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前坪紅軍遺址遺蹟

2020-12-21 湘湘愛旅行

賀孝貴

被整體搬遷到恩施市柳州城景區的原紅三軍七師指戰員駐地老屋。

7月15日,是多日下雨後難得的一個晴天,我與恩施市老區建設促進會的老廖、老董,駕車沿恩鶴公路行駛60多公裡,到達新塘鄉前坪村鐵廠壩組,拜訪退休幹部肖玉階。

此行的目的,是因肖玉階託人向我提供一個重要的消息:前坪村有紅軍遺址遺蹟需要有關部門去調查認證。此時,正是恩施市老區建設促進會在歷時3年進行革命遺址遺蹟普查的基礎上,為減少遺漏問題,開展補查補錄工作階段。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前坪是湘鄂邊革命根據地的組成部分。聞此消息,我立即決定前往核實。

一路上,只見夏日的田野綠意盎然,一片片竹林般的包穀正揚花吐穗;一幢幢整潔的農舍,在田園山林間時隱時現。因為不是農活旺季,田地間不見勞作的人影,顯得是那樣的安祥靜謐。想到若干年前這裡血與火的鬥爭,內心感慨萬千。

1932年至1933年,賀龍領導的紅三軍七師在新塘雙河一帶活動,1933年3月在雙河下壩建立區蘇維埃,下設10個鄉蘇維埃,前坪為其一。同年5月,紅七師在雙河上壩黃敬堂家建立恩施縣蘇維埃,下設8個區蘇維埃與32個鄉蘇維埃。前坪屬於第八區——木慄區所轄的鄉蘇維埃。

前坪有不少貧苦農民參加到那場火熱的革命中去,建立紅色政權,組建遊擊隊與自衛隊,打土豪分田地,並為保衛蘇區與國民黨團防武裝浴血奮戰。如紅軍遊擊隊員譚大柄等人,1933年5月在鐵廠壩被土豪武裝包圍突圍時犧牲。紅三軍七師在前坪留下了許多遺址遺蹟,有些在過去的調查中因疏漏沒有登記錄入。

見到肖玉階時,他正與家人忙著餵豬餵雞。見我們到來,老肖丟下手中的活路,熱情地接待我們,如數家珍地介紹了前坪需要調查認證的幾處紅軍遺址遺蹟:紅七師師部駐地蒯家大屋、紅軍指戰員駐地陽角壩小學、紅軍烈士王祖芝與趙介雲墓。

我們先去紅三軍七師指戰員駐地原陽角壩小學。陽角壩是現在官方文件上的稱謂,村民們稱其為「羊角壩」,而古代則叫「養姑壩」。

到達現場,只見荒草萋萋的草坪上,孤立著一幢一層三間的現代房屋。其前老肖已告訴我們,原房屋是一幢上下六間的轉角式樓道全木結構樓房,為民國初年當地保長王興禮修建的學堂屋,此後一直為學校。原建築於2009年被恩施市恩泰實業有限公司整體搬遷至七裡坪柳州城。

現在這三間校舍,是恩泰公司搬走原屋後修的還建屋,後因學校撤併而閒置。我有些慶幸當年恩泰公司之舉,因為他們搬遷到柳州城的原屋我見過,並拍過照片,作為柳州城旅遊項目的一處景點保管得很好,如果還在原址說不定已被拆除。

紅三軍七師師部駐地蒯家大屋距陽角壩小學不遠,幾分鐘車程便到了,下車映入眼帘的是一處很大的屋坪上餘留著的半頭木結構房屋。

房屋原來的主人叫蒯世成,原來的房屋是五間正屋加兩頭廂房的「撮箕口」式全木結構。蒯世成去世後,房屋為兩個兒子所有,各佔半頭。因蒯氏兄弟在外工作,房屋空置。後來弟弟將自己的半頭拆作木材賣給荊州人了,只剩下哥哥的半頭。剩下的這半頭有正屋兩間廂房兩間,保存尚好,只是原來的傳統陶瓦換作了現代水泥瓦,與原來的風格有些不協調。不過,作為紅軍活動留下的遺址,仍有保護價值。

在去紅軍烈士墓的途中,遇到前坪村王書記,他也加入了調查隊伍,為我們帶路。在他的帶領下,我們先後到了陽和坪和卓家坪,看了王祖芝墓與趙介雲墓。

王祖芝,男,出生於1898年,1932年參加紅軍遊擊隊;趙介雲,男,1902年5月出生,1933年5月參加紅軍遊擊隊。兩人於1933年6月10日在兔兒坪被國民黨團防武裝殺害。兩墓掩隱在青翠的山林中,因2013年由恩施市民政局撥款維修了墓體與增立了墓碑,墓況很好,青石墓碑上鐫刻著「王祖芝烈士之墓」「趙介雲烈士之墓」及生卒日期,落款皆為「恩施市人民政府敬立」,碑頭的五角星圖案,昭示著人民對烈士事跡的肯定。

在卓家坪一農戶家休息時,女主人陳冬菊向我們反映,橋灣有其伯父陳世鎬的墓,也是紅軍烈士,在許家坪被國民黨軍隊殺害,新中國成立後家人曾獲政府頒發的烈屬證,後來不慎丟失。

為進一步證實此事,我們打電話與陳冬菊的父親也就是陳世鎬的親弟弟聯繫。他說,陳世鎬是1932年參加紅軍,1933年犧牲的,當時是遊擊隊長。新中國成立後政府發了烈屬證,於1958年丟失。老廖當時便查了隨身帶的《中國共產黨恩施市歷史》及《紅軍烈士英名錄》,上面卻沒有陳世鎬的記載。

回家後,我仔細查閱了自己在1980年整理撰寫的《恩施縣革命鬥爭簡史》,上面記載有「1933年3月,紅三軍七師邱(可福)科長、吳科長奉命令在雙河下壩建立區蘇維埃……管10個鄉……前坪鄉:主席翟南山,遊擊隊長陳世高。」

我懷疑這個陳世高的「高」就是陳世鎬的「鎬」字之誤。恩施市的紅軍歷史資料都是新中國成立後調查補寫的,因時隔久遠,並因當時的調查人水平等問題,難免漏記誤記,在資料整理和正式出書時,又有材料取捨等問題。如「翟南山」這個人,資料中還有「瞿南山」「屈南山」記名,後來定名為「瞿南山」,而資料中寫他的鬥爭事跡與犧牲情況,紅軍烈士名錄中又沒有他。對陳世鎬是否紅軍烈士及其他類似問題,一定要本著認真負責的態度去查證。

一天的調查遠遠不夠,我們將繼續走訪追尋。紅軍遺蹟值得尋找,紅軍遺蹟背後的故事,更值得被世人所知曉、永誌不忘。

【來源:恩施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紅旗躍過汀江——尋訪福建長汀縣水口村紅軍渡口的歷史印跡
    新華社福州6月21日電 題:紅旗躍過汀江——尋訪福建長汀縣水口村紅軍渡口的歷史印跡  新華社記者李松、梅常偉、劉斐、劉羽佳  群山逶迤、江流綿遠……  新華社記者再走長徵路,尋訪到紅四軍第二次入閩橫渡汀江的渡口——福建省長汀縣濯田鎮水口村紅軍渡口舊址。
  • 華農研支團參觀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傳承紅軍精神
    ,傳承紅軍精神。,傳承紅軍精神。賀龍、周逸群、關向應等革命老前輩在此開展武裝割據、土地革命,建立紅色政權,譜寫了一篇篇悲壯激越的歷史篇章,血染照京坪的革命故事在這裡廣為流傳。  赤紅的風採,永恆的初心華中農業大學研支團 供圖  「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研支團黨員同志們在官店革命歷史陳列館前莊嚴重溫入黨誓詞,開展以「赤紅的風採,永恆的初心」為主題的支部主題黨日活動。隨後,在講解員的帶領下,黨員同志們走進大山響驚雷、紅旗漫山林、烽火照群峰、紅色基因薪火傳、英名耀千秋等展廳,凝滯的歷史生動起來了,刻板的文物鮮活起來了。
  • 被譽為彩陶王的出土地,三坪遺址
    起彩陶王,想必大家都不會很陌生,說起他的出土地,估計不一定有多少人知道,今天就給大家說一下,彩陶王的出土地,三坪遺址。三坪遺址位於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安集鄉三坪村三坪社以北700多米處的坪沿邊上。
  • 穿上紅軍軍服參觀革命遺址 「情境黨課」吸引400多萬人次線上觀看
    穿上紅軍軍服參觀革命遺址 「情境黨課」吸引400多萬人次線上觀看2020-12-22 08:54:58 來源:長江日報 作者:黃徵 瀏覽次數:9 次「小小黃安,人人好漢。銅鑼一響,四十八萬。
  • 綠野遺蹤,尋訪廣安華鎣「三線」建設時期紅光儀器廠遺址
    因此當「詩與遠方」群裡彈出的紅光遺址採風活動時,就如送上了秋天裡的第一杯奶茶,溫馨中又讓人瞬間充滿了活力。廣前大道感謝對路況非常熟悉的老司機@水師傅,載著我們一路走走停停,領略了很多路途上的美麗風光,回程時還專程繞道祿市花卉博覽園,看看那裡的網紅粉黛亂子草,大片大片的三角梅及水生美人蕉等
  • 紅軍長徵翻越夾金山紀念館入選省級廉潔文化基地
    紅軍長徵翻越夾金山紀念館入選省級廉潔文化基地本報訊 近日,省紀委監委和省委宣傳部聯合命名了8個省級廉潔文化基地。其中,寶興縣紅軍長徵翻越夾金山紀念館成功入選。據悉,8個省級廉潔文化基地,是繼2018年命名24個基地後的第二批。
  • 全州建安司遺址是秦漢留下的,還是元代留下的,或是明代留下的?
    此村就在興安縣界首鎮到全州石塘鎮的公路旁在建安司村至下遊的鳳凰嘴自然村,是紅軍血染湘江之地域,現在溝通兩岸的大橋也通了,真是可喜可賀。建安司人講紅軍過湘江的故事在該村還留有一個古城遺址,去年到那裡時,似乎是有關部門要樹碑,也不知是什麼碑。 關於這古城遺址,眾說紛紜。現在準備立的那塊碑,也許就是建安司遺址碑,但也不一定。「建安巡檢司」遺址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遺蹟距湘江南岸233米。古城呈正方形。
  • 「跨越海峽的覓證」臺灣同胞抗日遺址遺蹟圖文展在南京開幕
    20201025/c12019da2593442ead4f669cfd14e42e.shtml   今天(10月25日)上午,由江蘇省臺灣同胞聯誼會與上海市臺灣同胞聯誼會共同舉辦的《「跨越海峽的覓證」臺灣同胞抗日遺址遺蹟圖文展
  • 半天參觀松山戰役遺址,向英雄致敬!
    半天參觀松山戰役遺址,向英雄致敬!》,第三篇是《3天保山徒步遊!怒江邊上惠通橋頭,遇見感動溫暖心裡!》。遊記內容分為:遺址簡介、致敬英雄、參觀經歷、暖心小事、參觀小結等五個方面。作為主戰場的松山,留下了諸多戰爭遺蹟,現存有遺址69處、遺蹟816個,是目前國內保存最為完好的二戰戰場遺址之一。松山大戰遺址紀念園裡面有見證樹、老乾塘、中國遠徵軍雕塑群、觀景臺、道人坪子、子高地、陸軍第八軍103師陣亡將士公墓等景點。
  • 「東縱邊縱後代」革命老區尋訪團到古竹鎮進行紅色革命足跡尋訪...
    10月22日,「東縱邊縱後代」革命老區尋訪團到江東新區古竹鎮進行紅色革命足跡尋訪調研活動。江東新區黨委書記孫宇紅接待了尋訪團。尋訪團一行先後參觀了古竹鎮廣東青年抗日先鋒隊紫金支隊隊部舊址陳家祠、東江特委第一次黨代會舊址、黃沙坑幹部培訓學校、中共東江特委舊址等紅色革命遺址,認真觀看了古竹鎮紅色革命遺址群的展覽介紹,追憶先烈英雄事跡。隨後,尋訪團在古竹鎮召開座談會。會上,尋訪團觀看了河源市宣傳片、江東新區紅色文化宣傳片,聽取了江東新區在推動老區蘇區振興發展工作情況介紹。
  • 那個冒死為紅軍做擺渡人的老船工,結局如何了?
    因為當地百姓對紅軍的不了解,很多都出走逃避了。經過多方打聽,紅軍終於找到了帥士高的家裡,此人年約20出頭,性格沉穩、身體強健。剛開始,帥士高對紅軍有很大的戒備心理。但是經過紅軍的幾番勸說後,最終答應了幫助紅軍渡過大渡河。隨即帥士高就找來了他的幾個夥伴,他們都是當地有名的船工。
  • 【方志四川•資治】紅軍飛奪瀘定橋什月坪「起飛」的思考與探索
    為「圍剿」紅軍,蔣介石於26日由重慶飛到成都進行軍事部署,命令薛嶽率軍追擊紅軍,劉文輝率軍加強大渡河北岸防禦,楊森率軍趕赴大渡河增援,劉湘派軍開赴瀘定橋增防。這樣,前有重重阻敵,後有僅距幾天行程的追軍,如果中央紅軍不能迅速全部渡過大渡河,非但不能實現到川西與紅四方面軍會合的戰略目標,且有被分割在大渡河兩岸,遭到敵人「圍殲」的危險,形勢萬分危急。而只有奪取瀘定橋,紅軍大部隊才能快速渡過大渡河。
  • 中大的坪石抗戰歲月:戰火中堅持辦學4年多,培養近2萬學子
    文/羊城派記者 張璐瑤通訊員 漆小萍 陳詩詩 劉豔玲近期,中山大學理學院天文臺遺址在韶關樂昌坪石鎮被發現。除了天文臺,坪石還見證了中大在抗戰期間堅持救亡圖存、教書育人的故事。10月8日,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陳春聲帶隊到中山大學坪石辦學舊址調研,先後來到坪石鎮三星坪碼頭、中山大學原校長許崇清及其他師生住所舊址、坪石老街校本部舊址、廣同會館、中山大學理學院天文臺遺址。陳春聲表示,保護抗戰時期中山大學辦學舊址,是對中山大學辦學歷史的珍惜和追憶,更有助於中大精神的傳承與發揚。
  • 汝陽: 前坪水庫正式下閘蓄水!
    數十年來,前坪水庫一直備受關注。1971年洛陽市水利勘測設計院提出了前坪水庫工程規劃報告。1988年,河南省淮河流域修訂規劃,把興建前坪水庫作為治理沙潁河的重點工程。1991年淮河大水後,淮委計劃在2000年前後優先修建前坪水庫。2007年,中水淮河規劃設計研究有限公司編制完成《河南省前坪水庫工程項目建議書》。
  • 中哈聯合對絲路上重要遺址哈薩克斯坦拉哈特古城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拉哈特遺址遠眺 (央廣網發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拉哈特遺址是位於哈薩克斯坦境內天山北麓絲綢之路上的一處重要遺址。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工作人員介紹,本年度發掘面積980平方米,調查面積50萬平方米,包括發掘居址遺址200平方米、墓葬遺蹟4座計780平方米、測繪遺址約5萬平方米、調查遺址9處約45萬平方米;發掘清理房屋1座、灰坑23座、墓葬4座等多個遺蹟,出土可辨鐵器、陶器、骨器等文物約70件。
  • 比良渚遺址更悠久!下湯遺址揭露萬年前的先民生活
    小夥伴們,這兩天你是不是被良渚遺址刷屏了?7月6日,在亞塞拜然召開的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杭州良渚古城遺址經世界遺產委員會一致同意,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申請世遺成功。「良渚,實證了中華上下五千年!」令人心潮澎湃。
  • 走訪錦江區江南館街街坊遺址和東門城牆遺址,領略成都古城牆韻味
    作者:童鑫歷史遺址是人類歷史活動的真實寫照,是歷史文化的見證,是一座城市寶貴的文化資源。成都江南館街街坊遺址建於唐宋時代,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都城牆建於明初,在宋、元城基礎上築成,是中國西南地區著名的城垣建築,記錄著成都文化的過往。
  • 築壩前坪 治水圓夢——寫在前坪水庫即將下閘蓄水之際
    在決勝全面小康的收官之年,在這個生機盎然的春天,前坪水庫即將下閘蓄水。從此,這項重大水利工程步入收穫期,防洪、供水、灌溉、發電——北汝河兩岸人民的安瀾夢,終於變為現實。汝陽縣十八盤鄉移民郭書徵的新家距離前坪水庫不遠,閒下來的時候,老郭喜歡騎車去庫區轉轉。「這下好了,再也不怕發大水了。」老郭說,興建前坪水庫,是洛陽人跨世紀的治水長夢。  作為國務院確定的172項重大水利工程建設項目之一,前坪水庫位於淮河流域沙潁河支流北汝河上遊,是沙潁河流域防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座以防洪為主,結合供水、灌溉,兼顧發電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
  • 遺址上重建兩千年前的巨石建築,動態照片還原奇觀
    點擊播放 GIF 1.2M這個羅馬遺蹟不是一個,而是共有四個羅馬神廟遺址組成。它在上世紀20年代的施工期間被發現的。遊客不僅會看到考古遺址,而且還會發現廢墟中有成百上千隻貓。遊客可以收養,這就是神廟如今的樣子。6 朱庇特神廟。義大利龐貝城。西元前200年。
  • 長清的原始遺址——大柳杭遺址
    大柳杭遺址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兼有少量漢代遺存。1992年被公布為山東省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從遺址西側臨河斷崖處觀察,文化堆積厚約2~3米,並暴露有灰坑,紅燒土塊等遺蹟。採集陶器標本中屬大汶口文化的有夾砂紅陶鼎、夾砂灰陶鼎、泥質紅陶壺、泥質黃褐陶盆、泥質灰陶罐等。屬於龍山文化的有夾砂黑陶鼎等。漢代的有夾砂灰陶甕、罐,泥質灰陶盆、罐、紡輪等的殘片。遺址保存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