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服飾。供圖
苗族服飾是苗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其服飾紋樣、色彩等是苗族支系、族別的標誌。對於這個民族來說,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澱主要用口頭文學和以服飾紋樣、色彩的形式記錄在服飾上,靠口手相傳進行傳承與發揚。
12月18日至22日,絲路雲裳·雲上昆明民族時裝周將於昆明新迎新城和公園1903兩個會場同期舉辦。屆時,苗嶺之秀服飾有限公司將帶著獨具民族特色的服飾亮相秀場,展現苗家風彩。
苗嶺之秀服飾有限公司來自雲南省昭通市威信縣,由於該縣地處雲貴川三省結合部,遂有資料記載「昭通苗族為『花苗、白苗二種,每附巖結廬,依山而鑿。』」而威信苗族按照其婦女服飾劃分,則為白苗。
在悠久的歷史發展中,威信苗族在服飾上既保留了各地苗族的共同特徵,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出生於威信縣雙河鄉天池村的熊啟蘭是勐能苗族刺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也是苗嶺之秀服飾有限公司的負責人。苗家姑娘學刺繡從五六歲就開始了,熊啟蘭也同其她姑娘一樣,5歲就開始了這一傳統的必修課。
在熊啟蘭童年的記憶當中,紡車輕搖 、針線翻飛,彩色的絲線通過母親靈巧的雙手,化作花鳥魚蟲、雲龍彩鳳躍然眼前。從那一刻起,她的心就被苗族刺繡所吸引,情系一生。
「刺繡是生活,也是青春。」熊啟蘭把生活融入到繡品中,她製作的每一件苗裝都是凝結了她對生活的感悟。她製作的苗族服裝從時光中走來,有陽光的溫暖,有河流的味道,有泥土的氣息,有手工的細膩……
威信苗族婦女服飾製作技藝精湛、色彩清新靚麗、銀飾等佩物少,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衣領、託肩、胸兜、衣襟、衣袖、腰圍、腰牌、飄帶、裙邊等便施圖案,通過編織、挑花、刺繡、蠟染等方式鑲上源於自然界的各種花草鳥獸等圖案,以紅、青、藍、綠白為主,色彩豔麗、對比鮮明,形成一種源於自然又超越自然的美。
熊啟蘭說,由於苗族服飾製作需要很多配件,而往往每個人擅長的又不一。於是,苗嶺之秀服飾有限公司就根據需求,讓許多在家帶孩子的媽媽做不同的部位,然後回收再做成一套服裝。這樣不僅增加了村民收入,也無形中把苗族刺繡和蠟染傳承了下去。
「從一開始的一個人背著服裝走鄉串戶,到坐車到周邊各地買賣。到如今在家裡就能把產品賣出去。現在我的信心也越來越足。我一直相信好東西總會有市場的。」熊啟蘭說。
雖然信心滿滿,但熊啟蘭也在思考一個問題,在當下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下,許多非遺技藝的處境大同小異,面臨這被遺忘的困境,該怎麼順應時代發展又能把民族文化保留下來呢?於是,她決定從自己和家人開始,從頭學習,參加各種活動,增進交流學習,讓大眾了解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
苗族刺繡手藝都是母親傳給女兒,既是生命的延續,也是古老文化的傳承。如今熊啟蘭把手藝傳給女兒和兒媳婦,並招收學徒。如她的女兒楊麗通過自幼和母親學習刺繡、蠟染等傳統手藝,現在生產的苗族少女裝和新娘裝等產品已多次在各種大賽中獲獎,同時她也和母親一樣,成了一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在此次昆明民族時裝周上,苗嶺之秀服飾有限公司將帶來苗族新娘裝、少女裝、新款特色服裝等亮相現場,展現苗家風彩。下一步,公司還將準備投入大量精力,開發出迎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同時把純正的苗族產品做出精品。
雲南網記者 夏方海 實習生 楊柳
【來源:雲南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