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題材的影視作品是永遠不會被扣上「過氣」的頭銜的,顯然「回憶殺」的共鳴感和荷爾蒙的生理召喚能夠擊中你腎上腺素猛增的心房,正在優酷播出的《會痛的17歲》中發生的故事便正是處於這種激素分泌旺盛的青春期階段,躁動感讓自我意識瘋狂成長,盲目自我,傲嬌追逐,愛恨兩難也就理所當然的會被錯亂。承諾無能者的婚姻失敗,攪的所有目擊者心緒不寧,晦澀的內心慌亂,迷茫的青春成長,關於守恆意識中的「情」、「愛」找尋,透露出的便儘是青春殘酷現實的慌張感。
「年輕氣盛」用來形容《會痛的17歲》實是恰到好處,青春荷爾蒙的張狂自我,成長影響中潛意識的變相擴張,在生理衝動大過思維把控的年齡段,永遠都是處於一種發酵生長的狀態。青春題材的影視作品中呈現出來的叛逆、性暗示、人生抉擇、友情考驗、暴力傾向似乎都成了青春片中不可被迴避和忽略的話題,無論是冷暴力還是熱暴力,以往的青春片所呈現出來的大多展示的是一種青春情愛的必經之路,雷同感讓觀眾忍不住為國產青春片掛上了」無墮胎不青春「的群嘲牌,此類青春片大多是在展現一段你已經走完或者將要去走的青春之路,卻在造成青春期叛逆根源的因素上較少涉獵,對主人公人物動機上的剖析,大多只淪為敘事的過渡,流於表象卻未能究其根源。
而《會痛的17歲》中正青春又反青春的敘事構架不免讓人眼前一亮,不僅將青春之殤表現的張弛有度,還避免落入青春片的慣常俗套,巧妙的通過代入上一代婚姻中的承諾無能者,引入心理諮詢的社會關注,反轉式聚焦「青春期問題少女」,直面剖析赤裸青春中的盲從與叛逆背後的根源。拋出現象從中去找尋實質,既試圖剖析著表象後面的根本,又通過主人公的青春遭遇引發群體共鳴,青春殘酷的狂妄自我,愛與成長的足夠深刻,用引導性的思維去解析」根「的問題,作為一部網劇,在深度上的剖析實屬難能可貴。
被窺視到的真實世界總是有刺痛你的邊緣,好壞也是個很難被定性的抉擇面,人的複雜性秒在兩面反轉的不穩定,所謂的「絕對」並不存在,該網劇改編自饒雪漫「我不是壞女孩」書系列中的8個精華故事,故事原型均取材於饒雪漫每年舉辦的「我不是壞女生」夏令營中少女的真實案例。首個故事《葵之走失在1996》中聚焦單親家庭造就的「問題少女」葵之在成長的自我局限中兜轉尋愛的故事,單親家庭引起的不安全感,父愛缺失帶來的不完整,對母親被陌生男人佔有的厭惡,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下,對愛渴求的越強烈,內心的那顆定時炸彈便越會被引爆,弗洛伊德理論中關於早期兒童成長的心理壓抑,在葵之身上表現的極為徹底,心中的「俄狄浦斯情結」在母親凌亂的婚姻中被滋養擴張,在家庭生活中缺乏溝通和理解的基礎上,身體內的躁動狂已然把控著青春的主場。
在青春蛻變中,荷爾蒙的悸動轉化成被局限的自我呵護意識,對於安全感的認識便遠遠沒有對安全套認識的多,心理防線遠超生理防線的高度,於是便跌入大島渚《青春殘酷物語》中」裝作被害者實際上是加害別人者,而自願當加害別人者的卻是真正的被害者」的要人命哲理中。單親家庭的變故,導致葵之的極端成長,但並未扼殺其內心的愛,只是迷失中產生了誤判,在面對愛情時不敢承諾的她,又像是達到了一種對愛認知的成熟境界。
家庭破碎,社會變故,消解的安全感,讓青春迷茫中的苦澀感更加濃烈,像極了吃魚時總會有一根魚刺卡在嗓子眼的時候,硬攻難免會刺的你嗷嗷亂叫,懂得消解不完美,別被自我局限的青春猛虎所捆綁。該網絡劇打破青春劇的枷鎖,從家庭、社會等側面著手,將心理學的因素加入劇中,突破當局者迷的慣性思維,是網絡劇的一種全新視野考量,它的青春感在從單個人物的剖析過程中顯得更加濃烈,讓人在重溫青春時會有柔順中始終帶著一根刺的現實感。
整部影片直指症喉的立意,帶出的不只是青春期的晦澀,更多的是自我成長的正確指向,在懵懂對愛渴望的年紀,本質上考量的是沉默無能的溝通缺失和需要對環境影響下生理衝動的度控。困頓的思維蒙蔽著青春期的視線,愛與包容是全劇的一個核心點,真實的世界固然會有殘酷,愛卻不會消亡。活的坦然點,又何必要為別人性衝動後的陰影人生搭上自己的青春年華。
《會痛的17歲》正在優酷播出,點擊閱讀原文觀看