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綱目》:鱟,狀如熨鬥之形,廣尺餘,其甲瑩滑,青黑色,鏊背骨眼,眼在背上,口在腹下,頭如蜣螂,十二足……其血碧色,腹有子如黍粟米,可為醯醬。小者名鬼鱟,食之害人。
藍血生物,恐怕多數人都是從《衛斯理之藍血人》了解到的一些藍色生物,但這些都是虛構的,要想構成藍血,生物血液的成分必須是血藍藍白,而每1ml的血藍蛋白當中含有重金屬有機銅0.28~0.31mg。
重金屬在進入人體之後會隨著血液循環逐漸累積到肝和腎臟,這能加速肝細胞壞死或肝硬化的發生,還會引發腎功能衰竭併發症,所以說生物是難以擁有藍色,不過有一種生物卻打破例外,那就是鱟。
鱟是海生節肢動物,形狀類似蟹,有四隻眼睛,每個眼睛當中又由數個小眼睛組成,身體呈現褐色或者暗褐色,外部被甲殼包裹,大自然的法則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然而這種生物,從4億年前就已經出現,卻一直沒有進化。
4億年前,為泥盆紀,是地質時代古生代的第四個紀,從泥盆紀開始,地球發生海西運動,許多地區開始隆起,蕨類植物繁盛、昆蟲和兩棲類動物興起,在泥盆紀與石炭紀中間發生了一場生物大滅絕,75%的物種滅絕,但魚形動物數量和種類在這滅絕之後開始增加,泥盆紀又被稱為「魚的時代」。
而海生無脊椎動物要麼走向滅絕,要麼走向進化,古生代早期極為繁茂的三葉蟲也是瀕臨滅絕,像是鸚鵡螺這些大型軟體動物,也開始被取代,如今的鸚鵡螺從以前的「海洋霸主」成為了被時代淘汰的生物,它們選擇了進化,為了生存下來,它們的軀體變得跟貝殼差不多大小。
關於這次大滅絕事件,科學家認為是岡瓦納大陸的另一次冰川作用引發的,期間彗星撞擊事件也有可能是誘因,最大影響的就是暖水生物,雖然鱟也是暖水性生物,但它們棲息於20~60米的砂質底淺海區。
可能是因為它們體型較小,在數次大滅絕當中,它們都僥倖活了下來,在氣候變遷當中,巨型生物是最難以生存的,恐龍滅絕之後的大型生物,最基本的生存條件是最低也要30度的氣溫,二氧化碳濃度偏高。
隨著氣候冷暖變化,巨型生物都走向滅絕,小型生物在進化當中倖存,鱟作為地球上唯一的藍色生物,生存了4億年,它的身體機制能夠在任意時代存活下來,而且鱟的繁殖能力很強。
雌性鱟和雄性鱟一旦結為夫婦機就會永生不離,故鱟享有「海底鴛鴦」之稱,而且鱟具有生理毒性,一旦食用就可能引發機體過敏和中毒性休克,所以也沒有人會它們進行大規模的捕殺。
直到美國研究出了鱟試劑,鱟血當中含有銅離子,所以血液才能夠呈現藍色,鱟雖然不能直接食用,但可以快速地的檢測出人體內部組織是否因細菌感染而致病,在製藥行業當中,鱟血可以對毒素汙染進行監測。
鱟試劑也成了一個千萬美元的大商業,鱟血每夸脫(1.1升)1.5萬美元,要滿足市場每年需要從60萬鱟當中提取血液,在48小時之類從鱟中提取30%的血液,在放回海中,從理論上來講是不足以致死的。
但大部分的鱟都活不過48小時,有些鱟在抽取15%左右的血液就會死亡,即便存活下來也可能像以前一樣健康,若是人類損失30%的血液,就會達到成人體代償的極限,人類若不及時補充血液,可能會因此死亡。
科學家也使用鱟血研究癌症,美國、日本、德國、英國等少數國家也都進行了商品生產,一開始只是抽血之後進行放生,但是隨著科技發展,鱟的用途也是越來越大,鱟的尾狀刺及其腹內鱟珠可以入藥,鱟的肉、卵在經過特殊處理之後,能夠食用。
這也讓鱟遭到了大規模的捕獵,原本生存了4億年的鱟,也開始走向了瀕臨滅絕,雖然它「拯救」了人類,但自己也快要成為歷史了,在鱟遭到大肆捕獵時,我國的鱟同樣也面臨枯竭的危險,
廈門水產技術人員模擬海洋生態環境,在2004年就開始人工養殖鱟,然而,鱟的生長周期長,鱟從拇指大小長到成年,需要15年,雌鱟要蛻殼18次,雄性19次,保護形式依舊嚴峻。
廣東湛江、福建平潭島、南三島、廣西等地都先後建立起保護區,並列為二級保護動物,禁止亂捕濫殺鱟,在國外的一些文獻表明,至少有11種遷徙鳥類以及部分魚類以鱟卵為主要食物。
鱟是生態環境的一部分,在4億多年當中,一直充當著產大自然的一部分,如果鱟的數量減少,肯定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雖說鱟價值很大,但大自然的生態環境只有一個,不保護好,只會帶來更加沉重的災難。
【免責聲明】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