,第無人克肩此任。大千收藏既富,功力尤深,近方肆力於人物,不知睹此而深有觸發否,意開徑獨行,當非異人任也。用為贅言如此。中華民國二十九年一月,大千攜此冊過香港出示因題。

關於張大千在香港的行蹤,《文化通訊》第五期有相關報導:

張大千昨由上海搬運藏畫回川,過港時,曾和文友暢敘十多天,葉恭綽、簡又文,許地山、黃般若等先後招待,作畫多張贈與般若、素影、公達、又文、丹林等。

香港中國文化促進會出版《文化通訊》第五期

關於張大千離開香港的時間,可從葉恭綽送別畫作《竹石圖》(四川博物院藏)得知,該畫題款有:

民國二十九年一月大千八兄還蜀過香港,餘粵人居滬,自滬淪陷即走香港,越兩歲餘,無可歸,廣州之復未知何日。因大千之行彌增旅感,用畫竹一幀,題此以送其行。遐庵葉恭綽。

通過以上破碎文獻拼接形成的證據鏈可以確定1940年春,葉恭綽和張大千在香港曾有書畫鑑賞交流活動。

葉恭綽的書畫鑑藏策略

作為民國時期著名的收藏家,葉恭綽與龐萊臣、張珩、吳湖帆、張大千並稱,所藏王獻之《鴨頭丸帖》、高閒《草書千字文》卷、宋徽宗《祥龍石圖》軸、梁楷《布袋和尚圖》軸、黃庭堅《伏波神祠詩》卷、趙孟《行書膽巴碑》卷等,無不精妙絕倫。葉恭綽經常與吳湖帆、張大千等交流書畫鑑藏心得,在梁穎編校的《吳湖帆文稿》中多有記載。張大千獲得丹青名跡後,也邀請龐萊臣、葉恭綽、溥儒、吳湖帆、謝稚柳等鑑賞題跋,並根據自己的需要將各家題跋裝裱在藏畫四周。對於張大千的盛情,葉恭綽會根據書畫的具體情況,採取相應的策略,題寫不同內容的文字,目前所見,至少有三種:

第一種是題名式,以董源款《溪岸圖》為例。該畫的題跋者龐萊臣、吳湖帆、葉恭綽均是民國時期傳世古書畫的鑑賞大家,德高望重,一言九鼎。龐萊臣題跋作於丙戌孟冬(1946年10月),曰:

餘向藏北苑夏山圖卷為董香光舊物,題跋數百字,畫禪室中至寶也。此幅絹色雖黯而神採奕奕,用筆與夏山圖無異,其為真跡無疑。大千道兄得此,亦足以自豪矣。丙戌孟冬下浣虛齋獲觀於滬上時年八十有三。

吳湖帆題跋作於丙戌(公元1946年)冬日,曰:

北苑真跡越今千載,遺墨流傳,球圖等貴,世惟石田所藏溪山半幅、戲鴻所收夏山、瀟湘等五卷。夏山圖卷曾為先外祖沈公所得,今歸龐虛齋丈,曩經寓目,知北苑真面,氣象萬千。今獲睹大千兄所藏風雨起蟄大幛,為賈秋壑、趙松雪秘笈之品,山林毓秀,雲煙萬態,浩蕩森嚴,眾美鹹集,尤在夏山卷之上,有款書曰後苑副使董源制,可證為奉敕所作,經營精到,自非沈氏半幅、董氏五卷可儗也,海內山水之冠,舍此莫屬矣。丙戌冬日,百拜謹讀,想望米老在索靖碑下徘徊不忍去,千古同情。吳湖帆識於梅影書屋。

以上198字被合理安排成24行,布局勻稱,結構嚴謹,纖巧秀麗,未見塗改痕跡,應是吳湖帆先撰好底稿再謄寫上去。葉恭綽僅題寫了「溪岸圖。南唐後苑副使董源畫。張氏大風堂供養。葉恭綽題」。雖然僅僅數十字,但包含了畫作名稱、時代、作者、收藏者等重要信息。由於《溪岸圖》尺幅巨大,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展出時均未完全展開,故葉恭綽題名長期不為人知。

第二種是點讚式,以《江隄晚景圖》為例。1946年10月,張大千利用舉辦「張大千畫展」的機會,將新獲董源畫作二幅攜帶至上海,請龐萊臣、吳湖帆賞鑑。此時張大千已通過自己的方式,將北平新購古畫修復完畢,並考證為董源《江隄晚景圖》。除了在畫作上詩塘處鑲有丙戌上元(公元1946年2月16日)溥儒楷書題名「大風堂供養南唐北苑副使董源畫江隄晚景。無上至寶」以示作品珍稀之外,張大千又在下詩塘右側顯著位置首先題寫跋語,記述了自己獲得古畫的過程,並高度肯定該畫的價值。在此語境下,龐萊臣、吳湖帆只能在張大千題跋左側空白處題寫跋語,龐萊臣題曰:

北苑真跡傳世絕少,而青綠尤為罕覯,此幅設色與唐之小李將軍相伯仲,真稀世之珍也。丙戌孟冬大千道兄出此見示,不勝嘆羨。

吳湖帆題曰:

晚景江隄世已尊,漚波絕調不離群。今知北苑乃宗祖,莫道南宮啟法門。龍宿郊民銷黯淡,瀟湘弟子表晨昏。鵲華衣缽洞庭脈,建業文房細共論。丙戌仲冬小雪日,大千八兄自蜀來,攜北苑《風雨起蟄圖》及此《江隄晚景圖》二巨幛見示,懸梅影書屋中若干日,坐臥其下,欣快萬狀,知北苑之氣象浩瀚,會松雪之風神,絕世自有淵源也。兄之壓箱富麗,真令人豔羨不置。漫系短章幸以知己視我一粲正之。

葉恭綽的題跋時間比吳湖帆晚,但內容相似,曰:

南宗推二祖,巨製睹雙珠。晚景餘何幸,奇珍世所無。此畫諸公讚嘆已備。餘毋庸贅,但書餘暮年獲此眼福而已。大千兄來港,出示瀟湘圖及此,因題,葉恭綽時年六十九。

我們將《溪岸圖》與《江隄晚景圖》的題跋綜合比較,可發現二畫的題跋者重合,以讚賞類語氣為主,滿足了持有者張大千的需求。

第三種是考證式,以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為例。該畫是中國藝術史上的名作,原藏清宮內府,抗戰勝利後張大千高價購得。查詢《大風堂名跡》第一集,此畫共有兩處葉恭綽題跋,其中1953年題跋收錄在《矩園餘墨》,1949年7月題跋未見著錄,涉及書畫鑑賞的跋語是:

此卷無宋代題識,亦未入明人真賞,然其為原物,毫無可疑者,或者經人割截真跋以隸贗畫,遂不能為延津之合未可知也。觀鐵綱珊瑚所載,祖無頗趙升二跋,此畫無之,可以為證。頃大千兄出示,不但得觀絕藝,抑絹素、粉墨、衣飾、用器、屏障、瓶孟、樂具種種,足資考訂者不一,非止其故事之足動人也。

在這段文字中,葉恭綽從題跋、著錄、流傳等角度對該畫的真實性給出解釋。1953年的題跋則從名物、制度的角度進行考證,涉及服裝、飾品、樂器等門類,有:

唐初女子衣皆大袖、中葉染胡風,始為窄袖,此卷女子皆窄袖,仍唐俗也。樂器中之橫笛與今制不同,其頭部別附一小器,似用竹所制,與笛孔正相對,但不知何用。

琵琶仍用牙撥,則知唐中葉改用手彈之說,亦未的確。

食分數席,皆下酒物,非果腹物也,酒壺置一碗中,殆以溫酒,其飯飲食具皆承以舟,與唐宋圖繪正同。

由以上跋語可見葉恭綽先生觀察之細微、治學之嚴謹,重視實物與文獻的相互參證,努力建構傳世中國書畫鑑定的微觀標準體系。

然而傳世書畫的鑑定是一項涉及知識面較廣的專業工作,既需要精密嚴謹的文獻考證能力,又離不開日積月累的實戰經驗,兩者不可偏廢,否則極易出現誤鑑,梁楷款《睡猿圖》就是一例。該畫為張大千精心之作,暗託古董商攜至上海,偽稱清宮散佚之物,吳湖帆高價購得後請葉恭綽題「天下第一梁風子畫」,由此可知鑑畫難,鑑人更難。

張大千 睡猿圖 紙本墨筆 縱131釐米 橫45釐米〔美〕檀香山博物館藏

葉恭綽題稅牛庵考

張大千一生漂泊四海,曾租借、營建多處住宅,其中蘇州網師園和成都稅牛廠均與葉恭綽有關。網師園聞名天下,而稅牛廠則鮮為人知,四川博物院收藏有一幅葉恭綽先生為大千居士題寫的齋館號:稅牛庵。

葉恭綽 稅牛庵 紙本墨筆 縱41釐米 橫172釐米 四川博物院藏

「廠」字又同「庵」,多指草屋,《廣韻》釋為「小草舍也」。《集韻》釋為「圜屋為庵」。《通典》有「周武帝攻高齊,兵去之後,齊人謂栢庵為帳幙,不疑兵退,是則結草木為廬,皆曰庵」句,以上各書中的「庵」都是茅屋。舊時文人書齋多稱庵,如唐代懷素和尚的「綠天庵」、宋代陸遊的「老學庵」、清代黃宗羲的「惜字庵」等。關於創作緣由,葉恭綽在跋語中有「大千於成都營小築,名曰稅牛,意以牛目喻,而欲得稅駕之所屬而書之。餘曰斯世豈有稅駕之所,然亦何地不可稅駕,書此以楬草堂,庶不為浣花老子所笑,民國卅八夏日」句。跋語中「稅駕」為解脫、休息之義。《墨子·三辯》有「此譬之猶馬駕而不稅,弓張而不弛」句;《史記·李斯列傳》有「當今人臣之位無居臣上者,可謂富貴極矣。物極則衰,吾未知所稅駕也」句;曹植《洛神賦》有「爾乃稅駕乎蘅皋,秣駟乎芝田」句;皆可理解為解脫之義。稅牛廠位於成都市金牛區金泉路2號金牛賓館內,佔地面積600平方米、建築面積324平方米,主體為一層磚木結構建築,由一個大廳和兩個側廳組合而成,門前有走廊,院落右側有一花園。關於修建時間,張心玉在《先父和他的庭院》中回憶說:

1943年秋,先父從敦煌返成都後,一直沒有固定的住處,直到1947年,才在成都西郊金牛壩建了自己的住所,留有一畝左右的空地,種了各種花草。

張大千 蜀江秋靜圖 紙本設色 縱133釐米 橫72釐米

1948年6月大風堂弟子葉名珮陪同師母徐雯波在稅牛庵小住。雖然張大千在稅牛庵多為臨時停留,時間短暫,但仍有書畫佳作誕生於此,如著名的《牡丹圖》《蜀江秋靜圖》等。1949年10月,葉恭綽從海外回到北京,投身社會主義革命事業,而張大千則旅居海外,尋找心中的桃花源,對於一生漂泊四海的張大千,世間並無故鄉和異國之分,只求身心解脫,正如東坡居士所說:此心安處是吾鄉。

2019年4月於成都浣花溪畔

(本文作者劉振宇系四川張大千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玉丹系四川博物院文博館員。原文標題為《葉恭綽與張大千藝文交往考釋三則》,全文原刊於北京畫院《大匠之門》㉖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一代宗師張大千的三次奮鬥
    22.65億元;二、千萬元級別的張大千書畫作品得到市場更多的重視,並整體提高了張大千的成交均價。張大千由上圖可知近40年來,當我們再次重新審視張大千這個人物時,依然覺得張大千這個人物很罕見、很神奇、甚至不可思議。張大千他是一位極富個性、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其趣聞軼事之多、流傳之廣,影響甚大。
  • 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三位大師的互「補」往事
    ▲齊白石、張大千合作《荷蝦圖》。徐悲鴻博物館供圖新華社北京11月27日電(記者陶冶)11月27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三位大師的互「補」往事》的報導。近日,中國近現代影響力最大的三位美術大師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的47幅真跡作品在徐悲鴻(重慶)美術館展出。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三位大師在中國畫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樣的三個人在同一個時代出現、相遇,本是一場盛事,可他們動如參商,只留下短暫的交集。
  • 名師出高徒:何海霞與張大千舊事
    1933年10月在中國畫學研究會第十次成績展覽上,張大千展出了《屬荷》《仿石溪山水》《白描天女散花》,以及和於非合作的《仕女撲蝶圖》四件作品,這些作品深深吸引了同來參觀的何海霞。1934年9月在中山公園水榭舉辦的「蘇州正社書畫展覽」,展出了張大千、張善子、葉恭綽、彭恭等人的繪畫作品共二百餘件,其中僅張大千的作品就有40件。
  • 一得齋記|往事並不如煙
    成為富人後,以極高的藝術鑑賞力,與張善孖、張大千、葉恭綽等藝術家成為至交。網師園修茸一新以後,他並未居住(何澄一家另在南園有住宅,此園平時閉門不納遊人)。何澄說,此為「避飲」。唯有不居住,才能保護好園林。所以,如今的網師園,仍舊是何澄當年裝修後的格局。1946年,何澄病故,網師園由其妻王季珊繼承。1950年,王季珊又暴卒,當時,何澤慧等人都在外學習、工作。
  • 白嘉莉曝張大千贈畫都被帶走!世界名畫家敲她飯店房門
    她4日出席藝文講座接受藝術家好友陸潔民專訪,暢談「我的創作歷程」。白嘉莉表示,她能舉辦這個展覽,要很感謝自己的母親,因為是媽媽鼓勵她,讓原本就喜歡色彩的她開始學畫、進入繪畫的美好世界。白嘉莉出席藝文講座。
  • 老頑童張大千,晚年獨目玩起「潑墨風」
    筆者所見的關於大千先生的藝術傳記有三 :謝家孝:《張大千的世界》(1982)、李永翹:《張大千全傳》(1998)、黃天才 :《張大千的後半生》(2013),其中皆提及大千先生目疾之情況。
  • 百位世界繪畫大師之張大千,藝渡文化高清藝術作品圖片集圖庫設計
    總評:張大千是全能型畫家,其創作達「包眾體之長,兼南北二宗之富麗」,集文人畫、作家畫、宮廷畫和民間藝術為一體。於中國畫人物、山水、花鳥、魚蟲、走獸,工筆、無所不能,無一不精。詩文真率豪放,書法勁拔飄逸、外柔內剛、獨具風採。張大千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國畫大師,無論是繪畫、書法、篆刻、詩詞都無所不通。
  • 齊白石傳人-少白湯發周分享:王季遷和張大千說不清道不明的往事
    所以,王季遷收藏的張大千舊藏古書畫,一部分是從其他藏家手中間接購得,而另一部分是直接購自張大千本人。另還有一說,因張大千當年時常去美國紐約,而相關的住宿、飲食、酬應等費用,大多為王季遷「墊付」,後張大千即以託售的部分古書畫予以結算。王季遷以藏養藏,在商言商,故張、王兩人之間的交易,他人似不宜置喙。
  • 【名畫賞析】張大千 《李檢法定林蕭散圖》
    根據《張大千藝術的分期》所記載,張大千早年受石濤影響較多,注重於寫意技法的訓練,而後「漸漸地,技法趨於精細而畫風走向工麗,至四、五十歲前後達到他工筆重彩畫的極致」,而此幅畫作乃是張大千於
  • 畢卡索對張大千說了一句話,令眾多中國藝術家深思
    張大千連忙向工作人員打聽地址,那人告訴他,畢卡索就居住在法國南部尼斯的加州城堡。張大千有意親往尼斯拜訪畢卡索。萬一讓那些無孔不入的記者得知消息登出去,「張大千遭畢卡索拒見」,豈不讓我們華人同胞蒙羞臉面無光?雖然朋友的話句句都是實情,張大千還是不肯死心。他又搬出薩爾館長幫忙,誰知薩爾館長還是跟趙無極一樣搖頭婉拒,不願去碰這個釘子。他還好心勸告張大千,在我們西方人眼裡,這些大藝術家都跟火星上掉下來的怪物一樣不可理喻。張大千終於生氣了,他不是惱火別人,而是生自己的氣。
  • 張大千潑彩《翠嶺晴雲》將拍賣,這幅畫盧燕已珍藏多年
    七十年代於張大千克密爾寓所中,畫家向盧燕介紹家中所懸作品(圖片版權/盧燕)大千先生嗜傳統戲曲,與菊壇名人多有交往,梅蘭芳、俞振飛、周企何等,交情甚深。張大千與出席師生展開幕的嘉賓,在畫家身旁即盧燕(圖片版權/張之先)盧燕長女憶記與大千軼事下文由盧燕長女黃漢琪根據母女倆與畫家交往經歷
  • 張大千與畢卡索
    畢卡索請張大千夫婦和趙翻譯坐下後,便立刻捧出五大本畫冊,請張大千觀看。每本畫冊裡大概有30張畫左右。張大千好奇地翻閱著,吃驚地發現原來裡面的畫都是臨摹的中國畫,畫的多是花卉蟲鳥之類,一看便知是模仿齊白石。並且筆法非常稚嫩,一看便知是初學者的畫作。畢卡索饒有興趣地問張大千:「張先生看這些畫畫得怎麼樣?」張大千馬上猜到這些畫一定是畢卡索畫的。
  • 畢卡索與張大千
    畢卡索請張大千夫婦和趙翻譯坐下後,便立刻捧出五大本畫冊,請張大千觀看。每本畫冊裡大概有30張畫左右。 張大千好奇地翻閱著,吃驚地發現原來裡面的畫…▲1956年7月29日 張大千與畢卡索1956年7月29日的中午11點30分,畢卡索別墅大門為張大千敞開了。
  • 「吃貨」張大千
    但是,真正要論既懂吃,也會燒,更能創造美食,並將中國經典美食弘揚到世界各地,恐怕也只有張大千了。       張大千的母親是個非常會做菜的人,父親也懂吃,在耳濡目染中,他自然也就成了美食家。在他撰寫的食譜《大千居士學府》中,張大千用漂亮的行草記載了十七道他最愛吃的家常菜,包括:粉蒸肉、紅燒肉、水鋪牛肉、回鍋肉、紹興雞、四川獅子頭、螞蟻上樹、酥肉、幹燒鱘蝗翅、雞汁海參、扣肉、腐皮腰丁、雞油豌豆、宮保雞丁、金鉤白菜、烤魚等。張大千常以畫論吃,以吃論畫。在他的繪畫創作中,我們也不難發現其吃貨的本質:蘑菇、蘿蔔、竹筍、水果、白菜.
  • 張大千的獨家菜單
    在張大千的繪畫創作中,不難發現其「吃貨」的本質,蘑菇、蘿蔔、竹筍、水果、白菜等皆入他畫,他在晚餐前也會一絲不苟地寫好當晚想吃的菜交給廚師。2018年3月21日,張大千手書的21張精美菜單(張大千私人廚師徐敏琦珍藏)在紐約佳士得上拍,加上張大千1978年畫給徐敏琦的作品《利市三倍》,合計拍出95.5萬美元,加上佣金共計約800萬人民幣。
  • 烹飪大師張大千!!
    張大千在巴西「八德園」下廚炒菜張大千不僅是一位國畫大師,還是一位美食大師,烹飪大師,他還創造了「大千菜」。徐悲鴻在《張大千畫集》序中稱他說:「能調蜀味,興酣高談,往往入廚作美餐待客」。張大千《蔬果圖》  在中國繪畫史上,真正懂吃會做的畫家只有兩位,除了張大千,另一位就是元代的倪瓚。
  • 畫家張大千山水畫欣賞
    張大千 1965年作 瑞士雪山 鏡心 設色絹本張大千 1969年作 伊吾閭瑞雪圖 設色紙本張大千 巻去青靄望水天 設色紙本張大千 秋山嵐翠 潑彩紙本裱於紙板 鏡框 一九六八年作張大千 潑彩山水 鏡心 紙本張大千 秋壑松泉
  • 國畫大師張大千執意娶自己女兒的同學,出走臺灣,晚年結局太悽慘
    可以說最討厭張大千的人就是那些收藏家了,因為他仿製古畫的手段足以以假亂真,靠著這一點他成功掙了第1筆錢。張大千在生活當中還有一大愛好就是吃,因為好吃練就了一手好廚藝,他把做飯當成了一種藝術,並且還認為不懂得吃的人也根本不懂得藝術。這樣一個人還是一顆多情的種子,他的情史可以追溯到19歲,可以說亞洲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愛情。
  • 張大千與畢卡索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