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孝貴
被整體搬遷到恩施市柳州城景區的原紅三軍七師指戰員駐地老屋。
7月15日,是多日下雨後難得的一個晴天,我與恩施市老區建設促進會的老廖、老董,駕車沿恩鶴公路行駛60多公裡,到達新塘鄉前坪村鐵廠壩組,拜訪退休幹部肖玉階。
此行的目的,是因肖玉階託人向我提供一個重要的消息:前坪村有紅軍遺址遺蹟需要有關部門去調查認證。此時,正是恩施市老區建設促進會在歷時3年進行革命遺址遺蹟普查的基礎上,為減少遺漏問題,開展補查補錄工作階段。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前坪是湘鄂邊革命根據地的組成部分。聞此消息,我立即決定前往核實。
一路上,只見夏日的田野綠意盎然,一片片竹林般的包穀正揚花吐穗;一幢幢整潔的農舍,在田園山林間時隱時現。因為不是農活旺季,田地間不見勞作的人影,顯得是那樣的安祥靜謐。想到若干年前這裡血與火的鬥爭,內心感慨萬千。
1932年至1933年,賀龍領導的紅三軍七師在新塘雙河一帶活動,1933年3月在雙河下壩建立區蘇維埃,下設10個鄉蘇維埃,前坪為其一。同年5月,紅七師在雙河上壩黃敬堂家建立恩施縣蘇維埃,下設8個區蘇維埃與32個鄉蘇維埃。前坪屬於第八區——木慄區所轄的鄉蘇維埃。
前坪有不少貧苦農民參加到那場火熱的革命中去,建立紅色政權,組建遊擊隊與自衛隊,打土豪分田地,並為保衛蘇區與國民黨團防武裝浴血奮戰。如紅軍遊擊隊員譚大柄等人,1933年5月在鐵廠壩被土豪武裝包圍突圍時犧牲。紅三軍七師在前坪留下了許多遺址遺蹟,有些在過去的調查中因疏漏沒有登記錄入。
見到肖玉階時,他正與家人忙著餵豬餵雞。見我們到來,老肖丟下手中的活路,熱情地接待我們,如數家珍地介紹了前坪需要調查認證的幾處紅軍遺址遺蹟:紅七師師部駐地蒯家大屋、紅軍指戰員駐地陽角壩小學、紅軍烈士王祖芝與趙介雲墓。
我們先去紅三軍七師指戰員駐地原陽角壩小學。陽角壩是現在官方文件上的稱謂,村民們稱其為「羊角壩」,而古代則叫「養姑壩」。
到達現場,只見荒草萋萋的草坪上,孤立著一幢一層三間的現代房屋。其前老肖已告訴我們,原房屋是一幢上下六間的轉角式樓道全木結構樓房,為民國初年當地保長王興禮修建的學堂屋,此後一直為學校。原建築於2009年被恩施市恩泰實業有限公司整體搬遷至七裡坪柳州城。
現在這三間校舍,是恩泰公司搬走原屋後修的還建屋,後因學校撤併而閒置。我有些慶幸當年恩泰公司之舉,因為他們搬遷到柳州城的原屋我見過,並拍過照片,作為柳州城旅遊項目的一處景點保管得很好,如果還在原址說不定已被拆除。
紅三軍七師師部駐地蒯家大屋距陽角壩小學不遠,幾分鐘車程便到了,下車映入眼帘的是一處很大的屋坪上餘留著的半頭木結構房屋。
房屋原來的主人叫蒯世成,原來的房屋是五間正屋加兩頭廂房的「撮箕口」式全木結構。蒯世成去世後,房屋為兩個兒子所有,各佔半頭。因蒯氏兄弟在外工作,房屋空置。後來弟弟將自己的半頭拆作木材賣給荊州人了,只剩下哥哥的半頭。剩下的這半頭有正屋兩間廂房兩間,保存尚好,只是原來的傳統陶瓦換作了現代水泥瓦,與原來的風格有些不協調。不過,作為紅軍活動留下的遺址,仍有保護價值。
在去紅軍烈士墓的途中,遇到前坪村王書記,他也加入了調查隊伍,為我們帶路。在他的帶領下,我們先後到了陽和坪和卓家坪,看了王祖芝墓與趙介雲墓。
王祖芝,男,出生於1898年,1932年參加紅軍遊擊隊;趙介雲,男,1902年5月出生,1933年5月參加紅軍遊擊隊。兩人於1933年6月10日在兔兒坪被國民黨團防武裝殺害。兩墓掩隱在青翠的山林中,因2013年由恩施市民政局撥款維修了墓體與增立了墓碑,墓況很好,青石墓碑上鐫刻著「王祖芝烈士之墓」「趙介雲烈士之墓」及生卒日期,落款皆為「恩施市人民政府敬立」,碑頭的五角星圖案,昭示著人民對烈士事跡的肯定。
在卓家坪一農戶家休息時,女主人陳冬菊向我們反映,橋灣有其伯父陳世鎬的墓,也是紅軍烈士,在許家坪被國民黨軍隊殺害,新中國成立後家人曾獲政府頒發的烈屬證,後來不慎丟失。
為進一步證實此事,我們打電話與陳冬菊的父親也就是陳世鎬的親弟弟聯繫。他說,陳世鎬是1932年參加紅軍,1933年犧牲的,當時是遊擊隊長。新中國成立後政府發了烈屬證,於1958年丟失。老廖當時便查了隨身帶的《中國共產黨恩施市歷史》及《紅軍烈士英名錄》,上面卻沒有陳世鎬的記載。
回家後,我仔細查閱了自己在1980年整理撰寫的《恩施縣革命鬥爭簡史》,上面記載有「1933年3月,紅三軍七師邱(可福)科長、吳科長奉命令在雙河下壩建立區蘇維埃……管10個鄉……前坪鄉:主席翟南山,遊擊隊長陳世高。」
我懷疑這個陳世高的「高」就是陳世鎬的「鎬」字之誤。恩施市的紅軍歷史資料都是新中國成立後調查補寫的,因時隔久遠,並因當時的調查人水平等問題,難免漏記誤記,在資料整理和正式出書時,又有材料取捨等問題。如「翟南山」這個人,資料中還有「瞿南山」「屈南山」記名,後來定名為「瞿南山」,而資料中寫他的鬥爭事跡與犧牲情況,紅軍烈士名錄中又沒有他。對陳世鎬是否紅軍烈士及其他類似問題,一定要本著認真負責的態度去查證。
一天的調查遠遠不夠,我們將繼續走訪追尋。紅軍遺蹟值得尋找,紅軍遺蹟背後的故事,更值得被世人所知曉、永誌不忘。
【來源:恩施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